《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师说教育集团考试教学团队编录——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akros),表示“大”的意思。宏观经济通常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见诸如一国的总产出水平和就业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等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总量的考察,特别是通过对一国经济系统的国民产出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说明这些总量是如何决定的;研究怎样使一国的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研究制约一国国民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规律以及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研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就研究方法而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差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从现实经济运行角度看,宏观经济变量的基础是居民户和单个厂商在各种市场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不与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相一致,宏观经济学就缺乏现实基础,就有可能脱离实际。因此说,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2. 三种市场划分

为便于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宏观经济学把各种各样的市场划分为金融市场、产品和劳务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和资产的交易场所;

产品和劳务市场包括所有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交易;要素市场则是居民户和厂商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

3. 行为主体的划分

市场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据此,宏观经济学将它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主体:家庭、厂商与政府。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研究这三种行为主体在以上三个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宏观经济基本总量指标

1. 国民产出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衡量国民产出的经济变量有多个,如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时期内广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生产的主体是本国居民,是国民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生产发生在本国地域之内,是国土概念。二者的数量关系是:GDP等于GNP减去本国居民从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加上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往往忽略二者差别。

按照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采用的是现行价格还是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均以现行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以某一基准年份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通过以下公式换算成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矫正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又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别。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实际发生的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当生产资源在其正常使用强度下得到充分利用时一国经济能够生产的

总产值。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也叫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意思是说在此产出水平上达到了充分就业。现实国内生产总值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可以现行价格计算,又可以不变价格计算。

2. 就业与失业

劳动力是就业者与失业者的总和。就业人数是指能全日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各个国家对成年人的规定不尽一致。如美国规定年龄16岁以上的为成年人。失业人数是指没有工作但却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失业率表示在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即

失业率=失业人数 / 劳动力人数 × 100%

为什么经济不能为全部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会存在失业现象。因此,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是指一国经济中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它通常用具有重要影响的某些大类商品价格的指数来衡量。用来衡量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通常有: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包括了整个经济中所生产的一切物品和劳务,可以最全面地衡量价格水平。其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意值×100%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并不关心价格水平本身,他们关心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因为影响人们生产水平的不是价格水平,而是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发生的经济调整。也就是说,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是价格水平变动的过程,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过程。

通货膨胀率即物价上涨率是某种价格指数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增长的百分数。用P 表示价格指数,则通货膨胀率可以表示为

通货膨胀率=

(四)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 萨伊定律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萨伊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者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者同时就是买者,即供给者就是斋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过剩,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市场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对萨伊定律的全面论证。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价格机制是健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该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总产出等于总供给,总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资的灵活变动使劳动力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从而使总产出量达到最大;利息率的灵活变动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货币数量决定总需求,并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2.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其标志是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

从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1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3. 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既不能在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又不能在实践上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内在合理性和可解释性遇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理论的“综合”因而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怀疑,其中以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最大。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下,市场能够自动出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没有必要的,这又回到了古典学派的主张,因此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学派”。由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新古典学派基本一致,货币主

义往往也被看成是新古典学派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在吸取了理性预期的某些研究成果后,出现了“新凯恩斯学派”。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主要在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之间展开,其争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两个方面,而且这种争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宏观经济理论的学派之争是宏观经济学的又一大特色,这也是与微观经济学不同的地

%10011⨯---t t t P P P

方。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一、国民生产总值

衡量一个国家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的指标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最终产品(final goods)是指现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是指虽然也是现期生产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和劳务。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而不计算中间产品。因为实物加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国民生产总值是价值量的总和。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对现期生产的衡量,所以许多市场交易不在其中。第一,用过的二手商品的市场价值要排除在外,因为这些商品的价值己经被计算过了。但是这种交易中所发生的佣金应该计算在内,因为这是对本期劳务的支付。第二,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交易要排除在外,因为这只反映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不涉及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本收益或损失也被排除在外,因为它们与当期的生产无关。第三,虽然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也涉及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但是,由于它们的非法属性或者获得数据的困难,也被排除在国民生产总值以外。

由于人们自己生产并自己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不发生市场交易,没有明确的市场价值,因此也就没有反映在国民生产总值之中。为了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应该对此进行估计,否则就会发生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低估。但是,由于估计的困难,大部分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没有反映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二、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简称N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额。把国民生产总值减去资本消耗就得到了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是私人消费支出总额、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和私人国内净投资支出总额的和。但是由于资本消耗很难准确衡量,因此使得国民生产净值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国民收入(national come)也是一个衡量产出的概念,它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现期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总额。表11-1是假想的A国某年国民收人的构成。国民收入通常被分为五个部分,即雇员收入、公司利润、财产所有者收入、个人租金收人和净利息。雇员收入包括工资、薪金和雇主在养老金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支出。这里要估算雇主以非货币形式支付给雇员的收入。

表11-lA国某年国民收入构成单位:10亿元(当年价格)

国民收入3214

雇员收入2214

公司利润300

财产所有者收入250

个人租金收入18

净利息432

公司利润的确定与公司存货价值和资本消耗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关。在价格水平变化时期,存货和资本消耗的账面价值和当期重置成本之间经常会出现差异。而国民收入核算依据重置成本,因此在确定公司利润时,不能依据存货和资本消耗的账面价值,而要对存货价值和资本消耗的价值进行调整。

财产所有者收入是指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生产合作社等非公司制企业的收入。与确定公司利润一样,确定财产所有者收入也要经过存货价值和资本消耗的调整。个人租金收入是指那些不是主要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的租金收入,自有住房隐含的租金收入、专利收入、版权收人和凭借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获得的收入。净利息包括厂商支付的利息减去厂商获得的利息的差额,再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净利息。各级政府支付的利息和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现期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因此被排除在国民收入以外。

三、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表11-2是假想的A国某年从国民收入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数字实例。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利润、净利息、社会保障支出,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的利息收入、个人股利收入、企业转移支付,就得到了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根据国民收入计算个人收入的基本原则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人们在现期生产中创造的但是又没有被人们得到的收入,再加上人们得到的那些不是在现期生产中创造出来的收入。社会保险费作为雇员收人的一部分,包括在国民收入之中,但是人们又没有得到它,因此在计算个人收入时,要把它从国民收入中减掉。虽然政府和厂商的转移支付不包括在国民收入中,但是它们是个人可以得到的收入。因此根据国民收入计算个人收入时,要把它加上,公司利润不是个人收入,要把它减掉。但是,公司利润中的股利收入是分配给个人的收入,因此要把它加上。个人利息收入是指净利息加上消费者向厂商支付的利息,再加上政府向个人和厂商支付的利息与政府收人的利息的差值。它是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应该加上。因为个人利息收入中包括净利息,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应该减去净利息。

表11-2A由某年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单位:10亿元(当年价格)

国民收入

3214 减: 公司利润

300 净利息

432 社会保障支出

350 加: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450 个人的利息收入

420 个人股利收入

100 企业转移支付

20 等于:

个人收入

3122 减:

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 500 等于:

个人可支配收入 2622 减:

个人支出 2400 等于: 个人储蓄 222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个人税收包括个人收入税、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金和馈赠等。个人可支配收入也被称做税后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个人支出和个人储蓄。个人支出包括个人消费支出,对厂商的利息支出和个人国外的净转移支付。

四、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与国民生产总值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换言之,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领土的本国公民、暂住外国的本国公民和常年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为统计标准,换言之,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属于本国还是外国,只要是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我们把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减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的差额称做国外净要素收入,于是有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由此可见,当国外净要素收入为正值时,国民生产总值就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当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值时,国民生产总值就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五、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因此,不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既可能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实物数量的区别,也可能是由于价格水平的变化。为了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有效的比较,我们选择某一年的价格水平作为标准,各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按照这一价格水平来计算。这个特定的年份就是所谓的基年(base year ),这一年的价格水平就是所谓的不变价格(constant price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叫做实际国民生产总值(real GNP ),用当年价格(current price )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叫做名义国民生产总值(nominal GNP )。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中,各个国家一

般每过几年就重新确定一个基年。如图11-1所示,当我们把年作为基年时,该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就会相等。假定价格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过程,那么,在年以

前,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小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在年以

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大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某一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差

别反映的是这一年的价格水平与基年的价格水平的差异程度。

因此,可以根据某一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

值来计算价格指数,即国民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implicit price

t 0t 0t

deflator for GNP)。

国民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这种价格指数不是通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格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而是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得到的,因此叫做国民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它可以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用国民生产总值隐禽折算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是:

t年的通货膨胀率=[(t年的GNP隐含折算数—(t-1)年的GNP隐含折算数)/ (t-l)年的GNP隐含折算数]×100%

六、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在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或者在比较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时,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大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很可能比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小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要多。因此,我们应该用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下面我们分别来说明。

