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选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摸鱼儿雁丘词》,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和人生情感的优
美词作。
本文将对该词进行加赏析。
《摸鱼儿雁丘词》中的“摸鱼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捕鱼方式,即在江河湖泊中
放出一种特殊的草种,它能吸引鱼群,待鱼们被吸引过来后再将其捞起。
词中以这种特殊
的捕鱼方式开篇,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清静自然的画面:“扁舟一叶浪心平,芦花满地鹭
飞惊。
摸着鱼儿水面走,蓼花深处雁声啼。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宁静、轻松、闲适的氛围。
词中主人公与其妻子相互倾诉感情,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爱:“今宵共君一月色,明朝对此又开怀。
”尤其是最后一句“陪君如伴山中石,不见有人千载情”,表达出无间
情深的爱情。
这种纯真无邪的爱情观念也渲染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存在的尊重感情、珍视爱
情的美好品德。
词中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民生凋敝、人民苦难的现实:“自
古忧亡多少事,更怜离别恨如丝。
万行归来只手空,不觉搔头自叹时。
”这些文字让人们
意识到,虽然景色优美,但劳动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仍是不可避免的。
总的来说,晏殊的《摸鱼儿雁丘词》既风景如画,又情感丰富,既抒发了对自然美景
的热爱,又表现了对真挚深情的珍视,同时也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丰富了中
国文学的意蕴。
【课程论文】唐诗宋词鉴赏-王维诗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第一次接触到诗人王维,或许并不是在小学的课堂上的,而是在书法老师那里获得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句在笔墨下流出,淡白的宣纸上一股清香的墨韵味,明月、清泉,一股寂静悠然之意顿时生于心间。
喜欢王维,喜欢他的那份悠然自得,喜欢他的田园风,清新脱俗,自然朴实,似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心间。
盛唐出了太多的名人,豪情壮志的李太白、忧国忧民的杜子美,固然会激起心中的一股涌浪,但是缺少了那么点宁静与安然。
平日的时候,喝杯茶,读上几句王维的田园诗,喜欢这样安静悠闲的生活。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高中对这句话情有独钟。
并不仅仅是因为小学时曾经练过书法,挥墨写过这句诗词。
老师曾请班里的那位艺术生将此景画于黑板上。
果然,艺术生胸有成竹,两三笔,明月,松树,清泉,水中石顿时映现于黑板之上。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月光洒下松树林之间,淡淡的月光透出几分清凉寂静,松针斑斑驳驳,随风摇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汩汩清泉流过石头,轻轻留下自己到过的足迹,那边是石头上的磨痕。
犹记得当年学习二胡曲《良宵》之时,老师曾关掉教室里的灯光,一轮明月的微光洒进教室,凉凉的,沙沙的,就是这种感觉或许。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一个"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感觉、视觉、听觉、感受交错纵横,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竹里馆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或许这首与山居秋暝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林深处,绝无尘世的嘈杂,琴声清幽,歌吟舒畅,诗人此时尽情享受着独处的自由,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高雅情趣,他高傲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知此乐者,唯此山此月也。
宋词鉴赏论文

对香山居士的诗歌赏析0111122028 王静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会计一班白居易简介及生平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因做过太子少傅,后人也管他叫白傅)。
大历(七七二)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县)。
他的远祖是秦代的名将白起。
白起死后,秦始皇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其子孙遂为太原人。
白起以下二十八世孙白建从太原移家韩城(今陕西韩城县)。
其曾孙白温(白居易的曾祖),又从韩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境内)。
所以白居易有时自称太原人,有时自称下邽人。
他的祖父白锽十七岁以明经及第,长于五言诗,有诗集十卷,曾做过洛阳主簿、酸枣县令等官。
他的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在许多地方做过小官,颇有政绩。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文学和仕宦著称的小官僚家庭。
但这个小官僚家庭,以在动乱的时代趋于没落。
白居易十几岁的时候,由于朱泚,李希烈等作乱,曾在徐州,越中等处避难。
年纪稍长,有南北奔走,愁于衣食。
