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1.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通过供给侧的调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料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给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了诸多隐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整体供给效率,有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2.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更注重经济质量。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这将有助于推动经济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增长模式转向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
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致力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阻碍了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变。
通过淘汰过剩产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鼓励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只有通过创新,企业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 促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促进“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落地。
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改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无效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补齐经济短板,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3.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一、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概述凯恩斯主义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迅速崛起。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时可以通过干预来提高整体经济状况,这一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市场,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后世的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在各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
二、中国供给侧改革概述2015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解决过剩产能、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减少政府对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改革思想与传统的需求侧政策相比,更加强调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旨在解决产能过剩、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目标。
其与中国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和影响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强调通过财政政策来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生产效率,即通过财政政策来保障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顺利进行。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创新投资。
可以说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为中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基础和支持,帮助中国政府更加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还在于其理论指导作用。
凯恩斯主义提出的需求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指导了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这时,侧重于解决短周期经济波动问题的需求政策,不仅难以应对长周期中所出现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
无论是二战之后的美国,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主要经济体,基本都采用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出现下滑,甚至滞胀状态。
因此,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从供给侧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需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关键点。
“供给侧”是指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的两种基本方法,目的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基本平衡,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供给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供给管理为主;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需求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需求管理为主。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焦守林吴洋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17期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面临国际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的改革战略。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内涵及措施.阐释了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宏观经济;结构性改革1 绪论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我国经济发展原有动力已逐步失效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全球需求断崖式下跌,中国经济自加入WTO以来所形成的以基本工业品为核心的外需拉动动力也逐渐衰竭。
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推行凯恩斯主义造成的负面效应近年来逐渐显现,刺激虚假需求导致产能过剩,过量货币投放引起通货膨胀,调整结构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部的压力。
而凯恩斯政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面临的周期性问题的燃眉之急。
从凯恩斯政策的理论基础来看,其核心着力点是需求侧。
从实施效果来看,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但从中长期来看,往往会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
采用凯恩斯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进入下滑、甚至是滞胀状态,加快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供给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3 供给侧的经济学原理供给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初,重要理论包括萨伊定律、巴萨效应(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拉弗曲线。
供给学派相信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供给管理,反对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政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控制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
本文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宏观经济调控两个方面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低端过剩产能,促进优质产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释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使中国经济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升级转型,实现从“Made in China”向“Created in China”转变;二是通过去除低端过剩产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环保发展;三是推动技术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因为供给侧改革虽然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但同时也会带来产能过剩、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
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失业保障金、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方式,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避免出现重大宏观经济风险。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也可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可以通过激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金融政策等手段,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支持和对新兴产业的投入,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
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对市场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改革,旨在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率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改革。
中国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时期,面临着行业结构、产能过剩、创新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内涵原因1. 经济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以疯狂扩张为特征,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而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地表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上。
这种制造业导致了过度浪费资源和过度消耗能源,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质量和服务的需求,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任务便成为了必要的。