一、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可以把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四个部分:私人消费支出总额;私人国内投资支出总额;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表11-3是一个假想的用支出法计算A国某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例子。把上述四个部分进行加总就可以得到用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私人消费支出总额是指由家庭和非盈利机构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以及他们自己提供自己消费的商品和劳务折合的收入。私人消费支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耐用品、非耐用品和劳务。一般把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商品看作耐用品,把使用时间在一年以内的看作非耐用品。

表11-3A国某年国民生产总值单位:10亿元(当年价格)

国民生产总值4070

1. 私人消费支出2600

(1)耐用品360

(2)非耐用品900

(3)劳务1340

2. 私人国内总投资650

(1)固定投资640

非居民固定投资480

①建筑投资180

②耐用生产设备投资300

居民住房投资160

(2)存货投资10

3. 政府购买支出800

4. 净出口20

(1)出口380

(2)进口360

私人国内投资支出总额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投资是指非居民购买的新生产的建筑和耐用生产设备的市场价值总额加上居民购买的新建造的住房的市场价值。存货投资是指厂商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动。从总投资的用途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即净投资和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弥补当期资本设备的生产消耗和意外损坏的投资支出,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就是净投资。只有净投资才能增加资本存量。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支出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这主要是就政府的转移支付而言的。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失业救济金和退伍军人的津贴等。虽然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的支出,但是它不涉及当期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因此不被记入国民生产总值。事实上,政府的转移支付构成个人收入的一部分,通过消费支出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

净出口是指商品和劳务的出口价值减去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价值的差额。出口和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以及政府购买支出一样,是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当然应该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进口是本国对外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因此不应该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并且由于私人的消费支出总额,私人国内的投资支出总额和政府购买支出中都包含一部分本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和劳务,因此在计算国民

生产总值时要把进口减去。

二、收入法

为了说明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收入法,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关系。表11-4是假想的根据国民生产总值计算A国某年国民收入的数字实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一些加减调整来得到。

表11-4A国某年目民收入单位:10亿元(当年价格)

国民生产总值4070 减:折旧500

等于:国民生产净值3570

减:间接税和非税支付340 企业转移支付25 统计误差 1

加:对政府企业的净补贴10

等于:国民收入3214

国民生产总值减去资本消耗得到国民生产净值。为了进一步得到国民收入,我们需要继续对国民生产净值进行一些加减调整。第一,要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去间接税和非税支付。间接税包括销售税、营业税和企业财产税等。非税支付包括审查费用、专项评估费用和各种罚款等。由于这些收入最终属于政府而不属于生产要素,因此要把它们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掉。第二,要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去厂商转移支付。厂商转移支付是指厂商对个人和非盈利机构的支付,它包括对消费者消费信贷坏账的补贴和对大学等非盈利机构的馈赠等。因为厂商的转移支付不涉及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至少在厂商转移支付发生的当年是这样,因此它反映的是厂商资源的流失,不属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要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掉。第三,要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去统计误差。另外,还要加上对政府企业的净补贴。

对政府企业的净补贴是指现期对政府企业的补贴减去现期政府企业的盈余的差额。对政府企业的补贴是政府企业的生产要素可以得到的收入,因此构成国民收入。而政府企业的盈余不是分配给生产要素的,因此不构成国民收入。

当我们已知国民收入时,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与表11-4中的调整刚好相反的调整,就可以得到用收入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支出法核算,也可以用收入法核算,因此,在实际核算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有可能不同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般是以支出法的结果为准,而把支出法的结果减去收入法的结果的差额看作是收入法的误差。因此,从国民收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加上统计误差,从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国民收入时就要减去统计误差。

三、生产法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中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因此可以对各个生产阶段创造的价值进行加总来核算国民生产总值。这就是所谓的生产法或者增值法。我们假定一辆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铁矿生产出价值3单位的铁矿石,并把它出售给炼钢厂。在第二个阶段,炼钢厂生产出价值7单位的钢,并把它出售给汽车厂。在这个阶段,炼钢厂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是4单位。在第三个阶段,汽车厂生产出来价值12单位的汽车,并把它出售给汽车的最终购买者。在这个阶段,汽车厂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是5单位。把各个生产阶段新创造出来的价值进行加总,就可以得到上述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即3+4+5=12单位。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中,如果使用生产法,应该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批发与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业以及劳务部门。把这些部门在一年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加上政府税收,就可以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就得到了国民生产总值。当然,使用生产法时,要包括统计误差的调整。

第三节现行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纠正

一、现行国民收入核算不反映总产出

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虽然被广泛地应用,但是,它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根据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的,因此有许多生产活动没有反映到国民生产总值之中。例如在美国,虽然国民收入核算要估计家庭农场自己生产并供自己消费的产品折合的收入,但是大部分家务劳动、自给性生产活动并没有得到反映。因此有人嘲笑地说,在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制度下,离婚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特别是在比较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常常会因为两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而使人产生错觉。

第二,地下经济也没有得到反映。地下经济包括毒品的生产和交易等非法的经济活动,以及为了逃避税收而隐瞒其收入的经济活动。由于地下经济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为了避税,因此有人认为当税率上升时,地下经济趋于增加;而当税率下降时,地下经济趋于减少。

二、国民收入核算没有很好地反映福利状况

人们经常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福利状况的指标。但国民生产总值中包括了一部分资本消耗的补偿,所以国民生产净值是一个比国民生产总值更好的反映福利水平的指标。

我们知道,人们的效用满足是通过消费活动实现的,而国民生产净值包括消费支出、净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净投资的增加只会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这不仅不会增加本期的消费,而且还会引起本期消费的减少。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与本期消费没有明确的关系。如果政府增加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支出,而这又是社会治安恶化的反映,那么我们很难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加上出口,减去进口。但是,事实上,出口与国内消费无关,而进口和国内消费有关。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均的实际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福利状况的比较好的指标。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可以知道,人们的效用不仅决定于消费水平,还决定于闲暇的数量。如果人均实际消费的增加是以闲暇的减少为代价的,那么,我们也很难认为人们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改进。另外,人均消费的增加很可能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恶化,这显然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有人提出国民总产值(GNP)就是国民总污染(gross national pollution)。W. Nordhaus和J. Tobin设计了一个经济福利标准(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来试图反映福利状况。经济福利标准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加进了对闲暇、家庭生产和消费活动、污染、城市的拥挤等调整和折算。但是,收入分配等对社会总福利水平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没有包括在所谓的经济福利标准当中。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一、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两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1-2来表示。图中曲线的箭头代表货币的流向。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与货币数量相应的实物(包括产品、劳务与生产要素)流动。即: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这些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资本品流动则发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

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

但是,如果居民户不把储蓄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者不去购买企业的有价证券;或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把这些储蓄贷给企业,那么这些储蓄便找不到回到循环流转之路。这时,除非企业能从其他方面取得注入,否则生产就不可能按照原有的规模进行。

从总需求看,总产出(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C)+投资(I)。

从总收入也就是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C)+储蓄(S)。

由于有Y=C+I,Y=C+S,所以C+I=C+S,即I=S

应该指出的是,投资概念有不同的口径。某一时期的全部投资称为总投资(gross investment)。其中,相当于资本存量折旧的投资被称为重置投资(replacement investment),它被用来补偿陈旧的资本设备。由于资本设备的价格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变动,因而用于更新某一设备的重置投资额可能与原有设备的买价不一致。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后的余额称为净投资(net investment)。净投资是资本存量的新增加部分。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中包括了折旧,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投资是总投资。但在流量循环模型中,我们通常不考虑折旧。因而在这里(以及本书以下的论述中),我们使用的投资概念是与国民生产净值或国民收人相对应的净投资。

二、三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部门经济是指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政府是一个非盈利的社会管理部门。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1-3来表示。政府要向厂商和消费者征税。同时也向厂商购买产品,向居民户购买劳动。因而政府与居民户、政府与厂商之间的货币流动是双向的。

从总需求看,总产品(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C)。

从总供给看,总产品(Y)= 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消费(C)+储蓄(S)+税收(T)。

由于有Y=C+I+G,Y=C+S+T,所以C+I+G=C+S+T。即I+G=S+T 也就是I-S=T-G。其中,T-G是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G时,差额为预算赤字。

三、四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指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本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看作是国外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1-4来表示。为了简化问题,这里假定只存在对外贸易关系。

国外部门向国内厂商购买产品。这是本国的出口,它会增加对本国产出的需求。本国的政府、厂商和居民户也向国外购买产品。这是本国的进口,它会减少对本国产出的需求。此外,政府还可能征收进口关税。

从总需求看,总产出(Y)=对本国产出的消费需求+对本国产出的投资需求+政府对本国产出的需求+国外对本国产出需求=消费+投资十政府购买+出口(X),即Y=C+I+G+X。

从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对本国产出的消费+储蓄+税收十进口(M)。即Y=C+S+T+M。

