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学习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研究

语言学习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研究语言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涉及到习得语言的技巧、语法、词汇等多个方面。
然而,语言学习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练习和记忆,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任何影响语言使用背景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如习俗、信仰、价值观、社会结构等。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这些因素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学习方式和最终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承载着文化和社会信息。
语言学习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语言输入和互动机会。
通过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学习者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视角,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所学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为语言赋予了意义。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使用场景和语境。
例如,某些词语或短语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如果缺乏对该语言背景文化的了解,可能会引发误解,导致交流障碍。
这一点在学习诸如汉语、英语、法语等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语言时尤为明显。
动机是语言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在某些文化中,学习某种语言可能被视为获取社会地位或实现个人目标的途径,这种文化认同感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相对而言,在那些对外语学习不重视的文化背景中,学习者可能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学习。
这种动机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习上,也反映在学习策略的选择上。
积极的文化认同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探索语言学习的工具和资源,提升学习效果。
学习方式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些文化鼓励个人表现和创造性思维,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可能更加倾向于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通过阅读、观看电影或社交媒体参与语言交流。
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更强调规范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权威,学生的学习方法显得更加被动。
不同的学习方式不仅影响语言的习得过程,还可能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社会因素对语言改变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语言改变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语言改变的影响非常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阶层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和语言变体有所不同。
例如,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的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2. 移民和多语言环境:移民和多语言环境会促进语言变化。
移民会带来新的语言和语言习惯,同时也会影响当地语言的使用。
多语言环境会促进语言交流和借鉴。
3. 技术和媒体:技术和媒体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变化。
例如,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等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出现。
4. 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变化。
例如,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借鉴,这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变化。
总之,社会因素对语言的使用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英语语言习得的社会因素分析

英语语言习得的社会因素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对于英语语言的习得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育,而是受到了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理解这些社会因素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环境是影响英语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充满英语语言氛围的社会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
例如,在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如上海、北京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英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公共场所的标识、商业广告、甚至是街头的交流,都可能会涉及到英语。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英语,并且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语言习得的效果。
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相对封闭、英语使用较少的地区,那么他接触英语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英语语言习得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这就导致了在不同地区,人们的英语水平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家庭环境在英语语言习得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家庭注重英语教育,父母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并且愿意与孩子用英语交流,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更早地接触和熟悉英语,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支持和鼓励,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为孩子购买英语读物、播放英语动画片、送孩子参加英语培训课程等,都能够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而如果家庭中缺乏这样的支持和引导,孩子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教育体制也是影响英语语言习得的一个关键社会因素。
