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人工降雨实验报告

人工降雨实验报告

人工降雨实验报告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作用、降雨侵蚀的发生过程、影响降雨侵蚀量的主要因素等。

2 实验原理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等,同时还受到土壤种类(不同土壤的可蚀性不同)、地面坡度、地表覆盖物种类及其覆盖物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系统,采用特定土壤(限于教学时数只能选择一种土壤),通过改变有限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面坡度)探讨土壤侵蚀量(土壤流失量)的大小,进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以上因素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关系。

本试验中,我们设计了两种因子的研究,即降雨历时(3min、5min 和10min)和地面坡度(10°、20°、30°)。

3 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产品厂家:日本大器株式会社;有效降雨面积:1.5m×1.5m;雨滴发生器至地面垂直高度:2.0m;降雨强度:10 mm/h ~ 200 mm/h 连续可调;雨滴直径:1.7 mm ~3.0mm;降雨历时:0~24 h 自动控制;工作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任选。

4 实验物品准备可变坡度土壤侵蚀槽1个(0.5m×1.5m);供试土壤适量(1.0 m3以上)装入土壤侵蚀槽;1000 ml 量筒若干个;1000 ml 塑料瓶30个;塑料漏斗30个;20 cm 定性滤纸2盒;烘箱1个;1/100天平2个;记录及计算用品适量。

5 第三组实验设计根据班内实验设计协商结果,我们组的任务研究降雨历时对土壤侵蚀量大小的影响。

5.1 地面坡度设计地面坡度分为10°、20°和30°3个坡度级,为单独研究降雨历时对坡面产沙量的影响,我们控制变量,坡度固定为20°。

5.2 降雨历时设计降雨历时分为3min、5min、10min 3个级别。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工影响天气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来影响大气环境,从而影响天气系统的运动和演化,以达到调节、改变天气的目的。

自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如农业、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空气净化等。

本文将从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技术现状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主要包括云雾处理、天气调节、人工降雨、冰雹防治和大气污染控制等方面。

下面简要介绍以下几种技术现状:1、云雾处理云雾处理主要是通过喷撒一定的化学物质或直接发射电磁波来改变云雾中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从而达到调节或改变降雨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物质有碳酸钠、硫酸铵等。

而发射电磁波主要是通过微波或激光等手段来使云粒子聚集而形成降水,目前已经有部分成功的实验。

2、天气调节天气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以改善天气状况。

常用的手段有烟火爆竹、火车运行、水坝放水等。

另外,还可以通过测量大气中的温度梯度、湿度等参数,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实现天气调节。

3、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手段来增加大气水汽含量,使云粒子聚集并形成降水。

常用的方法有喷撒化学物质、激光引导、常温云雾处理等。

人工降雨可广泛应用于农业、水资源管理、灾害防治等领域。

4、冰雹防治冰雹防治是通过喷撒化学物质或发射激光等手段来改变冰雹形成机理,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冰雹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物质有碘化银、碳酸钠等。

5、大气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或消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改善天气状况。

常见的方法有废气净化、尾气净化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手段来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

二、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未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集成化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主要是以单一手段为主,如化学喷撒、激光引导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会向更高效的集成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人工模拟降雨

人工模拟降雨

人工模拟降雨
1、人工模拟降雨是指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不同自然降雨,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侵蚀和产流、产沙过程的试验方法。

2、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供水系统、支架、喷头、仪表等。

其中降雨喷头是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核心部分,它是控制雨量大小的主要部件;不同孔径喷头的组合可以获得不同降雨强度和雨滴大小的降雨,也是模拟降雨装置能否较好地模拟天然降雨各种特性的关键因素。

与野外径流小区相比,人工模拟降雨能加快研究进程,缩短研究周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资料。

3、人工模拟降雨可分为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

与天然降雨(自然降雨)相比,人工模拟降雨具有耗时短、效率高、易控制和适应性强等优点。

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应用研究综述

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应用研究综述

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应用研究综述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应用研究综述一、引言短临降水预报一直是气象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准确的短临降水预报对于农业、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决策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短临降水预报面临许多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人工智能算法在短临降水预报中的应用1. 传统统计模型传统的统计模型在短临降水预报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比如基于回归分析的模型,通过分析历史观测数据及其他影响因素,建立了降水与其他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水预报。

然而,由于天气系统的非线性和复杂性,传统统计模型在预报精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历史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自动发现其中的模式和规律,并在新的数据上进行预测和分类。

在短临降水预报中,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等算法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算法通过分析大量的气象要素数据,建立了降水预报的预测模型,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报精度。

3. 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具有很强的建模和预测能力。

在短临降水预报中,深度学习算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自动发现数据中的高级特征和复杂关系,并实现更准确的降水预报。

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是深度学习算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