于是有,C+I+G+X=Y=C+S+T+M,即I+G+X=S+T+M。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储蓄S等于消费者的储蓄加上厂商未分配利润和折旧。政府的税收T是税收净额,即各级政府的总税收减去政府无偿(至少是在本期)支付给消费者和厂商的转移支付,再减去政府的利息支付和津贴。由于有I+G+X=S+T+M,所以,(S-I)+(T-G)=X-M=NX。其中的NX代表净出口。当NX>0时,差额为贸易赢余;当NX<0时,差额为贸易赤字。

第十二章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和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总供给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总需求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支出。在两部门国民收入循环流量的分析中,排除了固定资本消耗和间接税(固定资本消耗部分不在厂商和居民户之间循环,两部门模型不包括政府,自然不包括间接税),因而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就相当于厂商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所以总供给就相当于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总收入,以及总收入分解成的消费和储蓄之和。

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是与一定的理论观点相联系的。不涉及理论观点,就无法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分析方法。因此,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不得不涉及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但是,我们介绍的重点在于有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而不是对经济学流派进行全面的介绍。

在凯恩斯以前,西方经济学界主流派不承认国民经济活动是独立的考察对象,换句话说,就是不承认宏观经济学有存在的必要。他们关于宏观经济问题的观点,基本上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的。因此,

我们不能说存在着古典宏观经济学,而只能说古典经济学有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

第一节 产品市场

一、萨伊定律

J .B .Say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定律(Say’s Law )是指他的名言: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 its own demand )。

萨伊认为,商品买卖的实质是商品交换。在以一种商品交换货币,又用货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到流通手段的作用。商品出售者在卖出商品得到货币后,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商品的出售者同时也是商品的购买者。商品(包括劳务)的供求在总体上是完全平衡的,不会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的问题。萨伊不否认个别商品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但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过剩就导致商品价格下跌,而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从而在新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萨伊定律产生于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战争时期。当时物价急剧上升,货币“烫手”,公众不愿意保留货币,一有钱就赶快购买商品。萨伊定律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

二、利率、储蓄与投资

居民户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用于储蓄的。

储蓄中的一部分是留在手中的货币。在古典经济学看来,这部分储蓄是名义国民收入的一个固定百分比。在名义国民收入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时,这部分储蓄的变动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暂不加以讨论。

储蓄中的另一部分将以存款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厂商则从资本市场借款进行投资。换句话说,居民户是资本市场上的供给方,厂商则是资本市场上的需求方。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居民户存款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利息,因而储蓄S 是利率R 的增函数,利率越高,这部分储蓄越多。即

(12.1)

而投资I 是利率R 的减函数。利息越高,投资越少。即

(12.2)

利率、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如图12-1所示。图中,横轴代表储蓄和投资,纵轴代表利率。在利率灵活变动的条件下,如果储蓄大于投资,资本市场上供过于求,利率就会下降;如果投资大于储蓄,资本市场上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升。利率的灵活变动可以使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求达到均衡。此时的均衡利率为,均衡储蓄额则相当于均衡投资额。

三、国家干预的挤出效应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萨伊定律和灵活变动的利率可以使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换句话说,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产品市场将处于均衡状态。

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在经济政策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要干预经济,特别强调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扩大总需求,以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对此,古典经济学家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存在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即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私人消费与投资的相应减少,而总需求仍然保持不变。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可以用图12-2来表示。图中,横轴代表储蓄、投资和政府财政支出,纵轴代表

0'),(>=S R S S 0'),(<=

I R I I E R E S E I

利率。储蓄曲线S (R )与投资曲线I (R )的交点是没有国家干预时资本市场上的均衡点。此时的均衡利率为、均衡储蓄为、均衡投资为。政府的财政支出被视为不受利率影响的自发性投资。假定这时政府增加购买支出ΔG ,投资曲线就从I (R )变成I (R )+ΔG ,资本市场中新的均衡点变为,结果,利率从上升到,并且引起储蓄从增加到。而储蓄的增加又意味着消费

支出的相应减少,减少量-ΔC=

-。同时,

利率的上升也引起私人投资支出从减少到。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减少量之和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相等。由此可见,在古典经济学中,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利率上升和总需求结构的变化,但并不影响总需求的规模。换言之,在古典经济学中,政府的财政支出会产生100%的挤出效应,因而是根本无效的。

第二节 货币市场

一、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是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价格水平,而不影响总产出水平。

古典经济学在阐述货币数量论时,对于何种货币数量会影响总价格水平,有两种解释。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理论也就有了两种形式: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一)费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 提出的。费雪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MV=PY (12.3)

(12.3)式中,M 代表货币流通量;V 代表流通中货币的流通速度;P代表总价格水平;Y代表总产出水平,即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便于统计,M 和V 分别代表货币存量(货币发行量)和货币存量的流通速度。)

就费雪方程式本身而论,它无非表示上述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费雪方程式本身并没有说明四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费雪方程式本身并不就是货币数量论。关键在于对该方程式的解释。

费雪认为,由于充分就业是经济中的常态,因而在不考虑人口变动时,短期内总产出是一个常量。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一国的金融制度、经济结构及支付习惯等决定的,而上述因素的变化又是十分缓慢的,因而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也近似于一个常量。而在其他两个变量中,总价格水平是随着货币流通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

按照费雪的解释,货币流通量的变动是因,总价格水平的变动是果。总价格水平的变动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而且这里所说的货币仅仅是指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二)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是20世纪初以Alfred Marshall 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剑桥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M=kPY (12.4)

(12.4)式中,M 代表货币存量即货币发行量;P 代表总价格水平;Y 代表总产出水平;即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 代表货币存量流通速度的倒数。

剑桥学派强调的是货币存量。而货币存量既包括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又包括作为储藏手段保留在厂商和居民户手中的现金余额。假定总产出水平、货币存量和流通中货币的流通速度保持不变,如果大家都把现金放在手里不买东西,那么,随着现金余额在货币存量中比重的上升和货币流通量在货币存量中比重的相应下降,货币存量的流通速度将下降,其倒数k 将上升,总价格水平将下降。反之,如果大家都抛出现金抢购,那么,随着现金余额在货币存量中比重的下降和货币流通量在货币存量中比重的相应上升,货币存量的流通速度将上升,其倒数k 将下降,总价格水平将上升。换句话说,剑桥学派是明白现金余额对经济的影响的。

但是,剑桥学派认为,一般情况下,货币存量中现金余额和货币流通量的比重是大体不变的。因而k 和Y 都可以被视为常量。在这种情况下,总价格水平是随着货币存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因,总价格水平的变动是果。

二、货币面纱论

如上所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的实质是物物交换。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经济活动中只起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数量的变化虽然对总价格水平有影响,但这种变化只是使得所有商品的价格按照同一个幅度上涨或下降,各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即比价保持不变。因此,货币数量只是一个乘数,它的作用只是把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相对价格,表现为某种绝对价格。所以,在古典经济学看来,货币对实际经济(real economy )不发生任何影响。它只是覆盖在实际经济表面的一层面纱。古典经济学的这种观点被称为货币面纱论。

既然货币仅仅是实际经济表面的面纱,那么,就可以抛开这层面纱来研究实际经济。古典经济学就是这样做的。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分成实际经济和货币经济两块,分别进行研究。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实际经济的研究上,着重研究市场供求是如何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的。而仅仅把很少一部分精力用于货币经

0E 0R 0S 0I 1E 0R 1R 0S 1S 1S 0S 0I 1I

济的研究,研究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如何使相对价格变成绝对价格的。

不难看出,货币面纱论的观点,与主张商品经济实质上是物物交换的萨伊定律是一致的,与主张货币数量仅仅影响总价格水平的货币数量论也是一致的。

既然货币只是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的面纱,在古典经济学那里,有关货币市场的研究就只能处于次要地位。

第三节 劳动市场

一、劳动市场的均衡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12.5)

其中,Y 代表总产出水平,N 代表就业量,代表资本存量。在短期内,资本存量是既定不变的,总产出只是劳动投入的函数。因此,我们可以从生产函数导出劳动的边际产出(即边际产量)函数。

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

均衡没有本质区别。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可以用图12-3来说明。

图12-3是说明生产要素市场均衡的图8- 3的具体化。

图中,横轴代表劳动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纵轴代表劳动的

边际产出和实际工资。

由于第四章中介绍过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劳动的

边际产出曲线是一条向从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产出品价格为既

定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按照劳动边际产出的价值

等于实际工资的原则来决定劳动需求。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曲

线就是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用代表劳动需求,W 代表货币

工资即名义工资,P 代表(总)价格水平,P 代表资本存量,劳动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

(12.6) (12.6)式中的,就是实际工资。

在古典经济学中,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越高,劳动的供给量也就越大。用

表劳动供给,则劳动供给曲线可以表示为 (12.7)

在图12-3中,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E 就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此时的均衡就业量为,

