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第二版)PPT (8)[42页]

合集下载

第1章 绪论 《公共关系学》PPT课件

第1章 绪论 《公共关系学》PPT课件

1)实事求是
2)互惠互利
1.2.2 公共关系 的原则
3)全员公关 4)开拓创新 5)立足长远
6)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1.3 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1.3.1 公共关系溯源 公共关系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社会人类文
明开始的地方——古埃及、巴比伦、波斯 和中国等国家。虽然“公共关系”这个名 词几千年前根本没有出现,但在当时,它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却已有之。
❖ ●与新闻媒体保持畅通的真实的信息交流。
❖ ●他发表了著名的《原则宣言》,明确论述了公 共关系的职业目标:公众应该被告知。
❖ 但是艾维•李的公关咨询只有艺术性而无科学性
3)伯内斯时期——双向沟通式的公共关系
❖ 公关学科化的一面旗 手; 出版了被称为公共关系 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 里程碑”的专著── 《公众舆论的形成》; 1928年,他写出了《舆 论》一书;1952年,他 又写出了《公共关系学》 教科书。
“说真话”的基本思想,提 出了“公众必须被告知” 的公共关系基本原则。
❖ 公关职业化的第一人,赢 得了“公共关系之父”的 美誉
❖ 艾维•李的主要贡献有:
❖ ●提出了关于工商组织应把自己的利益同公众利 益联系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的概念。
❖ ●公共关系人员要力争与组织最高决策层联系, 并赢得他们的支持。
4)卡特李普时期--“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
❖卡特李普和森特在他们的代表作《有效公 共关系》中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 系模式,成为当代公共关系的重要标志。
❖所谓“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就是 在公关的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置于 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方法上坚持组织与 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
1.1.3 公共关系的特征

公共关系学第二章 PPT课件

公共关系学第二章 PPT课件
3
三、公共关系机构 公共关系机构是社会组织内部为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实现 公共关系目标而设置的专门职能机构。其实质是公共关系 的实施主体。 在现有的公关机构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组织内 部设立的公共关系部门,另一类是专门承接公共关系委托 业务,代理其他社会组织公共关系业务的服务性机构,即 公共关系公司。
的问题而尚不自知
知晓公众:已经知道问题存在
途径
厂家信息 大众媒体
亲朋好友或自身使用
行动公众:公众知晓后所采取的支持或否定的态度和行为 37
不以服饰区别对待公众
• 某街区一家靓女时装店,专营各类布料高档、款式新颖的女 装,颇受经济条件优越、喜欢扮靓的女士青眯。某著名报社 记者小王(男)偶然从母亲手里拿着的报纸看到了这家店 “新款”“酬宾”的广告,打算在女友阿玲(在外地工作) 过生日的时候买一套时装送给她。刚巧一天,小王参加社区 劳动风尘仆仆地从该店门前经过,看见同事惠娟和叶子在店 里讨价还价买时装,顿时大喜,想进店询问两位同事一些事 宜。但“天有不测风云”,门口保卫硬是拖住小王不得入内, 原因是小王“衣冠不整”“象个农民”“不会买时装”等等。 小王越解释,保卫越觉得他有“不轨”企图。双方吵闹,争 执不下,引来许多人议论纷纷,直至公关部经理出面调停。
19
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的组织机构图
20
公共关系公司专业优势
公共关系公司作为独立的咨询机构,能够并愿意对客户 业务中的问题,提出比较客观的意见,一般来说其专业人 员有较丰富的经验,联系面广,与印刷、摄影、新闻发布、 科研、翻译等专业人员有较密切的联系,便于公共关系活 动的开展;熟悉大众传播媒介,与企业内设立的公共关系 部相比,能较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推介产品 协助客户推广产品,制造有利的市场气氛 。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课件第三章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课件第三章

