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三个核心内容: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工作。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为学生打下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数据挖掘与分析、企业资源规划与管理等,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3)拓展课程:包括人机交互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践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2.培养模式(1)课堂授课:突出理论学习,全面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注重动手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3)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践,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
(4)实习实训: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获得实践经验和工作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四、培养特色1.教师团队建立一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包括博士、硕士和行业专家,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2.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实验课程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强化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技项目、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
武大数院(武汉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培养方案如下:
1.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课程,以及计算机基础、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奠定基础知识。
2. 专业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算法、编程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课程。
4. 实践项目:学生需要参与实践项目,如软件开发、系统设计等,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5. 实习:学生需要进行实习,深入实际工作环境,学习与实践结合。
6. 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设计,独立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展示综合能力。
除了课程培养方案外,数院还提供多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如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此外,数院还设有多个科研实验室,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
总的来说,数院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基础。
武大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较好地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当前国内外本学科最新前沿,具有从事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本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并且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密码学技术主要研究分组密码、序列密码、公钥密码、演化密码、量子和DNA密码、认证、数字签名、密码芯片、智能卡、安全协议、密码应用技术等。
2)网络安全技术主要研究防火墙技术、入侵保护技术、虚拟专网技术、网络容侵、可信网络、网络信息获取技术、网络安全测试与评估、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访问控制、网络故障诊断等。
3)可信计算主要研究可信计算安全体系、可信计算平台技术、可信计算环境的构造与测评技术以及基于可信计算的应用安全技术等。
4)信息系统安全主要研究信息系统物理安全、安全测评方法和技术、软件可靠性技术、恶意软件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可信性度量方法与技术、取证技术、验证码安全技术等。
研究电子商务安全分析和设计方法、电子政务安全分析和设计方法、嵌入式系统安全技术、云计算安全技术和物联网信息安全等。
5)内容安全主要研究信息隐藏方法、数字水印与数字版权管理技术、隐秘通信与隐写分析技术、基于内容的过滤和识别技术、舆情分析、媒体内容加密与取证技术和隐私保护技术等。
6)空天信息安全主要研究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技术、航天信息服务链技术、空天信息加密插件技术、空天信息处理与仿真技术、遥感影像降解密处理技术、空天信息数字水印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3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五、应修满的学分总数应修满的学分总数:30.0 ,其中学位课程21.0学分六、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武汉大学信管本科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20102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新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与特征,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获取、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管理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4年学分要求:150学分通识(26必+34通识教育)+专业(38必+ 24选+实践必修24)+4任意选修五、学位授予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c语言、信息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运筹学、信息经济学、数据库系统原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计量学、信息服务与用户、Java语言程序设计、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
双语课程:信息检索、经济学原理特色课程: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导论、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0学分)、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108学时,3学分)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108学时,3学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108学时,3学分)、信息管理课程实践(108学时,3学分)、毕业实习(144学时,4学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288学时,8学分)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本专业学生需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达到武汉大学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
学院下设信息管理系、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系及信息科学硕士教育中心。
学院的本科专业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科学。
研究生专业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信息科学。
此外,学院还为其他学院提供了大量的通识课程,例如“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战略与管理”、“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等。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为宗旨,致力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院拥有一支具有高度学术素质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占比超过70%。
学院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学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学院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阿里巴巴、微软、IBM、腾讯等,学生可在这些企业实习或参加一系列的创新型项目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
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如“信息技术应用实践”、“商业智能应用实践”等,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院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和发表论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
学院的学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信息管理知识应用能力竞赛、全国信息系统建设创新大赛、全国高校大数据挑战赛等多项奖项。
此外,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型项目,如“大数据可视化展示系统”、“在线广告视频氛围的模拟与分析”等,以推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创新思路和能力。
总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聚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创新空间,在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无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最优质的保障。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
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培养方案

计算机学院Computer School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78年由原武汉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之一。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现有四个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应用系、信息安全系,一个实验中心,三个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研究所;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八个硕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字影视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六个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
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实验中心是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学科构架完整、科研平台齐全,包括有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互操作性测评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湖北省多媒体网络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等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9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89人。
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使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分布处理、生物信息、建模与仿真、安防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力量。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of Wuhan University70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80901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二、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过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与通信、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培养方案一、引言软件工程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涵盖了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合格的软件工程师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武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武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等工作;2. 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主流编程语言进行软件开发;3.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项目团队中有效协作;4. 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方法。
