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生物育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 高教资源网

合集下载

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植物学、农业动物学、土壤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基础科学课程,培养学生对农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专业课程:包括农艺学、植物保护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农业机械与电气化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的熟悉和掌握。

3.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技创新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研创新能力。

4.选修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等选修课程,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综合能力。

三、培养方式1.系统化的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授课、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导师制度的推行:为学生分配专业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讨论、课题研究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

4.课程设计的灵活性:设置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课程。

四、培养特色1.实践教学特色: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实习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创新创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科研训练、创新实践等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3.国际化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推行双语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在国际环境下工作和交流的能力。

五、质量保障1.师资力量: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2.实验设施:配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3.考核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项目研究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

4.质量监控: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培养质量。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培养高素 质农学专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05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 障
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1
质量保障体系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机 制,旨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 。
2
该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汇报人: 202X-01-07
目录
•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 •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 农学专业师资力量 •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01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概述
培养具备农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农 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农业教育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概述
01
实践教学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实 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 素质。
0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 ,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和加深理 论知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 、素质的协调发展。
03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 求的农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 义,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 力。
该团队成员在学术界和农业生产领域均有一定 的影响力,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 能力。
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学术 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 素质和水平。
实施效果评价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本科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本科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本科培养方案1.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简介1.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符合北京种业产业发展需要,掌握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熟悉作物种子改良及种子生产技术,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单位从事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工作;在国家种子管理、农技推广部门从事管理和推广工作;在种子生产和营销企业从事新品种的繁育、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1.2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植物遗传育种理论和农业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为学习重点,接受植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能够胜任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生产与经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生物科学、植物遗传育种理论和农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2)掌握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等理论和技术;熟悉农业生产、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了解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前沿和趋势;(3)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能力;(4)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1.3主干学科作物学、种业科学、植物保护学。

1.4主干课程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总论、植物育种学各论、种子学、农业生物技术等。

1.5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植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生产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以及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

1.6修业年限四年制本科,4~6年弹性学制。

1.7授予学位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导言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具备农业科技研发、生产管理和农村发展规划能力的专业人才。

为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强调农学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

二、培养目标1.知识与素质:使学生掌握农业科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坚实的农学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

2.研究与创新: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科技研发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管理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生产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和管理农田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培养内容与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农业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农业资源利用、土壤科学等基础科学课程。

2.专业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机械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推广学、农药学、植物保护学、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农田水利学等专业课程。

3.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农田实习、农业科技研发实践、农村实践等。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1.科研与创新:通过开展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习与农田实践:安排学生到农田进行实践,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农业实践能力和农田管理技术。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实践,了解农村基层建设和农民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农村发展规划能力。

五、评估与质量保证1.考试评估: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2.实习评估:通过对实习表现的考察和实习报告的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2024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2024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2024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广泛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专业人才,他们具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培养目标包括:全面发展的专业素质、广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

二、培养内容本专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和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农业生产方面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农业经营方面包括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管理方面包括农业资源管理、农业政策与规划等。

培养内容涵盖农业全产业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法本专业采用多种培养方法,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和科研实践等。

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研讨会和辅导学习等方式进行。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农田调查、示范农场参观等,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实习实训主要通过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外出实习等方式进行,提供实际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

科研实践主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培养方案1.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概论、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与规划等,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整体认识。

2.专业课程:包括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畜牧养殖与健康、水产养殖与水族学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包括农田调查、示范农场参观、实验课程等,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实习实训:通过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外出实习等方式进行,提供实际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5.科研实践: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论证报告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培养具备广泛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专业人才,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农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农业生产与技术的本科人才。

2.培养具备农业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农学知识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研究型人才。

3.培养具备农业经济和市场分析能力,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在农业领域做出积极贡献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1.农学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植物学、农业昆虫学、农田水利学、农业机械与电气化、农业生态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厚的农学基础知识。

2.农业技术与管理课程:包括农业作物种植与管理、养殖与畜牧学、农药与肥料使用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能力。

3.农业经济与市场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学、农产品市场分析与营销、农业政策与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经济和市场分析的能力。

4.农业科研与创新课程: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方法、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科研与创新的能力。

