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解释计算常用公式97602

合集下载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常用公式1、采出程度=累积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可采储量)*100%阶段采出程度=(阶段内累计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100%2、采油(液)速度=核实年产油(液)量/动用地质储量(可采储量)*100%3、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当月平均日产油*当年日历天数/(当年可采储量-上年底累积产油量)4、综合递减率:老井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

(1)、标定老井综合递减率:标定老井综合递减率=[A*T-(B-C)]/(A*T)*100%式中:A:上年末(12月)标定的日产油水平(t);T :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A*T:老井当年1-n月的标定年累积产油量(t)B:当年1-n各月的年累积核实产油量(t)C:当年新井1-n月年累计产油量(t)(2)、同期老井综合递减率同期老井综合递减率=(B - A)/B*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B:上年老井在去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3)、对四季度老井综合递减率对四季度老井综合递减率=(B/92-A/T)/(B/92)*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T: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B:上年老井在去年第四季度的产油量(t)(4)对12月老井综合递减率对12月老井综合递减率=(B/31-A/T)/(B/31)*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T: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B:上年老井在去年12月的产油量(t)5、自然递减率:老井在未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

(1)标定老井自然递减率标定老井自然递减率=[A*T-(B-C-D)]/(A*T)*100%式中:A 上年末(12月)标定的日产油水平(t);T 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A*T 老井当年1-n月的标定年累积产油量(t)B 当年1-n各月的年累积核实产油量(t)C 当年新井1-n月年累计产油量(t)D 老井当年1-n月的年累积措施增产油量(t)。

测井解释报告最终版

测井解释报告最终版

测井解释报告一.计算原理1)计算泥质含量V sℎ:地层的泥质含量V sℎ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参数,泥质含量V sℎ不仅反映地层的岩性,而且地层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等储集层参数,均与泥质含量V sℎ有密切关系。

且由于自然伽马对于泥质含量比较敏感,故可由自然伽马来计算泥质含量V sℎ,公式如下:V sℎ=2GCUR∙∆GR−1 2GCUR−1式中GCUR—希尔奇指数,它与地层地质时代有关,可根据取心分析资料与自然伽井测井值进行统计确定,对北美第三系地层取3.7,在本报告中取2。

∆GR—自然伽马相对值,也称泥质含量指数。

∆GR=GR−GR min GR max−GR min在报告中,GR即是实际测量值;GRmin代表大套纯砂岩层,根据实际测井曲线可判断值为70;GRmax代表大套纯泥岩,根据实际测井曲线可判断值为140,由此即可求出全段泥质含量。

2)计算孔隙度∅:分析可知,在分层之后,针对含泥质砂岩水层情况下可由密度来计算∅,公式如下:ρb=(1−SH−∅)ρma+SHρSH+∅ρf化简如下: ∅=ρma−ρbρma−ρf−SHρma−ρSHρma−ρf式中,骨架密度ρma取 2.65g/cm3,孔隙流体密度ρf取1 g/cm3,孔隙泥质密度ρSH取2.32 g/cm3,而泥质含量V sℎ为之前所求,体积密度ρb为测量值,代入即可求孔隙度∅,其中某些异常值可以改变取值以满足要求。

3)计算含水饱和度S w和冲洗带中残余油气饱和度S hr:通常含水饱和度又是划分油、水层的主要标志,是以电阻率测井为基础的阿尔奇(Archie)公式来计算S w,公式如下:F=R oR w=a∅mI=R tR o=R tFR w=bS w n由以上两式,可推出阿尔奇公式:S w=√abR w ∅m R tn式中,参数a,b都和岩性有关,可取为1,胶结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均取为2;地层水电阻率R w取为0.01Ω/m,孔隙度∅之前所求,而地层真电阻率值则采用深侧向LLD数值,即可求出含水饱和度S w。

