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
普通心理学 第十章 情绪

1.5 动机的相互作用
(二)动机的冲突
1.双趋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 于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以取舍的矛盾心理,如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 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如“前遇大河,后有追 兵”。
1.5 动机的相互作用
3.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 的冲突。如俗话说的“想吃鱼,又怕刺”。
4.多重趋避冲突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以一种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人们面对着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有利有弊,同时具有吸引人和让人排斥两方面的作 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或者放弃同一个目标,而必须综合多种情况进行选择,由此引起 的冲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第二节
情绪与脑
2.1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一)前额皮层
1.正常人的研究 戴维森(Davidson)及同事报告,由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能提高右侧前额叶和 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感情能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 沙顿(Sutton)等人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测量大脑的区域葡萄糖代谢,发现在 消极感情产生时,右侧的前眶额、前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彼瑞盖德(Beauregard)研究表明,在对消极图片的反应中,右前颞叶出现激活。
1.2 情绪的状态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件引起的。 人处于激情状态时,一般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容易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微弱,持久而平静的情绪状态 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 决定心境的主要因素是人生观 心境影响健康
2、激情
强烈的、爆发性的,持续 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 情 可 以 6 消 弱 人 的 自 控 性
3、应激
出人意料的危机情景造成的情绪状态;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 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 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甚至做 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P327)
杏仁核除了与恐 惧反应有关外, 还与许多情绪反 应有关。
杏仁核与下丘脑、丘脑、海马和新皮层有 双向纤维联系,各种感觉信息汇聚到杏仁 核(特别是基底外侧核),不同感觉系统 在杏仁核有不同投射,杏仁核各部分间的 相互联系使来自各个感觉系统的信息在此 进行整合。
情绪和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
从反映内容看: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 本身的反映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则是人 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从反映形式看:认识过程是通过具体形象 或者抽象概念来反映现实,情感和情绪是 通过体验来反映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关 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既与有机体的种族发展有关,也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损毁和刺激杏仁核产生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Pribram等报道,杏 仁核损毁可对8只雄性猕猴的社会等级关系产生 影响。这些猕猴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它们之 间建立起一种社会等级关系。
Pribram等实验性地损毁猴王的双侧杏仁核,然 后把这只猴重新放回到群体中。不久,这只猴的 地位降为最低,原先排名第二的猕猴地位升至最 高,成为新猴王。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

情感指某种体验和感受,常用来描述稳定的, 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热爱,对母亲的 感激,对美的欣赏等。
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 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如对母亲的感激,往往在特殊的时候表现出来。
样的态度体验。
心境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这取决于客观刺激和 人格特征。如失去亲人引起长时间的郁闷;性格内向 的人更易受刺激的影响。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作、生活、人 际关系等。心境对人的一切活动都有影响:如消极悲 观,这既会降低活动效率,同时也有害于身心健康。
2、激情
这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 状态。
情绪的表现形式:高兴、生气、痛苦、憎恶、 恐惧等。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组成成分构成:
(1)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情 感的心理内容。
如高兴和恐惧的内在感受不同,痛苦和惊奇 的内在感受不同。
(2)外部表现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 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包 括三种表情:
Man and Animals
Charles Darwin's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都与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 统称为感情。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 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神经机制的活动过程。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与文化

