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合集下载

冰鉴读书心得

冰鉴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冰鉴读书心得篇一:《冰鉴》读后感《冰鉴》读后感曾国藩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等人的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危难,使风雨飘摇的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其文治武功都堪称震古烁今,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正如国学大师章炳麟的评价一样,曾氏一生毁誉参半:挽狂澜于既倒,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主张富国强兵,被誉为“洋务运动先驱”;他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桃李满天下,有“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但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被世人喻为刽子手、曾剃头、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又被骂为汉奸、卖国贼。

毛泽东曾三次评价曾国藩,称其“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这是表明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他将他毕生的相术研究成果总结在《冰鉴》之中。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关于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我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

这些都表明了识人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相术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冰鉴》识人术

曾国藩《冰鉴》识人术

对于面相,从古至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一种则认为:“相由心生”。

那么,曾国藩在《冰鉴》中,是赞同哪一种观点呢?《冰鉴》开篇就用了两个例子,反驳了“人不可貌相”第一个例子是:“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意思是稻谷的外壳,被分离出来,就是糠,而糠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绝大多数糠被用作饲料。

稻谷的精华,不是糠而是米。

如果外壳损坏了,稻谷的精华米还是存在的。

第二个例子是:“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意思是一座山峰,无论表面的泥土如何流失,但是山始终不会崩塌,因为山的内部,有坚固的石头作为支撑,而这石头便是镇山之石。

而《冰鉴》中对这两个例子的补充,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曾国藩认为,稻谷的精华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神”,而这“神”通过一个人的双眸表现出来。

即使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是不会骗人的,而眼神便是面相的其中一个关键,看一个人的面相,首先看眼神。

眼神是一个人内心活动长期积累出来的结果,也是面相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部分。

例如一个人内心时常飘忽不定,那么他们的眼神是游离的,最近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在编造谎言时,眼球是偏离的,一个人回忆过往的某件小事,眼神也是偏离的,而经常编造谎言,则不可能是君子,十有八九是小人。

而经常回忆过去,那其意志则不够坚定,十有八九被往事所羁绊。

而一个眼神坚定的人,内心也是坚定的。

从这个角度看,相由心生也不是没有道理。

面相中眼神表现得比较明显,曾国藩认为,另一个相对不太明显的部位,则是骨相。

面部的骨相,就好比是镇山之石。

最近的相关心理研究,也表明了骨相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骨相威严的人,会让周围的人产生一种敬畏心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人所营造的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影响很大。

而周围人的态度,会对身处其中的人,发出一种积极的信号,为了迎合人们心目中的标准,有威严骨相的人,行为作风就会偏向人们的预想,而他们行为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坚定人们的设想,彼此之间形成一种正向反馈。

《冰鉴》读书分享

《冰鉴》读书分享

《冰鉴》
《冰鉴》一书是晚清朝名臣曾国藩关于识人鉴人的著作。

“冰鉴”一词,取其一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了鉴别人才的各种方法。

曾国藩观人的艺术,有区别于传统的习俗,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礼儿导之以术,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相认识人。

《冰鉴》一书共有七篇,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

原著虽是文言文,但凭借着译文解说,也略看懂一二。

以下就第一篇神骨篇做一下简单的分享: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作为谷外壳的糠,谷的精髓依然存在。

”这说的是神。

“山岳不崩塌,只是因为石作为镇压。

”这说的是骨。

一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

其他人(工农商军等)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这一节的亮点在于:“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眼睛和脸部就如同是人的显示器,通过眼睛和脸部的细节,能看出很多本质问题。

虽然说不要以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但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自己也要避免别人以第一印象来判断我们自己,所以要不断的自我修炼。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第 1 页 共 1 页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一)
这几天,一边忙着复习公务员考试,一边利用闲暇时间来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作为一名未来的HR ,我一直觉得识人相人是十分重要的。

我把这个想法和我父亲交流了,他十分同意我的想法,并且把曾国藩的《冰鉴》推荐给我,他说曾公的冰鉴是十分不错,值得研究。

我之前知道,曾国藩的冰鉴里面说的相人艺术,最开始得到了梁启超和蒋介石的崇拜,他们十分喜欢曾国藩的识别人才的艺术。

然而,数数几页,拗口的古文让我觉得其中道理难以捉摸,不过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月份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接到了冰鉴原文和鉴赏篇。