常用压井计算公式

常用压井计算公式

常用压井计算公式 1、地层压力PP PP=Pd+0.0098γH (地层压力=关井立管压力+静液柱压力) Pd:关井立管压力,MPa。 γ:钻柱内未受侵泥浆密度,g/cm3. H:井深,m. 2、压井泥浆密度γ1 γ1= PP/(0.0098*H) (g/cm3) (=地层压力/gh 或Δγ= Pd/(0.0098*H) (g/cm3) γ1:压井泥浆密度。 Δγ:平衡溢流时所需的泥浆密度增值。 3、加重材料用量W W=V1*γ0(γ1-γ)/(γ0-γ1) (吨) γ0:加重材料比重,石灰石2.42g/cm3,重晶石4.2 g/cm3

V1:原浆体积,m3 4、不同密度下关井允许最大套压值计算 P2=P-0.0098γ2H=P1-0.0098(γ2-γ)H (MPa) P=0.0098γH+P1 (MPa) P:套管鞋或井漏堵漏处承压试验时该处所承受的最大压力 P1:关井试压时套压值,MPa。 γ:试压时泥浆密度,g/cm3. γ2:溢流关井时的泥浆密度,g/cm3. 5、低泵冲试验或计算求取PCI。使用排量大约为正常钻进的1/3--1/2排量循环,测得其泵压值;其对应的泵压值大约为正常钻进时的1/9—1/4泵压(Q∝P2)。 最大允许关井套压计算公式 公式1 P = [(Pt×H/1000)-Pj]×80% 单位:(MPa) = 钻井液密度差×H×0.00981 Pj(泥浆静液柱压力)=0.00981×H×R ——单位:(MPa) 试中 (1)P:最大允许关井套压(MPa) (2)H:计算时的垂直井深(m) (3)80%:计算保险系数(无单位) (4)R:下次钻进时最高钻井液密度(g/cm3) 地层破裂压力梯度(Pt) 单位:(KPa/ m) 根据单井地质设计中提供的邻井地层破裂压力,比照邻近井地层破裂压力值计算 Pt(地层破裂压力梯度)=[(P1/H1+ P2/H2……Pn/Hn)/n] ×1000 试中 (1)P1、P2……Pn:地层破裂压力(MPa) (2)H:P压力所对应的井深(m) (3)n:所取P的点数 公式2 P = (Pt- Pj) H 试中P:最大允许关井套压(KPa) Pt:地层破裂压力梯度(KPa/m) Pj:泥浆静液柱压力梯度(KPa/m) H:套管鞋处井深(m) 公式3(经验公式) 1、表层套管:P =表层套管下入深度*0.112 单位:(kg/cm2) 2、技术、油层套管: P =套管下入深度*0.185 单位:(kg/cm2) 一、 最大允许的关井套压=地层破裂压力—静液柱压力 二、 最大允许关井套压=(地层破裂压力梯度—静液柱压力梯度)*套管下深 三、 最大允许关井套压=(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钻井液密度)*0.00981*套管下深

井工地测计算公式

井工地测计算公式

常用公式(1)真倾角、垂巷角、顺巷角之间的关系tan 2真倾角=tan 2垂巷角+tan 2顺巷角(2)伪倾角与真之间的关系tan 伪倾角=tan 真倾角×cos 真倾与伪倾之间夹角由上式,真倾角与垂巷角、顺巷角之间的关系cos 垂巷方向与真倾方向之间夹角=tan 垂巷角tan 真倾角cos 顺巷方向与真倾方向之间夹角=tan 顺巷角tan 真倾角(3)孔斜计算方法①均角全距法:是以上、下两测点测得的数据的平均值,控制两点之间的孔段。

2cos2sin11100++-=+++=∑i i i i n i n L X X ααθθ2sin2sin1110++-=+++=∑i i i i n i n L Y Y ααθθ2cos110+-=++=∑i i n i n L Z Z θθ式中:X0,Y0,Z0 孔口坐标;L 测斜间距; θi 天顶角; αi方位角;i 测点号; n测点数;②原角半距法:是用某测点所测得的数据,控制该测点上、下各半的距离。

i in i i n LiL X X αθcos sin 21010∑-=-++=i n i ii n LiL Y Y αθsin sin 2110∑-=-++=in i i n LiL Z Z θ∑-=-++=110cos 2③原角全距法:是用每一测起始点所测得的数据作为控制整个孔段的数据。