均衡实际工资为

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和物价是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而灵活变动的,因而实际工资具有完全的灵活性。当现有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实际工资时,劳动市场上供过于求,存在着失业。但失业会导致货币工资的下降。货币工资的下降虽然也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但由于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不仅仅是劳动,因而因货币工资下降而引发的商品价格下降幅度,必然小于货币工资本身的下降幅度。由于货币工资的较大幅度下降和物价较小幅度下降的共同影响,现有实际工资将下降。当现有实际工资下降到均衡实际工资时,失业就会消失,宏观经济将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达到均衡。

二、失业概念

西方经济学认为,处于受雇佣状态以及自我雇佣(self-employment )状态(即自己经营,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就是就业(employment )。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处于受雇佣或自我雇佣状态,就被称为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就业再充分,也仍然会存在一部分失业(unemployment),其中包括:

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 )一由于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一由于劳动者变换工作,以及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由于现有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后就业岗位要

),(-=K N f Y -K d N -

K

),(-=K P

W N N d d P W

s N )(P W N N s s =E N E P W )(

求而引起的失业。例如,今天中国有些城镇劳动者,就是由于高不成(高新技术工作干不了)、低不就(不愿意从事苦、脏、累和被认为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工作),而想从事的工作岗位又有限而失业。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都属于非自愿性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劳动者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但却找不到工作,因此产生的失业就是非自愿性失业。除了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外,非自愿失业还包括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存在都是可以接受的。自愿失业的存在与充分就业不矛盾。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存在虽然与充分就业相矛盾,但被认为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为在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中,产出的构成在不断变化,各个厂商对劳动力数量和技能的需要也就在不断变化,同时,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的传递也不可能十分完备,因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自然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被称作自然失业。宏观经济学中所使用的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概念中的失业,就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和。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要比摩擦性失业存在的时间长,解决起来也比摩擦性失业更困难,花费的时间和资金都比较多。因此,宏观经济学也经常把结构性失业看作是失业中的“硬核”。

古典经济学所否认的,仅仅是周期性失业的存在。在他们看来,宏观经济中的失衡只是暂时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将使得宏观经济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因而周期性的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十三章 产品市场均衡

本章和下一章进行的是总需求分析。分析中隐含着以下假设:第一,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具体而言,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着失业;厂房设备等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开工率不

足。第二,价格水平固定不变。这时,经济中总供给曲线是平行于

横轴的。如图13—l 所示。横轴Y 代表国民收入,纵轴P 代表价格

水平。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的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就惟一地由

总需求单方面决定。总需求分析就是研究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情况下

的总需求水平,从而确定均衡国民收入。

此外,为了使分析过程尽可能简单明了,同时又不失去一般性,

我们暂假定所考察的经济是一个封闭型经济,即只有厂商、居民户

和政府三个部门。在本章,我们假定经济中只存在产品市场,不存

在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消费、储蓄与投资函数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由需求或支出方面计算出来的国民收入可以代表总需求;由收入方面计算出来的国民收入可以代表总供给。这是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是他们创造的价值的衡量。在两部门条件下,即

总需求AD=C+I ,总供给AS=C+S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上述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居民消费支出的变量有很多,包括人们的节俭偏好,收入和利率等等。由于现在只是讨论产品市场均衡,还没有涉及货币市场,所以,我们暂时还无法讨论利率的影响。因此,这里的消费函数集中研究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而节俭偏好的作用反映在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上。我们可以用线性方程来描述消费函数。

其中,C 代表实际消费支出,Y 代表实际国民收入。

这里的实际值是相对于名义值而言的。一个变量的

名义值除以价格水平就是这个变量的实际值。在总

需求分析中,价格水平是不变的,因此所有的变量

都是实际值。a 和b 都是大于零的常数,叫做参数。

a 代表收入Y 为零时的消费,叫做自发消费

(autonomous consumption )。bY 是随着收入变化而

变化的消费,叫做引致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 )。

其中b 的经济含义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消费

增加量,即b=ΔC/ΔY ,所以b 被称为边际消费倾

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简称MPC ),b

的取值在0与1之间。于是,我们可以把上述线性

消费函数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如图13-2所示。纵

轴代表消费,横轴代表收入。消费曲线可以表示成

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它与纵轴的截距是a ,它的斜率是b 。因为b 小于1,所以消费曲线的斜率也不于1。假定a 等于100,b 等于0.75,当收入等于800时,消费就是700。不难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

件下,如果自发消费增加,消费曲线就会向上平行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发生变动,消费曲线的斜率就会发生变化。

Y b a C ·+=

二、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是指居民的储蓄和决定储蓄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被定义为可支配收人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S=Y-C ,因此,储蓄函数可以写为

其中,S 代表实际储蓄,Y 代表实际国民收入。-a 是自发储蓄(autonomous saving )。(l-b )是边际储蓄

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简称MPS ),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储蓄增加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收入、消费和储蓄都是流量概念,都是相对于某一个时期而言的。居民过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属于居民的财富存量,不属于当期储蓄。显然,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可以一般性地证明如下:

对Y=C+S 进行全微分,有

dY=dC+dS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dY ,有l=dC/dY+dS/dY 。因为dC/dY 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而dS/dY 就是边际储蓄倾向MPS ,所以,MPC+MPS=l 。

可以看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3-3来表示。当收入为零时,消费为自发消费a ,这时,储蓄为自发储蓄-a 。当收入等于,这时的储蓄为零。当收入为时,消费为,储蓄为。并且,。 三、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investment function )是指厂商的投资支出和决定投资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只考虑产品市场时,不涉及货币市场和利率因素,因此,我们假定厂商的投资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由厂商自行决定。于是,投资函数可以写为

其中,I 代表厂商的投资支出,代表厂商的意愿投资支

出水平。投资曲线可以用图13-4来表示。纵轴代表投资,

横轴代表收入。投资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

投资支出水平与收入无关,是一个常量。

于是,我们可以写出两部门经济中决定国民收入的产品市

场均衡模型:

(13.1) (13.2)

(13.3)

Y b a bY a Y S )1(

)(-+-=+-=0Y 1

Y 1C 1S 111

S

C Y +=0I I =0I

AD

Y =I

C A

D +=bY a C +=

(13.4)

其中,方程(13.1)说明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是均衡条件。(13.2)是定义方程,说明在两部门中,总需求是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和。(13.3)和(13.4)分别是居民户部门和厂商部门的行为方程。

第二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国民收入

均衡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均衡国民收入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指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第二,它是一个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换言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均衡国民收入将保持不变。

由于总需求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国民收入的衡量。因此,二者总是相等的。即C+I=C+S

这是否意味着这时的国民收入就是所要确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呢?不是的。由C+I=C+S 可以得出

这意味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必须等于私人部门储蓄(厂商储蓄十折旧+个人储蓄)。在国民收入核算

中,这永远是成立的。原因是这里的私人投资指的是实际投资。实际投资包括计划投资与非计划投资。计划投资也称做意愿(desired )投资,非计划投资也称做非意愿投资。即 其中,I 代表实际投资,代表意愿投资,代表非意愿投资。

意愿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意愿存货投资,非意愿投资是指非意愿存货投资,即存货的意外变动。具体而言,如果厂商想销售产品却没有销售出去,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部分产品就被看作是由厂商自己购买,构成了非意愿存货投资。所以,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永远等于总供给。换言之,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需求指的是实际总需求。即

这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并不一定是稳定的。在经济增长时期,厂商为了保持对市场的均衡供货,意愿存货可能会随着最终销售线性增加,非意愿存货相应减少;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意愿投资可能会随着最终销售线性减少,非意愿存货相应增加。在某一时点上,非意愿存货投资Δinv 可能是大于0,小于0,或等于0。重要的是,非意愿存货的变动会改变产出水平。非意愿存货为负(正)值时,厂商会增加(减少)定货,引起产出水平增加(减少),国民收入水平随之变动。只有当厂商的非意愿存货投资Δinv=0时,即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时,国民收入才会实现一个稳定的均衡水平。这也就是所谓的存货调整机制。换言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过程中的总需求指的是意愿总需求,而不是实际总需求,即

以下,我们介绍几种决定均衡国民收人的方法。

二、投资—储蓄法

根据方程(13.1)和(13.2)可知,Y=C+I ,即Y-C=I ,又由于Y-C=S ,所以,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就变成S=I 。根据S=-a+(1-b)Y ,均衡条件可以写为

根据这个方程,可以求出均衡国民收入,这可以用图13-5来表示。图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

表投资和储蓄,当收入为时,投资等于储蓄,因

此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收入水平为时,计

划投资小于储蓄,厂商的非意愿存货投资为正值,

所以,厂商就会减少产出水平。国民收入将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下降,即dY/dt<0,直到收入减少到为

止。这时,厂商的非意愿存货减少到零,dY/dt=0,

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水平。反之,如果收入水平为,

计划投资大于储蓄,厂商的非意愿存货投资为负值,

所以,厂商就会增加产出水平。国民收入将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上升,即dY/dt>0,直到收入增加到为

