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中国屈辱的历史资料100字

中国屈辱的历史资料100字中国屈辱的历史事件你知道分别有哪些吗?关于中国屈辱的历史资料100字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屈辱的历史资料1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屈辱的历史资料100字(一)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
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中日战争及中日21条第一次中日战争:发生於1894年~1895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发生於1937年~1945年二战期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史称抗日战争。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
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
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
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地点:中国结果:英国胜利起因:虎门销烟领土变更:割让香港岛予英国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中日近代著名战役

中日近代著名战役近代史上有过两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爆发的时期,即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和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
两次战争都是由日本挑起,战争基本形式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和影响完全不同:甲午战争是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而抗日战争是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近代著名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中日近代著名战役.甲午战争(一).甲午战争特点1.由国外打到国内。
即朝鲜战场(如平壤战役)到中国战场(如辽东半岛战役)。
2.海战和陆战同时进行。
3.战争的起因是清政府扶持朝鲜政府的政策与日本征服东亚的政策相矛盾而引发民族矛盾激化。
4.战争可以明显划分为四大战役。
即1894年7—9月的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10月的辽东半岛战役,和1895年初的威海卫战役。
5.日军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显示了特殊的野蛮和凶残。
6.战争的整个过程显示了日军侵略的非正义性和清政府消极避战,积极求和的指导思想。
7.战争以清政府军事上失利,政治上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告终。
(二).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因分析1.领导方面,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国势衰败,官僚机构腐败无能,军备荒驰,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军事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筹备“万世盛典”,置国家和民族安危于不顾。
2.民众方面,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仅一些清军爱国将士进行了坚决抵抗,但受压制。
3.军事方面,在战略战术上,清军陆军先定守势,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4.国际上,甲午战争时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二。
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指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2017中考历史知识点:五次侵华战争

五次侵华战争
1、鸦⽚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次鸦⽚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步加深。
3、甲午中⽇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4、⼋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事变爆发,⽇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本发动全⾯侵华战争。
希望上⾯对五次侵华战争知识复习提纲的学习,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五次侵华战争知识的巩固,相信同学们能很好的掌握上⾯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主要战役知识整理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主要战役知识整理九一八事件:1931.9.18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七七卢沟桥事变:1937.7.7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淞沪会战:1937.8--1937.11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3月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武汉会战:1938.6--10月①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
②成为抗战的转折,使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③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万家岭大捷:1938.9.28----10.10从1938年9月28日到10月10日,历时12天,在江西万家岭日军遭到毁灭性打击,被俘百余人,满山遍野皆为敌尸、弃械。
这次战役是赣北战场上的空前恶战,也是初期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鼎足而三的三大捷之一。
百团大战:1940.8---1941.1抗战时期中共敌后开展的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的战役。
有力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抗战。
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盟军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增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反法联盟军的斗争。
豫湘桂战役:1944年初抗战中国民党最大的一次失败,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大部分和贵族的一部分。
抗战前后的重要事变:西安事变:1936.12.12(又称双十二事变)人物:张学良和杨虎城目的:逼蒋抗日结果:和平解决意义:解开了国共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皖南事变:1941.1发动者:国民党顽固派结果:新四军7000多人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遇难。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正是这次战争,影响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当时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公元670年,倭国改国号为日本,始有号“日本”之国也。
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明初开始,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到处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
明初筑海上 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
至嘉靖时,倭寇又猖獗起来,并与中国海盗相勾结,对闽、浙沿海地区侵扰如故。
在倭寇长期为患之时,明朝军队中涌现了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汉族,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
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原籍河南卫辉。
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父死,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兵事。
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
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恳请获准后亲赴“俗称慓悍”的义乌招摹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 3000 多人的新军。
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排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
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
继之在台州地区 9 战皆捷,扫平浙东。
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东北)的老巢。
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兴化城东),“斩级二千二百”。
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
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
历史中日关系--甲午

A、卢沟桥事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D ) ①铭记胜利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以史为鉴,自立自强 ②我们要以希特勒为榜样,走民族复仇之路 ③告诉世界:必须维护和平、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 古代日本: • 646年 大化改新 第一次腾飞 • 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 近代日本: • 1868年 明治维新 第二次腾飞 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 二战后的日本: • 20世纪70年代 第三次腾飞 •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 启示: ①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②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政策
日 本 崛 起 的 原 因 内因: ①战后的非军事化政策 ②制定恰当的政策
③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外因: 美国的扶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前进,改革开放后,迅速崛 起……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 声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 中日关系
发展很不顺利……
日本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
(2)分析材料二,用史实说明①处的英德关系是怎样的?造成其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处告诉世界,中国绝不会重复哪一战争的历史? ③处为什么提出“日本要以二战后的德 国作榜样”?
英德分别是协约国、同盟国成员,根本对立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甲午中日战争 二战后,德国认真反思战争罪行,走和平发展之路,赢得世界和邻国的谅解, 日本美化侵略,掩盖战争罪行,伤害邻国和世界人民的感情。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如答清政府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等具体表现即可); 日本“和同开珎”钱 唐招提寺内鉴真塑像 日本使团赴欧洲考察 列强的侵略等。(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A C D B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反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 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抗日战争10大最经典的战役

抗日战争10大最经典的战役1、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2、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3、常德会战: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长沙会战:长沙会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
1938年至1944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十四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
5、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6、忻口战役: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7、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
8、南昌会战:南昌会战,是指继武汉会战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十七日到五月九日,中国军队在江西南昌抵御日本侵略军的有限攻势的会战。
9、湘西会战: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
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10、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战役消灭日军1000多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年)

