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

合集下载

勒·柯布西耶的理念及优秀作品分析[知识荟萃]

勒·柯布西耶的理念及优秀作品分析[知识荟萃]

5
行业重点
·
多米诺标准骨架
多 米 诺 体
1.平面有了多种可能性 系
——
——柱子独特的位置

2.立面可以使想象的采 光得以实现——立面自
造 特 征

3.材料不限——骨架承 重
4.标准骨架——可批量 生产
骨架剖面图
6
行业重点
柯布西耶认为
参考线是用来确定
构图中各要素的位
置从而获得整体的
和谐和美观的辅助
23
行业重点
萨伏伊别墅的概况
24
建筑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 奇,没有什么太多的装饰,完 全不同于早期中世纪时期的建 筑给人的那种印象。它的外部 装饰采用白色粉刷,唯一的可 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那个长条 形排窗,建筑表面平整,形体 也比较简单;然而从不同的方 向看过去,都可以得到完全不 同的印象,这使建筑外观显得 多变。这种不同不是刻意设计 出来的,而是其实内部功能空 间的外部体现。在这座建筑里 面,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 筑精神的体现,包括简单的外 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 纯粹的萨伏伊别墅深刻地体现 了现代建筑所提倡新的美学原 则——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 结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构图 的法则,比例和秩序之美……
行业重点
设计的社会立场
柯布西耶的最高理想之一是机械化和 机器的形式,他认为建筑应该是生活于其 中的机器。他的早期建筑都具有明显的机 械特征。希望城市规划也按照机械的方式 设计。他的未来都市设计,大量采用功能 分区、立体超级公路联系、公共社区化、 关联一体化等等。这些反映了他对于社会 结构的设想。
在城市规划、公共住宅设计方面压制 个人感觉,把社会因素、文化遗传放到压 倒性的地位。因此,他的设计趋于强权专 制。和他对于个人感觉的第一性强调非常 矛盾。勒▪柯布西耶的设计哲学:具有现代 主义民主特色和武断的强权、独裁特色。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
3) 街道空间的生活性。由于长界面的街坊形式非常 有利于住宅布置,无论独幢或是里弄住宅,建筑 一般沿道路平行布局,出入口均面向街道,强化 了街道的生活职能。
7
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
五大道作为受外来文化语境影响形成的居住区,
所体现出的多样与多元性特色、整体与和谐性特色都 不愧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瑰宝。
劝业场(法租界)
望海楼教堂(意租界)
8
整理版
四、街区风貌特色辨析
1. 多样性与多元性 五大道中的历史建筑大多在 1910—1930 年所建,而该时期的欧
洲建筑思潮正处在新古典、折中、早期现代主义、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 术派等多种建筑风格交融、转换的时期。颇有名气的外国建筑师加盟设 计不仅提高和带动了五大道整体建筑设计水平,也将世界当代的建筑思 潮引入天津,追随世界建筑潮流的住宅形式在五大道中随处可见。
5
整理版
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
1. 街区路网结构与空间格局 五大道路网结构形成
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地块东 北角靠墙子河一带是五大道 早期开发的片区,其路网结 构和地块划分有明显的原英 租界方格路网自然蔓延的痕 迹,后期路网则体现出明确 的规划思想。
6
整理版
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
2. 街区尺度与空间特征
3
整理版
一、五大道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收回德奥俄租借 ,于1931年收回比租借,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 终于收回了英法意日租借,结束了几十年的被殖民 历史。1949 年之后,五大道中的部分房产转为公 有,不仅有机关单位进驻作为办公之地,普通居民 也通过分配进入五大道区域内居住,使五大道的社 会结构及功能都有所改变。
2
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妥协与突破 从缪拉酒店看捷克当代建筑