止。这时,厂商的非意愿存货增加到零,国民收入

不再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动,达到均衡水平。由此可

见,厂商的非意愿存货为零是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水平的条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储蓄函数发生变动,均衡国民收入也会发生变动。假定自发储蓄增加,储蓄曲线就会向上平行移动,引起均衡国民收入的减少。在图13-6中,纵轴代表投资和储蓄,横轴代表收

0I I =S

I =inv I I ∆+=00I inv ∆)(0inv I C I C AD ∆++=+=0I C AD +=I Y b a =-+-)1(0Y

0Y 1Y 0Y 2Y 0Y

入,原来的自发储蓄是-,均衡国民收人为。现在自发储蓄增加到-,即在任何既定的收入水平上,人们储蓄都增加,这使储蓄曲线向上平行移动,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到。储蓄曲线变动后,在原来的均衡收入水平上,储蓄大于计划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大于0,厂商进行减少存货的调整,将使均衡国民收入降低到,储蓄水平又回到原来的水平。这说明,在投资I 保持不变时,意愿储蓄的外生增加会导致均衡国民收入水平降低。这是因为消费支出减少了,引起了总需求的减少。 如果投资I 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则均衡国民收入的下降将导致投资的减少,最终也引起实际储蓄S 的

下降。意愿储蓄的增加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减少,并最终导致实际储蓄的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如图13-7所示。投资是收入的增函数,但是有0

计划投资变动也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由于投资是总需求的一部分,所以,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均衡国民收入上升。投资减少会引起总需求减少,从而使均衡国民收入下降。换言之,均衡国民收入与投资同方向变动。

在图13-8中,纵轴代表投资和储蓄,横轴代表收入。原来的投资是

,均衡国民收入是。现在投资增加到,均衡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到。计划投资上升后,在原来的均衡收入水平上,非意愿存货

投资小于0,厂商的存货调整机制将使均衡收入水平上升,直到收入水平上升到为止。当然,储蓄曲线

的下降也会产生同样效果。储蓄曲线的斜率不同,一定的计划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变动量也就不同。

a 0Y 1a 1Y 1Y

0Y 0S 1Y 1S 0S 0I 0Y 1I 1Y 0Y 1Y

由投资自发增加引起的收入增加的规模取决于储蓄曲线的斜率。在图13-9中,纵轴代表储蓄和投资,

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现有两条储蓄曲线S 和S’。S 比较平缓,S’比较陡直,二者交于E 点。原来的投资水平是,投资曲线,经过

E 点。这时的均衡国民收入为。现在假定计划投资上升到,如果储蓄曲线是比较平缓的S

,新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增加得比较多;如果储蓄曲线是比较陡直的S’,新的均

衡国民收入是,增加得比较少。由此可见,投资增加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受到边际储蓄倾向或者说边际消费倾向的制约。

三、总需求—总供给法

用总需求—总供给法也可以确定均衡的国民收入。

总需求代表全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总供给则

代表全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产出。只有当总需求和总

供给相等时,企业才能刚好销售出它们想卖掉的产品

和劳务,同时居民户刚好买到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劳

务,这时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如果总供

给超过总需求,厂商就会无法销售出他们的全部产出,

结果,非意愿存货增加。于是,厂商就会减少他们的

产出,直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为止。如果总供给小

于总需求,厂商可以销售出多于他们产出的数量,结

果,实际存货少于意愿存货。于是,厂商就会增加他

们的产出,直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为止。在图13-10

中,横轴代表总供给,即国民收入,纵轴代表总需求。

从原点出发有一条45度直线,这条直线上的任何一点

到两轴的距离都相等。换言之,这条直线起到一个“=”

的作用。消费函数是C=a+bY ,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

的直线。它与纵轴的截距是a 。总需求函数。显然,总需求曲线和消费曲线的斜率相同,二者是平行的。惟一的区别是总需求曲线的截距是a+,大于消费曲线的截距。这时,总需

求曲线和45度线的交点是E ,它对应的收入水平是,这时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就是均衡的国民

收入水平。

如果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的截距就会上升,总需求曲线同45度线的交点就会向右移动,均衡国民收入随着增加。反之,如果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的截距就会下降,总需求曲线同45度线的交点就会向左移动,均衡国民收入随着减少。如果自发储蓄增加,自发消费就会相应减少,消费曲线就会向下移动,这会使总需求曲线的截距向下移动,总需求曲线同45度线的交点就会向左移动,均衡国民收入随着减少。如果自发储蓄减少,自发消费就会相应增加,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这会使总需求曲线的截距向上移动,总需求曲线同45度线的交点就会向右移动,均衡国民收入随着增加。 0I 0I I =0Y 1I 1Y '1Y 0I bY a I C AD ++=+=0I 0Y

0Y

这里应该指出,投资一储蓄法和总需求一总供给法是完全一致的。在图13-11中,上半图反映总需求一

总供给法,下半图反映投资一储蓄法。当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投资和储蓄也相等。这时,均衡国民收入是。这是因为,总需求AD=C+I ,总供给AS=C+S 。当AD=AS 时,C+I=C+S ,即I=S 。假定投资增加ΔI ,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ΔY 。在上半图中,因为消费曲线的斜率是b ,所以,当收入增加ΔY 后,消费将增加b ΔY 。再根据45度线的特征,可以得到

ΔI+b ΔY=ΔY ,所以

Δy=[1/(1-b )]ΔI

在下半图中,由于储蓄曲线的斜率是(1-b ),所以,ΔI/ΔY=l-b ,于是Δy=[1/(1-b )]ΔI 。这说明投资一储蓄等式法和总需求一总供给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模型

均衡国民收入也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求解。特别是在所处理的问题非常复杂,无法采用几何图形说明时,模型法就更加重要。现在将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复制如下。

(13.1)

(13.2)

(13.3)

(13.4)

采用代入法可以得到

(13.5)

这时的Y 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不难看出,均衡国民收入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计划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计划投资增加将引起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厂商计划投资减少将引起均衡国民收入减少。

第二,自发消费a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消费增加,或自发储蓄减少,将引起均衡国民收入增加;自发消费减少,或自发储蓄增加,将引起均衡国民收入减少。

0Y AD Y =I C AD +=bY a C +=0I I =00)1(I a Y b I bY a I C AD Y +=-⇒++=+==)())1/(1(0I a b Y +⋅-=⇒0I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b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均衡国民收入将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大,均衡国民收入将越小。

第三节 投资乘数

通过上节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影响均衡国民收人的三个因素,即自发消费a 、边际消费倾向b 或边际储蓄倾向(1-b )和计划投资。其中,自发消费a 和边际消费倾向b 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参数,是比较稳定的。而计划投资是厂商的行为参数,是比较容易变动的。宏观经济学非常关心计划投资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并把一单位计划投资的变动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最终变动量叫做投资乘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multiplier )有双重含义:(1)经济中某一自变量发生变动时,所导致的因变量的最终变动幅度;(2)特指投资乘数。

由方程(13.5)知道: 这说明一单位投资变动引起的均衡国民收人的变动

量是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差的倒数,或者是边际储蓄

倾向的倒数。这就是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下的投资乘数。因为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l 减去边际消

费倾向的差,即边际储蓄倾向也小于1,所以,投资乘

数大于1。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可以结合图示来说明。

在图13-12中,横轴代表收入,纵轴代表总需求。原来

的投资是,总需求曲线为,均衡国民收入是。

投资增加了,新的投资水平是

,新的总需求曲线是,这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到。

当投资增加,这使收入也增加。这是收入的第一轮增加。当收入

增加后,又引起消费增加b ,这又引起收入增加

b 。这是收入的第二轮增加。收入的第一轮增加和第

二轮增加的原因是不同的。第一轮增加是由计划投资的

外生性增加引起的,而第二轮增加是收入的第一轮增加

引起的,是一种内生性变化。同理,收入还会经历第三轮、第四轮……的内生性增加。最后,均衡国民收人的增加量大于初始计划投资的变动,这使得投资乘数大于1。

投资乘数的动态作用过程也可以用代数方法描述,即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如果我们并不知道宏观经济模型的具体形式,只能用隐函数的形式来描述有关的方程,也可以得到投资乘数。这时,宏观经济模型是

采用代入法,可以得到 ,然后,对进行全微分,可以得到

其中,C’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这与前述结果完全相同。

第四节 政府收支行为的影响 一、政府的收支行为 从现在开始,经济中包括三个部门,即除了厂商和居民以外,还有政府部门。一方面,政府通过征税取得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要进行支出。政府支出包括两项: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二者的区别在于,政府购买支出使政府获得产品和劳务,是市场交易行为,而转移支付并不使政府获得产品

0I 0I

MPS MPC b dI dY 11111=-=-=0I 0AD 0Y I ∆1I 1AD 1Y I ∆I ∆I ∆I ∆I ∆...32+∆+∆+∆+∆=∆I b I b I b I Y I b I b b b ∆-=

