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修改详解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

图2-2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
图2-3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了 近一半(约为47%)的太阳辐射能量, 47%)的太阳辐射能量 近一半(约为47%)的太阳辐射能量,地 面温度增高, 面温度增高,同时地面也以电磁波的形 式向外辐热量。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 式向外辐热量。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 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地面 辐射极易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 所吸收。据观测, 所吸收。据观测,近地面的大气能够吸 75%~ 收地面辐射的75% 95%。 收地面辐射的75%~95%。可见低层大气 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影响气压 随高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该地上空大气柱的高 度和密度;在水平方向上, 度和密度;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温差异也会 引起该方向上的大气密度的变化, 引起该方向上的大气密度的变化,并产生气压 的水平变化。 的水平变化。由于大气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存 在气压差,从而产生了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 在气压差,从而产生了气压梯度力, 压梯度力 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其大小为这个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 量。气压梯度力可分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 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真正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力是水 平梯度力。此外,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地转偏 平梯度力。此外,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地转偏 向力、惯性离心力及摩擦力的作用 的作用。 向力、惯性离心力及摩擦力的作用。
图2-8 世界洋流略图 -
02-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5×1018kg,其中 绝大部分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 合物,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水及 一些微量惰性气体组成。 就大气的组成成分而言,可分为恒 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3种。
大气成分的分类及其特点
(1)、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4%)、 氩(0.93%)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0.02-0.04)、臭氧 (0.01*10-6)、水蒸汽(4%以下) (3)、不等组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 烟等
据湖水中含盐量的多少,可把湖泊分 为含盐量低于0.3‰的淡水湖、含盐量为 0.3‰~24.7‰的半咸水湖及含盐量高于 24.7‰的咸水湖。 潮湿气候区的泄水湖通常为淡水湖, 干旱气候区的不泄水湖则常为咸水湖。 湖水的运动方式有波浪、潮汐、湖流 和浊流等。
4、沼泽
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 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 沼泽主要分布在湿润气候区,不论热带、 温带和寒带都可产生。 世界上沼泽总面积达35×105km2,占陆地 面积的2.3%。
洋上为8月);大陆上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为2月)。一
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反映出一地在一 年中气温变化的幅度,是划分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
四、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影响响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该地 上空大气柱的高度和密度。
地下水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可分 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三种基本 类型: 包气带水是指埋藏在包气带中的 地下水。包气带意指岩石空隙未被地 下水充满的地带。 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以吸着水、薄膜水 、毛细水为主,而重力水较少。包气 带水以垂直运动为主。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数名科学家得出结论: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 个类似地球一样的、 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 环境。
实验向世人昭示了: 迄今为止,地球仍 是人类惟一的家园, 人类应当努力保护 它。
一 水圈的组成
水圈(hydrosphere)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 续圈层,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为主。海洋 占97%,大陆表面水占2.15%,地下水占0.6%。 据天然水所处的环境不同,分海水、陆地水和大气 水三类。 来自于:地球的内部;彗星的撞击;陨石的撞击。
4、冰川
发育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上能运动的冰体。
冰川的形成:雪花—雪粒——粒雪——冰川冰
冰川的运动:慢。
山岳冰川:发育在中、低纬度高山上的冰川。 特点:规模小,运动慢,分布受地形影响。 大陆冰川:发育在高纬度地区的冰川。 特点:规模大,运动快,分布不受地形影响。
大气水
存在于大气圈对流层中的水,以气态形式存在。主 要来自海水蒸发,由于污染可形成酸雨,可使地面 具“温室效应”。
•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 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水平分
气温——大气的温度 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年变化 水平分布
大气的运动
• 大气运动的动力 水平梯度力 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力) 由于地球自转和地 球的球面效应所引 起的,在北半球右 偏,在南半球左偏 。
本次课堂内容
第二章
大气圈
大气的组成 结构 热状况和运动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生物圈概念 组成 DNA与RNA 人与生物圈
水圈
水圈的组成(分布 类型) 水圈的循环 地球外部圈层的地质作用
地球的外部圈层[22页]
![地球的外部圈层[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f4569a114028915f814dc23a.png)
10~12 8~9
5
N 90° 60° 30° 0° 30° 60° 90°S纬度
对流层的厚度为什么存在时空差异?
