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三、四章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附答案)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附答案)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附答案)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 “人是思维的芦草”说明人的特殊的。

3. “你可以堕落为野兽也可以再生为神明” 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人的早期发展对的依存程度,大大高于外部影响。

5.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必须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6. “学不躐等” ,不凌节而施“说明教学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7.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 皮亚杰的构造理论认为,儿童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活动图示,活动图示经过不断的同化、和平衡,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

9.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性、社会性和。

10.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因素的理论可以分为内发论和。

二、单项选择题1. 狭义的人的发展指的是()A. 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种族发展C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D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身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2.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指()A. 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矛盾性 B 不平衡性差异性顺序性连续性C 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顺序性D 顺序性矛盾性连续性方向性3.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A.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B 遵循针对性的原则C遵循针对性的原则D遵循长善救失的原则4. 人的身心发展虽有共同的阶段性,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和优势特点在不同个体身上各有不同,这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A. 不平衡性 B 差异性C顺序性D矛盾性5.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A. 在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是各自发挥作用的B. 在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C. 遗传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关系是乘法关系D.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6. “最近发展区”是指:()A. 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B. 在有指导的环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C. 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D. 儿童先天具有的水平和后天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差异7. 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B. 机体成熟与是否得到训练没有关系C. 训练能够促进个体的成熟D. 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8.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中学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学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学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结合自己经历,谈谈教育的概念。

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

答:(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术,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必然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育成为必然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民展的社会活动。

首先: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

其次,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

再次,这种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

最后,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2.试列举教育的起源学说。

答:(1)神话起源说,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与美国的沛西?能。

把动物的本能行为当做教育,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把儿童对成人的无心识仿照当做教育,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不全面。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以为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从人类社会产生就存在了。

(5)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叶澜。

以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3.教育的社会功能表此刻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

答:(1)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②教育具有增进政治变革的功能:推动社会变革;传播先进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增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可以增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增进经济增加的功能:②教育增进科技发展的功能: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腕;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手腕。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按照你对教育的熟悉,谈谈教育是如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

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增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两方面:(1)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增进个体社会化。

首先,教育增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其次,教育增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最后,教育增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练习题库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参考答案: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其身心发生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2、遗传素质——参考答案:遗传素质是指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包括有机体的构造、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3、环境——参考答案: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主体因素——参考答案:主体因素主要是指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和活动。

5、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参考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二、填空题1、人的发展包括和的发展。

2、人的心理的发展包括和。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6.所谓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11.所谓,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2.个性亦称,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3.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14.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

15.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学第三四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三四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三四章】试题及答案1.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原因,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性三品”说,属遗传决定论者一派。

[单选题] *A.荀子B.孟子C.董仲舒(正确答案)D.颜元答案解析:C 董仲舒从神学化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2.()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因。

[单选题] *A.外铄论B.内发论C.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正确答案)D.二因素论答案解析:C 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因。

3.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是()。

[单选题] *A.个体的发展(正确答案)B.人的生命发展C.人的生理发展D.人的心理发展答案解析:A 所谓人的个体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4.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决定的。

[单选题] *A.社会B.父母管理C.教育D.自身的需要(正确答案)答案解析:D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

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单选题] *A.洛克B.孔子C.荀子(正确答案)D.孟子答案解析:C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6.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的结果,确信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等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

[单选题]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正确答案)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二因素论答案解析:B 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的结果,确信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决定作用。

7.俗话说“父低低一个,娘矮矮一窝”所反映的观点是()。

[单选题] *A.教育万能论B.环境决定论C.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D.遗传决定论(正确答案)答案解析:D “父低低一个,娘矮矮一窝”所反映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答案【精选文档】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答案【精选文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

(13)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36)3。

元教育学是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37)4。

梅伊曼、拉伊是实验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38)二、判断题1.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的“教育”一词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强调外塑。