当将各种类型的情绪模式视作人类经验进
化的结果时,也不要忘记文化在其中所起 的作用。
第二节 情绪的功能
动机与唤醒
——情绪实际上成为了行动的原动力,情绪 通过唤醒你对于正在经历或者想象中事件 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引导并 维持你的行为直到特定目标。
情绪的重要功能就是激励你前进——促进你向重要的 目标迈进。由情绪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令你达到最高 的绩效水平。然而应当 注意,情绪过于强烈会使绩效 下降。
这个研究说明了跨文化的情绪的一致性。
• 同时,婴儿还天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 人表情的能力。婴儿会对快乐的表情做出
积极的反应(靠近和微笑),对生气的表 情做出消极的反应(躲避和皱眉)。
文化怎样限制情绪的表达
• 全世界的人们对于特定的情绪表达方式分享着相 同的基因遗传机制。尽管如此,不同的文化对于 情绪的掌控仍存在不同的标准。一些形式的情绪 反应,特别是表情,对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 文化建立起社会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有哪些特定 的情绪反应,以及特定人群成员的哪些情绪表达 是具有社会适应性的。
高兴,中性和悲伤的情绪。一旦情绪建立 起来,实验者就会要求参与者从旁边屋里 实验者的助手那里获得一份文档。参与者 用来索要文件的语言被记录下来。评价者 (他们不知道参与者处于不同情绪中)对 每个请求的的礼貌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发 现处在悲伤情绪中的人们最为礼貌。悲伤 情绪的人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 或者潜在的不礼貌要求。(Forgas,1999)
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
• 跨文化的研究证实,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儿 童具有很多相似的情绪反应。
婴儿的跨文化情绪反应研究 美国和日本的5-12个月大的婴儿在家中进行观察。
实验者对每个婴儿采用同样的实验程序:将婴儿的 手腕抓住并交叉叠放于腹部。实验者对每个婴儿的 反应都录了像,结果发现两种文化下的婴儿运动面 部肌肉的方式都相同——高度相似的痛苦表情。日本 和美国的婴儿在发出负性的声音和身体挣扎的频率 也很相似。(Camras et al. ,1992)
心理学史之第十章精神分析的发展课件

生殖器期和性欲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性欲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 性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他提出了生殖器期和性欲理论,认为在个体发展的 特定阶段,性欲的满足与否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如果性欲在特定阶段得到充分满足,个体就会形成 健康的心理结构;反之,如果性欲的满足受到限制或压抑 ,个体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精神分析对人类心理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 和规律。
理论创新
精神分析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推动心理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
实践指导
精神分析对心理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和实用性。
THANKS
精神分析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
心理咨询和治疗
01
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应用,帮助个体解决深层次
的心理问题。
教育领域
02
精神分析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企业管理
03
精神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工
作效率。
精神分析对未来心理学的贡献
深化理解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意识。
详细描述
潜意识理论认为,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部分,它包含了大量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 和过去的经验。由于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限制,这些冲动和欲望被压抑到意识之下, 无法被个体意识到。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如梦境、口误或行为失误等,这些被压抑的
欲望和冲动可能会浮现到意识层面,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精神分析的反批评与辩护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第十章群体心理一、群体的基本概念(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二)群体的功能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三)、群体的分类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一)归属感(二)认同感(三)群体的支持力量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五、群体行为(一)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目标的整合程度2.成员的相似性3.群体的领导方式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6.群体的规模(二)群体的士气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
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第十章心理学个性