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力量等,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在一些地区,学校可能更加注重英语的语法和词汇教学,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书面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社会政治环境对语言应用的影响

社会政治环境对语言应用的影响言语环境在广义上应包括背景知识,包括时期、社会、文化、常识、事实等,一个时期,特别是社会政治环境对语言应用的影响很大。
本文试图通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对语言应用(包括文学)的影响来探讨这一话题。
关键词:社会政治环境语言应用影响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及其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思想从禁锢的牢笼里解放了。
若是要了解八十年代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还必需得了解文革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
可以说,“文革”把此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短处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专制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下的政治实践通过其政治社会化功能,对公共政治、文化的畸变起了明显的作用。
咱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主体素质下降,政治社会化功能偏失。
第二,政治运行制度规则极度失范,政治、文化日趋非法理化。
第三,政治实践紊乱无序,加速了政治、文化的畸变进程。
政治的日趋非理性化致使社会舆论也发生转变,在公共传媒所传播的政治信息的强制性控制与引导下,社会舆论完全政治化,并呈现出极不正常的舆论高度一致。
“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家之言,它不受干扰地向下流,从不中断,因为这时的水潭是由哑然无声的回音板制造,所以不过是些共振箱算了”。
改革开放犹如一阵春风,带来了新的气息,让中国的经济、思想文化从禁锢中迸发出来,犹如火山暴发。
必需承认这些影响存在的必然性。
这是我国处于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
改革是从纠正过去“左”的失误开始的,同时也是为了服务改革,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气氛相对宽松,这种宽松在为新的踊跃的观念提供前提的同时,也为消极观念提供了间隙;改革中出现的经济主体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在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踊跃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多元;伴随对外开放涌进国门的西方思想文化,在带来先进科技和管理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改革增进科技的迅速进步,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为人们带来生活的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接触有害信息的机缘等等。
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

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因素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
二、家庭环境1. 父母语言能力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语言模仿对象,其语言能力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正确丰富的语言,孩子容易学习到正确的语音、词汇和句式,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2.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情感和认知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心的家庭可以促进孩子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3. 家长陪伴时间长时间缺乏陪伴可能导致孩子情感上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影响其表达欲望和口头表达技巧。
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三、教育背景1.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接受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优质的幼儿园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通过游戏、歌曲、故事等形式激发孩子表达欲望和兴趣,并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习惯。
同时,家长还应该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学习知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社会文化1. 社交环境社交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与其他幼儿交往时,孩子可以通过模仿和互动学习到正确的语音、词汇和句式,并锻炼口头表达技巧。
2. 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教育者应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五、结论社会因素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语言能力和家庭氛围、幼儿园教育、社交环境和文化背景等都可以促进孩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口头表达技巧的培养。
教育者应该了解这些社会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其语言能力。
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咱中国人都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那可老大了,就跟那春雨润万物似的,无声无息却又实实在在。
这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啊,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想啊,咱要是从小在北方长大,那说话没准儿就透着一股豪爽劲儿,大嗓门儿,直来直去的,像什么“咱可不含糊”“那必须的”。
可要是在南方呢,那说话可能就更细腻些,语调也柔和些,“蛮好的啦”“这样呀”。
这就好比不同的土壤能长出不一样的花儿来,环境就是那土壤,咱的语言就是那花儿。
再说说地域环境吧,在海边生活的人,那嘴里说不定经常蹦出些和海有关的词儿呢,什么“浪头”“海风”。
山里的人呢,可能就会说“山货”“山路十八弯”。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不同的风景给了我们不同的语言素材。