∆++++=11...)1(32AD Y =I C AD +=0'),(>=C Y C C I Y C I C AD Y +=+==)(I

Y C Y +=)(dI dY C dY +='dI dY C =-⇒)'1()

'1/((C dI dY -=⇒

和劳务,不是市场交易行为,是政府的馈赠行为。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般假定政府购买支出G 是一个

外生变量。这意味着政府G 购买支出水平不受任何其他

因素的影响,而是由政府的行政和立法部门单方面决定。

在图13-13中,横轴代表收入,纵轴代表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线,表示它是一

个常数。政府的税收制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固定

税收制度,即税收是一次性支付的一个固定数额,与收

入水平无关。另一种是变动税收制度,即税收是收入水

平的函数,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我们先来分析固定税

收制度下政府的行为对均衡国民收人的影响。

二、三部门产品市场均衡:固定税制

在税收是固定税收的情况下,三部门产品市场均衡

模型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三部门经济中,决定人们消费支出的收入并不是总收入,而是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人们的税后收入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即

其中,代表可支配收入,T 代表固定的税收额,TR 代表政府的转移支付,它与政府购买支出类似,也是外生变量。于是,消费函数就可以写成 这样,完整的宏观经济模型就可以写为

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法和投资一储蓄法,可以确定均衡

国民收入水平。在图13-14中,上半图反映总需求一总供给

法。横轴代表收入,纵轴代表总需求。在三部门情况下,总

需求除了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还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当

投资支出为,政府购买支出为时,均衡国民收入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到,

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至。下半图反映投资一储蓄法的

情况。在三部门条件下,由于 当AD=AS 时,即,C+I+G=C+S+T 时,有I+C=S+T 。这里的

“投资”包括私人投资和政府购买支出,“储蓄”包括私人

储蓄和政府税收。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前,均衡国民收入为

。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后,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到。两种分析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运用模型法,可以得出

这就是固定税制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可以看出,这时,均衡国民收入受到以下六个因素的影

响。

第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反之,私人部门投资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投资支出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

TR T Y Y d +-=d Y )(TR T Y b a bY a C d +-+++=AD Y =G I C AD ++=)(TR T Y b a C +-+=0I I =0G G =0I 0G 0Y 1G 1Y

G I C AD ++=T S C AS ++=0Y 1Y

G I C AD Y ++==0

0)(G I TR T Y b a Y +++-+=⇒00)1(G I bTR bT a Y b +++-=-⇒))](1/(1[00G I bTR bT

a b

Y +++--=⇒

这就是投资支出乘数。

第二,政府购买支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反之,政府购买支出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是

这就是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由此可见,如果私人部门投资支出减少某一数量时,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相同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将保持不变。

第三,政府的固定税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固定税收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反之,政府固定税收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固定税收入增加(减少)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减少量(增加量)是

这就是政府固定税收乘数。

第四,政府的转移支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反之,政府转移支付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转移支付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人的增加量是 这就是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由此可见,如果政府的固定税收和转移支付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相同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将保持不变。另外,虽然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的范畴,但是,二者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边际消费倾向b 小于1,所以,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而且二者的差额刚好等于1。这是因为,政府购买支出直接构成总需求,它对收入的影响过程是

而转移支付是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支出起作用的。当可支配收入因为转移支付增加而增加时,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只是转移支付与边际消费倾向的乘积。转移支付对收入的影响过程是

可见,转移支付对收入的影响只相当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各轮间接影响部分,而没有直接影响。所以,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要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第五,自发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消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反之,自发消费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就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消费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人的增加量是

这就是自发消费乘数。

由此可见,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自发消费乘数是相同的,都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第六,边际消费倾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边际消费倾向上升,均衡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反之,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均衡国民收入就会下降。均衡国民收入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偏导数是 这说明,边际消费倾向乘数是原来的边际储蓄倾向收入的乘积。 第七,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是指政府的购买支出和固定税收相等的情况,即

。这时,均

衡国民收入的表达式变成 b I Y -=∂∂11b G Y -=∂∂11b b T Y --=∂∂1b b TR Y -=∂∂1G b G b G b G b G Y G ∆-=+∆+∆+∆+∆=∆)]1/(1[...32TR b b TR b TR b TR b Y TR ∆-=+∆+∆+∆=∆))1/((...32b a Y -=∂∂11)()1(1)(11002G I bTR bT a b T TR b b Y +++--+--=∂∂d Y b b TR T Y -=-+-=111T G =0)[)]1/(1[00G I bTR a b Y +++⋅-=1=∂∂=∂∂⇒T Y G Y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1)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表示货币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对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税,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物价变动是名义的,人们只关注货币实际购买力。 2.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在超过几年的一个时期,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物价和其他名义变量,但并不影响真实GDP、失业以及其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 (1)物价水平可看作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人们必须为他们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支付更多的钱。 (2)可以把物价水平看作货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物价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价值下降,因为每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变少了。 用数学方法来表述上述思想:假设P 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或GDP 平减指数所衡量的物价水平,那么P 也就衡量了购买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所需要的美元数量。用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等于1/P 。换句话说,如果P 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那么1/P 就是用物品与劳务衡量的货币价值。因此,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s M B M =?,它提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基本因素:基础货币(B )和货币乘数(M )。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常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2)货币需求 ①货币需求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②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状况、信用的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心理预期、人们的资产选择等因素。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下降)增加名义货币需求量。 ③名义货币需求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实际货币需求指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货币数量。 (3)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由经济的实际变量或客观因素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如图30-1所示,横轴表示货币量;左边纵轴表示货币价值1/P ,而右边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 。物价水平轴正好上下颠倒:较低的物价水平接近于这条轴的顶端,而较高的物价水平则接近于底部。这种颠倒的轴表示,当货币价值高时(用接近左边纵轴的顶端来表示),物价水平低(用接近右边纵轴的顶端来表示)。货币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美联储固定了可得到的货币量。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当货币价值低(物价水平高)时,人们需要更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第8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2.国内生产总值 (1)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它衡量的是一国的总收入,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指标。 (2)对经济的衡量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某个买者的1美元支出正是某个卖者的1美元收入。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用图23-1所示的循环流量图也可以说明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假设所有物品与劳务由家庭购买,而且家庭支出了他们的全部收入,这些支出通过物品与劳务市场流动;企业用销售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地主的租金和企业所有者的利润,这些收入通过生产要素市场流动。货币不断地从家庭流向企业,然后又流回家庭。 GDP等于家庭在市场上为物品和劳务支付的总额,也等于企业在市场上为生产要素支付的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额。

宏观经济学讲义-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十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 参考教材:P606-610 第二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 ..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如下图所示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change of wages and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1913-1948 based on data from A W Phillips (1958) “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861-1957”, Economica , Figure 9 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改造(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通货膨胀率 = 货币工资增长率 – 劳动生产增长率”这一关系,若劳动生产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就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若以f u 表示自然失业率,则可以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f u u --=επ,0>ε;即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f u u >),价格水平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f u u <),价格水平上升。如图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数据吻合很好,如图所示2:

《宏观经济学》考研曼昆6、7版讲义与考研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考研曼昆6、7版讲义与考研复习笔 记 第一部分开篇导读及本书点评 一、开篇导读 一、教材及教辅、课程、题库简介 1教材: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曼昆著,卢远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教辅:(两本,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版) 3课程和题库: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曼昆《宏观经济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二、本教材与其他经典教材的比较 曼昆《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和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等经典教材被各高校经济类专业列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为了便于学员复习,下面特将曼昆《宏观经济学》与其他经典教材作简单对比。曼昆《宏观经济学》与其他经典教材相比较: 1.从难易程度看

曼昆《宏观经济学》属于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难度适中。相对来说,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较为简单,属于初级偏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可供第一轮复习用;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行文简单、说理浅显,引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可供初学者用;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也属于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清楚,客观地表述和评价了各学派的观点,也被众多高校作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属于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该书经济增长部分写得特别精彩,可参照复习。 2.从内容体系来看 曼昆《宏观经济学》体系完整,把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理论的观点进行了整合,对新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模型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相对来说,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偏重于阐述凯恩斯学派的思想,对于古典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着墨不多;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更多是介绍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内容全面,融合了经济领域的学术共识,并客观地表述和评价了各学派的观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教材偏重于阐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分析方法有一定差异。这种学派思想的差异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思想,也是考试的重难点。 3.从数理深度来看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唯一的缺点是脱离不了“原理式”的写作风格,数理深度稍有欠缺,偏重于文字和图形阐述。在这方面,推荐考生看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该书在数理模型方面远胜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可作为后期学习使用,以加深对新凯恩斯主义数理基础以及政策问题分析。

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

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 第一讲绪论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 核心问题:资源配置 设:(1)社会经济资源一定;(2)整个社会只生产X,Y两种产品。社会生产可能线如图所示: 思考:为什么生产可能线斜率递增? 相对成本递增。 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其产量为OA;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X,其产量为OB,用一条曲线连接AB,AB线为社会生产可能线。线上的任意一点如n表明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线内的任意一点如m,则表明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依据对这一问题研究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理论经济