i i n i n L X X αθcos sin 100∑-=+=i n i i n L Y Y αθsin sin 100∑-=+=in i n L Z Z θ∑-=+=10cos打钻中揭露煤层时煤层真厚的计算公式:煤层真厚=斜长×SIN(钻孔倾角与煤层倾角之间的夹角)将9号煤底板等高线改为8号煤底板等高线的方法:1)断层的修改断层线向下盘方向移动距离:煤层间距×COS断层倾角SIN断层倾角与煤层倾角之间的夹角2)等高线的修改底板等高线向煤层倾向移动距离:间距SIN煤层倾角3)煤层露头线的修改(其原理与断层线原理相同)煤层露头线向深部(东部)移动距离:煤层间距×COS冲积层倾角SIN冲积层倾角与煤层倾角之间的夹角在冲积层倾角较小的情况下,直接用公式:煤层间距SIN煤层倾角4)风化带、氧化带的修改?我矿风化带、氧化带的形成、含义煤层稳定性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1、煤层的可采性指数Km=n'n式中:n —井田内参与煤厚评价的内煤点总数(要求分布均一,有代表性); n ’—其中煤厚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 2、煤层厚度变异系数γ=%100⨯M SS=1)(12--∑=n M Mni i式中:Mi —每个见煤点的实测厚度;M—矿井(或分区)的平均煤厚;n —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数; S —均方差值。

矿井测量基础计算公式

矿井测量基础计算公式

矿井测量基础计算公式矿井测量是矿山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用于确定矿井的位置、形状和尺寸,以及矿井内部的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

在矿井测量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基础的计算公式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矿井测量基础计算公式,并对其应用进行详细的解释。

1. 矿井坐标转换公式。

在矿井测量中,我们通常需要将不同坐标系下的坐标进行转换,以便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坐标系包括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和空间直角坐标系。

坐标转换公式如下:直角坐标系转极坐标系:\[ r = \sqrt{x^2 + y^2} \]\[ \theta = \arctan{\frac{y}{x}} \]极坐标系转直角坐标系:\[ x = r \cdot \cos{\theta} \]\[ y = r \cdot \sin{\theta} \]直角坐标系转空间直角坐标系:\[ X = x \]\[ Y = y \]\[ Z = z \]2. 矿井导线测量公式。

矿井导线测量是确定矿井内部空间位置和方向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导线测量时,我们常常需要使用以下公式: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L = \sqrt{(X_2 X_1)^2 + (Y_2 Y_1)^2 + (Z_2 Z_1)^2} \]其中,\(X_1, Y_1, Z_1\)为起点坐标,\(X_2, Y_2, Z_2\)为终点坐标,\(L\)为导线长度。

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 \alpha = \arctan{\frac{Y_2 Y_1}{X_2 X_1}} \]其中,\(\alpha\)为导线方位角。

导线高差计算公式:\[ h = Z_2 Z_1 \]其中,\(h\)为导线高差。

3. 矿井断面测量公式。

矿井断面测量是确定矿井断面形状和尺寸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断面测量时,我们常常需要使用以下公式:矿井断面积计算公式:\[ A = \frac{1}{2} \sum_{i=1}^{n-1} (x_i \cdot y_{i+1} x_{i+1} \cdot y_i) +\frac{1}{2} (x_n \cdot y_1 x_1 \cdot y_n) \]其中,\(x_i, y_i\)为断面各测点的坐标,\(n\)为测点数量,\(A\)为断面积。

常用压井计算公式

常用压井计算公式

常用压井计算公式1、地层压力P PP P=P d+0.0098γH (地层压力=关井立管压力+静液柱压力)P d:关井立管压力,MPa。

γ:钻柱内未受侵泥浆密度,g/cm3.H:井深,m.2、压井泥浆密度γ1γ1= P P/(0.0098*H) (g/cm3) (=地层压力/gh或Δγ= P d/(0.0098*H) (g/cm3)γ1:压井泥浆密度。

Δγ:平衡溢流时所需的泥浆密度增值。

3、加重材料用量WW=V1*γ0(γ1-γ)/(γ0-γ1) (吨)γ0:加重材料比重,石灰石2.42g/cm3,重晶石4.2 g/cm3V1:原浆体积,m34、不同密度下关井允许最大套压值计算P2=P-0.0098γ2H=P1-0.0098(γ2-γ)H (MPa)P=0.0098γH+P1 (MPa)P:套管鞋或井漏堵漏处承压试验时该处所承受的最大压力P1:关井试压时套压值,MPa。