三、培养课程1. 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课程,以构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
2. 软件工程课程:包括软件需求工程、软件设计与架构、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编程课程:包括C/C++、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和编程能力。
4. 实践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实验、软件项目管理实践等课程,通过实践项目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四、实践教学1. 实验教学:开设软件工程实验课程,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软件系统开发和测试能力。
2. 项目实训: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软件项目实训,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熟悉并应用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3. 实习实践: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五、教师团队武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由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教师组成。
教师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六、实践与就业武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
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本专业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拥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00年经原信息产业部批准,建立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武汉)基地。
2006年经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还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多个学科交叉型、产学研结合型研究机构。
学院建设有一流的实验教学与图书资料保障条件。
图书情报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配置有国内专业藏书最丰富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室暨实验图书馆,收藏中外图书文献16万多册。
学院教学质量优良,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大学生“未来编辑杯”竞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
学生就业前景广阔,需求信息旺盛,行业优势鲜明。
118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501专业名称: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图书馆学专业创办于1920年,为国内最早的同类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组织、检索、开发、利用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我国关于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事业和信息化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网站建设和网络系统评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中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修满140学分,其中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为26学分,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为52学分;毕业实习为4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4学分;社会实践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信息管理与传播导论、信息经济导论、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原理、信息组织实务、信息组织(实验)、信息描述、信息描述(实验)、信息检索、信息用户与服务、信息咨询与决策、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目录学概论、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管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全球视野下的图书情报事业。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主要实验课程:信息组织(实验)、信息描述(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统计分析系统SPSS(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与决策、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信息119系统维护与评价、数字图书馆导论、数据管理、网站设计与开发。
本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等三级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就与课程相关内容在校内进行实习;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实习或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是指三年级下学期(以暑期为主)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符合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20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计划表121122123图书馆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124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50305专业名称:编辑出版学Editing & Publishing Science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高,能力强,拥有扎实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能力,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机构传播、文化教育和新媒体经营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或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编辑出版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国内最早的同类专业,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学生市场意识和出版营销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要求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编辑出版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出版发行业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以及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4年学分要求:140学分五、学位授予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本专业主干课程:出版学基础、出版营销学、出版经济学、出版企业管理、编辑学原理、出版法律与政策、知识产权法、西方出版概论、中国出版史、数字出版概论、网络编辑等。
本专业特色课程:出版财务管理、出版国际贸易、出版装帧设计、出版物市场管理、期刊策划与运营、畅销书策划与运作、专业与学术出版、儿童出版、教育出版产品与市场等。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本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三级实践性教学体系。
教学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就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实习;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出版发行单位实习;毕业实习是指第7学期在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实习。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本专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25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计划表126127128编辑出版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129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50307T专业名称:数字出版 Digital Publishing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有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备系统的出版学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在互联网出版,数字内容生产、发行与管理,数字新闻传播,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数字内容产品策划、编辑、发行与营销管理、技术开发与服务维护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文理兼备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出版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字出版技术原理与方法;了解并掌握数字内容产品和软件系统设计、开发与生产技术,数字出版物发行与营销的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4年学分要求:140学分五、授予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本专业主干课程:信息管理与传播导论、出版学基础、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媒介传播、出版营销学、出版法律与政策、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受众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本专业特色课程:网络编辑、数字出版物设计与制作、网络知识产权、用户界面设计、页面描述语言、出版电子商务、数字资产管理、游戏设计与开发等。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本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等三级实践性教学体系。
教学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就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实习;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要求学生在数字出版发行单位或其他单位的相关岗位实习;专业实习是指第7学期在专业相关单位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实习。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本专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30数字出版专业教学计划表131132133数字出版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134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修订)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502专业名称:档案学(Archival Science)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政务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数字时代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进行调整和补充,档案学与其他信息科学的交叉和融合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