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咨询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2009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
农产品(13.51,0.02,0.15%)生产价格下降2.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6%。
表1: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全国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0.7 -0.9 -0.3食品0.7 1.0 0.1其中:粮食 5.6 5.7 5.5肉-8.7 -8.5 -9.2禽及其制品油脂-18.3 -17.9 -18.81.5 1.32.0鲜蛋15.4 15.0 16.7鲜菜9.1 9.0 9.5鲜果烟酒及用品 1.5 1.7 1.3衣着-2.0 -2.2 -1.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0.2 0.3 0.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2 1.1 1.5交通和通信-2.4 -2.7 -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7 -1.2 0.6居住-3.6 -4.6 -1.5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5万人。
中国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统计(二)

中国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统计(二)
指标
低收入户
一.收入
1.总收入
3151.6
(1)工资性收入
561.8
(2)家庭经营收入
2322.1
(3)财产性收入
25.8
(4)转移性收入
241.9
2.纯收入
1549.3
(1)工资性收入
561.8
(2)家庭经营收入
767.3
(3)财产性收入
25.8
中等收入户
6057.3 1865.6 3714.5 86.3 391.0 4502.1 1865.6 2238.3 86.3 312.0 5165.7 1863.9 2852.3 67.0 382.6
5391.9 1330.3 158.6 8.0 3546.0 30.1 318.9 4740.6 1190.8 158.6 7.9 3038.1 30.1 315.0
(5)财产性支出
20.7
(6)转移性支出
190.9
2.现金支出
3504.3
(1)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1231.3
(2)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
158.5
(3)税费支出
7.0
(4)消费支出
1898.5
(5)财产性支出
20.7
注:(数6)据转来移源性于支2出012年及以前的分农村或城镇住户调18查8..3
中等偏下户
高收入户
16006.5 4993.7 9314.7 629.7 1068.4 12319.1 4993.7 5778.6 629.7 917.1 15012.0 4982.5 8396.1 588.8 1044.6
12091.2 3230.5 408.0 20.4 7485.7 88.7 857.9 11482.6 3108.8 408.0 20.3 7008.9 88.7 848.0
中国2009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统计(一)

东北地区
5730 3.4 2.6 1.3
1.6 23.2 63.2 7.8 Nhomakorabea.1 2.1
15074.4 0.5 0.4 796.1 24.0 19.1 434.7 8.0 0.1
162.5 114.2 8.8 0.8 22.6 21.1 12.3 0.7 2.9 3.1 8.1 4.5
年鉴2019》
3.初中程度
%
54.1
55.5
4.高中程度
%
15.0
12.1
5.中专程度
%
3.8
2.7
6.大专及以上
%
3.4
1.7
五.年末生产性
固定资产原值
元/户
10977.9
7040.5
六.年内新建住房面积
平方米/人
1.0
1.5
砖木结构面积
平方米/人
0.2
0.3
七.年内新建住房造价
元/平方米
826.4
502.4
八.年末居住住房面积
指标
中国2009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统计(一)
单位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一.调查户数
户
21550
18850
二.常住人口
人/户
3.8
4.0
三.劳动力人数
人/户
2.8
2.9
劳动力负担人口
人/劳动力
1.4
1.4
四.劳动力文化程度
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
3.9
5.2
2.小学程度
%
19.9
22.7
公斤/人
1.2
1.0
卷烟
温习“两个务必”,做到“两清”

温习“两个务必”,做到“两清”作者:姜文静李娜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1期【摘要】“两个务必”的执政理念既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
历任国家领导上任之际来到西柏坡,永怀“进京赶考”之心,强调同志们怎么做好新“考生”。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考生,总结为一点,学习“两个务必”,做到“两清”,一是清醒,二是清廉。
【关键词】两个务必领导干部清醒清廉第一个“务必”强调思想上要保持清醒“两个务必”的执政理念既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强调党和领导干部思想上要清醒。
清醒是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清醒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90多年历史的世界最大的政党,已经比较成熟,基本上能够清醒地看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存在的困难。
党只有对自己作为执政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保持高度自觉和清醒认知,才能抓住和解决好每个时期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2010年,社科院发布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完成的关于《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呈现了城乡居民国家发展信心和个人生活水平提升信心的变化趋势。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方面民众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一直高于对个人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另一方面,公众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度总体上是不断增强的,但个人生活水平的信心度却总体上不断下降,两者之间差距日趋扩大。
这个差距说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成果没有相应体现到居民微观经济利益感受上,即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给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明显改善,这才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关键。
社会公众面临的问题,就是政府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党不仅要有清醒认知,而且要勇于面对。
2009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

