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国数学建模大赛a题优秀论文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A题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2.3.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
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
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3 年 9 月 15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摘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在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会引发大范围的交通拥堵,增加车辆油耗和废气排放,带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高速公路上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部分道路就会被占用或者封闭,事故发生地点通行能力降低,无法满足交通需求,进而导致交通拥堵,增加二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论文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D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即为你队的电子文件名):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2.3.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
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
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3 年 9 月 16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优化模型摘要本模型的解决是为了提高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
问题一,根据附件1中的公共自行车数据可统计出各站点20天中每天及累计的借车频次和还车频次(见于附件1),并得出各个站点累计的借车频次和还车频次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见于附件2)。
根据附件1,可以得知每次用车的时长的统计,并根据此统计数据使用EXCEL软件描绘每次用车时长的分布图,通过此图,可以得知:用车时间在0—60分钟的次数较多,在20分钟附近较为突出,超过60分钟的次数较少。
2013全国数模竞赛A题优秀论文祥解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针对问题一,考虑到交通信号灯的周期,我们选择1分钟为周期,结合不同车辆的标准车当量的折算系数,求出每个采样点的交通量,通过MATLAB作图,从定性方面对道路通行能力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基本通行能力和4个修正系数建立动态通行能力的模型。
图像显示,事故发生后(采样点5附近),实际通行能力下降至一个较低水平,并且横断面处的实际能力变化过程呈先下后上的波形变化,在事故解决(第20个采样点)以后,由图像看出实际通行能力持续上升。
针对问题二,利用问题一建立的模型,结合视频二,比较交通事故所占不同车道时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可以发现二者实际通行能力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视频二实际通行能力大于视频一实际通行能力。
可见占用车流量大的车道使道路通行能力降低更多。
针对问题三,首先我们建立单车道排队车辆数目的积分模型,单个车道的滞留车辆为上游车流量和实际通行能力的差值。
我们以30s为一个时间段,对视频一中的车流量进行统计,得到横截面处每个监测段的实际通行能力。
本题要求考虑三车道,总体排队长度不容易通过积分模型确定,所以我们将队列长度问题转化为车辆数目问题,通过视频资料统计120米对应24辆车,据此关系转换,从而得到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和上游车流量的关系。
针对问题四,在对问题3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3建立的数学模型,建立起某一段时间间隔车辆排队的长度,然后,通过求得的关系得到当排队长度为140m的时候所对应的时间段,由于每段时间间隔设为30s,因此,可以求得排队长度到达上游时用的时间为347.7273s。
关键词:交通事故车道占用通行能力排队论一、问题的重述车道被占用是指因交通事故、路边停车、占道施工等因素,导致车道或道路横断面通行能力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2013年五一数学建模联赛 A题论文

图 1 男女大学生体重指数一览表
人数
体重指数一览表
800
712
700
600 500
475
400
300
200 100
10264 38
237 183157 26
0
7267 5
低体重者
正常体重者
超重者
四类人群
肥胖者
学生数 男生数 女生数
2
4.2.3 结果与分析
对照表 1 及相关的频数表,反映出大学生 BMI 指数基本正常,正常体重人群相对集
关键词: 独立样本 t 检验 方差检验 K-S 检验 模糊综合评价 SPSS
一 问题重述
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 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问题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对某高校大一新生 36 个班级共 1000 多名学生进行的体质与健康测试,得到了 一组相关资料,由于测试过程中学生未能按照要求规范测试,导致测量结果中出现一些 偏差,进而影响了体质健康的测试,请结合各项测试评分标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影响大一新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体重是体现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 标,分析体重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在体质健康测试中,测试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在附表 1 中,有些测量资料不能反映同学的真实水平,根据附表 1 数据,请建立数学模型检验 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找出附表 1 中 1、2、3 班同学的可能偏差测试结果,并说 明理由。 问题 2:生源地是影响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请在不同生源地选取适当的样本,试检验 不同地区学生的体能健康是否具有显著差别。 问题 3:目前,我国体能测试主要采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进行评价,根 据附表 2 中(男生:sheet1;女生:sheet2)项目评价标准,试建立体质健康评价模型, 评价该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对 1 班的 30 名同学进行体质健康评价。 问题 4:我国大多数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对于未达标的大一新生 来说,就如何让学生在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写一份建议报告书,其中包括提高 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和手段,如何量化提高体质健康指标等问题。