第二节
一 宣传的策略
在自创刊物《宣传分析》的第二期,IPA的经典之作《如何看穿宣传》总结了七种经典的宣传策略和技巧: (一)咒骂法(name calling) 咒骂法在黑色宣传中最为常见,即指名道姓地批评、污名化对手。制造一个或一系列邪恶的概念,将之强加 给对手———他们是坏人,是传说中的魔鬼,是野蛮的禽兽。 (二)粉饰法(glittering generality) 白色宣传通常使用粉饰法。将世上最伟大的美德、最了不起的勇气和智慧、最耀眼和不朽的功绩加诸自己, 而未必提供证据、逻辑和理由。粉饰法在今天的政治和商业公关中仍极为普遍,几乎每个宣传者都声称自己 推出的人物、政策、产品或观点,代表了时代精神、公共利益和最高品质。 (三)转移法(transfer) IPA指称的转移法其实是一种移情式的表达策略。将所欲宣传的对象嫁接到那些正当、美好、权威、受尊 敬的事物上,以暗示公众“举一反三” “同理可证”,形成品牌联想、符号关联。当然,宣传者也可将某些可憎 的事物或符号转移到对手身上,激发公众的嫌恶。
第一节
乔维特和丹尼尔在定义中强调了宣传的如下属性: 一是“欲求结果”的计划性(deliberate)。较之其他传播活动,宣传“蓄意”“预谋”的意 味更加强烈。 二是实践过程的系统性(systematic)。系统性是对计划性的补充和保障,它强调以立体、精准 的方法“布局”宣传,尽一切可能唤起关注、制造认同、激发卷入。 三是诉求指向的概念化(shapingperception)。几乎所有成功的宣传都倚重于特定概念 的形塑。 对宣传者而言,概念化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公众放弃讨论、争辩和理智选择的可能性———概念本身似乎已经 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最佳方案。宣传总是创造这样一种情境:除了概念指明的亮处外,你别无去处。在宣 传者的设计下,概念的漏洞和其他选择已经被诸如“恐惧” “邪恶”“魔鬼”等标签所遮蔽。

[管理学]公共关系学 (2)PPT课件

[管理学]公共关系学 (2)PPT课件

舆论与公众行为
尊重舆论 倾听舆论

顺应舆论 劝导舆论

公关人员应该如何应对流言
28
公共关系人员
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
品质、性质、学识、能力、智力
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道德
实事求是、讲究信用 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公共关系人员的层次和日常工作
策划层公共关系人员 执行层公共关系人员
公 共 关 系 人 员 与 机 构
公关公司的服务形式和收费方法
服务形式:
代理服务、充当对外关系的联系人或协调者、 向客户提供各种公共关系咨询 、为客户培 训公关工作人员
收费方法:项目收费和计时收费
公 共 关 系 人 员 与 机 构
35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
公 共 关 系 传 播
36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两种类型 面对面的直接传播
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 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未组织起 来的个人与群体的一种传播活动。
关 系


43
大众传播
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报纸的特点
可选择性 成本低、便于剪存
公 共 关 系 传 播
44
大众传播
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电视的特点
真实感强 综合效果 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公 共 关 系 传 播
社会知觉的三大类
对人的认识、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心理定势的三大类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
20
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七种价值观
反应型、忠诚型、 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

玩弄权术型

社会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高教社公关第二版课件 (8)

高教社公关第二版课件 (8)
(三)文化变革呼唤体现开放趋势的公共关 系
第三节 公共关系在中国
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公共关系实践进入中国, 应以20世纪60年代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公 共关系的引进为发端,但全方位地落户中国,则 只能以中国大陆为参照系。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实行对外开 放政策,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和 技术传入中国,并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由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 由企业组织向政府组织逐步发展的格局。
一、从积极引进到迅速发展
第一阶段:导入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 期及中期)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9 0年代初至今)
二、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条件
(一)经济体制改革呼唤与市场经济相统一 的公共关系
(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重视沟通协调的公 共关系

公共关系学PPT

公共关系学PPT
公共关系=公关小姐/小生? 公共关系=社交? 公共关系=广告? 公共关系=宣传? 公共关系=促销? 公关=攻关=攻官?
(一)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传播沟通说 管理职能说 特定关系说
经营艺术说
利益均衡说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点
手段 (信息传播)
主体 (社会组织) 公共关系
客体 (相关公众)
目标 (良好形象)
与公共关系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
开展特定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二)公关人员的能力结构
表达能力 社交能力
公关人员的 能力结构
管理能力
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
(三)公关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兴趣广泛
意志坚强
公关人员的 生理心理素质 性格开朗
保持良好的仪表和风度
(四)公关人员的道德修养
公平、公正、公开
公关人员的 道德修养
公共关系
不是公共关系
3、公共关系和宣传
信息 信息
组织
反馈
信息
传播
反馈
公众
公关模式图
信息
组织
传播
公众
宣传模式图
公关:双向沟通,说服公众。 宣传:单向灌输,控制公众。
4、公共关系与广告、市场营销
思考1:“广告是让人买我,公共关系 是让人爱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思考2:有人说,公共关系如果也看做 是一种营销,那么它营销的是组织本身, 而不是产品、服务这些具体的东西。这句 话是什么意思?
餐厅和客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小韩吞 下鸡毛的方式得以化解。但此事后来在饭 店内引发出一场争论。 在该饭店事后组织全体员工的讨论会 上,一些与会者向小韩提问:“你为什么 想到把鸡毛吞下肚中?”小韩腼腆地说: “当时实在想不出其它好办法,吞下鸡毛, 为的是维护本企业的声誉。” 接着大家在会上纷纷发表意见。一部 分人认为小韩在关键时能够挺身而出,从 维护企业的声誉出发,这种举动值得赞扬。

