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

摘要:水土流失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而降雨是引起地面水土流失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区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地学、农学、工程水文学等学科领域内,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都要以降雨的影响因子来进行试验研究,在利用天然降雨时,常常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给试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有效地使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来进行降雨试验,是一种较理想的降雨方法,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重现天然降雨,既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能在短时期内重复试验,缩短试验周期。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可以弥补短期内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无法获取的研究结果,并且可以验证在自然降雨环境下得到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水土流失;降雨特征因子;人工模拟降雨;模拟降雨装置

土壤侵蚀作为水土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种最普遍,持续时间较强的地质灾害,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2]。土壤侵蚀是指地球表面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分散,沉积,移动的现象。而降雨作为土壤侵蚀的直接动力因子,通过雨滴击溅土壤表层,使土壤颗粒发生分离,同时降雨形成的径流对分离后的土壤颗粒进行搬运和冲刷,而最终导致土壤颗粒的迁移和养分的流失[3,4]。实践表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以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大量的科学数据的观测,积累和分析,但是依靠自然降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一方面在自然条件下,降雨的一些特征参数(雨强,雨量降雨侵蚀力)自身稳定性较差,且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另外一方面试验数据的收集周期较长,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发展[6]。然而通过在室内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机对下垫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规律的研究,可以有效的解决数据收集的局限性问题,也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用途

早在1920年美国就已开始应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从50年代开始,我国首先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进行入渗试验。近年来,引进和研制了各种类型的人工降雨器并应用于室内与野外试验[7]。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是在径流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固定小区观测虽是土壤侵蚀定量测定最准确的方法,但有难以克服的弊病,径流小区试验依赖于天然降雨。天然降雨是复杂多变的,尤其在年平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更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因而在短期内不可能进行多项多次观测试验,积累更多所需资料[8]。基于实验室尺度的研究比坡面尺度的研究具有经济、便捷、可控等优点。因此,利用模拟降雨装置进行试验已成为水土保持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模拟降雨装置的应用主要涉及水土保持业、农业及林业等领域的研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主要特点在于:

(1)减少径流小区设备和装置设备投资;

(2)节约试验经费,加快试验进程;

(3)创造各种试验条件,增加试验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2、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现状研究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主要有四种形式:喷嘴式、喷洒式、悬线式和针头式[2]。

①喷嘴式:水从喷孔或喷嘴中喷出,在空中分散成大小不一的水滴降落到地面,这种形式的雨滴直径是不均匀的,雨强可通过不同大小的孔径或供水压力来调节。

②喷洒式(管网式):是在一些平行的细管上钻有一些小孔,水从孔中喷出,以雨滴形式落到地面,原理与喷嘴式相似,但不及喷嘴式灵活。

③悬线式:水在悬线终端以水滴形式离开,降落到地面。这种形式模拟的雨滴是均匀的,且初始降落速度为0。雨滴大小与水压力无关,仅与悬线的粗细有关。

④针头式:水滴通过针头末端落到地面,情形及水滴特性类似于悬线式。

目前我国主要应用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为喷嘴式和针头式模拟降雨机。

人工模拟降雨机在研究土壤入渗,土壤侵蚀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装置它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降雨过程和自然降雨的雨滴特征,早在1920年美国就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而在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研究不同下垫面和农业管理程措施对土壤入渗和坡面产流的影响中,广泛采用了人工模拟降雨机[9,10],随后由Meyer和McCune在1958年共同研制的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11],在美国农业部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的相关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随后的40年中,Foster,Scott,Norton[12,13]等学者先后对Meyer--McCune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进行了性能和结构上的改进,使得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更加稳定,同时也减轻了机器的重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进行入渗试验,60年代开始研制人工模拟降雨机,将引进和研制的各类人工模拟降雨机应用在室内及野外试验中。随着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人工模拟降雨机也派生出几种不同的种类,根据降雨形成的方式可以将人工模拟降雨机分为喷嘴式和针管式,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基本原理是,将水喷射出来,然后采用一定的碎流措施将喷出的水流破碎从而形成了大小不同的雨滴,降落到地面,其产生的雨滴大小与天然雨滴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种类的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碎流措施的不同上:第二种是针管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其工作原理是水流通过众多的针头或是细管形成雨滴,由于降雨机产生的雨滴大小是均匀的,与自然条件下的降雨雨谱差别过大,因此运用较少。Meyer--McCune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就属于喷嘴式。在我国采用的也是这两种人工模拟降雨机。刘素嫒等[14]经过5年时间,成功研制出SB-YZCP型人工模拟降雨机,这类降雨机就是典型的喷嘴式降雨机;陈文亮等[15]研制的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是一种多喷头、多单元组合式的间歇降雨装置,它也属于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包括国内常采用的侧喷式降雨机都属于喷嘴式;高小梅等[16]研制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则采用医用注射针头在一圆圈内振动洒落水滴模拟降雨,这种是典型的针管式人工模拟降雨机。从200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对美国的槽式降雨机进行了二次研发[5]。同时谢云等[17]为了解决人工模拟降雨机模拟降雨特征与天然降雨特征相差较大的问题,设计出了槽式摆喷头下喷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并对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雨强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率定,最终发现与其他类型的人工模拟降雨机相似,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也没有实现降雨强度的连续变化,与实际降雨过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更好的模拟自然条件下的降雨特征,对人工模拟降雨机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