2013年国赛A题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 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3 年 9 月 15 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3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车道被占用的情况种类繁多、复杂,正确估算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 响程度,将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引导车辆行驶、审批占道施工、设计道路渠化方案、设 置路边停车位和设置非港湾式公交车站等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根据视频 1 和视频 2 中的交通事故情形,提出以下问题: 1、根据视频 1,描述视频中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时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 变化过程。 2、根据问题 1 所得结论,结合视频 2,分析说明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所占车道不同对该 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 3、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视频 1 中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 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 4、假如视频 1 中的交通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变为 140 米,路段下游方向需求 不变,路段上游车流量为 1500pcu/h,事故发生时车辆初始排队长度为零,且事故持续不 撤离。请估算,从事故发生开始,经过多长时间,车辆排队长度将到达上游路口。
2013CUMCM—A题

数据文件
• 视频1(附件1)和视频2(附件2)中的两 个交通事故处于同一路段的同一横断面, 且完全占用两条车道。 • 视频1A\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竞赛A题附件(视频文件一) 标清.flv • 视频2A\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竞赛A题附件(视频文件二) 标清.flv
建模问题
利用速度计算实际通行能力
• 计算公式: C
l0 l1 l2 l3 l4 l5
b
1000 l0
v 其中,l1 反应距离,取反应时间 为1秒,l1 3.6 l4 安全距离,取为5米 l5 车身长度,取为 5米; v2 l2 制动距离,l2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 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 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亦称道路通行能 力,用辆/h或用辆/昼夜或辆/秒表示,车辆多 指小汽车,当有其它车辆混入时,均采用等
效通行能力的当量标准车辆ssenger Car Unit)---标准车当量数(pcu)
附件三、视频1中交通事故位置示意图
从附件三中可以提取的信息
• 1、事故路段分三个车道,事故发生位置在 中段车道1、2 • 2、三个车道(左转、直行、右转)的车流 量比(%) • 3、事故路段上游有三个路口:1个主要红 绿灯控制的路口、两个小区路口
附件四:上游路口交通组织方案图
附件四所提供的信息
两个视频中通行能力差异的解释
• 直行、左转、右转的比例不同:从2、3车道转入1 车道与从1、2车道转入3车道的比例差异较大; • 视频1中每分钟有16.31辆车从车道二和车道三转 到车道一行驶,视频2中每分钟有14.21辆车需要 从车道一和车道二转到车道三行驶。车辆在变道 行驶过程中需要额外消耗一些时间,当有车辆排 队时这样的变道所导致的延迟更严重; • 两条车道的行车速度不同,内侧车道速度高; • 摩托车等都从外侧车道通过; • 右转车辆不受红绿灯的影响,外侧车道加入的车 辆多; • 公交车经常在外面车道行驶,需要经常停靠站点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论文.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吉林医药学院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于邦文2. 薛盈军3. 杨国庆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霍俊爽(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
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
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3 年 9 月 16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中车道因交通事故被占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事故所处道路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并依据事故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辆流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各个问题建立模型并求解。
数学建模获奖论文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太空和月球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国的探月工程项目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实行外天体软着陆任务的飞行器,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地外天体软着陆自主避障。
对于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虽然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仍然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嫦娥三号运行轨道的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然后确定了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