当时还写了一篇笔记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曾国藩《冰鉴》始读有感
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只能够通过言语本身和书中实例理解。

至于去追究看人看神,如何看神,如何识别人之骨髓,都不是很清楚,也无法细究过去。

到现在,我想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吧,或许和曾公本人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些差别,但是我是从我自己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和阐述的。

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门关于道和法的学问: 所有经管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做事以追求效率为第一原则。

同样,在对待《冰鉴》其书上,我想要去探究怎么办的问题?而对是什么的问题显得不太关心。

《冰鉴》给我们的启发,让我们转到;道。

读《冰鉴》有感

读《冰鉴》有感
3、遇到高兴地事,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粗鲁。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地时候也昂扬不起来,其气质近乎愚蠢。遇到事情,刚开始考虑,看起来想的似乎很肤浅,然而一转念,想的又非常深入和精细,其气质几乎于奸诈。
4、突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颊相连,无限界,能掌财政大权,鼻子成鹰钩状的人,必定内心阴险狠毒,攻击力强而且喜伤人。
6、知而能改,另当别论。
7处理按部就班的事。
9、不可纸上谈兵,要有勇气,不可冒进,不可暴躁,不可固执,善于变化。
10、识人,切记过分注重外界的评说,不可将个人好恶掺杂其间,不可只凭一个人的一时一事评断一个人未来的成就,不可重早慧,轻晚成。谨慎对待互相称颂的同类人。
11、如果一个人谈话内容较多,或者语言直率,就容易被别人认为是在显示炫耀;如果静听他人说话不轻易表态,就认为思想空虚,没有真本领;如果说话理直气壮地高声谈话,就认为是傲慢无礼;如果谦逊礼让,讲话留有余地,就认为这是见解浅陋。
12、成为言谈通才妙语:善听,能发奇思妙语、谦让,理足则止,对于对方的缺点,可以提出批评,但不强制人家认错,争夺、退让皆要适度,而在弃取、去留问题上要果断,当对方气盛的时候,要避其锐气,对他们那些指责、曲解的言论都暂不计较。不要因得胜而自以为是,忘乎所以,讲话时心平气和,心态开朗,不以感情用事。
5、如正在跟人进行交谈时,他却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的地方,可见这种人是毫无诚意,在众人言笑正欢的时候,他却在一旁默然冷笑,可见这种人冷漠寡情。这类人城府很深居心险恶,不能和他们建立友谊,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他却在一旁连声符合,可见此人胸无定见,还没有跟人打交道,他却在背后对人家诽谤和污蔑,可见此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临头就迟疑不决,犹豫不前,可见此人优柔寡断。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他却伤心落泪,可见此人缺乏理智。此些人不可交,如果反其道而求之,那么几乎可以遍交天下之士了。

读曾国藩《冰鉴》之悟

读曾国藩《冰鉴》之悟

《冰鉴》如之何鉴——读《冰鉴》之悟富安中学刘瑛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曾国藩)。

——题记青年毛泽东这样评曾国藩“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愚于近人,道与文二者兼具”。

一代伟人皆能对曾文正公评之如泰,理当后者倾项仰之。

在我读过《曾国藩传》后,已为曾文正公的博大才识而慕倾了。

今又再读其《冰鉴》一辑,更是不能以片言而能语之。

读完此书,苦思数日,最终慨而曰之,吾辈枉生之,吾辈魍魉之物也。

曾国藩的《冰鉴》一书主论用人、识才、举士、致学。

而尤以识士举才为要。

因本人钝驽,难悟其中之至知,只能凭个人的浅薄之见,略诉一、二,以资领悟之道。

其一,才须操守,取人之式。

纵观史略,此方之多者如汗牛充栋,又如泗水之汼澔,管鲍之举乃为典例,另有晏子车载于越父石,萧何月掠为韩信都是妇孺皆知之事。

但相比于曾文正公则又远矣。

《冰鉴》中曰:“取人之式,须操守之条”。

为了识才,必须对人才时加考稽,而曾国藩尤其注重属下的建言。

曾文正公说:“若使人人建言,参与质证,岂不更为实乎?”这确实为一好策。

其实古之取人之式各有其道,而曾国藩的“去其稂莠”则更有其实质。

《冰鉴》中对“去其稂莠”的诠释是“而对那些不投在上之所好的人才,不加培养,不加擢取,固然是对人才的浪费;而单凭在上者的爱好或印象保举与超擢,把那些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当做人才来培养与使用,必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后果。