还有啊,社会环境也很重要呢!你要是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那说话可能都文绉绉的,时不时来几句诗词啥的。
要是在个热热闹闹的市场里,那语言就更接地气,更生动活泼,什么“便宜卖啦”“走过路过别错过”。
这就像不同的颜料能画出不同风格的画一样,环境就是那颜料,咱的语言就是那画。
你看那些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孩子,说的中文可能就带着点洋腔洋调,这也是环境的影响呀!就像一棵小树苗,种在不同的地方,长出来的样子就不一样。
咱平时说话也得注意环境呀!在正式场合就得端着点儿,说话得体些。
要是在朋友聚会上,那就可以随便点儿,开开玩笑啥的也无妨。
这不就是环境在指挥着咱说话嘛!而且呀,语言还能反过来影响环境呢!一句温暖的话能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整个氛围都变好了。
可要是来句难听的,那可能就会让人不舒服,气氛都变僵了。
这不是跟那蝴蝶效应似的吗?小小的语言能掀起大大的波澜。
咱中国人不是讲究入乡随俗嘛,这语言也是一样的道理。
到了一个新环境,就得赶紧适应那里的语言风格,不然多别扭呀!就像去别人家做客,不得懂点人家的规矩嘛。
所以说呀,环境对语言的影响那可真是大了去了,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的语言在不同的环境里都能开得灿烂,像那百花齐放一样!这就是我的看法,你难道不觉得是这么回事儿吗?。
影响大学生普通话能力因素及高校推普建议

影响大学生普通话能力因素及高校推普建议影响大学生普通话能力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普通话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地区,家长会使用方言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就会形成方言的语音习惯。
这些语音习惯在孩子长大后很难改变,导致他们在学习普通话时面临困难。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普通话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地区的学校,由于资源匮乏或者教师水平不高,普通话教育质量不高,学生的普通话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普通话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中,流行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中,就会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阻碍。
4. 个人态度个人态度是影响大学生普通话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学生对普通话学习不够重视,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学习,那么他的普通话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高校推普建议1. 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改进大学生普通话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鼓励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多使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也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开展的普通话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氛围。
2. 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应该加强对普通话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提升普通话教育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
3. 创设语言环境学校可以创设普通话氛围浓厚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在校内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组织普通话演讲比赛、普通话角色扮演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普通话能力。
4. 强化课程设置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普通话课程,将普通话教育纳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不仅要注重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训练,还要注重普通话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
5. 加强宣传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普通话知识竞赛、普通话科普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提高普通话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大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儿童语言发展的性别差异与影响因素

儿童语言发展的性别差异与影响因素儿童语言发展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的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差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儿童语言发展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对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存在从早期婴儿期开始,男孩和女孩在语言发展上就存在一些差异。
研究发现,女婴比男婴更早开始语言表达,使用的词汇也更多。
在幼儿期,女孩通常能更快掌握语音和词汇,表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而男孩则在语言的发音和词汇使用上相对较慢。
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别差异的存在可能与生物学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婴儿在语言区域的脑活动上存在差异。
女性大脑更注重语言处理,而男性大脑在空间认知方面更为突出。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女孩在早期语言发展上更快一些。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除了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也对儿童语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都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研究发现,女孩在家庭环境中通常会得到更多的语言刺激和亲密交流,这可能有助于她们更快地掌握语言能力。
四、语言环境的影响除了社会环境,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也会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影响。
孩子在学龄前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如家庭和托儿所的语言环境,可能对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的语言环境可能对男孩和女孩的语言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到儿童的语言发展。