胆汁质——夏天里的一团火;又 称不可遏止型或战斗型。情绪发 生迅速,消失得也快,爆发力好。 情绪趋于外向。智力活动灵敏有 力,但理解问题容易粗枝大叶。 意志力坚强,不怕挫折勇敢果断, 但容易冲动,难以抑制。工作热 情高,表现得雷厉风行,顽强有 力。
第三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对象性(需要的选择性) 2.动力性 3.社会性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理论 A、内容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
好奇心 兴趣 需要期望 服从管理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ow)
三、气质
与生俱有的,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 动力特征。
1、气质类型 根据各自研究的方向不同,提出了各种气质学说,包
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个 性 概 念
(5)功能性
个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 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个性是一种预言”
性格决定命运:邓丽君VS奚秀兰
为什么后者能嫁入豪门,美满至今,前者却孑然飘零、孤独死去? 邓丽君性格关键词:孤傲,倔强 奚秀兰性格关键词:随和,变通
第二节 个性心理结构
社交的
志同道合 友谊 爱
安全的
安全 保障 稳定
生理的
空气和水 食物 住处
组织管理措施
1.有挑战性的工作 2.有创造性的工作 3.组织上的提升 4.工作的成就
1.职称授予 2.奖励 3.重大的责任 4.工作的荣誉 5.上级和同事的承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是将各类事物、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 同点、不同点和关系,分为横向和纵向比较
分类是根据相同和不同点,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种类。 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2020/4/15
第十章
15
思维过程
主要的思维过程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把头脑中同类事物、现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
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的质,
即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即具有该概念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两者是反比的关系。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 的逻辑方法。
2020/4/15
第十章
21
概念的含义与功能
概括是把抽取出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 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指识分门别类的整理成一个层次分明
的系统
2020/4/15
第十章
16
思维的生理机制
思维是整个大脑,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左半球主管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 ❖额叶在思维中有重要作用,额叶主管对信息的进一步
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普通心理学
张积家编著
第十章 思维
2020/4/15
第十章
2
第十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生理机制和品质 第三节 概念形成 第四节 推理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创造性
2020/4/15
第十章
3
第十章 思维
本章要点
❖ 思维的概念和特性 ❖ 思维的分类 ❖ 思维的过程和品质 ❖ 概念的形成和功能 ❖ 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 推理 ❖ 创造性及培养
理因素
2020/4/15
第十章
11
思维的分类
从5种角度进行分类
❖根绝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 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绝思维进程分为: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作为指导分为:经验
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 ❖间接性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020/4/15
第十章
7
思维与感知觉
思维与感知觉的两大区别
❖感知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的关系和联 系,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必然的关 系和联系
❖感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识别和接 受,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思维是对客观 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2020/4/15
第十章
24
概念联系
基于脚本的SF联系
❖不同事物在一个事件脚本里扮演相同角色、处 于相同地位时,这些事物之间就形成了基于脚 本的关系
ad hoc 联系
❖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即时形成的概念联系,ad hoc类别又称目的驱动类别
加工并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心理与行为。另外, 其还要将行为结果与目的对照,确保活动完成。 ❖大脑半球左侧颞叶与顶—枕叶与思维关系密切,主管 言语听觉记忆和空间综合能力。
2020/4/15
第十章
17
思维品质
思维的五个重要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既注重整体,又注重细节(反义: 狭隘性)
❖思维的深刻性——揭示本质与规律(反义:肤浅性) ❖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反义:固执己见,因循
2020/4/15
第十章
8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思维与客观现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 有必然联系;语言与客观现实是标志与被标志 的关系,关系有较大任意性
❖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语言则是词 ❖思维与语言经常出现矛盾现象 ❖思维规律具有全人类性,语言规律具有民族性
2020/4/15
第十章
9
思维与语言
2020/4/15
第十章
4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2020/4/15
第十章
5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思维与感知觉 思维与语言 思维的作用 思维的分类
2020/4/15
第十章
6
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 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从思维内容来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从思维结果来看,语言是记录思维结果的工具 ❖从思维的发生和发展上看,思维和语言都是在
劳动中同步产生的 ❖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予以充实、发展
2020/4/15
第十章
10
思维的作用
主要有三大作用
❖思维是个体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思维是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
❖根绝概念包含属性的数量和关系分为:合取概念、析 取概念、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为: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人工性分为: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2020/4/15
第十章
23
概念联系
分类学联系
❖将事物按照逐渐抽象的类别组织而形成的概念 联系,是人类概念组织的主要方式
主题关联
❖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事物、人等在时间空间 上共同存在的或功能上互补的关系,联系在一 起的事物围绕着一个“主题”
思维、理论思维
2020/4/15
第十章
12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生理机制和 品质
2020/4/15
第十章
13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生理机制和品质
思维过程 思维的生理机制 思维品质
2020/4/15
第十章
14
思维过程
主要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 综合则是分析的相反过程
守旧) ❖思维的批判性——从两方面来思考(反义:刚愎自用,
人云亦云) ❖思维的敏捷性——思维速度(反义:优柔寡断)
2020/4/15
第十章
18
第三节 概念形成
2020/4/15
第十章
19
第三节 概念形成
概念的含义与功能 概念的种类 概念联系 概念的心理表征 概念形成
2020/4/15
第十章
20
概念的含义与功能
概念的功能
❖分类——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理解——联系新旧经验
❖学习——根据类别学习新事物,根据新事物修正类别
❖推论——同类别行为推论
❖解释——同类别行为特征相似
❖概念结合——创造新概念
❖计划——计划活动
❖交流——借助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
2020/4/15
第十章
22
概念的种类
从四种不同角度分类
❖根据概念包含属性的抽象概括程度分为:抽象概念和 具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