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合集下载

人工模拟降雨

人工模拟降雨

人工模拟降雨
1、人工模拟降雨是指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不同自然降雨,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侵蚀和产流、产沙过程的试验方法。

2、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供水系统、支架、喷头、仪表等。

其中降雨喷头是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核心部分,它是控制雨量大小的主要部件;不同孔径喷头的组合可以获得不同降雨强度和雨滴大小的降雨,也是模拟降雨装置能否较好地模拟天然降雨各种特性的关键因素。

与野外径流小区相比,人工模拟降雨能加快研究进程,缩短研究周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资料。

3、人工模拟降雨可分为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

与天然降雨(自然降雨)相比,人工模拟降雨具有耗时短、效率高、易控制和适应性强等优点。

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控制系统(降雨积水模拟实验系统)

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控制系统(降雨积水模拟实验系统)

降雨积水模拟实验系统(室内人工降雨模拟系统)设计方案概述: 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几乎是逢雨必涝,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到底要几年一遇的降雨才能不内涝?气象部门之前已有预报,排水、公交、地铁、道路等部门也都启动了防汛应急预案,排水的车辆设备早早就在莲花桥等重点路段待命抢险。

在大雨中,公安、交通、排水等部门的可以说是全员上岗,坚守岗位,公安民警以身体站在积水里,以身体为标杆指引车辆,工作不能说不尽力,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的积水点段?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城市中的排水设施标准普遍偏低。

据了解,目前北京仅有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共区的排水管线达到5年一遇,即满足每小时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区普遍为1年一遇,个别区域按照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

另一方面是城市的空间扩张、硬覆盖加剧、人口膨胀等通病加剧了突发天气灾害的可能性。

综述:北京知控高科技术有限公司的降雨积水模拟实验系统(室内人工降雨模拟系统)有三大部分组成,分别为人工降雨管路、人工降雨自控系统,实验平台三大部分组成,建成后不但能完成模拟不同参数的降雨、不同地表覆盖、不同地下管网分布等条件下降雨积水模拟的实验,也可做渗透、土壤水分运移、植物生态、土木工程等领域相关科研实验工作一.降雨积水模拟实验系统(室内人工降雨模拟系统)技术指标如下:1)、有效降雨面积:4×9m(36)平米2)、降雨高度:2.1m(降雨喷嘴至实验平台高度)3)、雨强连续变化范围:20-150mm/h4)、降雨均匀度系数:大于0.865)、雨滴大小调控范围:1.7~2.8mm6)、降雨调节精度:7mm/h7)、柜式控制台,液晶显示数据及雨强值和雨强曲线,可以实现手动、自动等控制模式。

二.系统组成: 控制台面板, 控制台面板, 降雨阀控制箱, 泵房, 实验槽泵房内设备组成:1、上水阀,上水有两部分组成,手动开关及电磁阀。

2、水箱,水箱由箱体、人孔、进水口、溢流口、出水口、排水口等部分组成。

人工降水和自动降水设备的原理及误差来源分析

人工降水和自动降水设备的原理及误差来源分析

人工降水和自动降水设备的原理及误差来源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人工站降水和自动降水设备原理,其次从不同设备本身带来的误差和观测时间不一致引起的误差两个方面介绍人工降水和自动降水设备误差来源,希望对相关人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人工降水;自动降水;原理;误差来源引言:人工降水和自动降水设备在现代气象研究和气象操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工降水是指通过人为手段来增加降水量。

其原理是利用云的物理性质,如云微观结构、云粒子碰撞、凝结核活性等,通过激发云内的水汽凝结过程,从而诱导降水的形成。

这种方法有助于解决干旱和缓解旱情,但需要严格控制和高度的技术。

而自动降水设备是一种无人操作的降水监测装置,它通过使用各种传感器和仪器来实时监测降水的各项参数,例如降水强度、降水过程时长和降水类型。

它主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准确且快速地获取气象信息。

然而,人工降水和自动降水设备都存在误差来源,需要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情境选择适当的设备,并进行相关的校准和比较,以确保获得准确可信的降水数据。

一、人工站降水原理人工增雨是指通过人为手段改变云水含量,从而促使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滴并降下雨水的气象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冷凝核和冻结核,提供给云中的水蒸气一个凝结或冻结的起点,使其成为云滴或冰晶,进而诱发云内的凝结和沉积过程,最终形成降水。

