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一、炮制方法1. 炙炙法是指以中等火力烤热或烘干药材,使之产生轻微变色或有淡淡焦烤气味的一种处理方法。
炙后的药材一般能够增加药用价值,同时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常见的炙法有干炙和湿炙两种。
2. 焙焙法是指以文火或微火将药材烤干,使其表面微微焦黄或焦黄。
这种方法可以驱走药材中的湿气,提高其质量,常用于药材的初步处理。
常见的焙制药材有焙枣、焙蔓越莓等。
3. 焯焯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沸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用清水漂洗干净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去除药材表面的杂质和污物,使其更加纯净。
常见的焯制药材有焯大蒜、焯豆腐等。
4. 炒炒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无油锅中翻炒直至药材表面发黄或出香,然后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炒制后的药材味道香气扑鼻,有助于提高药材的药效。
常见的炒制药材有炒白术、炒枣仁等。
5. 曝曝法是指将药材晒干,使其表面微微发黄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驱寒散湿、解毒祛邪,常常用于炮制补益类药材。
常见的曝制药材有曝地黄、曝菟丝子等。
6. 晒晒法是指将药材放在阳光下晒干的一种方法。
晒制后的药材,气味纯正,营养保存完好,适用于一些对气候和环境要求较高的药材。
常见的晒制药材有晒当归、晒芡实等。
7. 蒸蒸法是指将药材放入蒸笼中蒸熟,然后捞出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蒸制后的药材质地松软,容易吸收水分,加工后易于入药。
常见的蒸制药材有蒸泽泻、蒸麻黄等。
8. 曲曲法是指将药材放入酒曲中发酵,使其产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达到提高药效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曲制药材有曲蟾炮、曲斑蝥等。
9. 酿酿法是指将药材与酒、米醋等原料混合发酵,使药材适应不同的用药要求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酿制药材有酿生姜、酿白术等。
10. 炷炷法是指将药材用火炙或炙熟后再用生漆、松香等物质涂抹,使其制成炮制品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炷制药材有炷干姜、炷山药等。
以上是中药常见的炮制方法,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二、炮制工艺1. 炮制前的加工炮制前的加工是指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洗净、晾干、去皮、切片或切碎等工序。
《中药炮制学》第十章 炙法

《中药炮制学》第十章炙法第十章炙法一、含义炙法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润炒的操作过程。
二、炮制与炮炙的区别1. 炮、炙都代表与火有关的处理加工技术,制则代表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酒制与酒炙:酒制包括酒浸制、酒蒸制、酒煮制、酒炙制等,酒炙属于酒制的范围。
三、炙法与加固体辅料炒的区别辅料温度火力时间辅料作用操作方法炮制程度加辅料炒法固体辅料高中火或武火短中间传热体先炒辅料后投药颜色加深或变黄炙法液体辅料低文火长协同增强① 拌辅料后炒药;② 炒药后加辅料。
炒干四、分类――按照所用辅料分类 1. 酒炙――大黄、黄连; 2. 醋炙――甘遂、元胡; 3. 盐炙――黄柏、知母; 4. 蜜炙――紫菀、甘草; 5. 姜炙――竹茹(姜汁炒)、厚朴(姜汤煮); 6. 油炙――淫羊藿(油炒)、蛤蚧(油脂涂酥烘烤)、三七(油炸)。
第一节酒炙一、含义(1)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炮制方法。
(2)酒炙药物以黄酒为佳。
用量:黄酒10%~20%。
如蟾酥用白酒。
二、适应药物(1)苦寒类药物(大黄、黄连、黄柏);(2)活血化瘀类药物(当归、川芎、红花、白芍);(3)祛风通络及动物类药物(威灵仙、桑枝、续断、乌梢蛇、白花蛇等)。
三、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酒易渗透到药材组织内部】工序:黄酒――拌匀――闷润(加盖)――酒吸尽,文火炒干――放凉。
适用:大多数药物(质地坚实的根和根茎类药物)。
(2)先炒药后拌酒工序:净药材先炒至一定的程度后,均匀喷洒一定量酒,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适用:少数质地疏松的药材,如五灵脂等。
四、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如大黄、黄连。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当归、川芎。
(3)提高成品溶出率。
如黄芩。
(4)矫臭去腥。
如乌梢蛇、蕲蛇。
(5)降低毒副作用,便于粉碎。
如常山、蟾酥。
五、注意事项(1)闷润时加盖,避免酒挥发。
(2)若酒量少不易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再拌润。
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