γ:试压时泥浆密度,g/cm3.γ2:溢流关井时的泥浆密度,g/cm3.5、低泵冲试验或计算求取P CI。

使用排量大约为正常钻进的1/3--1/2排量循环,测得其泵压值;其对应的泵压值大约为正常钻进时的1/9—1/4泵压(Q∝P2)。

最大允许关井套压计算公式公式1P = [(Pt×H/1000)-Pj]×80% 单位:(MPa)Pj(泥浆静液柱压力)=0.00981×H×R ——单位:(MPa)试中(1)P:最大允许关井套压(MPa)(2)H:计算时的垂直井深(m)(3)80%:计算保险系数(无单位)(4)R:下次钻进时最高钻井液密度(g/cm3)地层破裂压力梯度(Pt)单位:(KPa/ m)Pt(地层破裂压力梯度)=[(P1/H1+ P2/H2……Pn/Hn)/n] ×1000试中(1)P1、P2……Pn:地层破裂压力(MPa)(2)H:P压力所对应的井深(m)(3)n:所取P的点数公式2P = (Pt- Pj) H试中P:最大允许关井套压(KPa)Pt:地层破裂压力梯度(KPa/m)Pj:泥浆静液柱压力梯度(KPa/m)H:套管鞋处井深(m)公式3(经验公式)1、表层套管:P =表层套管下入深度*0.112单位:(kg/cm2)2、技术、油层套管:P =套管下入深度*0.185单位:(kg/cm2)一、最大允许的关井套压=地层破裂压力—静液柱压力二、最大允许关井套压=(地层破裂压力梯度—静液柱压力梯度)*套管下深三、最大允许关井套压=(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钻井液密度)*0.00981*套管下深6、压井初始循环压力P TiP Ti=P d+P Ci (MPa)P Ci:低泵冲循环时的泵压,MPa。

井下作业计算用公式

井下作业计算用公式

一、压井液密度:HKP =ρ╳100 ρ:压井液密度(g/cm 3)、K :系数(1.1~1.15)、 P :地层压力(Mpa ) H :油层中部深度(m )。

二、压力梯度:K =1212H H P P -- K :压力梯度(Mpa/m)、 P 1:第一点压力(Mpa )、 P 2:第一点压力(Mpa )、H 1:第一次深度(m )、H 2:第二次深度(m )。

三、渗透率由(达西定律)Q =L P KA μ∆得: K=P A L Q ∆μ K :渗透率(毫达西μm 2)、 Q :流量(cm 3/s )、L :岩石长度(cm )、 A :岩石截面积(cm 2)、P ∆:两端压差(Mpa )、 μ:原油粘度(mpa/s)。

四、卡 点: L=K λ÷P 系数的计算:K =2.1 X 1 04 X 4π(D 2—d 2) L :卡点深度(m )、 K :系数(21/2油管2450、27/8钻杆3800)λ:平均伸长量(cm )、P :平均拉力(KN )。

D :外径(换算单位cm )、d :内径(换算单位cm )。

五、注灰类: 1、水泥浆:V=G )(211ρρρρρ-- 2、干 灰: G=V 1ρρρρρ--12 3、清 水: Q=V -1ρG4、顶替量:V 顶=(H -VoV )V '+V 附 V :水泥浆量(L )、G :干灰量(kg )、ρ:清水密度(kg/dm)、 ρ1:干灰密度(kg/dm)、ρ2:水泥浆密度(kg/dm)。

Q :清水量(L ) V 顶:顶替量(L )、 H :油管长度(m)、 V :灰量(L/m)、 V o :环空容积(L/m)、 V ':油管容积(L/m)、 V 附:附加量(L )。