2. 供给侧成为瓶颈供给侧的问题往往被忽视,而当供给侧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瓶颈时,改革便成为了必须的。
以往的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出口和债务,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慢慢显现出其缺点,因此才有了新的供给侧改革。
3.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低成本、低水平劳动力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新的阶段需要深度升级,这便需要推动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二、举措1. 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应该加强优势产业的发展,扩大这些产业的规模,提高其市场份额,同时逐步减少劣势产业的产能,逐渐淘汰这些产业。
2. 创造创新型企业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和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能够走上更加高端、高质量的道路。
3.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应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工业设计等手段,加强对品牌的管理,从而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 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应该推出一系列市场调节机制,包括产权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市场竞争体系等,鼓励市场化改革,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
5.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应该严格监管和执法,加强保障消费者权益、采取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等,从而提高生产力的质量与安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理论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即AS)定义:它与社会总需求是 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 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无形产品)总量(即最终产品) 。 分类: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 务,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也包括由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的服务, 即国内生产总值。二是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输 入。 计算公式:社会总供给=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进口-本期 不可分配部分(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当年不能 进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长过程中的牲畜、树木、由于 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等。) 由于各时期的供求状况相互影响,在测算社会总供给时,应考 虑各时期之间的衔接。其计算公式又可表示为: 社会总供给=本期形成的社会总供给+期初供给结余总额(即 去年生产出来的产品,今年才卖)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二、AS>AD: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市场的货物积压严重,大量的商品 卖不出去。经济增长速度就比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效率 飞速提高,总体上,短缺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日子一去不复 返了。(是指总体上,不是个别产品,如特殊的农产品、手工制品, 如茅台酒、玉石等,而是指大路货,如普通服装,各种常见的农产品, 电视机等等普通商品,这些商品现在无论就全世界,还是就国内来说, 都是供给大于需求)因此,现在,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供给过剩, 需求不足是常态。现在不是愁如何生产,而是愁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 卖出去。 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注意调控社会总需求 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常态的今天,使二者 平衡有两种办法: 1.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是拉动内需,即群 众的消费需求;二是扩张投资,即修筑铁路,公路,升级改造其他公 共设施,上马大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即大搞基础建设,还 可以办奥运会,也可以促进民间投资,如房地产开发等;三是出口, 把国内过剩的产品卖到国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如在印度卖手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7—04—10 [作者简介]郑超愚(1967一),男,山西繁峙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11,研究员,研究方 向:国民经济学。
万方数据
第4期
郑超愚,王春红: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含义
的全面对外开放,以及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均衡
争的政府干预和引导以及相对于总量管理的微观 经济调节的多维视角描述。
化调整和高度化升级,共同优化劳动、资本和技术 资源配置而提升潜在供给能力,已经并且将继续创
造持续快速增长而成功赶超的中国经济奇迹。
二长期增长效应与短期稳定效应
1980年代以来成功实践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改 革开放,不仅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和 经验基础,而且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实证分析
和理论分析的概念框架。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nor—
malization of economic condition,SO
vestment and high growth.
as
to
restore
the economic catching—up mode of high saving,high in—
Key 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growth and stabilization effects;key tasks;demand manage— ment
between
long—term
grwth
and
short—term
stabilization effects,and,in carrying
its primary tasks,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 and balance the f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pacity cutt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between destocking and housing bubble,be— tween deleveraging and debt sustainability,between
第31卷第4期 2 0 1 7年7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01.31,No.4
July.2
0
1 7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含义
郑超愚,王春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历史趋势延续以及适应时代要求的 扩展和深化,同时具有市场基础、政府指引和微观调节的多维特征。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防范和化解其长期 增长效应与短期稳定效应的可能冲突,综合协调各项重点任务中去产能与继续工业化、去库存与房地产泡沫、去杠杆 与债务可持续性、降成本与工资收入预期以及补短板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平衡关系,与积极需求管理政策相配合,引领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实现中国经济景气的正常化,以维持高储蓄一高投资一高增长的经济赶超模式。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长与稳定效应;重点任务;需求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Ut章编号]1008--1763(2017)04—0058一06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
ZHENG
(School
of China’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hao-yu,WANG Chun-hong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属于典型的短缺经济 而主要受到有效供给约束。①1980年代开启的改 革、开放和调整,起始直接服从和服务于从粗放到 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从单纯经济结构调 整层面推进到经济体制改革层面。随着1990年代 中期初级工业化任务基本完成和市场经济体制框 架基本建立,有效需求日益制约中国经济的短期稳 定状态和长期增长趋势。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的积极财政政策,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放弃以 前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原则而采取增加有效 需求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
cost
reducing and wage expectation,and between weal
links bolstering an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In cooperation with proactive demand management,China’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would lead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enhance the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以及
一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到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实质上是从
从农业经济和落后的工业经济向发达的工业经济 和服务经济过渡这样三重主题的转型过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导向下的政府、市场和企业层面 体制改革,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国内和国际市场
re—
ties of market foundation,government guide and microeconomic regulation.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form should
protect
and
resolve
the
out
possible
conflict
Abstract:Along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economic reform and structural structural reform is designed
to
adjustment,China’S
supply-sid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conomic era,and possesses multiple pr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