⏹白居易的创作诗体诗人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前三类是就诗的内容谈的,后者却是就诗的形式而言的。
同时,有的讽喻诗与闲适诗、感伤诗之间也很难截然分开。
一部分讽喻诗有闲适、感伤的因素;一部分闲适诗、感伤诗有讽喻的成分。
但是,讽喻诗与闲适诗、感伤诗毕竟代表了两种不通过的思想倾向,讽喻诗通常是站在社会的角度而言的,讽喻诗和感伤诗通常是站在诗人自身的角度而言的。
◆讽喻诗白居易的讽喻诗,现存一百七十多首。
这个数目,在整个白居易的诗作中占得比例并不大,但与其他唐代诗人比较起来,却显得十分突出。
无论是诗歌的数量,诗歌反映社会的广度,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度,诗歌艺术性的高度,白居易都可以和杜甫并列,远远为其他唐代诗人所不及。
白居易作讽喻诗的目的,他在很所地方都有论述。
在《新乐府五十首》的序言中,诗人说:“……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诗人希望通过指着,特别最高统治者皇帝看到自己的诗,受到讽喻而有所悔悟与警惕,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约束自己的行为,减轻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宋词鉴赏 期末-论文

外国语大学期末论文宋词鉴赏宋词中的浪漫爱情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正文 (3)一.少女.怀春 (4)二.情殇.离别 (5)三.爱恨.相思 (6)四.生死.执念 (7)结论 (8)参考文献 (8)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可以是少女怀春的美好青涩,可以是情殇离别的悲凄伤感,可以是爱恨相思的缠缠绵绵,可以是生死执念的坚贞不渝······种种爱情都可以在宋词中找到对应,种种恋人都可以在宋词中体味深情。
关键词:宋词,爱情。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而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棵常青树,当仁不让地在宋词中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本文将就“爱情”这一主题,以李之仪,柳永,苏轼和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优秀诗篇为代表对宋词”进行探究。
宋词中的浪漫爱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现代社会纷纷扰扰,匆匆忙忙,每当白天的忙碌沉入夜晚的宁静,我常会想起那些在青葱岁月里读过的宋词,那些温婉美好的爱情之词总会如一眼淙淙的清泉流入我的心田。
都说“唐诗重情,宋词重理”,其实宋词中的情未尝不丰富,就比如这些宋词中的种种爱情就是这么多样而细腻。
一.少女·怀春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加上一段青涩美好的爱情无疑是最牵动人们内心的。
对已然老去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最值得追忆的岁月;对于正值年少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现在最宝贵的财富。
文学作品中不乏此类作品,而宋代词人李清照之作无疑是最出挑的。
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唐宋词鉴赏论文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就《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三首诗进行赏析11605014-01谈起苏轼,我们必会提其他的“豪放”之风。
正如我们所知,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它的豪放诗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的词大气磅礴,突破了词“艳科”的定式思维。
不仅如此,他把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由此丰富了词的意境,扩大了词的题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全方位的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不余,运斤成风。
”由此可见,这种“豪放”即是不拘泥于前人,在对词的风格和内容进行创新之时却又符合自然规律。
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在苏轼词现存的三百四十首中,其风格很多。
有体现苏轼旷达之情的豪放词,也有体现柔情的婉约词,而“苏轼词风的特点是什么?历来的评论虽答题相近,却各有侧重,并不一致。
有以为‘豪放’者,有以为‘清丽舒徐’者,有以为‘韶秀’者,有以为‘清雄’者。
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常常是丰富多彩,可以作面面观的,上述诸说,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一鳞一爪,不失其真,诸家所见,应该并存不废。
目苏词豪放者,最为通行,众口一次,几乎不拔”⑴。
笔者想就苏轼的豪放之风,进行一下赏析。
关于苏轼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在宋代宇文豹的《吹剑续录》中有这样的记录:“东坡居士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倾倒。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早在苏轼的时代,《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首词,已经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了。