这些模型通过学习大量的气象数据,实现了对降水的准确预测。

三、问题和挑战1. 数据问题短临降水预报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作为输入,然而目前的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缺失。

人工降雨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人工降雨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人工降雨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也持续升级。

严重的气象灾害已经在各地发生,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降雨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学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从人工降雨技术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人工降雨技术的原理人工降雨,顾名思义,指我们在大气中放置种种物质来激励大气水汽凝结降水的现象。

其技术实践其实并不复杂——通常,这些物质会通过特定的工具、飞机或火箭来送往云层中,然后在云层内通过粒子引发云滴的形成,再通过自然变化模拟天然的降水。

与自然降水的形成不同的是,人工降雨所使用的引导物质往往最初并非云层中本身就存在的,而是由人工添加的。

它们会催化云中气体和气溶胶的复杂反应,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促进降雨。

具体来说,云雾特别的环境和人工添加的物质共同导致了云中气态水、云雾颗粒和云中的微生物有机质等的构建和交互作用。

这些物质可能通过人工添加的植物控制物、二甲基硫酰氯(DMSC)、Ensolite等化学物质,吸引冰晶与水滴。

相应的,云中的冰晶和水滴或物质的聚合体互相作用,形成足够重量的小颗粒群,最终凝结降落落日。

二、人工降雨技术的研究进展人工降雨技术是一项繁琐和相对成本极高的技术。

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的各类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们还是在这个领域继续展开了各种研究。

在我国,人工降雨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各类的实际工程领域。

我国人工降雨探索和应用的发展历程被看做为全球降雨技术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当然,在实际的应用中,人工降雨技术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更新。

目前,在人工降雨技术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两个关键的节点,即降雨反应和降雨目标。

降雨反应的优化需要重视各类已知触发人工降雨反应的潜力与局限性,以及各种降雨反应的相互影响。

特别地,随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偏旁体积和孔隙度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工降雨的应用成效。

在降雨目标方面,高效、精准的降雨技术尤其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对人工降雨的研究报告

对人工降雨的研究报告

对人工降雨的研究报告2019年(简称“本年度”)人工降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研究旨在探索人类对天气模式的干预方法,以增加降雨量,改善农业生产和缓解干旱等气候灾害的影响。

本年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1. 人工降雨方法改进:研究人员通过改进云雾凝结核的引入方法,探索了人工增加云雾凝结核的潜力。

利用激光辐射、卫星技术和航空器投放等手段,成功增加了云雾凝结核的数量,进而促使云雾中水蒸气凝结为水滴和冰晶,从而诱导降雨过程。

2. 降雨过程模拟与优化:为了更精确地模拟和预测人工诱导的降雨过程,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数值模型和算法。

通过这些模型和算法,我们能够对云团的形成、演化和降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优化人工降雨的策略。

3. 人工降雨效果评估:根据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对人工降雨的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

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人工降雨能够显著增加目标区域的降雨量,并且与自然降雨相比,两者的特征在时空分布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4. 成本效益分析:在人工降雨研究中,我们还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以评估人工降雨技术的实际应用前景。

通过综合考虑投资成本、维护费用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等因素,我们得出结论:人工降雨技术在特定区域和特定应用场景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本年度的人工降雨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通过对人工降雨方法改进、降雨过程模拟与优化、效果评估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们逐步揭示了人工降雨的潜力和应用前景,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缓解气候变化影响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人工降雨技术,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进一步完善该技术,以期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效果。

人工降雨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人工降雨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人工降雨研究报告论文范文人工降雨研究报告论文范文摘要:本研究对人工降雨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在干旱地区补充降水资源,帮助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

然而,人工降雨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成本高昂、环境影响等问题。

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人工降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工降雨,可行性,效果,成本,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引言人工降雨技术是一种通过人为手段影响云层和降雨过程,增加地面降水的方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加剧,人工降雨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降雨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方法为了验证人工降雨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干旱地区作为实验场地,并在一段时间内对该地区的云层进行观测和分析。

然后,我们使用云种子剂和云激发物来刺激云层产生降雨。

最后,我们通过降水监测站以及采样和分析技术来评估实验结果。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在干旱地区增加降水量。

在实验期间,经过人工处理的云层产生了明显的增雨效果,降水量比未处理的云层有显著提高。

这表明人工降雨技术在增加降水资源和改善地区水资源状况方面具有潜力。

然而,人工降雨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昂的成本是一个问题。

目前,人工降雨技术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投入,导致成本较高。

其次,人工降雨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云种子剂的使用可能会对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风险。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来解决。

结论本研究探讨了人工降雨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降雨技术具有增加降水资源和改善地区水资源状况的潜力。