在人工增雨过程中,通常采用两种主要方法:一是云碱法,即通过在云顶喷撒一定量的草酸汞或硝酸银等物质,形成云碱颗粒,通过空气对流上升到云体中,促使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滴,最终降下雨水;二是云种法,即在云体附近喷洒一定数量的干冰或飞机上释放冷液态空气,使云中饱和度升高,云滴凝结,产生降水。

人工增雨原理的关键在于提供冷凝核或冻结核。

冷凝核一般是云中本来就存在的微小颗粒,如气溶胶、尘埃等;冻结核则是能引起云中水蒸气直接冻结成冰晶的颗粒。

通过喷撒化学试剂或引入制造的冷凝核和冻结核,使云内凝结成云滴的条件得以实现。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一、人工降雨基本概念人工降雨,是用人为的手段,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使云层的冰晶、雨滴迅速增大而形成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天气干旱,我过多地采用了人工降雨的方式,缓解旱情。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

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是人工影响天气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

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二、人工降雨的原理与方法人工降雨的方法主要有冷云催化、暖云催化、动力催化等方法,具体而言:A/冷云催化在温度低于0°C的冷云降水过程中,冰晶浓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降水粒子浓度的实测资料和理论估算,只有当冰晶浓度达到1个/升或更高的量级时,才有较高的降水效率。

对因冰晶浓度不足、降水效率很低的自然云,若在其过冷却部位播撒成冰催化剂,就可以增加冰晶浓度。

每克干冰或碘化银,可产生1012个以上的冰晶,若用几百克,就可以使几十立方公里云体的冰晶浓度达10个/升。

这些人工冰晶通过伯杰龙过程迅速增长,促进冷云降水过程,使降水量增加。

一些比较严格试验的统计分析表明,冷云催化可以增加降水量10~20%。

如果人工冰晶的浓度很大,则形成的雪晶的平均尺度较小,它们从云中下落到地面的时间较长,在气流的作用下,会落到下风方向更远的地方而改变降水的分布。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
嘿,你知道吗,我有一次特别好玩的经历,跟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有关呢!那回呀,我去参观了一个科学实验室。

一进去,就看到一个大大的装置,那就是用来进行人工模拟降雨的啦。

我就特别好奇地凑过去看。

原来呀,这个实验的原理就像是我们平时玩的过家家一样。

他们有个像大喷头一样的东西,这个喷头呢,就好比是天空中的云朵。

然后通过一些神奇的操作,这个喷头就可以喷出好多好多的小水滴,就像下雨一样啦。

我看着那些小水滴哗啦啦地落下来,就好像真的下雨了似的。

工作人员就给我解释说,这就是模拟大自然中的降雨过程呢。

他们可以控制这个喷头喷出的水量大小呀、速度呀啥的,来研究不同情况下降雨的效果。

我当时就在想,哇塞,这也太有意思了吧!就好像我们自己创造了一场小小的雨。

我在那观察了好久好久,看着那些水滴落下,滴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感觉特别神奇。

而且通过这个实验呀,科学家们就能更好地了解降雨对各种事物的影响啦,比如对土壤呀、植物呀之类的。

这就是我那次关于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原理的有趣体验啦,真的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呢!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一个个小水滴落下的样子,就像是大自然在我眼前展示它的奇妙之处。

原来科学也可以这么有趣呀,哈哈!。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人工降雨是指由人为手段促使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雨的技术。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进展迅速的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主要有云体催化、云体强化和空中喷洒三种。

然而,虽然人工降雨对农业灌溉和水资源补给具有重大意义,但它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人工降雨的原理可以通过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实现。

云体催化是通过空投掺杂催化剂的火箭或航空器,将云中的冰晶或水滴负电化,进而增加冰晶的偏聚和形成密集的降雨。

云体强化则是通过喷撒凝结核物质(如干冰、银碘化银等)使云体内水滴逐渐增多,云体发展更健壮,进而有效增加云的降水量。

空中喷洒方法则是利用飞机或无人机喷放云中的液态水或干冰,造成气象条件的微小变化,进而促使云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雨。

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有些古代文明采用过一些原始的方法,如在火堆旁燃烧特定植物来产生烟雾、撒播云朵来引发降雨。

然而,真正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初。

世界上第一次记录的有关人工降雨实验是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进行的,于1915年5月发布的一篇科学论文中指出,用爆破方式在云中放置硝酸银棒,形成冰晶,从而增加云中颗粒物的作用表面积,最终导致降雨增加。

