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译文

高一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译文

高一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译文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高一语文的一个学习重点,学生必须在此阶段打好文言文的基础,下面必胜高考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一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译文,供同学们阅读练习。

高一文言文阅读原文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欲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扁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

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高一文言文阅读题目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人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乘: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学.科.网的一组是A. 茂先坐与论说B. 若二十年外书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若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D.望石再拜而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毕礼而归之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马仙琕,字灵馥,扶风郿人也。

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将过礼,负土成玻,手植松柏。

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缅。

缅卒,事明帝。

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

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谁二郡太守。

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狗。

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

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注],昔人弗忌。

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

”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伺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

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

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

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

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

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

何功可论!”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

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

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

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近太子左卫率。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

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

在州四年,卒。

赠左卫将军。

谥.曰刚。

(选自《梁书·卷十七》,有删改)(注)①射钩新祛:是关于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B.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C.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D.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家”有起之于家而任官职之意。

高一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

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

“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

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

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

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

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

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XXX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XXX,徙家魏州之昌乐。

XXX,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XXX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XXX,吾所不及。

”勣入朝,XXX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XXX。

XXX以疑请,勣曰:“XXX嫌。

若某,XXX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XXX 其守约束。

XXX,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XXX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

文瓘谏曰:“王者养民,XXX,XXX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XXX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XXX。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XXX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XXX①。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XXX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XXX委之或时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问与XXX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释】①XXX: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②佗:他。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含
答案)
1. 诗歌阅读
题目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诗,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描述诗人在何时何地写下这首诗?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诗人在宿舍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诗。

2. 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寂寞和孤独的心境。

题目2:
下面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2. 诗人在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1.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夜空、农田和村庄的情景。

2.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传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家乡的想念。

2. 文言文阅读
题目1: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答案:
"有真知识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
题目2:
下面是《史记》中的开头一段,请简要概括其内容: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答案:
这段文字指出了天地宇宙是万物存在的场所,光阴如百代过客,而人的一生很短暂,如同梦中仅是一瞬间,人生欢乐又有多少呢?
以上是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的部分题目和答案,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

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

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乃疏奏其事。

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

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

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

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

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

叹曰:“吾欲谢事久矣。

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

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辽史·大公鼎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B.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C.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D.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伏惟天子哀怜之。

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

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亲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祝。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四,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因客耒阳。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

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 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
脸色/红黄等色彩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答案】 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旧例;B:窘迫,走投无路;C:英明睿智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D.诡踪迹,草行露宿
【答案】 C“雨”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答案】 C日光;A:环绕/掉头。B:对付/太平;D:树木/木料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
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案】 BA项中①形容词,“假托的”;②动词“假托”。B项中两词相同,都是
动词,“责骂”的意思。C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结果实”。D项中①形容词,
“稀少”;②形容词,“新鲜”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答案】 C不去应荐/不可以
7.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③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⑤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B依次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德”字通假
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按古今词义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
而悲者矣。
③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④遇丈人以杖荷艹条。 ⑤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 ⑥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⑤
【答案】 A依次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9.从下列各组中分别找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1谢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谢罪
②阿母谢媒人感谢
③谢家来贵门辞别
④哙拜谢感谢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⑥蔷薇花谢而归来凋谢
2数
①众数虽多,甚不足畏shù,数目、数量
②地方数千里shù,表示不定数,几、几个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shù,天命、命运、定数
④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shù,技艺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ù,计算
⑥数吕师孟叔侄为逆shǔ,列举
⑦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shǔ,数落”
⑧范增数目项王shuò,列举
【答案】 1②②谢:谢绝,拒绝
2⑤⑤数:shǔ计数,计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
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
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
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
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
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
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儿辈遂已破贼。”既累,还内,过
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10.指出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兵逼肥水而陈
B.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C.秦兵遂溃
D.死者什七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