“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自然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风云际会的一时豪杰。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摸鱼儿雁丘词》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以雁丘词这一景点为背景,以婉约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恋人的思念之情。
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情厚意的内心世界,使读者领略到了其宛转多姿的艺术魅力。
《摸鱼儿雁丘词》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精神风貌。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们对文学的追求和创作热情达到了巅峰。
辛弃疾作为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树一帜的思想观点,对宋代文学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词作以婉约的笔调和精心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逝去的恋人的痛苦思念之情。
词作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对逝去恋情的回忆。
例如词中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绿肉红衫映画楼”和“始信消息来风晓,李陵堪唤作冤魂”等词句,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到诗人的真情实感。
词作以雁丘为背景,用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逝去姑娘的思念之情。
例如词中的“雪花汗漫舞灯前,暖雁技开纤手穿”和“断肠人在天涯泪,翦尽巴山探川螺”等词句,通过对雁丘春景的描绘和自然美好的比喻,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诗人内心的情感。
文档唐诗宋词鉴赏论文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读书札记151 美丽错误唐诗宋词中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狂想杨澄宇如果说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处于哲学生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则宣布了哲学的死讯既敲响了丧钟又当起了掘墓人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做那一个隐居与徘徊的守灵人。
思念是一种病哲学也是一种病它们都是人类因为天性患上的精神疾病。
他说哲学是碰到语言的界限时头上撞起的肿块这么说来爱情则是碰到思念的界限时头上撞起的肿块而哲学与爱情本身的目的就是理解它轻抚它消解它。
这估计是从古至今以来最华丽最炫目也最难消解的肿块了而具体的道路则来自于对于日常生活语言的研究因为哲学的那个肿块正是因为撞到了语言的界限也就是误用了语言那么厘清语法还归朴素则家园在望。
比如说赫利克里斯的名言: 人不可能两肿块的病灶在于在人们日常习惯中是可以踏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进同一条河流的短时间内时间的流逝不能改变河流的指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突然意识流般地想到了杜甫的这句诗且慢按照维氏的说法诗句不正是对于日常用语的反动吗不也是那勇敢的一撞吗忧愁惊怖喜怒哀乐都由此而生我们大可对之仔细考量一番且当他山之石。
书架上正好有一本杂烩书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顺手牵来扉页上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起手一句岱宗夫如何按照正常的语法该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2 读书札记是用上问号或感叹号的而且隐去了感慨的主体就是我的存在五言当改为七言吾问岱宗夫如何而这个主体的缺失也贯穿这八句与整个中国诗词史但凡开宗明了地说出我来那也差不多成散文了。
这种主体的缺失绝不是西方狄俄普斯式的迷失在大多数情况下如豪放派是彰而不显在婉约词中是欲语还休但这种存的自信确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的而且也要把这种自信传导给读者。
譬如这句如当头棒喝让读者没有任何思考的犹疑撇去尘世中其他的纷扰直接被推入诗人的这个感叹中。
下面几句正是对于这句感叹的抒发但主体迅速地转换为泰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词风看词人及时代背景
自隋唐五代开始各种风格的词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到了宋代,更是把词文化推向了顶峰,而通过词风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古代词人的的内心思想抱负以及时代背景,进而帮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词的长短句形式,音乐性,婉约中甚至带着浮艳性,让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与诗同源,有的说源自隋唐,也有说始于六朝。
各种事物的产生必定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因此,确定词的源头对词风的演化也有一定意义。
