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与个体差异因素及其效果研究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摘要】二语学习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任务,而个体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以及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通过分析学习策略在二语学习中的应用和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差异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最终,文章强调了个体差异因素在二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建议,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促进二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二语学习中的各种挑战,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学习、个体差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学习策略、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学、教学启示、个体差异因素。
1. 引言1.1 二语学习的重要性二语学习是指在母语基础上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对于个体的语言发展和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二语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学习第二语言,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从而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二语学习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二语学习也有助于个体提高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自学和合作的意识,为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学习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个体差异因素,制定个性化学习与教学策略,促进二语学习的有效进行。
1.2 个体差异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在二语学习中,个体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速度和学习动机。
这些个体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
个体差异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上。
一些学习者可能更适合通过听力和口语来学习语言,而另一些学习者可能更适合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学习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众所周知众所周知,,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幼儿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幼儿,,其母语习得的成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到百分之百,,他们从咿呀呀学语到比较完整地表达意愿和进行交际仅需6-7年时间年时间,,而且过程轻松、偷快。
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却不尽然尽然,,其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困难重重其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困难重重,,成功率也往往低于第一语言习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同一教材使用同一教材,,由同一教师执教由同一教师执教,,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处于同样的环境样的教学方法和处于同样的环境,,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内部因素一般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智力水平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智力水平,,语言学能、性格及学习策略等。
外部因素指那些不以习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及学习策略等。
外部因素指那些不以习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如年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及性别因素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些内部因素讨论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些内部因素,,因为某些内部因素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调控因而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调控,,并经过使其朝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方面转变。
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方面转变。
一、态度和动机一、态度和动机(attitude and miti-vation) (attitude and miti-vation)态度和动机被认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
态度一般包括三个内涵素。
态度一般包括三个内涵::对第二语言社团及其成员所持的态度对第二语言社团及其成员所持的态度,,对所学语言的态度及对语言学习一般性的态度。
学习者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

论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摘要] 近50年以来,第二语言习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关注。
随着对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学者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颇感兴趣。
二语习得的过程涉及了许多相关因素,其中学习者个人因素特别受人瞩目。
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果不同,与学习者自身存在的个人差异有相当大的关系。
本文将从学习者的智力、年龄、性格、习惯和情感因素共五个方面来论证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关键词] 个人差异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是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聚焦于第二语言习得,因此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
二语习得不仅与语言学有关,还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二语习得的研究呈跨学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的获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者的个人差异以及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涉及的许多相关因素,既有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即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民族等)、语言输入及其与语言习得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有学习者内部因素(internal factors),尤其是学习者的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在众多因素中,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个人差异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一、智力因素;二、年龄;三、性格;四、习惯;五、情感因素。
一、智力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智力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这是所有研究者已经达成的共识。
这里所说的智力,并非单指平常用智力考试测试出来的成绩,而是指学习的潜在能力,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智力对外语学习有影响,但是其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arrol和sapon(1959)两位研究者认为智力有三个部分组成;一、语音编码能力,即接受和记忆新语音的能力;二、语法敏感度,即个人对语句中的句法知识的认识;三、归纳能力,即对语言中的语法和语义之差异与相似的认识。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二语学习中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其对学习和教学策略的影响。
在引言部分中,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正文中,分析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并探讨学习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归纳个体差异因素在二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推荐的教学策略,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的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二语学习,个体差异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学习与教学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引言:二语学习是当今全球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语学习并非每个个体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背景,个体差异因素成为影响二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他们发现,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交往等因素,都会对二语学习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二语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的解释,以及具体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
在研究目的部分要明确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比较等具体的内容,并说明其在二语学习领域中的重要性。
可以指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二语学习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以便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研究目的还应该突出提出解决问题或填补知识空白的意义,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认可。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人差异因素

【 文献标识 码】 — 3 O 8 9 ( 2 O 1 4 ) 0 5 — 0 1 0 0 — 0 1
具性 动机 ”强调 学 习的 最后 结果 .学 习者 掌握 I / l 标 语 只是 作 为
其 达 到 其他 目的 的 手段 或 工 具