➢ 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 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
2009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2009年长江水系水质状况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
2009年黄河水系水质状况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2009年珠江水系水质状况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氨氮
2009年松花江水系水质状况
2009年重点湖库水质类别
*:三湖是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2009年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
太湖 水质总体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
氮和总磷。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 比,水质无明பைடு நூலகம்变化。
滇池 水质总体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
磷和总氮。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草海 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 水质总体为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
总氮和石油类。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 营养状态。
太湖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滇池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巢湖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太湖环湖河流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 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与 上年相比,水质有所好转。
2009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89.2亿 吨,比上年增加3.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为1277.5万吨,比上年下降3.3%;氨氮排 放量为122.6万吨,比上年下降3.5%。
全国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变化
Ⅲ. 海洋环境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与上 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09年,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79940平方 千米,其中一、二类海水面积213208平方千米, 三类为18834平方千米,四类、劣四类为47898 平方千米。
2009年一至三季度农村住户调查分析报告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加大农业投入,以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建 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强 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规划 和农村市场网点的建设,进一步搞活农村 商品流通市场,推动农村居民增效增收。
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平稳增长, 仍然是农民收入主要支撑。
• 前三季度,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7232.75元,比 上年同期增加6486.34元,同比增长11.51%,人 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占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比 例为62.44%。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现金 收入人均为5878.1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92.61 元,同比增长17.90%。说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农业生产中粮食补贴的提高, 对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使农民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平稳增长。
2009年一至三季度 农村住户调查分析报告
一、农村居民现金收支主要特点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促进农民增收建议
一、农村居民现金收支主要特点
3、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平稳增长,仍然是农民收入主要支撑。
4、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工资性收入保持持续增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把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挖掘 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 互动格局。一是规模化生产,形成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继续抓好金井、春花、开慧茶叶产业、福临、白沙等地生 猪产业基地、黄兴一柏加新农村示范片、跳马-黄兴花卉 苗木产业基地建设。二是要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精心培育产业龙头,着力打造规 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 具有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三是采取多种措施,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全力推行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农 产品流通收费,减少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快速便捷交易。 四是搞好土地流转,倡导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效农业。通 过土地流转,让进城务工农民闲置荒芜的土地集中起来, 建设生态农庄,进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 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2009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