关于词的起源细分至某朝代,某文化现象,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一个延续五千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文化继承也包含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中。
词本身,其押韵,朗朗上口,优美,音乐性本身就是文化的支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韵味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只是终于在隋唐汇聚成流并在宋代汹涌澎湃起来。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的恢弘大治年代,其诗深刻表现出时代背景的发达博大。
而词,作为一种新生文学形式开始发展,其词风与唐诗中的山水田园派有点类似。
像对江南美景及平静生活的向往的那种词气则反映了白居易刘禹锡等词人对美好恬静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看出二人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
与此同时这种词风反映了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尽管国力下降却仍大国气度犹存。
因为只有大国或者盛世年代才会有这样的风气。
还有以韦庄为代表的词风对游子思乡的尽情嘱托一方面反映这类词人对回归的渴望,当时的时代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又或许反映朝代本身对先朝盛世的渴望复兴。
而到了晚唐五代之际乃至整个五代十国(下面会说到)词风已经变成了浮艳之词。
反映的时代是堕落了。
五代十国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江南政权为主,而十国是历史上少有的缺少英雄的战乱年代,当时的词风充满萎靡浮艳气息,从宫廷开始,对文采,艳丽,繁华的追求深刻表现在词风上,其中又以南唐为代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社会弥漫着婉约的爱好。
词风的演化在南唐中主李璟时代尚属和平之词——而实际是藩镇割据年代。
从《摊破浣溪沙》中的闺怨词还有对物逝人离的伤感俨然带着对国式日衰的忧愁开始,到后主李煜对风花雪月的深刻描述,已经表明了词风到了女人式的柔弱了。
尽管词本身开始就是这种风格的,然而,这种演化已经表明了时代背景中在奢靡风气上的更深发展。
而国主的词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体会到了对江山社稷的忧虑,反映了社会中在重文的主流之中还有点尚武的风气。
而到了后主李煜,其词作在文学上的成就接近十国的巅峰,然而其内容却是胭脂歌舞。
当满天下的文采喜好都堆积在这“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时,这时代注定了被灭亡的命运。
重点要谈的是宋朝时期。
北宋时期盛行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
婉约派的特质可以说继承且发展了五代十国时的词风。
前宋是尤其真宗年间,其词风一如中唐时期的平静,有山水之情的诉说,闺怨的描述,甚至出现了对边疆景色描写以及思乡之情的诉说,大有令人心旷神怡视野宽广的意味。
这反映了整个朝代积极向上,深有盛唐的气息,如反映了范仲淹、寇准等词人的心怀壮志自信豪迈且心静的情操。
于此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也在民间集市大放异彩。
其代表的词风在文学成就上更甚南唐。
其脂粉味为历史词作之最。
这些都说明北宋文化的极度发展,盛世繁荣。
同时,社会弥漫的这种词风也在暗示这个民族步入重文轻武的时期。
南唐的危机也许会在日后再现。
不同的是,北宋并行着豪放派的词风。
并且出现不少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名家对婉约派中低俗的批评,王安石甚至批评宰相晏殊的词作,这说明时代的高级知识份子对国家和文化的风气有深刻认识,。
当两种词风同时绽放的时候说明这个时代到了盛世,与南唐相比,这种文学代表的朝代气息不同,一个是在沉迷中灭亡,一个是在开放与自信中洒脱。
而历史也已公认,真宗时期是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盛世发展的顶峰时期。
这其中又反映了柳永风流多情,王安石锐利坚强,苏轼自信豁达,欧阳修平静淡薄的心志……
靖康之难后,豪放派的词作逐渐占上风,像李清照的对故事故人的怀念又带着“做鬼亦英雄”的气魄,更别提岳飞辛弃疾的“怒发冲冠”慷慨激昂了。
这种词风又反映了北宋的落败即便是丢失半壁江山却实力犹存的状况,不像南唐李后主只能写出悔恨之意,反映的是南唐气数已尽的地步。
对于李清照的词风,从前期欢快无忧到后来诉说对故国的思念,婉约到后来的豪放,作为封建时期最有名的才女,展现给世人及历史的李清照是一个思想先进,文采卓绝的女性。
而岳飞和辛弃疾的词风则是体现大丈夫当在国难当头之
际撒血报国的壮士的气志。
之后的南宋词风却又是表现田园农家生活的恬静舒适,既非曾经壮志报国却只有报国艰难的叹息与失望,像辛弃疾后期的词作。
反映的是南宋时代繁华依旧却已失去积极向上的心态。
唐,北宋虽也有这些词风,然而却不是整个时代的词风。
而南宋此时的词风占据了曾经立志报国的仁人志士的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南宋尚武之风不再的没落趋势。
(自古以来,朝代都在和平中磨蚀自己的尚武意志直至死亡)综合上面的分析,凡是社会词风平静恬适的,表现了时代具有稳定和平之境,豁达开朗的表现时代的积极向上,而浮艳色彩的表现时代的繁荣与奢靡中带有腐败迹象。
事实上每个时代的词风都有主次之分,从主次我们有可以理解整个朝代的综合性质。
像北宋婉约与豪放并行反映了盛世的文明。
而对词人本身的认识更是不言而喻,因为词是人写的。
事实上,何止是词,古往今来,文学作风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背景时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关乎政治的文学。
从文学来帮助理解时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