学分为三大块: 1.制度经济学 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质的问题。在本课程中,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既定的已知的制度前提。 2.微观经济学 研究的假定前提:整个社会的资源已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线)。 讨论的核心问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代表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X,Y两种产品的不同组合),哪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最优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显然在生产可能线上的每一点所利用的资源的总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资源利用的结构问题。要增加一种产品的产出,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出,生产可能线上的点的移动只是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 3.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假定前提:资源尚未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资源配置点从生产可能线以内调节到生产可能线之上,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所不同的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超级详细版本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师说教育集团考试教学团队编录——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akros),表示“大”的意思。宏观经济通常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见诸如一国的总产出水平和就业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等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总量的考察,特别是通过对一国经济系统的国民产出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说明这些总量是如何决定的;研究怎样使一国的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研究制约一国国民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规律以及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研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就研究方法而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差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从现实经济运行角度看,宏观经济变量的基础是居民户和单个厂商在各种市场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不与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相一致,宏观经济学就缺乏现实基础,就有可能脱离实际。因此说,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2. 三种市场划分 为便于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宏观经济学把各种各样的市场划分为金融市场、产品和劳务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和资产的交易场所; 产品和劳务市场包括所有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交易;要素市场则是居民户和厂商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 3. 行为主体的划分 市场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据此,宏观经济学将它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主体:家庭、厂商与政府。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研究这三种行为主体在以上三个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宏观经济基本总量指标 1. 国民产出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衡量国民产出的经济变量有多个,如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时期内广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生产的主体是本国居民,是国民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生产发生在本国地域之内,是国土概念。二者的数量关系是:GDP等于GNP减去本国居民从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加上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往往忽略二者差别。 按照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采用的是现行价格还是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均以现行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以某一基准年份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通过以下公式换算成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矫正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又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别。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实际发生的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当生产资源在其正常使用强度下得到充分利用时一国经济能够生产的

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国民收入理论。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有: 1、就业水平 2、物价平稳,通货膨胀水平 3、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 4、本币汇率是否稳固,国际收支是否平稳。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采纳总量分析方法,运用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方法。 三、宏观经济学建立和进展: 1、宏观经济学建立 对经济作宏观分析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但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2、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3、新自由主义学派 4、新凯恩斯主义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产值=总增值=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额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截了当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截了当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从广义的角度看,宏观经济中的产出、收入与支出是完全等值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出总量确实是其收入总量从而也确实是其支出总量,即: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那么: 第一、GN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N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五、GNP按国民原那么,而不按国土原那么运算。

高级宏观经济学讲义(南开大学 刘晓峰教授-罗默的教材)【完整版】

高级宏观经济学讲义(南开大学刘晓峰教授-罗默的教 材)【完整版】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

第二章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1.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3.为什么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着收入差异? 4.穷国能否赶上富国? 二、生产函数 1.投入与产出的函数形式 A t t F Y t K )(t ( L )( )) ( ( ), 其中,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力,A为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t表示时间 注意:AL为有效劳动,此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为“劳动增进型〞或“哈罗德中性〞 思考:如果知识进入的形式不是Y=F(K,AL)〔哈罗德中性〕,而是Y=F(AK,L)〔索洛中性〕或Y=AF(K,L)〔希克斯中性〕,结果会有何不同?[只有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被证明与稳态的存在相一致]

2.生产函数的特性假设 〔1〕规模报酬不变: F(cK,cAL)=cF(K,AL),对于c ≥0 含义:经济足够大,专业化收益被穷尽;其他投入品〔如自然资源〕相对不重要 令c=1/AL,那么),(1)1,( AL K F AL AL K F = 令有效劳动的人均资本k=K/AL ,有效劳动人均产量y=Y/AL ,那么y=f(k),总产量Y=ALf(k) 〔2〕边际产品递减: f(k)满足f(0)=0,f ’(k)>0,f 〞(k)<0,f ’(k)是资本的边际产品 【证明】 Y=ALf(k)两边分别对K 、L 求导数: 资本的边际产品为: )('1 )('k f AL k ALf K Y ==∂∂ 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品为: )(')(]) ()[(')()(2 k kf k f AL K k ALf k f AL Y -=-+=∂∂ 〔3〕稻田条件: ∞=→)('lim k f o k ,0)('lim =∞→k f k

宏观经济学讲义-总需求分析

第三篇总需求分析 主要内容: ☆总支出(AE)模型(乘数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产品市场均衡(一个市场) ☆IS-LM模型(Hicks-Hansen model)(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二个市场?三个市场!) ☆IS-LM-BP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内外均衡问题) 第9章AE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一、概述 (一)模型的基本目的 1、解释宏观经济波动(投资乘数); 2、提出政策建议(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二)模型的基本特征: 1、数量调整替代了古典经济学中的价格调整,表现: (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Y=AD ☆☆☆这意味着: ⊙价格调整机制已经不起作用,总需求和总供给不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均衡。因此,⊙均衡产出不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一致的产出,而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换言之,这是一个由总需求决定均衡产出的经济。凯恩斯经济学是总需求分析,原因就在此。 (2)消费需求受收入影响,而不受利率影响。 (3)投资需求外生(不考虑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 ☆一个原因是,这里的经济是极度萧条的经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无效,只有财政政策才有效。而这个模型正好充分说明财政政策具有完全的效果(只有乘数效应,而没有任何挤出效应)。 (三)模型的基本结构: 总收入(总产出)影响总需求,总需求又影响总收入(总产出)。二者相互作用,最终,

达到一个“不动点”(fixed point)(即均衡,equilibrium)。 二、模型的基本结构 (一)三条基本假设 1、总供给给定; 2、资源大量闲置,且无瓶颈制约; 3、价格总水平固定。 (二)基本方程 Y =AD AD =C +I C =C+cY I = I (三)均衡产出(静态解) 1. 代数解 2. 图形解(突出均衡作为“不动点”的含义) (四)乘数(比较静态分析) 1. 代数形式 2. 图示

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一、课程性质 《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 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 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 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 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所以,宏观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

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简单国民收 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 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 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其中带* 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四、教学时数 54学时 五、教学方法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 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 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 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ap宏观经济学讲义

AP宏观经济学讲义 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总体规律和发展趋势。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影响因素和政策工具等方面进行探讨。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学有三个基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 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通货膨胀率:衡量物价水平的总体上涨程度。 3.失业率:衡量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4.储蓄率:衡量个人和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储蓄的比例。 5.投资率: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投资的比例。 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因素 1.政府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 2.国际经济环境: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 影响。 3.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4.人口变动: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率。 2.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财政状况。 3.外汇政策:通过调整汇率和外汇储备来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 4.劳动力市场政策:通过改善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技能来影响就业率和失业 率。 总结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通过对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总体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宏观经

《宏观经济学》教案讲义学习资料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教案讲义、学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提要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 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 水平。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实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建立假设条件,然后利 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宏观经济学中的结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 还必须注意,对于推导,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经济含义。 ●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 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客观分析,得出 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消费理论经 济 周 期 和 增 长 投资理论 ●存量与流量:存量与流量都是变量,存量是对一定时点有意义的量,如资本、财富、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流量是对一定时期有意义的量,如投资。消费、总产出、国民收入等。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流量导致存量增加或减少。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对流量的考察,如总产出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微观经济基础问题。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总和是影响宏

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诸如市场结构这样的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微观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微观经济规律不一定等同宏观经济规律,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均衡分析方法解决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 本结论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分析讨论: 1.微观经济规律能够直接转变为宏观经济规律吗? 一般来说是不能的。第一,二者的前提不同。微观经济学在总量给定的情况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给定的前提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总量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扩大。第二,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微观经济学揭示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恰恰假定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可以不变,也可以同比例上涨或下跌。在相对价格机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调节经济的规律如何,正是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例如,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起着调节总产出水平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数量机制。第三,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即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难道不就是总量均衡吗?乍一看,二者似乎是一回事。由于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揭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把一般均衡归结为一系列边际条件的实现;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则把总量均衡归结为注入和漏出即投资和储蓄的相等。第四,由于具有特定的观察视角,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难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诸如货币数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等等。宏观经济学则要研究这些问题,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解决那些经济问题? 该问题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那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等的提法虽有不同,但所要求的回答大体是一致的。若按本题,则可这样回答: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使产出达到潜在水平;从长期看,应使经济减少波动,实现稳定均衡增长;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实现物价稳定;若考虑开放经济,则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实现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