”正如曾文正公所言:“榛棘不除,则兰惠失色;害马不去,则骐骥气短。

”在曾国藩的幕僚中刘蓉是其最为赏识之才,他敢于抛开情面,肝胆共识,在针对国家和平之时与多事之秋的不同形势中,刘蓉敢于直面批评曾国藩应从远略、大局之虑,不能只顾自己的一时之取与名望之守中获得惬意,乃批评曰“妇人之德与君相之德”迥乎于“仁”之存处,指柬不能拘妇人之仁,而当行“仁”于天下之为。

其次《冰鉴》中着重论述了求才、用才之见。

文中曰“求才如白圭之治”“用才如药病不逮下品”。

在《冰鉴》中引用才“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曾国藩《冰鉴》的作文

曾国藩《冰鉴》的作文

曾国藩《冰鉴》的作文说起曾国藩的,这可真是一本让人越琢磨越有意思的书。

前阵子,我所在的公司来了个新同事,叫小李。

小李这人看着挺精神,能说会道,初来乍到就跟大家打得火热。

可没过多久,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他负责的项目总是出现各种小差错,不是数据弄错了,就是跟合作的同事沟通不畅。

这让领导很是头疼,也让我们这些同事对他有些看法。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曾国藩里说的那些识人之术。

里讲,“神骨”为识人之本。

观察一个人的精神和骨骼,就能大致判断他的品性和能力。

小李这人,表面上精神头十足,可仔细观察,他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缺乏一种坚定和专注。

这或许就暗示着他在工作中缺乏定力和专注力。

还有“刚柔”,书中说人的性格有刚柔之分,刚柔并济者为上。

小李在处理问题时,过于刚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旦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就急于反驳,从不肯虚心接受。

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团队合作中频频碰壁。

再说说“情态”。

里提到,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

小李初次与客户见面时,表现得过于热情,甚至有点谄媚,给客户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

而真正靠谱、有能力的人,在初次与人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大方得体,不卑不亢。

想起这些里的观点,我越发觉得这书里的识人智慧真是深刻。

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在生活中派上用场的。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有一次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个合作伙伴,叫老张。

刚见面时,老张话不多,只是微笑着跟我点头示意。

我当时心里还有点犯嘀咕,觉得这人是不是不太好相处。

但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发现老张在谈论工作时,条理清晰,目光坚定,而且对于一些细节问题考虑得非常周到。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真诚和自信,让我一下子对他产生了信任感。

后来合作的过程中,也证明了我的第一感觉是对的。

老张做事靠谱,遇到问题从不推诿,总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

而且他性格稳重,在团队中能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这不正是里所说的“神骨清奇,情态端庄”之人吗?其实,不仅仅适用于职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冰鉴读后感范文3篇

冰鉴读后感范文3篇

冰鉴读后感范文3篇《冰鉴》是清朝重臣曾国藩署名的一本书,之所以说署名,因为它是一本伪书,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别人写的,署了曾国藩的名字。

因为,曾文正公是晚清的中兴之臣,在当时晚清中兴的官方功劳簿里,他排第二位。

(第一位叫官文,才能、业绩、品德等其实都不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

曾国藩名气很大,所以署了他的名字。

这样现象,自古以来就很多,不足为奇。

《冰鉴》讲的是用人的学问,如何识人、用人之“相术”。

书中有很多迷信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曾国藩也的确很会识人、用人。

他是一个书生,带兵打仗的能力可不敢恭维,他第一次亲自带兵打太平天国军队就以失败告终,多年苦心经营的军队毁于一旦,自己也是跳河自杀谢罪,幸亏身边有忠心的幕僚跟踪才得以相救。

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也是被太平天国的水军烧了主船、亲手组建的长江水师折损大半,不然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曾国藩家书可能还有丰富好几倍。

但是,曾国藩是从一个烂摊子接手的,组建军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湘勇到湘军,他的周围也逐渐聚集了一批名将,为挽救晚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冰鉴》也有一些曾国藩如何识人、用人的痕迹,在他那个战争年代,这本书也可以说些实践经验的积累。