地表气温差异导致对
流强度不同。
⑵平流层主要特点
平流层
臭氧层
对流层
范围
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臭氧层 位于其中.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上热下冷).
原因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大气运动状况 大气水平流动 天气状况 晴朗
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圈进行分层.
1、
大
气
垂
直
结
构
臭氧层
外大气层
热层(电离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2、各层主要特点
⑴对流层主要特点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下热上 冷);上升1000米,下降6度 。
原因 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大气运动状况 对流显著 天气状况
天气和气候变化显著。
对流层
原因 水汽尘埃含量多
讨论归纳以下表格:
大气组成
干
N2
洁
O2
空 CO2 气
O3
水汽 固体杂质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起凝结核作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原理: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
2008翟志刚——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第四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
——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万物生存离不开大气
大一气、圈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1.4.2 地球的外部圈层 (2)

⑶在A、B、C三层中:与
C
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现
50
代飞机多在 B 层飞行,因为该
B
层 天气晴朗,大气平稳; B 层中有
12
A
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 C 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
-100 -50 0 50 100 温度(℃)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通讯有重要作用。
1、对流层垂直温度变化?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对流层温度垂直分布的原因?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云如何形成? 水汽上升,气温下降,凝结而成 3、平流层温度变化及其原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臭氧层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1 大气圈分层
2 3
对流层 平流层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空气对流显著
1,下列各地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C
A、上海 B、莫斯科 C、新加坡 D、北京
2,干洁空气中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有一
定保温作用的是
C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4、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B )
A.低纬对流层 B 中纬平流层 C 高纬对流层 D 低纬平流层
高度 (km)
50
5、该层大气(C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12
D、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状态
0C
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气层的名称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
⑵A层 上 部热,下 部冷,气流
以 对流 运动为主。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
水圈
01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B.下地幔C.岩石圈 Nhomakorabea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解析】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 是什么?
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哪几圈组成,它们有什么关系?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33千米处 该界面下,P、S波 莫霍界面
(大陆部分 )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在这里,P波波速 2 900千米处 忽然下降,S波完
全消失
(4)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为什么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的依据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构造组成密 切相关,在不同性质与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显著的变化。
说明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 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 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以上包括地壳统称为岩石圈。
【典题训练】
当地时间2013年1月14日,
意大利斯特龙博利岛的火山喷
发出熔岩,场面十分壮观。这
些岩浆可能来源于( D )
A.地壳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 存在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以这 两个不连续面为界,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所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传播 速度的突然变化。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由上图,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思维过程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思维过程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说明:地壳表面以外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
在固体的地壳表面镶嵌着水圈,并被大气圈包围着。
在地壳表层、水圈和大气底层,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气勃勃的生物圈。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使其变化不至过于剧烈。
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人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
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可见,大气对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大气对生物界和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层的上界。
思考:为什么2000~3000千米高度可作为地球大气的上界?(因为这里的大气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里的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去)(二)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表据《联合国水会议文件》1977年说明:(1)水具有三相变化的特性,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
(2)地球上约有3/4的面积覆盖着水,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3)陆地水与海洋水和大气水共同组成水圈。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主要受到地球内部活动的影响。
例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可以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圈和水圈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等外部因素也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地球外部圈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以改变大气圈的成分,进而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