六、酸化类:总 液 量: V=π(R 2-r 2)H ϕ V :总液量(m 3) R :酸处理半径(m )、r :套管半径(m )H :油层厚度(m )、ϕ:孔隙度商品酸用量: Q 盐=Z X 稀ρV Q 盐:商品酸用量(吨)、V :总液量(m 3) ρ稀:稀酸密度、X :稀酸浓度(10~15%)、Z :商品盐酸密度(31% 1.155) 清水 用量: Q 水=V -盐盐ρQ Q 水:清水用量(吨)、Q 盐:商品酸用量(吨)、 ρ盐:商品盐酸密度(31% 1.155)添加剂: Q 添=(Q 盐+Q 水)╳(x %)Q 添:添加剂(吨)、Q 盐:商品酸用量(吨)、Q 水:清水用量(吨)、(x %):所用添加剂的百分比。

(完整word版)钻井常用计算公式

(完整word版)钻井常用计算公式

第四节钻井常用计算公式、井架基础的计算公式(一)基础面上的压力nQ O+QP基=4式中:P基——基础面上的压力,MPa ;n ----- 动负荷系数(一般取1.25~1.40);Q O天车台的负荷=天车最大负荷+天车重量,t ;Q B――井架重量,t ;(二)土地面上的压力P地=卩基+W式中:P地——土地面上的压力,MPa;P基-—基础面上的压力,MPa;W—-一基础重量,t (常略不计)。

(三)基础尺寸1、顶面积P基F1= B1式中:F1 -基础顶面积,cm2 ;B1——混凝土抗压强度(通常为28.1kg/cm2=0.281MPa)2、底面积P地2B2式中:F2 -基础底面积,cm2;B2—-一土地抗压强度,MPa ;P 地,――土地面上的压力,MPa。

3、基础高度匹—FJXP城I 1 ■—III x/l;s x式中:H ——基础高度,m;F2、F1分别为基础的底面积和顶面积,cm2;P基——基础面上的压力,MPa ;B3——混凝土抗剪切强度(通常为 3.51kg/cm2=0.351MPa)。

(二)混凝土体积配合比用料计算1、计算公式配合比为1 : m : n=水泥:砂子:卵石。

根据经验公式求每1m3混凝土所需的各种材料如下:].55门录m + n m u2、混凝土常用体积配合比及用料量,见表1-69。

混凝土用途体积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每立方米砂子每立方米石子每1000公斤水尼水泥kg砂子3 m石子3 m水泥kg石子3 m混凝土m3水泥kg砂子3 m混凝土m3砂子3 m石子3 m混凝土m3 1•坚硬土壤上的井架脚,小基墩井架脚,基墩的上部分。

1 :2 :4335 0.45 0.90 744 2 2.22 372 0.5 1.11 1.35 2.70 2.992•厚而大的突出基墩。

1 : 2.5 :5276 0.46 0.91 608 2 2.20 304 0.5 1.10 1.57 3.10 3.633•支承台、浇灌坑穴及其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井解释计算常用公式目录1. 地层泥质含量(Vsh)计算公式................................................ .. (1)2. 地层孔隙度(φ)计算公式....................................... (4)3. 地层含水饱和度(Sw)计算.......................................................... (7)4. 钻井液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 (12)5. 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 (13)6. 确定a、b、m、n参数 (21)7. 确定烃参数 (24)8. 声波测井孔隙度压实校正系数Cp的确定方法 (25)9. 束缚水饱和度(Swb)计算 (26)10.粒度中值(Md)的计算方法 (28)11.渗透率的计算方法 (29)12. 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 (35)13. 产水率(Fw) (35)14. 驱油效率(DOF) (36)15. 计算每米产油指数(PI) (36)16. 中子寿命测井的计算公式 (36)17. 碳氧比(C/O)测井计算公式 (38)18.油层物理计算公式 (44)19.地层水的苏林分类法 (48)20. 毛管压力曲线的换算 (48)21. 地层压力 (50)附录:石油行业单位换算 (51)测井解释计算常用公式1. 地层泥质含量(Vsh )计算公式1.1 利用自然伽马(GR )测井资料1.1.1 常用公式m in m ax m inGR GR GR GR SH --= (1)式中,SH -自然伽马相对值;GR -目的层自然伽马测井值;GRmin -纯岩性地层的自然伽马测井值;GRmax -纯泥岩地层的自然伽马测井值。

