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爱莲说》《芙蕖》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篇一」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5)宜乎众矣宜:【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4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小题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答案【小题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
(4)“植”通“直”,立。
(5)应当【小题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小题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小题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解析【小题1】试题解析:“可爱者甚蕃”中“蕃”通“繁”,多的'意思。
“濯清涟而不妖”中“濯”是洗涤的意思。
“香远益清”中“益”是更加的意思。
“亭亭净植”中“植”“植”通“直”,立的意思。
“宜乎众矣”中“宜”是应当的意思。
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
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爱莲说》练习题1、《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 ___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2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3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12、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_______________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_____________ 。
爱莲说与芙蕖阅读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近前把玩。
(亵,亵渎,不尊重)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D.及花之.既谢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译文:5.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
【甲】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分)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7.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9.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爱莲说》阅读附答案《爱莲说》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2分)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的“独爱菊”与周敦颐的“爱莲”分别表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谁?(4分)【小题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4分)答案【小题1】①益:更,更加。
②亵:亲近而不庄重。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小题1】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评分:意思对即可。
每题2分,共4分。
【小题1】陶渊明的“爱菊”表达的是一种看不惯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避世做隐士的人生态度,而周敦颐是一种不追逐功名富贵,不趋炎附势,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用自己美好的品格来影响他人。
对比来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比较消极,而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也可欣赏陶渊明,自圆其说即可。
评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小题1】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评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22课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兹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不基不枝④陶后鲜有闻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⑦宜乎众矣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我的理解: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我喜爱的原因是: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清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1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
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2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此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我的观点: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由£££:调:奉辱..................................................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涯泥而下梁-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7.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基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势而思”计喘#f不口【律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8.筒答。
爱莲说阅读题答案

爱莲说阅读题答案爱莲说阅读题答案【篇一:《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t>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家. “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①可爱者甚蕃多.②亭亭净植树立或立..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
周敦颐《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翻译周敦颐《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芙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②逸致:情趣。
③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乙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3分)
答案:
三、
13.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洗,洗涤。
(2)更加(3)一天天(4)等到
14.本题2分。
(1)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
(“远”或“亵玩”如果译错,扣1分;“是”译错扣1分)
15.本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本题3分。
写出句子得1分,写出启示得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全分)。
示例(找出其它句子,如分析有道理,也可给分):(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启示: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启示: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启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