五一大扫荡
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由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日军共建立1700多个据点,挖掘4000多公里封锁沟,把冀中根据地分割成2600余块,使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00余人,第八军分区司令常德善,政委王音远双双战死,第十军分区司令朱占奎被俘投敌。剩余的2万主力被迫转移到晋西北,群众被杀、被捕达5万余人,根据地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冀中军民在2个月的反扫荡战役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
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
1941年3月
粟裕、叶飞
黄桥战役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交界地区
1938年12月底
谭震林、粟裕、金明
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配合了国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淮北抗日根据地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地区
1941年8月
彭雪枫、邓子恢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
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1939年11月
李先念、朱理治
建立了7个专区、39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84]
湘鄂抗日根据地
以大幕山为中心
1942年
王震、王首道
增强了中原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的力量,推动所经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
东江抗日根据地
珠江江口、广(州)九(龙)铁路两侧,包括东莞、惠阳等县
8师30万
3万
4万
南京失守,华东地区沦陷,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太原会战
52师28万
约6万
约6万
4师14万
1万
2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日本自古以来对朝鲜和中国就忘恩负义,虎视眈眈,狼子野心,发动过多次侵略战争,残酷虐杀占领地人民,所有中朝韩人民应该认清日本的本来面目,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抵制日货。
中日要想和平相处,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大自我,像美苏一样狠揍日本,它才会摇着尾巴跟着你走;另一种就是像美国一样派强大的武装进驻日本,改造日本的劣性。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
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和日本本身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朝代:唐朝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
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
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
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
严阵以待的唐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
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阵发起进攻。
唐军以逸待劳,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
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
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交战以唐朝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失败了的日本如梦方醒,终于发现了它那草台班子似的乌合之众绝不是一个制度完备、组织成熟的帝国的对手。
“以胜者为师,与强者为伍”,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成了日本人的处世之道。
它开始虚心的向师傅学习,先后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艰险西行渡海“求经”,就像是十九世纪明治维新时的全盘西化一样,大化革新也使国内全盘唐化。
盛唐雄风恩泽日本,哺育日本,更强壮着日本,它的羽翼日渐丰满。
中日第二战: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朝代:元朝及高丽又称蒙日战争,指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队入侵日本的战争。
这个事件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
自唐朝以后,被注入了盛唐精气的日本在中国面前越来越自信了,而中国的朝廷相反却在日本人面前越来越没面子了。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1259年高丽投降,元朝遂于日本隔海相望。
这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两大洲,唯独日本不通友好。
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
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
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
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发动两次侵日战争。
1274年l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
l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
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
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
守护藤原经资指挥日军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团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
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大宰府水城。
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
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第一次战争就此结束。
但元政府不甘心失败,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灭南宋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准备。
第二次征日兵分两路。
东路军4万人由忻都、洪茶丘统率;江南军10万人由范文虎指挥,兵船共4400艘。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5月初东路军仍自合浦起锚,一路扫荡对马、壹岐守军后,6月初兵船驶抵博多海面,占志贺岛。
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武士多次乘小船袭击元兵船,双方互有伤亡。
7月初江南军到达,两军汇合于平户附近.下旬两军主力到达鹰岛。
在即将发动全面进攻的7月30日夜,台风骤起,元军兵船为无龙骨江船,不完全具备海上能力,大部沉没,范文虎、忻都及部分兵卒得以生还。
第二次征日又告失败。
蒙古人特殊的装备忽必烈东征是中日之间唯一一次由中方主动发起并以日本国土为战场的战争,如果不是太平洋的台风庇佑,战争的结局极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一个习惯于驰骋在大陆上的国家面对海洋时是那样的无奈!于是,元朝征日战争在悲壮、宿命、神秘中结束了。
忽必烈饮恨日本海。
这两次侵略企图尽管最终失败,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两次战争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并且由于其在阻止蒙古帝国和元朝扩张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它们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遭遇,这两起失败的入侵尝试应该算是日本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胁了。
此后的日本更加跋扈,在两国关系中开始更加主动的挑衅,原先的学生要教训他的老师了!中日第三战:明朝抗日援朝战争朝代:明朝史称万历援朝战争。
发生在1592至1598年(大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间日本丰臣政权与明朝、朝鲜之间爆发的战争。
万历援朝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朝鲜及韩国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万历援朝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
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秀吉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神宗朱翊钧VS日本丰臣秀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
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
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开城等地。
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
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因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试图殖民同化朝鲜的行动受阻,朝鲜民族文化火种得以保留。
这场战争波及到了朝鲜全境,其间曾于1593年议和并休战;但于1597年(丁酉年)战事再度爆发。
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本军队于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
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终失败。
明朝扶弱伐强支援朝鲜,取得道义上的胜利。
但是由于明政府政治腐败,将领无能,战争七载,“丧师数十万,靡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
明朝国力更加虚弱,加速走向衰亡。
日本的损失并不小于明朝,各大名造船靡饷,人力物力的损耗同样巨大。
然而,中国封建王朝并没有在战争中学到什么,日本人却受益良多。
日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人最终成了先生。
中日第四战:甲午战争朝代:清朝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与前几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鲜。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日方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
日本陆军向由牙山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海陆同时出击。
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
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
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
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
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辽东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廷被迫求和,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71岁的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