妥协与突破 从缪拉酒店看捷克当代建筑

AI b er t P r a z a k
J i r i B a r d o d e j
摘要
文章指 出捷克共和 国因其 国际化 的视野和地理
T he s a me a pp l i e s t o c on t empo r a r y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n Cz e c h R e p ub l i c a s wel 1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mou n t a i n a r e a i n t h e n or t h e a s t of t h e Cz e c h R e pu b l i c ,t h e Mi u r a Ho t e J c r e a t e s a c l e ar a n d d omi n an t a e s t h e t i c s wi t h i t s di s t i n c t i v e s h a p es t h a t c l o s el y f o l l o w t h e ge omor ph ol o gy o f t he s u r r ou nd i n g mou n t a i ns .I t
当代建筑 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
h a s c a u s e d s ome c on t r o v e r s y i n t h e Cz e c h R e pu bl i c .
T he p a p er t r i e s t o o fe r a p r e l i mi n ar y ov e r v i e w o f t h e de v e l op me nt a n d t r en ds of c on t e m po r a r y C z e c h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i t h a n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o nc e pt a n d c r e a t i v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Mi ur a Ho t e 1 . KE Y W ORDS Mi ur a Ho t e l ;P r a gu e ;Co n t e mp or a r y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合集简介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合集简介
中国写字楼白金五星认证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 中国城市地标 D21中国建筑设计奖 中国地产金砖奖 未来城市地标奖
中国尊
中国尊,是中国中信集团总部大楼,位于中央商务区(CBD)核 心区Z15地块,东至金和东路,南邻规划中的绿地,西至金和路,北 至光华路。
建筑形式:集甲级写字楼、会议、商业、观光以及多种配套服 务功能于一体。
占地面积:11478㎡。 建筑面积:437000㎡ 建筑高度:总高528m,地上108层、地下7层。 建筑构思源于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建筑高 耸直入云端,表现出顶天立地之势。其外形自下而上自然缩小,形 成稳重大气的金融形象,同时顶部逐渐放大,享受独在云端的无限 风光,最终形成中部略有收分的双曲线建筑造型,使这一建筑林立 在CBD核心区的摩天楼群中也能明显体现出庄重的东方神韵。 内部有全球首创超500米的JumpLift跃层电梯。 是8度抗震设防烈度区在建的最高建筑。 底板的浇筑完成与下部896根基础桩形成坚实有力的基础,共同 托起拔地528米高的摩天大楼。 所获荣誉:中国当代十大建筑
广州电视塔
广州塔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其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 市海珠区(艺洲岛)赤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珠江新城、 花城广场、海心沙岛隔江相望。
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内核心筒及钢结构外框筒以及连接两者之 间的组合楼层组成
占地面积:175460㎡ 建筑面积:114054㎡ 建筑高度:塔身主体高454m,天线桅杆高146m,总高度600m。 广州塔是广州市的地标工程,是中国第二高塔,仅次于上海中心 大厦 ,是国内最高、也是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高的塔桅建筑。 电视塔可抵御8级地震、12级台风,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 广州塔整个塔身是镂空的钢结构框架,24根钢柱自下而上呈逆时 针扭转,每一个构件截面都在变化。钢结构外框筒的立柱、横梁和斜 撑都处于三维倾斜状态,再加上扭转的钢结构外框筒上下粗、中间细, 这对钢结构件加工、制作、安装以及施工测量、变形控制都带来了挑 战。仅钢结构外框筒就有24根钢柱、46组环梁、1104根斜撑各不一样。 由于广州塔中间混凝土核心筒与钢结构外框筒材料上的差异,形成楼 层梁和外框筒的沉降不一致。为了调整钢构件与主体结构的相对位置 的正确性,许多节点都通过三维坐标来控制钢柱本体相对位置的精确 度。 所获荣誉: 2010年4月,获国家级钢结构行业质量金奖:钢结构工程(制作) 2009年度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国家优质工程)。 2011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2010年度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2011获得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2012年6月,获得国家级建筑设计金奖。