然而,成本高昂和环境影响仍然是人工降雨技术发展的障碍。

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人工降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在干旱地区进行云层观测和分析,证明了人工降雨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
嘿,你知道吗,我有一次特别好玩的经历,跟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有关呢!那回呀,我去参观了一个科学实验室。

一进去,就看到一个大大的装置,那就是用来进行人工模拟降雨的啦。

我就特别好奇地凑过去看。

原来呀,这个实验的原理就像是我们平时玩的过家家一样。

他们有个像大喷头一样的东西,这个喷头呢,就好比是天空中的云朵。

然后通过一些神奇的操作,这个喷头就可以喷出好多好多的小水滴,就像下雨一样啦。

我看着那些小水滴哗啦啦地落下来,就好像真的下雨了似的。

工作人员就给我解释说,这就是模拟大自然中的降雨过程呢。

他们可以控制这个喷头喷出的水量大小呀、速度呀啥的,来研究不同情况下降雨的效果。

我当时就在想,哇塞,这也太有意思了吧!就好像我们自己创造了一场小小的雨。

我在那观察了好久好久,看着那些水滴落下,滴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感觉特别神奇。

而且通过这个实验呀,科学家们就能更好地了解降雨对各种事物的影响啦,比如对土壤呀、植物呀之类的。

这就是我那次关于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的有趣体验啦,真的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呢!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一个个小水滴落下的样子,就像是大自然在我眼前展示它的奇妙之处。

原来科学也可以这么有趣呀,哈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研究综述任树梅1 刘洪禄2 顾 涛1(11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北京市100083; 21北京市水科所 100044) 摘要 在开展雨水高效利用的试验研究中,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可以缩短试验周期,加速雨水入渗规律、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进程。

可以通过控制试验条件,模拟不同环境,弥补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因环境变化而无法得到试验期内计划的研究结果,或者进一步补充论证在自然降雨情况下得到的研究结果。

介绍了在水土保持和降雨入渗研究中模拟降雨装置的研究概况,提出了简易模拟降雨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降雨均匀度 降雨强度 雨滴动能 雨滴中数直径Summary of R esearch on Artificial Simulation of R ainfallR en Shumei1 Liu H onglu2 G u T ao1(1.C ollege of Water Res 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2.Institute of Water C onservancy of Beijing City,100044,China)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simulation of rain fall can shorten the time length of experiment,and speed up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rain fall in filtration rule,s oil erosion rule i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ain water high-efficiency use.Through control of experiment condition,simulation of rain fall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an be realized.T hus,this meth od can remedy the failure of ex periment of natural rain fall condition due to vari2 ation of environment,and validate the ex periment result under natural rain fall condition.T 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s 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rain fall in filtration is summarized,and the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for the sim ple simulation device of rain fall simulation are proposed.K ey w ords:artificial simulation of rain fall rain fall uniformity rain fall intensity kinetic energy of rain drop rain fall median diameter 自1980年以来,国内外雨水利用得到迅速的发展,不仅少雨国家(如以色列等)发展较快,而且一些多雨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也得到发展,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都在积极开发利用雨水,所以积极开展雨水高效利用是定深度后,由于得不到地下水的滋润,降雨又稀少,原有靠地下水生活的茂盛天然植被便会退化甚至枯死。

所以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关系,使其协调统一。

新疆目前的生态用水量约280亿m3(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量的37%),这个耗水量是不能再减少的。

(2)关键是节约用水。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

如前所述,新疆地表水、地下水年可利用总量为682亿m3。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但从区外调水难以实现,属水权之内的可利用水资源也难以充分利用。

因此,新疆的农牧业、工业、生活用水总量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做文章,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

在节水过程中,应当从新疆的节水现状和区情、水情出发,深入分析掌握现状节水达到的水平和现状节水措施所产生的节水作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工作难点、具有的潜力和突破点。

在此基础上,应分地区、分部门、分类型,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具体条件,以提高水利用率和效益为中心,提出不同阶段要达到的节水水平和需要采取的工程及非工程节水措施,实现以节水为中心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开展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如提高水利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农业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工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循环用水的次数,生活用水采用先进节水措施等。

□参考文献1 凯色尔.新疆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全疆第二次决策咨询研讨会论文集[R].20002 张志新.试论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灌溉排水.2000(1): 42~493 董新光.新疆水资源短缺原因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1(1): 10~154 郑旭荣,李明思,樊曙光.新疆干旱地区农业用水利用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2)[作者简介] 塔义尔・肉孜,男,41岁,副教授(收稿日期:2002-03-10)37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年第3期摆在我国水利工作者面前的崭新研究方向之一。

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有潜力的降雨资源,发展有限灌溉(灌关键水、救命水),提高作物产量,促使农牧民脱贫致富,不仅是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