《公共关系学》课件

《公共关系学》课件

历史和演变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演变,经历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同时也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 发展和创新。
理论体系
1
双向对称模型
强调双组织和公众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共同目标。
3
关系营销模型
将公众视为组织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建立良好关系实现双赢。
实践应用
媒体关系
通过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提 升组织的曝光和口碑。
危机管理
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并有效地处 理并恢复组织形象。
活动策划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增强公众对 组织的认知和好感。
策略与传播
公共关系的策略是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合理的传播手段和渠道,传递 积极的信息,塑造良好的形象。
调查和评估方法
《公共关系学》PPT课件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课件将介绍公共关 系学的定义和意义,历史演变,理论体系,实践应用,策略传播,调查评估 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定义和意义
公共关系学致力于研究和理解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形象建立,为组织赢得公众的信 任和支持。
定性调查
通过深入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获取细致、全面的观点和反馈。
定量调查
利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获得大规模数据和统计结果。
公共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技术的发展,公共关系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在线传播,同 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新的挑战。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课件第五章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双向均衡模式
一 情境、模式与新世界观 二 战略管理与双向均衡
第二节
一 情境、模式与新世界观
格鲁尼格及其合作者对公关理论建设的贡献,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板块”:1970年代末的“公众情境理论” (situationaltheoryofpublics),1980年代中期的“公关四模式论” (f ourmodelstheory),1990年代中期的“卓越公关理论”(theoryofexcel lentpublicrelation)。以下分而述之: 在1970年代,受前述公众本位观的影响,传播学和公关研究出现了一个共同取向,即把眼光放在受众一 端。格鲁尼格和亨特基于对传统线性说服理论的反思,提出了著名的“公众情境理论”。若无深刻的 情境洞察,所谓说服不过是站在组织立场一相情愿地想象公众的改变。
二 从公众价值到开放系统
第一节
(二)多样共生 从现象和功能层面看,有机系统总是存在不同的互动和关系向度。在组织公众系统中,组织与不同类别的公 众在互动中生成了不同的系统向度,譬如协同、进取,敌意、对抗,漠然、旁观,它们决定了系统的能量和 气象。在所有谋求多样共生的手段中,公关的独特价值在于信任并善用沟通的力量。
第一节
二 从公众价值到开放系统
卡特里普等人提出的系统开放型公关模式(opensystemsmodelofpublicrela tions)
二 从公众价值到开放系统
第一节
这一模式强调了如下四个问题: 一是组织与公众各守边界,皆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共生于同一系统之中,外部则有更大的系统和环境; 二是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输入与输出的信息和能量交换关系,对组织而言,要影响公众的知识、素质和行为, 并根据公众的反馈调整自身行动; 三是公关不只是一个信息沟通过程,而且要维持或重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稳定关系; 四是公关行为与组织的结构、目标、计划、项目、资源和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配置和控制高度相关,因而公 关实属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公关之父伯内斯坚信,公共关系是民主和自由的产物,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结出的果实。他将公关的思想源 流追溯至古希腊的自由辩论传统——在意见交换中靠近真相和真理,又将现代公关的诞生归功于美国《宪法》 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确认和保护。 但是,伯内斯的公关思想存在一个严重悖论:他一方面认为公关是自由主义之子,一方面又主张现代社会应 由少数精英负责驯化大众、制造认同。这与李普曼的精英民主论如出一辙。事实上,伯内斯的悖论和李普曼 的精英民主论并不新鲜,而是西方悠久的社群主义传统在20世纪早期的一次回响。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思想皆源远流长,只是前者在恢宏壮阔的历史变迁中渐居西方思想的主流,而后者则处 相对弱势地位。然而直到20世纪后期,社群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才真正成熟、流行起来,并与自由主 义产生了激烈的体的“人”放大到极限,其核心信条是人应该从所有社会牵绊和束缚中抽身而出,实现人自 身的健全和自由。作为一套复杂的思想体系,自由主义流派众多,各持宏论,但都承认三个基本主张: 一是自我拥有凌驾于任何约束机制之上的不可侵犯性,人之存在皆是为了实现个体的意志和价值。此为个人 主义(individualism)的自我观。 