扎哈 哈迪德简介及作品分析

扎哈 哈迪德简介及作品分析

建筑的技术手段十分普遍,即以一套公用的支撑体系在彼 此之间创造出不支撑的带状空间。
香港之峰俱乐部
这是标志着哈迪德崛起的一个设计,这座建筑被设计成一系列巨大而抽象的 花岗岩几何体。4个巨大的管状物抽象自山下的摩天楼形象,被躺倒戳入削 去山尖的山头。这件作品的惊人之处在于这些线形的管和人工地形之间体量
功能分析及人流 线分析
建筑的功能大致 可分为参观区和 非参观区。在建 筑边缘的两个通 道分别输送着参 观者和工作人员, 使他们即使在人 流高峰期也各不 干扰。
LFone园艺展廊
这座建筑的主要空间——展示大厅和咖啡厅,就沿着这些道路延伸开 来,并且允许室外充足的阳光和视线进入室内。次要的空间“消失” 在建筑的“屋顶”之中。在咖啡厅的南面是一个露台,其中有一个 有顶的表演空间。环境研究中心被设置在展览大厅的北部,有一半 没入地下,以发扬地下空间与世隔绝的长处。另外一方面,展示大 厅还起了一个缓冲区的作用,它在冬天可以被动地接受太阳能。那 个下陷的环境研究中心就成为了展览大厅的一个开敞的夹层空间。
走近扎哈 哈迪德 (2004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关于扎哈 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 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 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 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入选 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 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 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 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 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主要设计特点: 城市地毯: 为吸引四周地区的行人并营造一种动态的公共空间,中心的入口、门厅 及循环引入系统被组织安排成一个“城市地毯”格局。 拼图玩具: 与“城市地毯”格局相对比,“拼图玩具”有着磨光的波状表面,各陈 列室看起来象由一块块独立砼块雕刻而成,悬浮在门厅上方。 外壳/雕塑: 建筑地处拐角处,使其形成两个迥异而互补的外立面。沿第六大街的 南立面呈波状透明面层,透过它,路人可看到中心的本质。

以类设计理论解读当代新乡土建筑

以类设计理论解读当代新乡土建筑

师有意识 的设计 . 胎于乡土建筑 与现代生 活 脱
新 2 0世纪 8 O年代吴 良 先生在北 京菊儿胡 镛 同改建工 程中提出 了 类四告院 ”居住模式 . 而后国 内一些学者经过 潜心研究提 出了 住宅 类设计模 式 并 进一步推广至其 它建毓类型 . , 建立起 了 对完整的 类 计理论框 架。娄设计 相 设 强调的 创新”与 叶 ”的有机统 一与新 乡 寺 土建筑所倡 导的目标是基 本嘲台的 .对新乡土 建 筑的创作有着 重要的启示作用 。 简而 言之.娄设计是 指传统建筑的 某些元
土性豹 再 捌 。 而 此种 再现 也 绝非肤浅
f e e en af — — s a Dr 5 f bn r h pe
co b1 I o a r m n口 i n of f m a pi l nd s r i
的 、民 闻的、 恃统 的、乡村 的等 等一 陈志 华
是人 们世世代代 从实践中获得 知识.并不断 积 累于 无意识间创造 的一粪文 明成果.它与传 统 生活 相关 . 既包括 物质的也 包括非物质的 。其 实质 是乡土性 ,以建筑、村落 为载体 , 积淀 于 建筑 、人与 自 然环 境的相互 关系之中 , 体现 为 建造 生态、功能 契合、地域文 化浓厚等恃征 吴 良镛先生说过 : “ 一切真正 的建筑就奠定 义 来说 是E域的 -乡土建筑就 是这样的 , 不 虽
设计理念 的彰显 从 新乡土建 筑 和 乡土 建筑”的概念 比较可知— — 新乡土建筑 实质上继承 了 乡
土建筑 ”蕴舍的 “ 多土性” , 者的 别仅在 二 于与 “ 乡土性”相联 系的生活方 式和对乡土性
Abstact n rdu n onem p ar o r :Ito cig c t or Ne y

百水先生及其建筑作品分析

百水先生及其建筑作品分析

百水先生及其建筑作品简介班级:姓名:学号:有这样一些建筑,抽象,明快,近乎天真幼稚,有树木花草从窗户里面探出来,仿佛梦境里的童话世界,又给人离经叛道的疯狂之感。

这些出自一个叫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的艺术家之手,人称百水先生。

百水先生是奥地利最古怪的艺术家之一,他拒绝理论,相信感官,一生排斥直线和刻板,厌恶对称和规则。

百水先生设计的建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窗户的外型都是不重样、不规则。

因为他相信,只有这种不同款式、不同色彩的设计,才能让窗户在建筑中"跳起舞来",才能营造出健康、有生命力的建筑。

1928年12月15日,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出生在维也纳。

6岁开始创作绘画,并展露出对色彩和形状非凡的领悟力。

少年时期,他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并于1948年自己改名为弗里登斯莱布·百水。