宏观经济学(2017秋)2.1讲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 ,是衡量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经济体(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理解GDP 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每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最终产品的种类、数量千差万别,为了衡量总体经济活动的水平,我们只能把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加起来,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 2.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什么是最终产品?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大家知道,许多产品要经过多个生产阶段才能完成,比如,服装生产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当农民用辛勤的汗水种出棉花、纺纱厂用棉花纺出棉纱、织布厂用棉纱织出棉布、服装厂用棉布制成成衣出售时,棉花、棉纱、棉布被称为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 ),而用于出售的成衣则被称为最终产品(finial goods )。中间产品在生产最终产品的过程中被消耗掉。在测度GDP 时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的价值中了,如果把棉花、棉纱、棉布和成衣的价值加在一起测度GDP ,就会出现重复计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各阶段的增加值来计算GDP 。假设棉花、棉纱、棉布和成衣各阶段的价值分别为20、30、35和50,则各阶段的增加值分别为20(棉花)、10(棉纱)、5(棉布)和15(成衣),各阶段的增加值之和为501551020=+++,与最终产品成衣的价值相同。可见,在测度GDP 时,不仅可以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衡量,从理论上,还可以通过汇总所有产品各生产阶段的价值增加值来衡量GDP 。 3.GDP 是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价值 比如某企业上年内生产了价值100万元的产品,但是只卖掉80万元的产品,所剩下的价值20万元的产品可被看作企业自己购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因此,这20万元的未售出产品同样应该计入GDP 。相反,如果企业当年生产了价值100万元的产品,却售出了价值120万元的产品,那么,计入GDP 的仍然应该是100万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原有的库存减少了20万元。又比如,某人花5万元买了一辆二手汽车,那么这5万元就不能计入GDP ,因为在这辆二手汽车被生产出来的那个年份,其价值就已计算进当年的GDP 了。不过,买卖这辆二手汽车的经纪人费用却可以计入计算期的GDP 当中,因为这笔费用是经纪人在买卖二手汽车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务的报酬。GDP 衡量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二手货的出售不能包括在内。 4.GDP 衡量的是所有进入市场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 GDP 衡量的是在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地出售的所有产品,它即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食物、衣服等物品的市场价值,也包括医疗、理发等劳务的市场价值,还包括那些虽然不在市场上交易,不具备市场价格,但能够通过估算获得一个大致认识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例如政府服务。政府服务不在市场上交易,无法计算其市场价值,但可以根据这些服务的成本估算其价值并计入GDP 。 当然,那些不在市场上交易又无法详细考察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则不能计入GDP ,如地下经济和家庭服务。地下经济包括避税交易和非法交易,这些交易由于其隐蔽性无法准确统计其价值,因此无法计入GDP 。家庭服务也无法计入GDP ,因为当你自己打扫房间、洗衣做饭时,是自己为自己提供服务,不可能也不需要自己给自己支付报酬,因此无法计入GDP ,这样的劳务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这里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有一个女主人雇佣一个男管家为其管理日常家务,女主人需要为此支付工资,作为男管家的收入,这部分价值计入了

初级审计师《宏观经济学》讲义:公债定义

初级审计师《宏观经济学》讲义:公债定义 2017初级审计师《宏观经济学》讲义:公债定义 导语:公债(公共债务)是指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公债 分类(1)中央债和地方债(2)短期(小于1)、中期(1-5)、长期(大于5) 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特点运用信用方式筹资 调节作用(1)公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 (2)发行公债能产生“挤出效应”。(解释:民间资金减少,利率上升,从而私人投资减少,抵消了扩张) 阐述说明 1、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中央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债务称为地方债。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务,故人们常将公债与国债等同起来。 2、公债是政府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债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特点。除特定时期的某些强制性公债外,公众在是否认购、认购多少等方面,拥有完全自主的权利。 3、公债是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的主要形式。政府信用是指,政府按照有借有还的商业信用原则,以债务人身份来取得收入、或以债权人身份来安排支出,或称为财政信用。公债只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财政信用的其他形式包括:政府向银行借款、财政支农周转金、以及财政部门直接发放的财政性贷款等。 4、公债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性质 1、公债是一种虚拟的借贷资本 公债体现了债权人(公债认购者)与债务人(政府)之间的.债权债务关

系。公债在发行期间是由认购者提供其闲置资金,在偿付阶段是由政府主要以税收收入进行还本付息。公债资本与其他资本存在的区别在于公债资本(用于非生产性开支)并不是现实资本,而只是一种虚拟的资本。用于生产性开支的公债则表现为不能提取的公共设施等国家的现实资本。 2、公债体现一定的分配关系,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公债的发行,是政府运用信用方式将一部分已作分配、并已有归宿的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公债资金的运用,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资金,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进行再分配;而公债的还本付息,则主要是由国家的经常收入——税收来承担。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债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题2-单】根据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 )。 A.政府投资支出 B.私人投资 C.税收 D.居民储蓄 『正确答案』B 【例题3-单】下列会对民间机构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政府行为是( )。 A.增发货币 B.发行公债 C.发行股票 D.增加出口 『正确答案』B 下载全文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精要笔记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 济学精要笔记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宏观经济学讲义整理 N·格里高利·曼昆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一、宏观经济学:1、一个核心问题——政府应该而且能够干预经济吗? 2、两个流派 3、三大模型 4、四大目标 二、曼昆宏观:1、宏观应该是一个整体 2、年轻、不完善的学科 3、三大指数:①经济增长(GDP) ②通货膨胀(CPI)③失业率 三、三种价格情况 1、价格刚性 2、价格粘性 3、价格弹性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一、三大数据 1、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一国的总收入及其用于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2、消费物价指数(CPI ):衡量物价水平 3、失业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的比例 二、存量与流量 存量(stock ):时点上的数量,如个人的财富、失业者人数、经济中的资本量、政府的债务等。 流量(flow ):每一单位时间内的数量,如GDP 、个人的收入和支出、失去工作的人的数量、经济中的投资量、财政预算赤字等 三、计算GDP 的注意事项 ①二手车并不包含在GDP 中 ②存货属于GDP ③住房在GDP 之中 ④耐用品不属于GDP ⑤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 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⑥股票不是GDP 四、GDP 平减指数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实际GDP:按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GDP 平减指数= GDP 名义实际GDP 五、支出的组成部分 Y C I G NX =+++ 注意:①投资可以是正可以是负,如存货减少,存货投资就是负的。 ②转移支付不是CDP 的一部分 六、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①国名生产总值(GNP )=GDP+来自外国的要素支付 -面向外国的要素支付 ②国名净产值(NNP )=GDP -折旧 ③国民收入(NI )=NNP -间接企业税

宏观经济学—曾志远课件

《宏观经济学》讲义 曾志远(zengzhy@https://www.360docs.net/doc/1819308223.html,) 参考书目: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 《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运行和总量变化。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政府预算、就业、国际收支等等都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总量。其中,收入总量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做现代收入理论。虽然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问题、总量问题,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并不宽泛,而是紧紧围绕收入的决定、波动和长期趋势展开分析。 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统一的。主要有: 1经济模型。一个经济模型用于描述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的本质特征。通常包括了变量的选取、假设条件、变量的逻辑关系、证伪和预测。

3均衡分析方法 3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个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不同的视角,所以一些微观经济学的正确结论放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例如“储蓄悖论”:对于单个家庭而言,增加储蓄将使收入增加,进而储蓄增加。但从整体经济看,储蓄增加会导致支出下降,通过乘数的作用,收入下降,储蓄反而下降。 第二节GDP核算理论 一GDP的含义 1 什么是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者地区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2 如何理解GDP的含义 ●GDP是流量; ●GDP是地理概念。GNP叫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要素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GNP=GDP+本国要素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要素从本国取得的收入;

最新上海财经大学801经济学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讲义整理 N ·格里高利·曼昆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一、宏观经济学:1、一个核心问题——政府应该而且能够干预经济吗? 2、两个流派 3、三大模型 4、四大目标 二、曼昆宏观:1、宏观应该是一个整体 2、年轻、不完善的学科 3、三大指数:①经济增长(GDP) ②通货膨胀(CPI )③失业率 三、三种价格情况 1、价格刚性 2、价格粘性 3、价格弹性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一、三大数据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的总收入及其用于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2、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物价水平 3、失业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的比例 二、存量与流量 存量(stock):时点上的数量,如个人的财富、失业者人数、经济中的资本量、政府的债务等。 流量(flow):每一单位时间内的数量,如GDP、个人的收入和支出、失去工作的人的数量、经济中的投资量、财政预算赤字等 三、计算GDP的注意事项 ①二手车并不包含在GDP中 ②存货属于GDP ③住房在GDP之中 ④耐用品不属于GDP ⑤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 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⑥股票不是GDP 四、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实际GDP:按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 名义 实际GDP 五、支出的组成部分 Y C I G NX =+++ 注意:①投资可以是正可以是负,如存货减少,存货投资就是负的。 ②转移支付不是CDP的一部分 六、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①国名生产总值(GNP)=GDP+来自外国的要素支付-面向外国的要素支付 ②国名净产值(NNP)=GDP -折旧 ③国民收入(NI)=NNP-间接企业税 ④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出 七、消费物价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