二是自我命运乃基于理性思维感召而做出的自主取舍,个人权利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优先权。此为权利优先 (primacyofright)的政治观。 三是个体之间进行自由、诗意的竞赛,至于是否承担社会义务则是个体道德的外化和延伸。此为伦理导向 (ethicalorientation)的义务观(deontology)。 社群主义者首先批判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前提:个人拥有绝对自由,优先于社群的个人权利,自我伦理取向的 义务观。他们认为,这些“先验”的假设从来都只是一种想象和虚构,个人根本不可能也不应获得绝对自由和 凌驾于社群之上的权利。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二)自我认同与社群认同 现代自由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产物,知识精英号召人们走出君权和神权专制,在民主、自由、平等的世俗生活 中“好奇地发现自我”。自我的命运与神祇、君王的恩宠和规训从此无关。自由主义切断了个体与宗教的神秘 链条,也疏离了权力体系,转而建立起个人主义的神话天堂。 社群主义者则认为启蒙运动产生了意外的负面后果:个体从君权和神权的控制中走出来,在获得解放的同时, 也变成了孤立、分裂的原子。原子似乎循着各自轨道前行,其实全然不知自己的方向。正是社群认同而非其 他因素使个体建立自我认同,而正是社群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和谐使人的思想和行动有意义。因此,在自由主 义、个人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理应“让人与社会重新相遇”。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从前提批判出发,社群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激辩: (一)选择与强迫 在社群主义看来,自由主义理想之所以虚幻不实,是因其把“双向度”的人推向了“单行道”。完整的人应该同 时存在两个向度: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自由主义将前者极致放大,主张个人选择至上,一切限制和强迫皆 属罪恶。人要么自由选择,要么被强迫,而不自由毋宁死。社群主义则认为不应片面放大“自然的人”,而应 重视人的社会性存在。正是“作为社会的人”及其所处的社群,构成了人“此在”的先决条件。一个不属于任何 社群的人,如何理解“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自由只存在于个体与社群互动的相对关系之中,个 体放弃所谓绝对自由而在社群中换取相对的自由、安全感和确定性。
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系列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
胡百精
中篇 第六章~第九章
中篇理论地图
第六章
认 同、共 同 体 与 对 话 主 义
第一节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公共关系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与公共关系 第三节 对话理论与公共关系
第一节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 与公共关系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二 社群主义与公关价值观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三)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自由主义将个人权利视为人参与世界的第一目标,天赋人权、不容践踏。人们需要承担道德义务,但如果义 务只带来限制,社会只施予强迫,那么不如抽身而去。按照这一观念,自由主义必然呈现三种姿态:私利价 值观是根本性的,高于集体、族群和社会利益;历史不是整体叙事,而应成为个人话语的归宿;政治要找到 自己适宜的去处,而不是粗暴地介入公众的生活。 社群主义者认为这正是现代社会充斥着冷漠、背叛和冲突的症结所在。社群主义主张将“私利之善”与“公共之 善”统一起来,在社群中分享公共精神,追求长远利益,履行积极责任。如果一定要在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 之间做出抉择,那么应是前者优先。从长远和整体上看,正因为公共利益的存在,个体利益的实现才有保障。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政治、权威和精英有必要干预社群运转和个体生活。
第一节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公关学者在研究中表现出了一个共同面向:理想的公关模式应该有助于“回到 人与人的接触”“培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社群意识”。有学者甚至惊呼: “社群主义(communitari anism,又译共同体主义)的精神,潜伏着公关的未来”。他们极力主张在全球化、互联网革命和社会 转型的大背景下,在现代与后现代交叠、多元化与碎片化难以逆转的剧变年代,公关应高举社群主义旗帜。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1991年,贝尔(DanielBell)向牛津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为社 群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了坚决而细致的辩护,标志着这一思想体系的成熟。1993年,普特南(H ilaryPutnam)基于大规模的社会考察,“证实”了社群主义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此 前后,麦金泰尔(AlasdairMacintyre)、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 r)、桑德尔(MichaelSandel)、瓦尔泽(MichaelWalzer)等人也对社群主 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与自由主义者展开了持久辩论。 社群主义是在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走向成熟、提升地位的。因此,若要理解社群主义思想,必先把握自由主 义思想以及二者论争的焦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