在二战期间,人们进一步开发了航空喷洒方法,如在云中喷洒盐酸或硫酸铵等化学物质,来增加云中的凝结核,从而增加降雨。

虽然人工降雨对农业和水资源具有明显的益处,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环境影响。

首先,人工降雨可能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在干旱地区。

大量的水被用于人工降雨,可能对降水所在地的自然水循环造成一定的扰动。

其次,人工降雨可能引发洪水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如果人工降雨的降水量超过当地土壤和水体的承载能力,就容易导致水灾和土地损失。

此外,人工降雨方法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人工降雨试验中使用的化学剂可能导致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综上所述,人工降雨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但也需要注意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实验三 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讲义

实验三 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讲义

每一个径流泥沙样的所有数据可以按下表形式整理。
水样号 坡度 ° 雨强 mm/h 桶号 桶重 g 泥+水+桶 泥+水 重 g 重 g 铝盒号 铝盒重 泥+纸+盒 泥重 重 g g g 取样历时 产沙量 g/m2h min
1 2 ...
150 120 将坡度和产沙量绘制 散点图,寻找它们之 90 间的统计关系。可能 产沙量 是线性关系,即 60 y=ax+b,但也可能是其 30 它关系。 0 5 10 15 20 25 30 35
附加信息: 本实验所用土壤采自杨凌地区农田。 本实验所用降雨机为室内固定下喷式降雨机,其喷头实际上是喷灌设备上所用的,产生的雨滴比同雨强的 天然降雨偏小,且降雨强度不均匀。人工降雨机调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测定降雨机所产生的降雨的 均匀度。均匀度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在一定的面积上均匀地摆放 n 个雨量筒,得到的各筒降雨量为 P1 到 Pn, 按照下式计算均匀度:
实验三 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降雨机的工作原理,熟悉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作用、侵蚀发展的过程、影响侵蚀量的主要 因素等。 实验原理: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大小,受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土壤性质、坡度、地表覆盖等因素的共 同影响。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均可以通过人工降雨的手段来进行。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坡度对土壤侵蚀量的 影响。
坡度
n
均匀度 1
P P
i i 1
nP
,其中, P 为各筒平均降雨量。该值越接近于 1,表示降雨的均匀度越好。
该图片展示的就是测定室外移动式降雨机的降雨均匀度的过程。
将侵蚀槽坡度调至 5°,开机降雨10分 钟,待坡面的产流 状况均匀一致时, 连续三次用小桶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径流泥沙。收集 的同时要用记录收 集每桶径流所用的 时间。

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方法

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方法

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方法人工降雨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增加降雨量或改变降雨分布的技术。

它是一种主动干预气候的手段,主要应用于干旱、缺水等水资源紧张地区。

人工降雨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云的物理特性和人工影响云内的物理过程,改变云内的水汽分布和温度分布,从而促使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最终形成降雨。

实现人工降雨的方法主要有云间种植、云体激发和人工云的方法。

一、云间种植云间种植是利用飞机或火箭喷洒云种剂来改变云的物理特性,从而诱发降雨。

云种剂通常包括冰晶、盐晶或超细颗粒物等,它们具有促使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的作用。

1. 云间种植的原理飞机或火箭在云层中释放云种剂,云种剂的粒子与云中水汽相互作用,使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为了促进云间种植成功,一般会选择云底高、云厚、云内存在充足凝结核的云。

云种剂通过凝结核作用,使水汽凝结成小的水滴或冰晶,逐渐增大形成降雨粒子。

2. 云间种植的方法云间种植主要有空中种植和地面种植两种方式。

空中种植主要是利用飞机在云层中投放云种剂。

飞机通常在云层顶部飞行,以避免遭受大气阻力。

当飞机投放云种剂后,云种剂会迅速与云内的水汽发生作用,形成水滴或冰晶。

这些水滴或冰晶随风漂流,通过与周围的水汽发生碰撞,逐渐增大成为降雨粒子,最终形成降雨。

地面种植主要是利用地面发射装置将云种剂送入云层中。

地面种植主要应用于对低云进行种植,因为低云更加稳定,云层厚度比较小,飞机无法降低高度进入云层。

地面发射装置通常是通过火箭、炮火或喷洒等方式将云种剂释放到云层中。

二、云体激发云体激发是利用飞机喷洒物质从云中激活云体内的自然降水工作过程,从而增加降水。

喷洒的物质通常是冰晶和吸湿性强的物质,如食盐颗粒。

通过增加冰晶数量或增加云内结冰核的数量,使云体内的自然降水过程得以激发。

1. 云体激发的原理云体激发利用的是云内的自然降水过程。

云中的水汽在云底板的种子活化下,首先凝结成冰晶或水滴,然后冰晶或水滴在云中上升和碰撞的作用下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降雨粒子,从而形成降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