读后感就是写了一首所谓的“诗”,完全是读完此书后有感而发,各位就姑且一听吧。

一直在看《冰鉴》,看了将近2年,先是看原版,古文基础不好,读的囫囵。

然后又找了好几个后人翻译的版本看后,越来越有感觉,更加佩服曾公留下的识人,用人精华。

也很荣幸自己有机会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实践。

古代善于识人者,往往能够从成败之外看到人的长处,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现实中,我们往往以绩效为第一评价标准,而成熟有经验的领导还会依据业务能力,道德素质和潜力来判断人才。

而平庸的管理者却只能以成败论英雄,如此一来,必然会错失人才。

联系到现实中,一种可能是初为管理者,没有能力去全面判断。

还有一种就是管理者对培养和判断下属能力过于简单和粗旷,以绩效和数据为一切标准,没有耐心去辅导和帮助下属,或是出于自私害怕下属超越自己,多种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由心生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2008/11/12 21:27[未分类 ]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暑假我读的是书是曾国藩的《冰鉴》,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有史书评价说,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能以待籍侍郎的身份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多得益于其观人之术,鉴人之略。

毛泽东曾三次这样评价曾国藩,第一次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锦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第二次是在34岁,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

” 第三次在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说道:“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从毛泽东的对他的高度评价中我们更加相信曾国藩真的是非常擅长识人用人。

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就是说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关于识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借古人的口表
示过人最大的智慧在于能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中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通俗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

这些都表明了识人对于领导者也好,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的,曾国藩的《冰鉴》就是一本教人识人的书。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鉴、刚柔鉴、容貌鉴、情态鉴、须眉鉴、声音鉴、气色鉴,就是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比如其中的: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者贱,意思是所发之声雄浑刚健,像钟声一样激越洪亮,充满阳刚之气为最佳;如果发出的声像敲锣一样浮泛无力,则显得卑贱。

在容貌篇中曾国藩认为形象敦厚,神态安定,气质清高,声音响亮,耳朵厚实贴脑,鼻梁正直,面孔呈方形,背丰厚,牙口整齐的人会是很有才华,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有富贵相的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怪不得我们周校长这么厉害,长相就不一般了啊。

在神骨鉴中认为一个眼神坚定清澈的人是内心超凡脱俗,品德高尚的人,我就想起了我第一天来四十八中时看见史秀辉大姐,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感觉是这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气质的知性的人,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果真如此。

归纳起来就是说一个人的精力·智力·品德·性格·心态·能力·相貌和气质决定成败,而成败写在脸上,因为精力写在脸上·智力写
在脸上·品行写在脸上·性格写在脸上·心态写在脸上·能力、气质皆写在脸上
《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我读完后感觉要真正掌握这些方法很难,当然如果真用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专研明白了(还要在有悟性的前提下),可以胜任人力资源部主管了。

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这不就是封建的相术嘛,现在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了,不值得一信,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嘛,我认为其实是有的,书里的内容在生活中很多都能得到验证,之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形神来识人是源于心理学和中医学,人的性格,经历,学识可以决定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神态,这个大家好理解,中医学又是怎么回事呢,举个例子,中医认为肺气虚弱的人性格会多悲伤,如果调理得当性格会逐渐开朗,而肺虚的人在长相上会显示出皮肤颜色苍白,精神差,脾不好的人会胆小,成天担惊受怕,长的瘦弱,耳朵又硬又小的人是先天肾气不足,耳朵软又肥厚是先天肾气足的表现,肾气足精神劲才足,所以身体状况对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也是很有影响的,比如我们要帮助一个自卑的孩子建立自信时,除了心理的辅导,不妨关注一下她的身体健康,相信会事半功倍的。

这算是一本工具书,我们可以说,《冰鉴》表面上是一部鉴人识人之专著,本质上却是一本成功指南、励志奇书。

它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对于领导人,多了解一些识人用人的方法;对于个人自己,我们通过冰鉴中的理论反观自己的外在时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缺陷,找到改进的方向,我想
在学习识人时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其实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冰鉴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对于父母和老师,通过此书的学习多一种观察认识孩子的方法,多一些帮助他们成长的办法; 最实惠的还是未婚男女,找对象时都想找个绩优股,可是绩优股数量有限,把这本书研究透了,找一只潜力股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你一定要有眼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