(错,4)2。

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启发”之意.(对,4)3。

自然界、动物界对人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对,6)4。

师傅带徒弟,师傅什么也没教,但徒弟很机灵,在看师傅做的过程中学到了师傅的技艺,这也是教育。

(错,6)5。

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对,7)6。

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也是教育。

(错,7)7.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则是主观愿望之外产生的意外结果。

(对,19)8.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

(对,23)9.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错,25—26)(我不确定)10。

布鲁纳是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错,37)PS:1。

培养-灌输 6.教育-教唆 10.布鲁纳—布雷钦卡三、单项选择题1。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B )(12)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 C。

生物起源论 D。

劳动起源论2。

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C )(11)A。

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D )(11)A.勒图尔诺B.达尔文C.沛西·能 D。

孟禄4.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 A )阶段。

(13)A。

非形式化教育 B。

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

现代化教育5。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处于( B )阶段。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5、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A、职业首先素养B、能力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心理素养8、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B )A、知识的传授者B、平等中的首席C、教学的组织者D、行为的示范者9、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 C )A、以诚相待B、互助互惠C、民主平等D、和谐亲密10、下面哪种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 B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D、老师穿的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D )A、潜在性B、现实性C、特殊性D、可塑性1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B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13、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C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B、较强的组织能力C、创造能力D、观察能力二、判断题1、从狭义来看,教师指学校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2023国开电大教育学1-4章课后作业及自测题答案

2023国开电大教育学1-4章课后作业及自测题答案

2023国开电大教育学1-4章课后作业及自测题答案第一章课后作业1. 下列选项中,哪一类因素对个体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A. 遗传因素B. 生理因素C. 社会因素D. 心理因素答案:A. 遗传因素2. 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A. 研究和发展的关系问题B. 教学策略的问题C. 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D. 教育改革的问题答案:A. 研究和发展的关系问题3. 什么是教育学的范畴?A. 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B. 研究教育理论的学科C. 研究教育实践的学科D. 研究教育政策的学科答案:A. 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4. 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研究意味着什么?A. 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B. 各学科之间相互竞争C. 各学科之间相互独立D. 各学科之间相互牵制答案:A. 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5.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教育机构B. 教育环境C. 教育活动D. 教育者答案:C. 教育活动第二章课后作业1. 分类中的第一层是由什么单元构成的?A. 性别B. 种族C. 年龄D. 地理位置答案:B. 种族2. 良好的群体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什么能力的培养?A. 学术能力B. 社交能力C. 创造能力D. 沟通能力答案:B. 社交能力3.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教学法是什么?A. 实践教学法B. 合作研究法C. 问题教学法D. 讲授法答案:C. 问题教学法4. 研究目标具有什么特征?A. 目标性B. 可操作性C. 多样性D. 具体性答案:D. 具体性5. 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 研究能力B. 研究兴趣C. 研究态度D. 研究方法答案:B. 研究兴趣第三章课后作业1. 教师的权威性是指什么?A. 教师在学科上的权威地位B. 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地位C. 教师的职业地位D. 教师的社会地位答案:B. 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地位2. 教育者转变角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学生中心B. 教师中心C. 社会中心D. 政府中心答案:A. 学生中心3. 教学活动的计划需要满足什么要求?A. 灵活性B. 可操作性C. 深思熟虑D. 多样性答案:D. 多样性4. 学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A. 教育质量B. 学生发展C. 教育投入D. 学校声誉答案:B. 学生发展5.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什么?A. 衡量学校教育质量B. 指导学生研究C. 评估教师教学效果D. 排名学校教育水平答案:B. 指导学生研究第四章课后作业1. 教育目标按实施层次划分,可分为哪几个层次?A. 总目标、分目标、教学目标B. 教学目标、分目标、总目标C. 总目标、教学目标、分目标D. 分目标、总目标、教学目标答案:C. 总目标、教学目标、分目标2. 教育目标的特征包括以下哪些?A. 领域性B. 执行性C. 超越性D. 渐变性答案:A. 领域性3. 教学目标的要求包括以下哪些?A. 掌握性B. 理解性C. 运用性D. 分析性答案:C. 运用性4. 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哪些?A. 行为B. 知识C. 能力D. 意义答案:A. 行为5. 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包括以下哪些?A. 层次B. 难度C. 内容D. 方法答案:C. 内容。