研究发现,女孩通常受到更多的语言刺激和鼓励,这可能有助于她们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而对于男孩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性别偏见的影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也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性别偏见包括认为女孩在语言能力上更优秀,男孩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更出色。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教育者和家长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期望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七、提升性别平等和语言发展的措施为实现性别平等和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风气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随社会变化而演变的,如果语言一程不变,至今人们对话还像《镜花缘》里的君子国的酒保那样问顾客:“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就显得滑稽了。
当然,如果还继续保留文革传统,张口“国骂”,闭口“俺贫下中农大老粗就是要专臭老九的政”,以言行粗鲁自豪,崇尚暴力,整个社会斯文扫地,匪气横行,就倒退倒回野蛮社会了。
所以说,一个时代的语言,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那个时代当领导阶层的素质。
鲁迅先生曾把文学和出汗做比喻,说明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他说:“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
社会不同阶层的语言就更有阶级性了。
表达同样的意思,阶级出身不同,用的语言也不同。
形容话不投机,文人首先想到的是:“子曰,道不同不相与谋”,而乡下人则用“鸡同鸭讲”,因为他们整天听鸡鸭的叫声,对其不同有直接感觉。
性格不同,文人首先想到的是《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
农村人则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因为他们家家喂养猪鸡,对其习性了解深刻。
过去管伪造的书画叫“赝品”,仿造名牌叫“冒牌”。
如今可好,统统简称为“山寨”了。
什么叫山寨?当年那些剪径强人,聚啸山林,打家劫舍,在荒山野岭落草为寇,建立起山寨,有大王,军师,将军,明明是一群草寇,却把山寨当成了王国,以为自己坐了天下。
那些把
假冒叫做“山寨”的编辑作者,估计祖上有在山寨落草为寇的剪径强人,继承了祖上的基因血统,觉得山寨俩字特别的霸气。
那意思是,我的产品虽假,但也称霸一方,你能奈我何。
说到霸气,就不能不解释一下“霸”字。
何为“霸”?以武力威胁称霸一方谓之霸。
拦路设卡强收买路钱是路霸,暴力垄断市场为市霸。
老北京大杂院都是土坑厕所,满了要有人来掏大粪,控制掏粪工的叫“粪霸”,当年时传祥就受过粪霸的压迫剥削。
如今霸字又有了新含义,学习好叫“学霸”。
这个霸字用的有点含糊,是靠暴力称霸学校,还是在学生里以武力称王称霸。
说学霸是“称霸学习”从语法逻辑上根本就说不通。
看来小编靠武力称霸惯了,也没学过语法逻辑,学习好都要用个霸字才觉得过瘾解气。
如今网络文字增添了许多新词汇,发明人多是网站雇佣的编辑,他们把自己从小在老家用熟了的词汇变了网络时髦用语。
过去我们说展示,亮出来,现在简化成一个字“晒”,老农民常用这词,粮食捂久了怕发霉,就拿到打谷场晒太阳,如晒玉米,晒高粱。
那些“X漂”进了城,见天家看的都是老家没见识过的西洋景,不拿出来炫耀简直就是锦衣夜行,不“晒”一下生怕把锦衣捂发霉了都没人知道。
现在网络最时髦的一个词“吐槽”也是来源于农村牲口饲养的口语。
牛有四个胃,吃下去的干草经过胃液搅拌,到了晚上在槽头再吐出来咀嚼,二次进食,谓之“吐槽”。
这些编辑作者把发牢骚的人比作他们老家牲口棚里的老牛了。
山西乡下人迷信,怕男孩起了好名字被判官录入阎
王的生死薄,于是故意起不是人的名字糊弄阎王,如“丑驴”“臭货”,(三十年前,这样的名字在山西农村非常普遍)判官看这名子不像人,就不录进生死薄,就不会有无常来索命。
(山西人觉得自己比鬼聪明,老西子土话管糊弄人叫“胡日鬼”)。
痴呆莽汉食量大又不会干农活,只投入没产出,就会被村民鄙视,称为“吃货”,只吃不做,就是个“货”而已,不是人。
可如今“吃货”成了美食家的代名词,我很怀疑是“西山会”那些山西籍的贪官在酒足饭饱后互相用土话调侃对方是“吃货”,被当成名人语录传开来的。
山西籍的小编功不可没啊。
这些鄙俗语言不仅存在于出版物和网络,还被录入计算机翻译系统。
某川菜馆为了节省翻译费,用翻译软件翻译“干锅兔子”,菜单上居印成“rabbit fucking pot”(操锅的兔子),某超市的“干货”配的英文竟然是”fucking goods”。
因为“干”是“乾,幹”俩字的简体,写翻译软件的工程师老家方言“幹”有男人性动做的意思,他不知道简体“干”字代表了两个繁体字,没有录入另一个字的意思,才闹出这笑话。
此外,把“一次性杯子”翻译成“one time sex cup”道理一样。
现在社会上以暴力解决争端的的事件越来越多的见诸媒体和网络。
暴力拆迁,暴力执法,暴力讨债,暴力争抢资源,暴力解决交通事故,民间纠纷等等,这种暴力事件还可以列出很多。
一有矛盾,就通过暴力解决,过去那些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如协商,谈判,冲裁,法律,谦让,统统被抛在一边。
这种暴民文化,不仅在穷乡僻壤畅行
无阻,也随着农民进城带到了城市。
大有农村文化包围,改变城市文化的趋势。
如今,很多处理日常生活的动作,一律用“打”字来描述。
做工---打工;管理—打理;竞争—打拼;颁赏—打赏;塑造—打造;汇款—打钱;买饭-打饭;乘车-打车。
不管什么活动,靠一个打字全部解决。
因为在暴民文化里,“打”这个字是他们处理一切问题的唯一手段。
在穷山恶水暴民文化沁润下成长的一代大学毕业后当了编辑,作者,他们不由自主地把从小习惯了语言搬到了网络和出版物上。
现在的网络和出版物的编辑,作者基本都是这些大学毕业不愿意回老家,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思念家乡不忘本,可家乡又没什么可炫耀的,就把农村老家那些粗鲁野蛮的土语搬到刊物,网络里,显示他们占领了中国文坛。
文革期间,野蛮战胜文明,国骂横行,占领高校,科学,文化领域等上层建筑的文盲开口就是“俺贫下中农大老粗就是要专你们臭老九的政”。
军队将领形容军队攻坚必胜的把握居然说:“没有操不进去的X”。
如今,这种野蛮下流的语言又有回潮的趋势,有些人开口闭口不离男女生殖器,性动作。
只要打开网页,什么“吊炸天”“毬样”“撕逼”“逼格”铺天盖地,好像除了性器官他们真不知道还有别的形容词。
有些人的想象力总是围着男女脐下三寸转。
“锄禾日当午”这句古诗的含义再明确不过了,可就有那么一对情侣,男的衬衫背后印了“锄
禾”二字,女的背上是“当午”。
楞把太阳理解为男人的性动作。
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黄土高原山沟里出来的。
中文一字多义,“早操”本是学生体育运动,有的人却用来形容早上的性动作,满脑子就是性幻想,看来真是性饥渴以致思维混乱了。
中国古代的文学巨匠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坛瑰宝,他们的优雅的文笔使中国文字文明儒雅,语言净化。
近代的文坛泰斗和翻译家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传世巨著,读者得以提高品味,陶冶情操,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然而,前辈先哲几百上千年发展起来的文明语言,不过几十年,就被粗鄙野蛮的文字糟蹋殆尽,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必将痛哭于九泉。
这些鄙俗语言的使用者,吹捧者可能会说,我们这一代就喜欢自己发展创造的语言,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语言进化,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此话不错,但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到,当你们的第三,第四代有可能成为贵族,出入于上层社会(我是说有可能),他们会为有你们这样言语粗鄙猥琐的祖宗而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