1212--=⋅GCUR SH GCUR sh V (2)式中,Vsh -泥质含量,小数;GCUR -与地层年代有关的经验系数,新地层取3.7,老地层取2。

1.1.2 自然伽马进行地层密度和泥质密度校正的公式o sh ob sh B GR B GR V -⋅-⋅=max ρρ (3)式中,ρb 、ρsh -分别为储层密度值、泥质密度值;Bo -纯地层自然伽马本底数;GR -目的层自然伽马测井值;GRmax -纯泥岩的自然伽马值。

1.1.3 对自然伽马考虑了泥质的粉砂成分的统计方法C SI SI B AGR V b sh +-⋅-⋅=1ρ (4)式中,SI -泥质的粉砂指数;SI =(ΦNclay -ΦNsh )/ΦNclay …………………...……….(5) (ΦNclay 、ΦNsh 分别为ΦN -ΦD 交会图上粘土点、泥岩点的中子孔隙度) A 、B 、C -经验系数。

1.2 利用自然电位(SP )测井资料α-=--=0.1minmax min SP SP SP SP sh V ..…….……………(6) 式中,SP -目的层自然电位测井值,mV ;SPmin -纯地层自然电位值,mV ;SPmax -泥岩层自然电位值,mV 。

α-自然电位减小系数,α=PSP/SSP 。

PSP 为目的层自然电位异常幅度,SSP为目的层段纯岩性地层的自然电位异常幅度(静自然电位)。

1.3 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b sh R R t R t R R sh R sh V /1])lim ()lim ([-⋅-⋅= ………………………..………(7) 式中,Rlim -目的层井段纯地层最大电阻率值,Ω·m ;Rsh -泥岩电阻率,Ω·m ;Rt -目的层电阻率,Ω·m ;b -系数,b =1.0~2.01.4 中子-声波时差交会计算B A sh V /= (8)f T Nma ma T Nma t f T ma T N A ⨯Φ+--Φ∆--Φ=)1()( ))(1()1)((f T sh T Nma Nsh f T ma T B --Φ--Φ-= 式中,Tma 、Tf -分别为岩石骨架声波时差、地层流体声波时差;ΦNma 、ΦNsh -分别为岩石骨架中子值、泥岩中子值,小数;Δt -目的层声波时差测井值;ΦN -目的层中子测井值,小数。

1.5 中子-密度交会计算B A sh V /= ………………………………………..………………..(9) ma Nma f f ma N Nma b A ρρρρρ+Φ⨯--Φ--Φ=)()1( ))(1()1)((f ma Nsh Nma f sh B ρρρρ--Φ--Φ-=式中,ρma 、ρf -分别为岩石骨架密度值、地层流体密度值,g/cm 3;ΦNma 、Φsh -分别为岩石骨架中子值、泥岩中子值,小数;ρsh -泥岩密度值,g/cm 3;ρb 、ΦN -目的层密度测井值,g/cm 3、中子测井值,小数。

1.6 密度-声波交会计算B A sh V /= (10)f t ma ma t f f ma t f t ma t b A ∆⨯+∆⨯--∆-∆-∆=ρρρρρ)()())(())((f ma f t sh t f t ma t f sh B ρρρρ-∆-∆-∆-∆-=1.7 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1.7.1 钍曲线(TH )如果有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则优先选用能谱测井资料计算泥质含量。

minmax min TH TH TH TH SH --= ………………………………..………(11 ) 1212--=⋅GCUR SH GCUR sh V (12)式中,TH -目的层钍曲线测井值;THmin -目的层段纯地层钍曲线值;THmax -目的层段泥岩钍曲线值;SH -目的层钍曲线相对值;GCUR -新、老地层校正系数,新地层为3.7,老地层为2.0。

1.7.2 钾曲线(K )minmax min K K K K SH --= ………………………………..….….(13) 1212--=⋅GCUR SH GCUR sh V (14)式中,K -目的层钾曲线测井值;Kmin -目的层段纯地层钾曲线值;Kmax -目的层段泥岩钾曲线值;GCUR -新、老地层校正系数,新地层为3.7,老地层为2.0。