青年时期曾在法国巴黎学习绘画,风格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

1958年,百水荣获巴西圣保罗艺术双年展大奖。

童趣、梦幻、绚烂、抽象,画作风格和建筑设计一脉相承,百水先生被公认为建筑史上的一位鬼才,被称为表现主义环境艺术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被称为百水建筑。

百水先生在奥地利的几处建筑设计作品包括:百水公寓--建于1977年,起初是维也纳市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建造的福利房。

该建筑中没有一条直线,无论是地面还是墙壁,都是起伏不平的。

每个窗户都有不同的形状,屋顶上没有瓦,而是草坪,树木从阳台里长出来。

百水先生自称这是一座"自然与人共存" 的建筑。

百水公寓里面有人居住,而且多为艺术家,不许游客进入参观。

“人们不应该住在像鸡笼般冰冷的制式建筑物中。

这种异化的建筑使人与自然、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

而当代建筑异化的主因,在于设计者、建造者及居住者这三种身份的区分与分离。

结果,这三者都与建筑物失去有机的联系。

大多数的设计者只考虑头脑里的创意与所谓的建筑规则、泥水匠只被允许照图上的指令施工、居住者只能在各种已完成的建筑物中生活、并无法自由选择与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项目学生: 巢尔康 孙彦 沈宏伟 薛振华 指导老师: 刘士兴 陈凌 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 ——波尔多住宅,波尔多,法国

MAISON A BORDEAUX,BORDEAUX,FRANCE,1998

前言:建筑范例分析是学习建筑一项十分重要的方法与手段之一(尤其对于低年级阶段)。在掌握一定量的资料文字,图片,包括建筑平,立,剖面图之后,运用逻辑的思维和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对该建筑在功能/空间,材料/建造,场所/基地等几个基本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吸取其中一些成功的设计手法,并以此作为今后建筑设计的借鉴。

摘要:以波尔多住宅为例,通过计算机三维虚拟(动画)这一主要手段,使人们对其外部形体,内部空间以及设计中的许多别具匠心之处有一切身体验,从而使人们更真实地体验该建筑,感觉就像亲身游历于其中一般。最后希望此成果能对建筑系今后的教学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私人住宅、公共性与私密性、空间、形态、功能、升降机、混凝土开口

概况:一对夫妇居住在波尔多一所古老而美丽的房子里。

8年前,他们曾经想要一个新房子,或许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房子。他们一直在关注着不同的建筑师。 之后,丈夫遭遇车祸,几乎丧命,但他活了下来。如今他需要一把轮椅。 两年后,这对夫妇又重新开始考虑房子问题。现在对丈夫而言,老房子和中世纪城市已经变得像个囚室,而新房子则可使其摆脱这一切。 “和你料想的相反,”他告诉一位建筑师:“我不想要一个简单的房子,我要一个复杂的房子。因为这个房子将定义我的世界……”。他们买下了一座可以俯瞰城市全景的小山。 这位建筑是就是库哈斯。

库哈斯的建筑创作首先是现代主义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加入了造型上与社会意义中的若干内涵。并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显著特征。从深层次讲,库哈斯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很深的影响,希望通过建筑来传达下意识,传达人类的各种思想动机。建筑具有某些解构主义的特征,同时也具有通俗文化的色彩。因为来自理性主义非常强烈而有极具创造力的荷兰,他的设计企图是解构、超 现实的道路,这就是所谓布罗德彭特称之为“高度直觉的解构主义”。 库哈斯在这个设计中面对的是一个劫后余生、依靠轮椅的业主和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基地小山。他设计了三个相互叠加的房子(盒子)。最底下一层为穴状,用于家庭中最为私密的生活。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房子。最重要的房子被夹在两层之间,是一个玻璃的架空层,被用作起居室。一个长3.5米、宽3米的电梯在3层房子之间穿梭;电梯的移动或悬空,空间发生着变化。紧邻电梯,有一片贯穿建筑的整墙----成为男主人的真正个人天地。这座建筑充分运用了升降机的特点。升降机的地板被用作是可以变化的楼板。随着升降机的上下,升降机的楼板在地下层----架空的一层----相对封闭的二层之间游动,形成了魔幻神奇的效果。虽然乍一看室内仍然是现代建筑简洁的装饰手法,但底层的混凝土弧形通道、一层透空和二层封闭之间的对比、二层小而多的圆形窗洞、墙上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古典风格的座椅----种种手法,都加强了这种魔幻效果。 这座建筑反映了超现实主义对库哈斯的影响,也反映了库哈斯在探索用建筑反映下意识的尝试。