5.社会科学和人文素质课程: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法律与法规、农业文化与传统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和职业实习1.实践教学:a.院内实验:开设农业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b.田间实习:安排学生到农田实习,熟悉农业生产实际操作和管理。

c.示范农场实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示范农场进行实习,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d.实验室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农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科研与创新能力。

2.职业实习:a.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事业单位实习,让学生接触农业管理和实际运营。

b.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c.配备导师指导,帮助学生在实习中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四、毕业设计或实践1.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所学知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项农业科研或技术创新项目,完成科研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

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

农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目标
农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农业科学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核心课程
1. 农业基础:涵盖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基础知识。

2. 农业技术:包括作物栽培、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实用技能。

3. 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分析等内容。

4. 农业环境保护:重点介绍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5.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
1. 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2. 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实习,了解实际生产情况,积累实践经验。

3. 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4.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四、师资力量
1. 专任教师:具备农业专业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2. 兼职教师: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3. 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导师,实行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建设:选用优质教材,同时组织教师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和讲义。

2. 教学设施:配备先进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设施,满足教学需求。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4. 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B4400005
环境保护学
2.5 40
34
6
5
B3900015
农业技术推广学Ⅰ 2.0
32
32
0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
B4200024
的应用
2.0 32
32
0
B2100032
食用菌栽培学
2.0
32
22
10
B3900019
旱作农业概论
2.5
40
40
0
生物技术与作物改
B4200025

2.0 32
32
0
B2100105
农学院
农学院
生科学院
生科学院
生科学院
生科学院
B2100016
普通遗传学
3.5 56 56 0
56
生科学院
B2100017
普通遗传学实验
1.0 16 0 16
16
生科学院
B2100005
普通微生物学
2.0 32 32 0
32
生科学院
B2100006
普通微生物学实验 1.0 16 0 16
16
生科学院
农学院
B2700154
网页设计开发
2.0
32
16
16
理信学院
B1500040
线性规划
2.0 32
32
0
B2100018
农业生态学
2.5 40
32
8
作物生长发育的化
B4200040
学控制
2.0 32
32
0
B2100037
细胞生物学Ⅰ
3.5
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
人才培养计划
长江大学农学(生物育种)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长江大学
2011年3月
农学(生物育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农学
专业名称:农学(生物育种)
专业代码:090101
授予学位:农学
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现代种子行业(企业)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与开发、种子加工与质量检测、种子生产、种子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物遗传变异规律、作物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植物转基因技术、种子检验、加工、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在种子行业上的应用原理,具备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质量检测、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与检验、加工与储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科学技术的前沿及发展趋势;
3.熟悉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项目策划等能力;
4.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农业推广等实际工作能力;
5.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书刊、撰写科技论文,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备创新理念,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四、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3+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时间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完成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具备必须的专业基础和基本实践能力;第4年学生以在企业实践为主,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和科研课题,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企业实践环节涵盖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与检验、种子营销与管理等几个环节内容。

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的学生指导模式。

从第三学期开始,学校选派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

五、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作物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试验与统计分析、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种子学基础、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种子储藏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分子育种学。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理论与军训、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其中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原则上安排到合作企业,从事与生物育种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85.5学分。

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24.5学分;实践教学39学分;选修课22学分(含公共选修课8学分,大学生创新实践获得的学分可以代替选修课学分)。

课外学分10学分。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表(一)必修课
备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

x/ 表示上半学期开课;/x 表示下半学期开课,下同。

(二)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须修满22学分。

学生应在下列专业选修课程中修满14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其设置由学校提供。

八、课程体系与学时学分分布
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比例为1:2.38。

理论教学(含实验课)学时学分构成表
学时学分构成表
备注:实践教学每周按20学时计算。

九、第二课堂活动
十、教学进程安排表
符号说明:—理论教学;×假期;∷复习考试;Ψ课程实习;H专业综合实习(与企业合作教育);W毕业实习(与企业合作教育)‖毕业论文;★入学及国防教育;»毕业教育。

课程综合实习在暑期进行。

第一学
期:9月5~6日报到、注册,9月7~10日“入学及国防教育”,9月12日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