在这基础上,对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进行拟合确定,通过制导技术分析六个阶段最优控制策略。
最后,对确定的轨道和最优控制策略进行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在对问题一近月点和远月点位置确定和速度分析时,本文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求得在近月点的飞行速度为1.67km/s,在远月点的速度为1.63km/s,然后用微元迭代的方法,解得近月点的位置19.51W,32.67N,15km,远月点的位置160.49E,32.67S,100km。
在轨道的确定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将嫦娥三号软着陆的轨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近月点到距月球表面2400米的高空,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本文建立了基于软着陆二维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确定轨道,进而用MATLAB拟合出轨道。
第二阶段是从距月球表面2400米到4米,考虑到要避开月球表面障碍物,所以,用MATLAB将附件 3中的图像进行平面和三维作图,从而根据所做出的图像确定出此阶段的运行轨道。
在第三阶段的划分是嫦娥三号从4米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这个阶段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在六个阶段运动过程的最优控制策略研究中,首先运用显示制导法进行六个阶段燃料的最优控制,约束条件是嫦娥三号在每个阶段燃料的使用尽量少。
然后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对六个阶段的轨道最优化进行设计,得出嫦娥三号着陆过程每个阶段最优轨道控制,通过避障制导技术得出嫦娥三号软着陆六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关键词:二维动力学模型最优控制策略显示制导法一. 问题重述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车辆数的增加,致使道路的占用现象日益严重,同时也导致了更多交通事故的发生。
而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路边停车、占道施工、交通流密增大等因素直接导致车道被占用,进而影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
本文在视频提供的背景下通过数据采集,利用数据插值拟合、差异对比、车流波动理论等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针对问题一,首先根据视频1中交通事故前后道路通行情况的变化过程运用物理观察测量类比法、数学控制变量法提取描述变量(如事故横断面处的车流量、车流速度以及车流密度)的数据,从而通过研究各变量的变化,来分析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而视频1中有一些时间断层,我们可根据现有的数据先用统计回归对各变量数据插值后再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利用残差计算值的大小来选择较好的模型来反应各变量与事故持续时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说明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针对问题二:沿用问题一中的方法,对视频2中影响通行能力的各个变量进行数据采集,同样使用matlab对时间断层处进行插值拟合处理,再将所得到的的变化图像与题一中各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考虑到两视频的时间段与两视频的事故时长不同,从而采用多种对比方式(如以事故发生前、中、后三时段比较差值、以事故相同持续时间进行对比、以整个事故时间段按比例分配时间进行对比)来更好地说明这一差异。
由于小区口的位置不同、时间段是否处于车流高峰期以及1、2、3道车流比例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使采集的变量数据的实用性更强,从而最后得到视频1中的道路被占用影响程度高于视频2中的影响程度,再者从差异图像的变化波动中得到验证,使其合理性更强。
针对问题三:运用问题1、2中三个变量与持续时间的关系作为纽带,再根据附件5中的信号相位确定出车流量的测量周期为一分钟,测量出上游车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与持续时间的关系已在1、2问中由拟合得到,所以再根据波动理论预测道路异常下车辆长度模型的结论,结合采集数据得到的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得出事故发生后,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以及路段上游车流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针对问题四:在问题3建立的模型下,利用问题4中提供的变量数据推导出其它相关变量值,然后代入模型,估算出时间长度,以此检验模型的操作性及可靠性。
关键词:通行能力车流波动理论车流量车流速度车流密度一、问题重述车道被占用是指因交通事故、路边停车、占道施工等因素,导致车道或道路横断面通行能力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由于城市道路具有交通流密度大、连续性强等特点,一条车道被占用,也可能降低路段所有车道的通行能力,即使时间短,也可能引起车辆排队,出现交通阻塞。
如处理不当,甚至出现区域性拥堵。
车道被占用的情况种类繁多、复杂,正确估算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将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引导车辆行驶、审批占道施工、设计道路渠化方案、设置路边停车位和设置非港湾式公交车站等提供理论依据。
视频1(附件1)和视频2(附件2)中的两个交通事故处于同一路段的同一横断面,且完全占用两条车道。
请研究以下问题:1.根据视频1(附件1),描述视频中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2.根据问题1所得结论,结合视频2(附件2),分析说明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所占车道不同对该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
3.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视频1(附件1)中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
4.假如视频1(附件1)中的交通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变为140米,路段下游方向需求不变,路段上游车流量为1500pcu/h,事故发生时车辆初始排队长度为零,且事故持续不撤离。