195.43
286.68
393.73
598.21
851.39
1388.59
消费性支出构成(%)
食品
36.52
46.81
47.96
44.63
41.66
39.00
35.87
33.02
28.05
衣着
10.47
9.36
8.85
10.15
11.01
11.17
10.70
10.31
9.59
居住
10.02
5858.67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1472.76
457.22
390.56
665.96
953.75
1290.09
1807.73
2461.10
4116.41
#文娱用品
381.32
82.96
68.30
151.82
225.50
335.78
483.42
682.50
1116.97
杂项商品与服务
474.21
128.67
最高收入户(10%)
消费性支出(元)
12264.55
4900.56
4256.81
6743.09
8738.79
11309.73
14964.37
19263.88
29004.41
食品
4478.54
2293.82
2041.55
3009.48
3640.22
4410.49
5367.01
6360.33
8135.04
#粮食
334.29
265.32
254.36
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3.9 4.0 4.1 4.5 4.9 6.0 6.4 6.3 8.5
2.0 1.9 1.2 1.5 1.6 1.7 1.9 2.3 2.3
22.9 23.6 24.5 23.3 22.9 23.4 22.8 22.7 23.0
作为农村居民收入主体的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 2008 年为 51.2%,比 2000 年降低了 12.1 个百分点;2008 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1853.7 元,比 2000 年增长 1.6 倍,占纯收入的比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在外用餐次数明 显增多,消费额迅速增加,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00 年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 64 元,到 2008 年已达 209 元,增加 145 元,增长 2.3 倍,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从 7.8%提高到 13.1%。2008 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 878 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达 20.6%,比 2000 年增加 5.9 个百分点。
表 2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单位:%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纯收入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工资性收入 31.2 32.6 33.9 35.0 34.0 36.1 38.3 38.6 38.9
* 吕庆喆,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高级统计师。
1
为 38.9%,比 2000 年上升了 7.7 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 年,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达 5737.0 元,比 2000 年的 2381.6 元增长 1.4 倍,货币收入率提高到 85.6%,比 2000 年的 75.7%增加了 9.9 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货币化程度提高,可支配能力增强,必将推动农民 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全社会的市场经济循 环中来,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公布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了2009年城乡居民的九大生活感受:
感受一:经济危机不影响公众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信心度创新高
尽管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2009年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不降反升,对于未来1—2年内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信心度,更是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感受二:看好国家经济发展,但对个人生活水平提升信心不足
比较历年数据,发现两个有趣反差:①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一直高于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②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一直高于对个人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
2009年,公众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度进一步提升,但个人生活信心度有所下降,因而落差有加大趋势。
GDP增长虽然起到了提升信心作用,但人均收入增长乏力,GDP增长并没有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的实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成果没有相应体现到居民微观经济利益感受上。
感受三:消费信心指数回升,“国库充盈感”是主要拉动力量
根据“零点居民生活质量指数”历年数据,2008年12月,城市居民消费信心指数跌至2004年来最低点,反应消费信心指数的三项指标(个人经济状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时机认同度)全面下降,特别是消费时机认同度降幅明显。
消费信心指数在2009年底有较大回升,但支撑信心回升的主要是对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积极判断,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和消费时机认同度均在较低位徘徊。
感受四:居民消费预期增长有限,“钱包危机感”是主要制约因素
国库充盈感是消费信心的主要支撑力量,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和消费时机认同度仍在低位徘徊,此种结构的信心回升,对实际消费行为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显著,特别是对于城市居民,促进作用更加有限。
调查数据表明:2009年,半数左右城乡家庭采取“尽量多储蓄少消费”策略应对经济危机,在预计2010年时,计划“多储蓄少消费”家庭比例有所下
降,其中城市居民降幅有限(2009年50.9%,预计2010年46.4%),农村居民降幅比较明显(2009年54.2%,预计2010年36.1%)。
感受五:经济危机带来的“心理危机”甚于“经济”危机
约两成(21.4%)居民认为此轮经济危机对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影响既体现在收入变化上,更体现在主观心理感受上,相对而言,后者的影响作用更普遍更持久。
本次调查中,23.3%城镇居民、12.1%农村居民表示“家庭收入虽然没有下降,但是也没有像以往那样每年有所增长”。
中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习惯了“增长”的百姓们,即便实际收入没有下降只是维持不变之时,也会产生不安全感。
另外,担心收入下降、担心失业、不知道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等心理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别是城市居民中,这种忧虑情绪更加普遍,担心收入下降、担心失业、不知危机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的比例均在30%左右。
感受六:职业心态大调整,“卧槽派”多过“跳槽派”
09年的整体经济和就业环境对城镇居民就业心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作用,表现在:
首先:职业状况对于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作用明显加大,影响力排名第二,仅次于经济状况满意度;而2008年其影响力仅位居第五位。
其次,不少人因担心失业而在工作中有较大心理压力(城市31.9%,小城镇19.4%),并且采取了一系列职场调整行为。
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6月发布的《城市生活调查报告》:经济危机后,员工们“自觉”减少了一些职场“打混”行为,而增多了主动加班、放弃休假等“楷模行为”,特别是在有裁员现象的单位里,员工的这种职场行为调整程度更深。
经济上扬之时,跳槽是一种状态和追求,经济危机之下,稳定最关键,“卧槽”是首选,累计有61.1%的受访职场人士选择“卧槽”而非跳槽。
“卧槽派”们或者“忍着,保持现状不变”( 39%),或者“一边忍着一边学习充电”(22.1%)。
感受七:城镇居民看新医改:六成期待,四成不看好
历经3年酝酿、争论,新医改方案终于在2009年4月6日正式公布。
新医改方案凸显的诸多变化,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医疗问题当之无愧成为城镇居民2009年度关注的首要焦点(提及率为34.8%)。
而在预期新医改功效时,近六成居民乐观期待,同时,也有近四成人并不看好,认为新医改方案依然难以解决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对于新医改方案中的基本药物制度,老百姓的态度可谓是谨慎乐观:近六成城镇居民(58.9%)认为该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减负”,27.2%认为“基本不具备减负”功效,12.1%相信能“很大程度上减负”。
感受八:农村居民看养老:不再只指望儿子,对政府和社会有期待
与2007年相比,农村居民在养老问题上对社会和政府有更高的期望:超过三成民众预期未来养老费用将主要来源于政府和社会(2007年为16.9%);预期主要来源于子女晚辈的比例则由2007年的49.4%下降至37.5%。
这是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反应,也与政府农村养老政策思路的转变密不可分,政策思路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农村居民社会化养老、制度化养老的意识和期待。
2009年9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了试点工作,尽管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目前对于该项政策并不了解,但将近八成农村居民愿意参保。
在中国,“养儿防老”曾经是天经地义。
一方面,虽然儿子有养老子的责任和义务,但不一定有足够的能力;另一方面,儿子应该养老子,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和社会就没有养老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和家庭在养老中均要有所担当。
感受九:社会事务管理机制有待突破,清廉与贫富分化最为垢病
“政府管理信心度”一直是“零点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由“政府管理经济事务信心度”、“政府管理国际事务信心度”和“政府管理社会事务信心度”三个次级指标组成。
在以往历年调查中,这三项管理信心度一直表现出“两高一低”态势:对政府管理经济事务、国际事务有高度信心,但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信心度则偏低。
2009年,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大大提拉了民众对其管理经济事务的信心度;而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强力推进,也增强了民众对于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信心度。
但是,相比较而言,对于政府搞好经济的信心明显高于社会事务信心,而下拉政府社会管理信心度的则主要是“反腐败”和“解决贫富分化”这两个老大难问题。
技术说明:2009年“零点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
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下辖的农村地区总计3803名16 -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
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1%。
(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前身创始于1999年,是一家以开发追踪中国社会各社会群体的消费文化与社会议题数据为核心、并借助于网络途径实现研究数据的广泛传播为宗旨的中国专业调研数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