外部形态:库哈斯善于对建筑学范畴中的各种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进行反思,不断的针对

设计项目提出新的模式(包括行为模式、功能模式等)作为建筑造型的基础。因具有“反思”和“模式创新”的特点,使得有些理论家将库哈斯归入到“解构主义”的流派中。 库哈斯设计了这个房子,或者实际上说,3个相互叠加的房子。波尔多住宅采用了水平而非垂直的线条,将住宅设计成为一个"夹心三明治"。这也恰恰是我看到这个建筑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疯狂的造型能力.不知是血统的原因还是地缘的影响,库哈斯的建筑总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别形式.对于初见者而言,他的作品的形式总是在第一位的,而创作逻辑则是第二位的.尽管库哈斯在不同场合总是力图纠正这种印象;但不可否认,库哈斯的造型能力保证了他的最终成功。

公共性与私密性:源自对范沃斯住宅的思考,住宅的私密性首先体现在住宅与外部环境

的关系上。保持住宅内部的私密性,使之免受外界干扰,是传统私人住宅的基本特征。以赖特的草原宅为例:建筑退后道路边线,通过矮墙或灌木使之与公共交通相分离;住宅的入口向内凹入,遮蔽于低矮屋檐之下;临街的窗户窄而高,住户可以观察外面的世界,而行人则难以窥视室内活动。与草原住宅相反,密斯的范斯沃思住宅(1946年)是建筑师对住宅私密性发出的一次挑战。如果说范氏住宅是建在远离喧嚣的一片净土之上,住户的私密性还不至于受到最严厉的挑战的话,那么在休斯顿拥护不堪的贫民区,设计并建造一所全透明的低造价住宅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与玻璃住宅的一往无前相比,库哈斯的波尔多住宅则显得更近人情。在表达出虚与实、开敞与封闭、变化与永恒的对比的同时,也保持了必要的私密性。波尔多住宅采用水平而非垂直的线条,将住宅设计成为一个"夹心三明治",完全开敞的起居空间和极度封闭的卧室表达出建筑师对住宅私密性的理解。 工作空间回归生活空间 就西方而方,严格意义上的私人住宅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久远。在中世纪的欧洲,住宅往往与家庭作坊、店铺、交易市场等合为一体,那时一间大"住宅"往往可以容纳几十人(亲属、雇员、学徒、佣人、房客),由于缺乏独立的房间,获得私密性这一基本需求受到很大的抑制。大约从17世纪开始,富有的欧洲城镇居民已经有条件使创造财富的活动与家庭生活相分离,作坊、店铺、市场逐渐独立出去并以新的建筑形式出现。这一分离不仅消除了噪声和污染,而且避免了雇员、学徒、客户、供应商对家庭生活的干扰。住宅第一次成为相对清洁、安静的地方,而生活空间也便成为与工作场所相对立的概念。今天,私人住宅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渗透的结构,可以接收、传送图象、声音、文字、数据。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一切事物变得既不远,也不近,成为一种没有距离的世界。当数字化技术充斥了现代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公共性。目前,大约有两千万美国人将住宅作为主要工作场所,而这一数目还在不断地增加。网络技术使得家庭办公成为可能,办公空间成为现代住宅的新内容。 在18、19世纪,对于医生、律师等职业来说,家庭办公这一现象并未消失。但那时的办公空间往往是一间独立的、封闭的房间,而现代住宅中居住空间和办公空间则像丝带一样交织在一起,你很难说出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 工作与生活相分离使得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建筑类型各自形成鲜明的特征。但随着二者的融合,各种建筑类型之间的界线也将淡化。波尔多住宅的建筑规模已远远超出通常的需求。在这里,展示户主收藏的艺术品成为住宅公共性的体现。在波尔多住宅,藏书空间几乎居住空间的图书馆。 与起居室一样大,因此你很难确定波尔多住宅到底是一个带有图书室的住宅,还是一个带有居住空间的图书馆。