请估算,从事故发生开始,经过多长时间,车辆排队长度将到达上游路口。
注:只考虑四轮及以上机动车、电瓶车的交通流量,且换算成标准车当量数。
二、问题分析(一)题1、2中都是比较从交通事故发生到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因而(1)对问题1 首先设定在外部因素不变的情况下,2,3车道被占用,实际上可视为局部缩短了道路宽度。
而车道通行能力为每秒通过横断面的最大车流量。
故为能体现出这一变化,我们选取:横断面车流量,道路的车流速,横断面前的车辆密度来描述。
(而这些变量都是在事故这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所以可与事故时间段建立函数关系)。
(2)对问题2也是沿用第一题的做法对事故横断面处的道路通行能力进行估计运算(其中车道占用变为1,2号车道)。
交通事故对道路行车造成的影响,不仅跟事故的严重性本身有关,而且跟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密切的关系。
此问主要为研究占用不同车道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二)对问题3:从视频一可以直接反映出车辆的排队长度与事故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事故处横断面的通行能力与事故持续时间已在问题1中得到解答(即附件1中的拟合函数),从而通过时间建立通行能力与排队长度的关系。
并且视频1中可观测出上游车流量与时间的关系,同理能够得出上游车流量与排队长度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再利用车流波动理论推导出车辆排队长度与道路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上游车流量三者间的关系式。
(三)对问题4当交通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变为140米时,下游方向需求不变,上游路段车流量为1500pcu/h,发生事故时车辆排队长度为0,代入问题3的模型中可预估到车队长度。
三、模型假设1、假设路口不发生事故,且所有司机都遵守交通规则。
2、假设路面状况良好。
3、信号灯转为绿灯时,车发动时间忽略不计。
4、交叉口无人行道。
5、只考虑红绿灯对车辆的影响。
6、上游路口到下游到路口为纵向道路段。
7、假设一定时间内不同车型的速度及性能是一致的。
8、假设视频1与视频2发生在不同时段,不影响该道路的实际流量。
四、符号说明1、pcu 标准车当量数2、v 车辆流速3、k 车辆密度4、k阻塞密度值为110pcu/kmj5、k事故处的车密1s6、k路段上游的车密17、s为事故处的通行能力18、q上游的车流量19、t为持续时间1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二)问题的求解分析1、问题一的求解分析通过观察视频1我们发现:每分钟的00s-30s 时车辆进行纵向通行,其他时间车辆进行横向通行,这便于我们更好地确定观测周期为1分钟。
在外部因素(车道宽度、侧向净空、沿线状况)不变的情况下,2,3车道被占用,实际上可想为局部缩短道路宽度。
而车道通行能力为每秒通过横断面的最大车流量。
故为能体现出这一变化,我们选取:横断面车流量,道路的车流速,横断面前的车辆密度来描述。
(而这些变量都是在事故这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所以可与事故时间段内建立函数关系)车流量:通过视频1观测出事故发生处横断面的车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见附件1. 根据excel 表格‘视频1’描绘出的各时间段车流量图如下:再利用matlab 插值作出图像如图a 。
图a由图a 可得:事故前车流量较为平缓,之后波动较为明显,说明车流量受影响比较严重,然后撤离后又渐渐恢复平缓。
再又绘出总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1)对上图总流通量的拟合函数进行求导得到事故横断面每分的流通量曲线图如下:图(2)由图(2)可得:在事故发生的这一短时间内,车流量的变化忽高忽低,不同于正常时的规律性,当车流量低时乃是因为车道被占用所造成的堵车拥挤时车速减缓,在那一时间段内通行受阻而进行的测量,得到的值就会很小,而当此受阻结束后,一旦通行畅通一点后再次测量时得到的值就会很大,由于之前的高密度车密使其在后面时间内的通行量大增使其通行能力上升,而这种反复的降低上升现象中的时间段数也会因事故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变得紧凑;因此事故其间的通行能力的变化规律为:先是下降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小段时间回升,可能超过正常能力值;上升后又会持续循环上述规律且总体上看下降的时间段会越来越频繁随着事故持续时间的增多。
最后利用几何画板对上图的每一时间段选取最大流通量作为估计此段时间的道路通行能力的评定。
分别做出它们的图如下:图(3)进一步说明道路通行能力的变化情况。
道路车流速:测出事故前后与事故中的各时间段车流速的变化情况:横断面前240米作为测速距离得到:时间段时间间隔(s)速度(km/h)事故前16:40:02-16:40:23 21 41.1428571432.56615385 16:40:02-16:40:32 30 28.816:40:10-16:40:40 30 28.816:40:12-16:40:40 28 30.8571428616:40:16-16:40:42 26 33.2307692316:41:01-16:41:18 17 50.8235294141.71670588 16:41:02-16:41:22 20 43.216:41:04-16:41:29 25 34.5616:41:07-16:41:25 18 4816:41:09-16:41:36 27 32事故中16:42:37-16:43:15 38 22.73684211 22.7 16:43:15-16:44:10 55 15.7090909121.35454545 16:44:07-16:44:39 32 2716:44:53-16:45:19 26 33.23076923 33.23 16:45:19-16:46:14 55 15.70909091 15.7 16:46:16-16:46:52 36 2425.09090909 16:46:52-16:47:25 33 26.1818181816:47:29-16:48:27 58 14.89655172 14.9 16:48:37-16:49:40 63 13.71428571 13.7 16:50:06-16:50:55 49 17.63265306 17.6 16:51:01-16:52:51 110 7.854545455 7.9 16:53:01-16:54:28 87 9.931034483 9.9 16:55:03-16:56:03 60 14.4 14.4 16:58:04-16:59:18 74 11.67567568 11.7 16:59:18-17:01:37 79 10.93670886 10.9撤离后17:01:29-17:03:22 114 7.578947368 7.6图b车速在事故发生时出现一段时间下降,后又有小幅度上升,总体上一直呈现下降趋势随着事故时间的增加。
根据视频1中选取240米作为实验,再测量时间,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到各个时间段的速度,见附件1;横断面前的车密度:(车密度=车流通量/车流速)的变化情况图如下:图c在事故发生前车流密度的幅度变化较小,而在事故期间,在图b中速度降低的影响下,车流的堆积,使其在事故后密度持续增加,中途有小段时间由于车流的暂时疏通使其车密有小段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