1.7.3 无铀曲线(KTH )minmax min KTH KTH KTH KTH SH --= ……………………………….(15) 1212--=⋅GCUR SH GCUR sh V (16)式中,KTH -目的层无铀曲线测井值;KTHmin -目的层段纯地层无铀曲线值;KTHmax -目的层段泥岩无铀曲线值;GCUR -新、老地层校正系数,新地层为3.7,老地层为2.0。

1.8 利用中子测井资料1.8.1 对于低孔隙度地层,设纯地层ΦN =0,且对中子孔隙度作了岩性校正。

NshN sh V ΦΦ= ………………………………………………..(17) 式中,ΦN -目的层中子孔隙度;ΦNsh -目的层段泥岩中子孔隙度。

注:孔隙性地层计算的Vsh 偏高。

1.8.2 当ΦNmin 不为0%时,minmax min N N N N sh Vφφφφ--= …………………………………(18) 2 . 地层孔隙度(φ)计算公式2.1 利用声波时差测井资料2.1.1 怀利(Wylie )公式)(1)(maT f T ma T sh T sh V CP ma T f T ma T DT s --⋅-⋅--=Φ ……………….(19) 式中,Φs -声波计算的孔隙度,小数;Tma 、Tf -分别为岩石骨架声波时差、地层流体声波时差;Vsh -地层泥质含量,小数;CP -声波压实校正系数,可利用岩心分析孔隙度与声波计算孔隙度统计求出,也可利用密度孔隙度与声波孔隙度统计求出。

DT -目的层声波时差测井值。

2.1.2 声波地层因素公式)1(1DTma T x s -⋅=Φ ……………………………....……..(20) 式中,x -经常取值为砂岩1.6,石灰岩1.76,白云岩2.0,x 大致与储层的胶结指数(m )值有关。

2.1.3 Raymer 公式φφf mav v v +-=2)1( ……………………………………………….(21) 式中,v 、v ma 、v f -分别为地层、岩石骨架、孔隙流体的声速。

2.2 利用密度测井资料)(fD ma D sh D ma D sh V f D ma D DEN ma D D --⋅---=Φ ………….….….(22) 式中,ΦD -密度孔隙度,小数;D ma 、D f -分别为岩石骨架密度值、地层流体密度值,g/cm 3;DEN -目的层密度测井值,g/cm 3;Dsh -泥岩密度值,g/cm 3;Vsh -储层泥质含量,小数。

2.3 利用补偿中子测井01.0)5.0(⨯⨯⨯--=Φsh N sh V LCOR CN N ……….(23) 式中,ΦN -中子孔隙度,小数;CN -目的层补偿中子测井值,%;LCOR -岩石骨架中子值,%;Vsh -目的层泥质含量,小数;Nsh -泥岩中子值,%。

2.4 利用中子-密度几何平均值计算222N D Φ+Φ=Φ ……………………… …………..(24) 式中,ΦD 、ΦN -分别为密度、中子孔隙度,小数。

2.5 利用中子伽马测井计算2.5.1 绝对值法NG K A ⋅+=Φlg …………………………… .…….(25) 式中,Φ-中子伽马计算的孔隙度;NG -目的层中子伽马测井值;A 、K -分别为地区性常数、斜率。

说明:在工区内选择两个孔隙度差别较大的地层,分别求出其孔隙度和所对应的中子伽马读数,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纵坐标为孔隙度,横坐标为中子伽马值,将其作为两个边界点,即可求出A 、K 两个经验系数。

2.5.2 相对值法(古林图版法))1(lg NGoNG K A -⋅+=Φ ………………………………………………(26) 式中,NG -储层中子伽马测井值;NGo -标准层的中子伽马读数。

说明:标准层选择为硬石膏(Φ=1%),其中子伽马值为NGo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纵坐标设(1-NG/NGo ),横坐标为lg Φ,如果井剖面上有硬石膏层,则读出其NG 值(NGo )和目的层的NG 值,并知道中子伽马仪器的源距,就可在上述图版上读出其孔隙度。

如果井剖面上没有硬石膏层,则选择距目的层较近的井眼大于40cm 的泥岩层作标准层,其中子伽马读数认为是Φ=100%的中子伽马读数NG1,再将其按井径转换图版转换为NGo即可。

转换方法如下:转换图版纵坐标为井径校正系数Kd,Kd=NGo/NG1,横坐标为井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