个 人 差异 ( 也称 个性 差 异 ) 是指“ 个人在认识、 情感 、 意 志等 心 理 活 动过 程 中表 现 出来 的相 对 稳 定 而 又 不 同 于他 人 的 心理 、 生 理特 点” 人 类 一 出生就 表现 出明 显 的 个体 差 异 . 众 多 学者 认 为 这种 差异 也 体 现 在二 语 习得 中 . 这 些 差 异 包括 : 年龄 、 语 言 学 能、 学 习动机 、 性格 、 认 知 方 式和 学 习策略 等 年 龄 因素 年 龄 是 影响 二 语 习得 的 重要 因素 之 一 年 龄 在 二语 习得 中 的 作 用研 究 结论 并 不 一 致 . 但是一般认 为 : 成 人 在 最初 习得 速 度上存在优 势: 但 儿 童 学 习者 若 获 得 足 够 的二 语 接 触 , 最 终要 比成 年后 迭 到 的语 言 水 平要 高 这是 因为 : 第 一 儿 童模 仿 力 、 记忆 力强. 善 于在 一 定 的语 言环 境 中 自 然 习得 语 言 。但在 理 解 、 分 析 能 力和 已经取 得 的 学 习 经验 , 特别 是 在 词 法和 句法 规 则 的 理 解 方 面 . 他 们 要 弱 一 些 。成 年 人 由于 自我 意识 强 . 模 仿 力和 记 忆 力 下 降 . 对 语 音 和 口语 的 掌 握 困难 要 大; 但理解 、 联 想能力强 , 擅 长规 则 的 学 习 , 成年人在 最初 习 得 速 度 上存 在 优 势. 第二 儿 童 更 有 可 能 获得 目的 语 的语 法 能力 . 语 法 的 关键 期 可能 迟 于发 音 的 关键 期 ( 大约 1 5岁) 。著 名 神 外 医生 P e n i f e l d提 出的 “ 关键 期 假 说 ” . 即人 的 一 生 中 有 一段 固 定的 时期 比其 他 任 何 时期 都 更 容 易 习得 语 言 .错 过 了一 般 很 难 习得 的 完 美 的 母 语 L e n n e b e r g ( 1 9 6 7 ) 3 K展 了该 观 点 . 认 为 自然语 言 习得 的 关键 期 是 2岁 至 青春 期 前 . 此 阶 段 语 言 习得 能 轻松 而 自然进 行 青 春 期 到 来 后 , 大 脑 已 经发 生 了侧 化 .学 习语 言 也 越 来越 困难 J o h n s o n和 Ne wp o r t ( 1 9 8 9 1 的 实验 证 实这 一假 说 也 适 用 于二 语 习 得。 以 上研 究结 果 可 见 . 在 习得 二语 语 法的 过程 中受年 龄 的影 响 不大 . 而语 音 习得 的过 程 可能 受到 很 大 的 影 响。 二、 语 言学 能 语 言 学 能 指 二 语 习得 者 所 具备 的 一 种 自然 的 语 言 学 习 能 力. 不合天资、 动机 、 兴趣 等 因素 。 一般 认 为语 言 学 能 主要 体 现 在 四个 方 面 : 1 . 因素 代 码 能 力 , 即具有辨别、 记 忆 所 学外 语 因素 的 能 力 该 能 力 主要 体 现 在 拼 读 单 词 及 掌握 声音 和符 号 对 应 关 系的 能
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

三、学习者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 的关系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速度:不同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速度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学习者 可能很快就能掌握第二语言,而有些学习者则需要更长时间。这种差异可能与学 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风格等因素有关。
2、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可能不同。例如,有些学习者可 能更喜欢通过视觉学习,而有些学习者则更喜欢通过听觉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 差异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
学习者个体差异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主题。了解学 习者个体差异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希望广大教 育工作者能够这个主题的研究和发展,为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引言:
2、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习者分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的方 式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培 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3、激励和评估:教师需要给予学习者足够的激励和评估,以帮助他们保持 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评估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 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不足之处。
2、增强学习动机:学习者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寻找学习的乐趣 和挑战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
3、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学习者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以更好地 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环境。例如,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可以尝试采用 归纳整理的方式来提高记忆效果。
4、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利用技术手 段等方式来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应对个体差异带来的挑战。例如, 可以使用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软件等工具来辅助学习。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已成为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对学习者的影响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个体差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
个体差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学习者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经验、母语熟练程度、性格特征、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效果,还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对二语习得个体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各个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机制,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述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包括语言学能、动机、学习策略等关键因素的研究动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个体差异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以期为二语习得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竞争力和国际交流的关键要素。
从学术角度看,二语习得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和习得规律,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悠久,经历了从描述性研究到解释性研究的转变,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定量分析逐渐发展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第二语言学习个体差异性特征的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个体差异性特征的研究赵虹(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搞要:本文试图系统研究和讨论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特征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主要涉及年龄、学习能力、学生性格、学习动力、学习风格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
这对语言教学颇有意义。
、关键词: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特征:第二语言学习学习者是有个体差别的。
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知识水平、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其个性和学习特点也不尽相同。
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许多专家认为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和相应的教学策略对语言教学颇有意义.关于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理论与两方面研究关系紧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成为出色的语言学习者的因素。
1语言习得最佳年龄阶段在学习年龄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上.研究者普遍认为在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儿童比成年人更易成功。
乔姆斯基(1965)的。
语言习得机制”(LA D)理论及其发展.特别是Lenneber g(1967)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 PH).构成了支持这种观点的基础。
乔姆斯基等先是认为人的大脑包含一套预设好的程序化的语言习得机制.后来说这种机制是有最佳使用期限的。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强调“人在生理上有一个语言习得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习得语言相对容易;而错过这一时期,学习语言将会越来越难”(B r ow n,2000:53)。
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何始何终研究者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Penf i el d and R ober t s(1959)认为人类的语言习得能力在十岁之前最为旺盛,之后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逐渐衰退。
Lenneberg认为人类自然的语言习得能力两岁左右就开始形成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类语言习得能力的衰退时间比青春期早得多(B r ow n,2000)。
也有学者怀疑在年龄和二语习得之间存在关联(El l i s,1994)。