同时,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导致了水圈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总的来说,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但在地面以 下的松散堆积物及某些岩石中也含有少量 空气,它们是大气圈的地下部分,其深度 一般小于3km;
其上界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在 2000~3000 km的高空向行星际尘埃的密 度过渡。
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 异,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 以及大气的运动特点,可将大气圈自地面 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暖层及散逸层。
大气圈的分层
散逸层:粒子向太空扩散,构成 地球外部磁场。
暖层(电离层):90-800km,温 度迅速升高,300km达1000度高
散逸层 温,存在大量自由电子和离子,
是吸收紫外线、传播无线电波和
卫星运行的主要圈层。
中间层:50-90km,温度由热-冷 (0— -83度)。
暖层
平流层:10-55km,温度由冷— 热(-80—0度),无垂向大气对 流,为飞行安全区和臭氧层分布
1、低纬环流
在赤道地区,地表气温终年炎热,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 轻而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因该地带空气以垂直上升运 动为主,且上升气流常带有较多水汽,到高空后易冷凝降雨, 故造成“赤道无风带”和湿热多雨气候。赤道地表的空气升到 高空后,在高空形成高压,促使赤道高空气流向南、向北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方向逐渐向东加大,并在大约南、 北纬30°的高空与纬线基本平行。这样,气流不能再向南或向 北流动,造成高空气体聚积、密度加大,气流被压向地面运动, 形成“副热带高压带”(静风带),并导致出现干旱的沙漠气 候。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向赤道低压带运动,并由 于地转偏向力作用使气流方向逐渐向西偏转,形成“东北或东 南信风(贸易风)带” 。于是,在赤道与南、北纬30°之间形 成一个低纬度的大气环流系统。
(三)不定组分
不定组分系指大气中可有可无的成分,如 尘埃、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 金属粉尘等等。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 非常之大,在一些工业密集的地区含量非常之 高,常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我们通常说的大气 污染就是指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超过一定 的标准。不定组分一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火山爆 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 二是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二)可变组分
可变组分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汽。 通常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 %,水蒸汽的含量为4%以下,臭氧约为0.01×10-6。 但是这部分成分的含量是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源于自然 界和人类活动。据研究,地质作用过程释放出的二 氧化碳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基本上与植物和海 洋吸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 量的猛增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维 持 地 球 上 生 命生存的必备条 件。 温度、呼 吸、气压、循环。
二、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100Km以 下均匀层 中由三部 分组成。
干洁大气
水气
干洁大气
水气
气溶胶粒 子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aerosphere),地球就被这 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圈的总质量约 5×1018kg,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09%;氧气占 20.94%;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 和水蒸汽。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 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 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 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 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由于大气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从而产生了 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区指 向低压区。气压梯度力可分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 度力。通常垂直气压梯度力较大,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100 万倍。虽然垂直气压梯度力较大,但因受地球重力作用的影 响,它与重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而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 但没有其它实质力同它相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却能造成较大 的空气水平运动。所以,真正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力是水平 梯度力。除水平梯度力之外,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地转偏向 力、惯性离心力及摩擦力的作用。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2.1 大气圈 2.2 水圈 生物圈
2.1 大气圈——地球的蓝色外壳 因地球引力而聚集
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一、大气圈的作用
二、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三、大气的结构
四、大气的运动和多变的气候
一、大气圈的作用
防 止 太 空 物 质 灾害性的袭击地 球。 固体物质 (陨石、冰体); 宇宙辐射。
区,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辐射。
中间层 对流层: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密度最大, 气温由热-冷(15—-50度)。是
平流层 产生气侯现象的主要层圈。
对流层
21
图 -
大 气 的 垂 直 分 层
对流层发生气候变化
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四、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动力
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球面效应所引起 的。通常,地球表面的大气随固体地球一起自西向东旋转, 赤道附近线速度大,向两极逐渐变为零。如果低纬度具有较 大旋转线速度的大气向具有较小线速度的高纬度运动时,两 地的线速度差使运动的大气产生了一个向东的附加速度,实 际的风向必然向东偏;相反,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大气则相 当于具有一个向西的附加速度,使风向西偏。这种现象就好 像在运动着的物体上施加了一个使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 一样,这种假想的力一般称为科里奥利力,对于运动的大气 来说则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大气运动方向而 不改变速度 。
就大气的组成成分而言,可分为恒定组分、 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3种。
(-)恒定组分
所谓的恒定组分是指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 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当然,所指 的任何地方并不是整个大气圈,而是约90 km以下 的低层大气。这个部位的干洁大气主要由氮 (78.09%)、氧(20,94%)、氩(0.93%) 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此外, 还有氖、氦、氪、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地转偏向力示意图
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偏向力)
北半球偏向前进方向的右侧。 南半球偏向前进方向的左侧。 影响地球上所有运动的物体。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基本格局,并孕育和制约着较小规模的气流运动。它是各种 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