“空间分析”——升降机的运用——“魔幻效果”: 建筑共三层,最低一层呈穴状,即在小山上挖出一系列大洞穴,用于家庭中最为亲密的生活。 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房子。 最重要的房子几乎是无形的,被夹在两层之间:一个玻璃间——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用作起居室。 男主人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或者更精确地说,一个“车站”。一架长3.5m,宽3m的电梯在3层房子之间自由穿梭。当它“锁定”在某层或悬在空中时,其计划和性能也相应变化。贯穿各层房子,紧邻电梯处有一道整“墙”,其中容纳着丈夫可能需要的一切——书、工艺品以及地窖里的葡萄酒…… 从电梯从首层进行到顶层的系列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三层建筑中的两块楼板在大多数实践内不是完整的,或者说这幢房子由于两块3m×3.5m的洞的存在而有了三段不同的经历。这些洞只有当升降机运行到当前层,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当男主人在当前层活动的时候才被填满,这一层才是封闭的、完整的。庭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一直在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容忍着男主人给他们带来的不方便。 电梯的运转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房子的布局,它的心脏就是一部机器。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库哈斯的空间设计能力,因为设计师真正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让空间在建筑中真正唱主角”。其中有几点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借鉴和注意的: 第一:我们设计的空间是给“谁”用的——即对使用者进行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使用者,不是一个一般性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公司职员、领导、外来参观人员、后勤人员;成人,孩子;正常人,残疾人……他们各自的身份特性不尽相同,对空间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心理预期。

第二:我们设计的空间“该让每个人怎样去感受”——即对具体的使用者,使用方式要进行分析。不同时间段(日夜、阴晴、春夏秋冬……)、不同场合(人多、人少、工作、休息……)的适用都要细致考虑,它不应该被大家平时所熟悉的干巴巴的功能泡泡图所代替。 第三:我们设计的是“建筑的空间”——即要用建筑空间本体的构成要素来创造空间。所谓的本体要素不是指完美的平面形态、空虚的轴线对位……而是指人们可以具体感知的空间的三维大小、形状、界面材料、光线、时间序列等。空间的设计,应该就是从对某个固定的或不同的使用者在各种可能情况下如何发生使用行为开始设计的。这一点在现代建筑中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常识。可是我们往往将空间理解成为一个形态因素,而不是从具体使用者的具体使用为出发点,将空间在建筑中的统领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波尔多住宅所表现出来的“让空间在建筑中真正唱主角”与我们惯用的“标准功能+形态修饰”的设计模式之间的比较,才更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混凝土盒子的开口分析:建筑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

个夫妇用的卧室和一个子女用的卧室。这些卧室实际上被安置在一个不透明的混凝土盒子中。考虑到其功能上的私密性,设计师并没有在四面墙上开窗洞,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图形孔洞,这些图形的孔洞是唯一与外界接触的界面。根据这些孔洞的位置和方位的不同,各个房间的性质不是确定的,换句话说,其间伴随着一些可能发生的,偶然的事情。这些孔洞根据三种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被定义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动态”的洞:当人们在当前层运动时,这些孔洞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可与外界交流的视野范围的一些片段。它们被安置和定位在所有流线的轴线上。并且这些孔洞的高度也随着人的身高和运动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孔洞高度大致有三类:站立的成年人,站立的孩童,“轮椅上的男主人”)。

(二)“相对的”孔洞:这些孔洞将许多特殊的、明确的、固定的点(床、写字台、水池、浴缸)与视线能捕捉到的最近的室外景观区域联系起来,它们先被定位在从眼到墙的最短路径上,然后再进行部分调整以使视线能通过某些障碍物。

(三)有启迪作用的孔洞:从同一固定的、特殊的点(床、写字台、水池、浴缸),设计师沿着水平方向360度内挑选了一些显著的视点或视觉元素。这些孔洞被定位在与这些视觉因素最主要的方向相平行的位置,然后再进行调整,以适应人在不同状态下的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