为了给水土保持、雨水集蓄工程及田间试验提供科学依据,定量的评价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以及入渗产流关系,使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可以克服常用的野外径流小区进行定位观测耗时费力的缺点,缩短试验周期,加速雨水入渗规律、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进程。

1 模拟降雨研究方法的现状在每一年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年的同一时期,对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行田间实际监测,研究不同耕作措施的保水效果,所需研究周期长,受环境气候影响大,要获得理想的结果至少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可以在短短几天的时间,研究出不同耕作措施的保水效果;通过控制试验条件,可以模拟不同环境。

用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因环境变化,而无法得到试验期内计划的研究结果,或者进一步补充论证在自然降雨环境下得到的研究结果。

目前在国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多用在水土保持方面的科研活动中,用于农田耕作措施的研究还不多见。

黄毅等[1](1997)通过多次筛选试验,研制出单喷头变雨强模拟降雨装置。

该装置模拟降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喷灌自吸泵将水以不同流速送到装有特制弹性压片的喷体,有压水流在弹性压片的作用下形成薄厚不等的连续水舌,水舌射向空中时受到空气的阻力形成大小不同的雨滴。

在这样一个连续的系统内,施加不同的供水压力就形成不同厚度的水舌,进而形成从小到大的雨量。

该装置的有效降雨面积为20~40m2,降雨强度30~150mm/h,降雨均匀系数K≥0.8。

刘素媛等[2](1998)经5年研究、3年应用和3万个数据率定研制成功的S B-Y Z CP (野外移动、组合、侧向、喷洒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其降雨喷头由6种不同孔径(7,9,11,13,15,17mm)的喷嘴和碎流板组成。

喷嘴出流由6支供水管分别供水,不同孔径的喷头可组成任意组合的降雨机组降水,出水流量和时间由车里的自控装置、仪表监测控制,雨滴高度11m。

塔架由5层金属钢架组成,第四层设平台以调整喷头。

冯绍元等[3](1998)采用人工降雨方法研究降雨入渗规律,初始含水率分布均匀条件下,提出4种不同雨强处理降雨入渗径流的简便计算方法。

王小燕等[4] (2000)在中澳合作项目中用人工降雨方法研究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地表径流与水分入渗关系,降雨模拟器的降雨量、雨型和降雨强度可通过选定喷头、调节供水压力和控制喷头摆动速度来完成。

陈文亮等[5](2000)研制的SR型人工降雨装置是一种多喷头、多单元组合式的间歇降雨装置,该装置喷头出水孔径较大,其雨滴直径大小分布与天然降雨相似。

喷头处辅以使喷头往返摆动的机械装置,可增加喷头的散水面积和均匀度,可将降雨强度控制在实用的雨强范围内,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该降雨装置采用间歇下喷方式,降雨高度2.4m 及供水压力在0.2~2kg/cm2时,所测定雨滴直径为0~3mm,个别超过4mm。

根据测定,该降雨装置已满足此范围的雨滴,获得下落终点速度,均匀系数80%。

喷头为美国V-80100,孔径6.4mm,喷头处压力一般为0.2~1kg/cm2。

石生新等[6] (2000)采用野外人工降雨的方法,研究了高强度降雨条件下地面坡度、植被对坡面产沙过程的影响。

喷洒器为单向折射式,出水口为不同直径活动孔板,可更换。

用4马力柴油机配喷灌机加压取水,通过闸阀和更换出水孔板控制雨强,整个降雨区架设风障,防止雨滴飘拂,降雨强度78mm/h。

高小梅等[7] (2000)研制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采用医用注射针头在一圆圈内振动洒落水滴模拟降雨。

经过两年多现场试验中的使用,证明它具有降雨强度可变范围宽(小降雨器2~100mm/h、大降雨器4~100mm/h),降雨强度下限低(小降雨器2mm/h、大降雨器4mm/h)和性能稳定等特点。

与采用喷嘴喷淋的装置相比较,便于控制降雨面积、降雨量和总给水量。

该装置能满足现场核素迁移试验使用要求,也可用于其他需要模拟降雨的试验研究中。

雨强可变范围满足2~100mm/h要求,给定水滴落差为0.5m。

李裕元等[8](2001)研究了侵蚀条件下坡地土壤水分与有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试验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进行,采用侧喷式人工降雨设备,喷头高度为16m;装土槽采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移动变坡式钢槽,规格为5m×0.5m×0.5m。

90年代以前我国使用的降雨器的主要技术性能见表1,日本使用的降雨器的主要性能见表2。

综上所述的各种模拟降雨装置可以归结两类,一类为用喷头作为雨滴发生器,如上述SR 型人工降雨模拟装置和S B型侧喷模拟降雨装置;另一类为用自吸泵输水,用孔板作为雨滴发生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