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但是学习者年龄因素始终应该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esearch of Individual Factors Influen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ir ConsequencesAspects of SLA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There are two basic possibilities regarding which aspect of SLA is affected by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 One is that differences in age , learning style,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the route along which learners pass in SLA. The other is that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only the rate and ultimate success of SLA. These are separateissues. To claim that individuals vary in the rate at which they learn or the level of competence they eventually attain is not controversial. Indeed it is part of most language learners’ and teachers’ experience.However, to claim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sequence or order in which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acquired is far more controversial. It runs counter to the arguments and evidence in favour of the ‘natural’route of development.Aa will be seen in the discussion of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 the effect on the route of SLA has not been seriously investigated. Nearly all the research into learner variables has involved either investigating their effect on the proficiency levels achieved by different learners, or describing how they affected an individual learner’s response to the task of learning a L2. Neither proficiency nor learning response provides any insights about the route of acquisition.There are stark disagreements about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LA. As fillmore (1979) points out, on the one h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re seen as an all-important factor, which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treated as 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Research which has concentrated on accounting for differences in the proficiency levels of learners has tend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 Research which has tried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SLA has tended to play down their importance.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arner factors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individual factors has proved to be problematic. The main difficulty is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observe directly qualities such as aptitude, motivation or anxiety. These are merely labels for clusters of behaviors and, not surprisingly, different researchers have these labels to describe different sets of behavioral traits. As a result, it is not easy to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eir investigations. It is, therefore, not surprising to find that a host of terms have been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a hawkey(1982)lists some of these : ‘affective, con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tucker et al.1976), ‘affective and ability factors’(Chastain 1975),and ‘attitudinal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gardner et al.1979).In an attempt to impose some order on this plethora of terms and concepts, I suppose to make an initial distinction between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are highly idiosyncratic features of each individual’s approach to learning a L2. some examples are provided by Schumann and Schumann(1977) in a report of their own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y include ‘nesting patterns’(the need for a secure and orderly home base before learning can effectively begin), ‘transition anxiety’(the stress generated by moving to a foreign place), and the desire to maintain a personal language learning agenda. The Schumanns found that such factors strongly influenced their SLA. Thegeneral factors are variabl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learners. They differ not in whether they are present in a particular individual’s learning , but 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re present , or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are realized. General factors can be further divide into those that are modifiable (i.e. are likely to change during the course of SLA), such as motivation, and those that are unmodifiable (i.e. do not change in strength or nature as SLA takes place ) ,such as aptitude.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have social ,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spects. Social aspects are external to the learner and conc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er and native speakers of the L2 and also between the learner and other speakers of his own languag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aspects are internal to the learner. Cognitive factors concern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used by the learner, which affective factors concern the emotional responses aroused by the attempts to learn a L2. Different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involve all three aspects in different degrees. Aptitude, for instance, is thought of a primarily cognitive in nature, but also involves affective and social aspects. Personality is primarily affective, but also has social an cognitive sides. Age is a factor that may involve all three aspects fairly equally. It is because the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that make up an individual’s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are composed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eatures that they are so complex, and, as a result, often rather vaguelydefined. Nevertheless, as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will show,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LA.Personal factors are difficult to observe by a third person. This methodological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in two ways. First, through the use of diary studies. The second solution to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 is to us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 learners, but there are so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course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individual responses in this way. One is that subjects tend to say what they think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hear, or indulge in self-flattery. Another is that such techniques can reveal only those factors of which the learner is conscious. Nevertheless both the diary studies and the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have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personal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particularly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Personal factors are by definition heterogeneous. However, they can be grouped together under three headings: (1) group dynamics,(2) attitudes to the teacher and course materials, and (3) individual learning techniques.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9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