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2.酒当归 ——先加辅料,再用文火加热,炒至
深黄色,取出晾凉。 药:黄酒=100:10
3.土炒当归——药材+土粉——炒至当归片上粘
满细土时——取出——筛去土粉——摊凉。 药:土粉=100:30
4.当归炭 ——取当归片,置炒制容器片,用中
火加热,炒至外表微黑色,取出晾凉。
五、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 药物与酒拌匀—闷润(酒被吸尽)——文火 炒——出锅——放凉。 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 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
先炒药(至一定程度)——喷一定量的酒—— 炒干——出锅——放凉。 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等。
用量:药物:黄酒=100:10~20
(2)止血成分增加,止血作用增强 (3)抑菌作用稳定
当 归
[处方用名]当归、秦归、归
头、归身、归尾、全当归、 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
[来
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 当归的干燥根。
[历史沿革]现行,有酒炒、
土炒、炒炭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当归(全当归)—— 药材,除去杂质,洗净,
炒白芍——药性稍缓,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
主。血虚萎黄,腹痛泄泻,自汗盗汗。如用于肝 旺脾虚之肠鸣腹痛,泄泻的痛泻要方;治泻痢日 久,腹痛喜按喜温的养脏汤
醋炙——入肝收敛,可敛血、养血,疏肝解郁。
如治尿血,血色鲜红的加减黑逍遥散
土炒——借土气入脾,增强柔肝和脾、止泻作用。
第二节
醋 炙 法
[炮制方法]
1.柴胡——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
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柴胡 ——先拌辅料,再用文火加热,炒干,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24 渗析制霜法:药物与辅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25 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物的胚芽。 26 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芽等。 27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 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28 土炒:土炒是将净药材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 29 饮片古称咀片,是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29、三类分类法:它是明代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领各种中 药的炮制,此法能反映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19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20 伤水:伤水是指药材吸水过多,成分流失的现象。 21 扣锅锻: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22 切制法: 23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30、五类分类法:包括它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火制),基本概括 了所有的炮制方法,较系统的反映药物的炮制工艺,而且能更有效的指导生产实际。
31.看水性: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二、简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 12 世纪),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公元 13 世纪至 16 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清代(公元 17 世纪至 18 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现代(公元 19 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2、明代陈嘉谟对中药炮制有何主要概括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 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 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 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 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 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3、临床选用中药饮片的规则(掌握炮制品的特点,考虑组方意图) (1、质地极其致密、坚实的木质类及动物骨、角类药材,宜切极薄片,如羚羊角、苏木、 降香等
炙法总结

第八章炙法一、概念1.炙法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并使辅料逐渐渗入到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依据所加辅料不同,一般可分为酒炙法、醋炙法、盐炙法、蜜炙法、姜炙法和油炙法六种。
2.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
3.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醋拌炒的方法称为醋炙。
4.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的水溶液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
5.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
6.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
7.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
依其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油炒法、油炸法和油脂涂酥烘烤法。
二、适用范围1.酒炙:适用于炮制活血散瘀、祛风通络药物和动物类药物。
2.醋炙:用于炮制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
3.盐炙:炮制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
4.姜汁炙:炮制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等药物。
5.蜜炙:炮制止咳平喘、补脾益气等药物。
三、目的1.酒炙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作用,矫臭去腥。
2.醋炙目的: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矫臭矫味。
3.盐炙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4.姜汁炙目的: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5.蜜炙: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缓和药性,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四、操作方法1.先加辅料后炒药:大部分药物采用此法。
2.先炒药后加辅料法:适用于酒炙(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醋炙(树脂类、粪便类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盐炙(含粘液质多的药物,如知母、车前子)、蜜炙(质地坚实的药物,如百合)。
3.油炙法分为:油炒法(如炙淫羊藿)、油炸法(如熟三七粉)、油脂涂酥烘烤法也称酥炙(如酥蛤蚧)。
五、辅料用量1.一般用量为100㎏净药物,用黄酒10㎏(五灵脂15㎏);用醋20㎏(芫花、甘遂、商陆用30㎏,乳香、没药5㎏,五灵脂10㎏);盐2㎏(加水约为食盐的4-5倍);生姜10㎏或干姜3㎏制备10㎏姜汁;炼蜜25㎏(百合5㎏、百部12.5㎏、麻黄20㎏、枇杷叶20㎏)。
主管中药师炮制辅导精华:中药炮制方法-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特殊的药物,需特别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1.含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
又称酥法。
2.辅料的选择及用量油炙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
常用的有麻油、羊脂油、菜油、酥油亦有应用。
3.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炒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油脂涂酥烘烤将动物类药物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透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
4.注意事项油炸药物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将药物炸焦,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
5.油炙的目的
增强疗效。
如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利于粉碎。
质地坚实的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