(完整版)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完整版)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教育学》————刘亚兰
教育学单元习题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一、选择
1.狭义的教育是指(B )
A 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社会教育
2.广义的教育是指(A )
A 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社会教育
5
《教育学》————刘亚兰
概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 ○3 . “主导-主体”说 :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就表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而非压制,二者应很 好地结合起来。
○4 .“主体间性说”: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 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 4、教师成长的含义:
1、教育的概念 ①.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
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人无及其著作 中国:孔子《论语》 战国末.乐正克《学记》 唐.韩愈《师说》
D 身体与心理和谐发

15.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
A 社会环境
B 学校教育
C 家庭生活
D 个体自觉实践
16.教育要素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A)
A 教育内容 B 教育方法 C 教育技术
D 教育情境
17.强调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师生关系观点是( D )
A 教师中心论 B 学生中心论 C“主导-主体”说 D“主体间性”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10 DBCABACBAC 11-20 CCDBDDCBBA21-31 CBDABCDBBCB二、多项选择题1、ABE2、ACE3、BDE4、ABCD5、ABCDE6、ABCE7、ABC8、ACE9、ACD 10、ABCD 11、ABCDE 12、BCDE三、判断题1-8 ×××√××××四、填空题1、社会实践2、内在需要3、费洛伊德4、基因复制5、成熟机制6、孟子7、外铄论8、荀子9、“白板说” 10、华生 1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2、创造性 13、阶段性 14、互补性 15、个别差异性 16、个别差异性 17、生理解剖 18、前提,可能性 19、环境 20、维果茨基 21、成熟 22、个体主观能动性 23、心理,社会 24、身体,精神 25、精神力量 26、人格 27、发展个性,个性 28、心理断乳期 29、帮助少年起飞 30、青年期 31、青年期 32、认识、价值五、名词解释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共同特征。

3、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5、人的价值: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6、人的潜能: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7、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六、简答题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⑴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表现在: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⑴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⑴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⑵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⑶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⑷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七、论述题1、答案要点: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⑴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答案要点:⑴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⑶教育中应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答案要点: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

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

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的。

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

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要在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⑶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变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1-10 CDADABDDAC 11-21 DCBCABDACAB二、多项选择题1、ABE2、ABCD3、ABCDE4、ACE5、ABCD6、ABCD7、BCE8、CDE9、CD 10、ABCDE 11、ABC 12、ABD 13、ABC三、判断题1-10 ×√××√×××××四、填空题1、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卢俊,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2、目的3、教育目的4、导向,激励5、目的6、教育目的7、指导意义8、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9、特殊要求 10、教育性质 11、人的全面发展 12、片面发展 13、精神和身体 14、社会条件 15、社会分工 16、共产主义 1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8、毛泽东 1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1、全体学生22、全体学生 23、全面发展 24、创新精神 25、智力、人格、精神 26、创新能力 27、教学内容,记忆和再现 28、掌握知识,知识积累。

五、名词解释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6、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7、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成果、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识因素的教育。

8、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9、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六、简答题1、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教育目的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即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⑴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性,使美好的人性得以展示和发挥。

无论在何时何地,人性依然如故,教育亦依然如故。

人文主义者主张,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这种理性是指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

⑵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它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功能日趋显现而产生的。

20世纪以来持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教育哲学流派主要有实用主义教育和学科结构主义教育。

⑶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高人道,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

科学人文的最高目的是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

2、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⑶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3、⑴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⑶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中学德育的要求是:⑴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⑵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⑶建立民主和法律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⑷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⑸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识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⑴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6、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⑴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⑵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并使人格与性格得到陶冶;⑶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7、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⑴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⑵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