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
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

பைடு நூலகம்
4、试验设计与方法
降雨前,在两个“V”字型沟坡的坡底(顺坡)。 安装上口宽为7 cm的“V”字型集水槽(铝制品),并 使其紧贴“V”字型沟坡的两边坡。 并集水槽延伸至试验区外的集水桶,以便测量 与采集径流和泥沙;准确测量“V”字型沟坡的形状 参数;用土钻在两个间距为10 cm的“V”字型沟坡间 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80~ 100cm各土层的土壤来测定土壤的含水量. 降雨时,待“V”字型沟坡两边坡的径流产生后, 每10 min采集和测量一次径流。降雨持续1 h后,沟间 侵蚀完成.停止降雨3 h.在这过程中,准确测量“V” 字型沟坡的形状参数;在原地采集测定含水量的土壤 样品,测定降水量。
(3)雨滴直径大小和分布
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雨滴谱测量方法已很多,如常 见的雨滴谱测试方法有色斑法、面粉团法、摄影法、 沉浸法、雷达观测法、光学雨量计法等。 最常用的方法是色斑法:先在定性滤纸上涂刷一 层曙红与滑石粉混合色料用于雨滴取样。取样后,量 出雨滴的色斑直径D,将不同大小的色斑直径分类统 计出来,由换算公式d=aDb(式中a=0.322,b=0.742) 算出。将色斑直径D代入,得到各类雨滴直径d。然后 分类统计,计算出不同直径的质量或体积的和,并求出 它们在降雨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数,最后根据累积百分 数,得到雨滴的中数直径。
(4)雨滴降落速度
美国学者罗斯等人关于天然降雨雨滴的研究表 明,天然降雨雨滴大小的分布,波动在0-6mm,其相应的 终点速度为2-2.9mm/s,90%以上雨滴所需要的相应降 落高度为7-9m。 根据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学者对雨滴 下落速度的研究,具有初速度的下喷式喷头降雨高度 达2m时,就可满足不同直径的雨滴获得2-2.9mm/s的 终点速度。
济宁地区人工增雨的意义及其效果检验

济宁地区人工增雨的意义及其效果检验摘要2012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济宁市天气气候异常,气象灾害频发。
6月底,持续干旱导致济宁市部分河道断流,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
概述了人工增雨的目的、意义和原理,并介绍了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方法。
关键词人工增雨;意义;原理;效果;检验方法;山东济宁2002年7月,由于连日的干旱少雨,京杭大运河山东济宁段的水位急剧下降,遭遇了40年罕见的枯水期,运河济宁段航道的水位达不到通航水位,京杭大运河济宁段逾130 km的主航道目前全线断航,最高峰时有2 000余艘运输船只和6 000~7 000人滞留在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2012年6月底,持续干旱导致山东济宁市断流河道75条、小水库干涸126座,10.9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田受旱面积达26.67万hm2以上。
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26.2 mm,较常年偏少20.9%。
为了缓解干旱造成的灾害,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十分必要。
近年来,济宁市气象部门充分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主要用于开发空中水资源,探讨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抗旱、缓解水资源短缺具有现实的意义。
1 人工增雨的意义现阶段人工增雨主要是针对当地的地理背景,在结合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云体部位进行人工催化作业,从而有效增加降雨量,达到增雨的目的。
相关的技术水平还处于研究与应用试验相结合的阶段,技术方法尚未完善,但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逐渐形成人工增雨的业务体系,济宁市气象部门在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同时,通过人工增雨以增加空中降水。
经过近几年的人工增雨试验,仅2012年济宁市共组织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4次,发射火箭弹43枚,增雨量达443.3万m3,有效缓解了旱情。
人工增雨作业已经成为一种人类抗拒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1],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 人工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增雨效果,提升其科技水平,应当对雨季人工增雨的可能性进行充分了解。
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
对于土壤和植物生长而言,水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降雨并非随时都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
因此,科学家们尝试模拟降雨来探究它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模拟降雨是一种人工创造雨水的方式,它可以模拟出各种降雨强度以及雨滴大小。
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环境和生态学研究中,以探究降雨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模拟降雨的实验通常都含有对照组,将相同的条件下对照组不进行模拟降雨处理,而对照组与模拟降雨处理的数据对比,可得出模拟降雨对于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了解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农业土地。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探讨模拟降雨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湿度、土壤渗透性以及微生物生长等方面。
土壤湿度是指土壤中含水量的大小。
在模拟降雨的实验中,水分的添加可以使得土壤湿度的大小不同,同时影响了土壤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分布和转化。
实验显示,模拟降雨可以提高土壤湿度的大小,从而有助于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质量,保持土壤的水肥平衡。
模拟降雨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主要在于滴入的雨滴可以改变土壤中的微结构,加速水分的渗透速度。
实验中数据表明,模拟降雨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增加土壤通气孔隙的数量。
模拟降雨对土壤的微生物生长也有直接的影响。
模拟降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而促进了土壤养分的分解和更新,有助于改善土壤的肥力。
模拟降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拟降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开花期、植株根系、叶面积等方面。
在模拟降雨的实验中,降雨会对植物的开花期产生影响。
实验表明,在短期强降雨的情况下,植物产生的数量较高的内源激素可以促进花蕾的生长,提高开花期的持久度。
而在长时间持续弱降雨的条件下,植物营养状态不佳,花蕾形成的概率较小。
模拟降雨对植株根系的发育也有一定影响。
短时强降雨可以促进植株根系的生长,并且促进植物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模拟降雨条件下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模 拟 隆 雨 条件 下 黄土 坡 种 地水 土 流失 规 律硇 砷 究
唐 涛 / 疆 水 利 水 电勘 测 设 计研 究 院 新
[ 摘 要 ]采用人工模拟 降雨的方法,模拟和测定不 同坡度 条件下,水土流 失过程和水土流失量,揭 示以降雨为主要动力的水土流 失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 明 :降雨过程 中,起始产流时间随坡度 的增大 而提前 ,起始产流时间与坡度 正弦值可用指数函数相关方程进 行描述。坡度小于 1 o时 ,径流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坡度 大于 1 。时,径 流量与坡度 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坡度 条件 下,径流量 降 O O 雨过程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 ,都是 急剧增大 ,逐渐趋 于稳定 。在坡度 1 。到 2 。的范围 内,产 沙量随坡度增大 而增加 ,产沙量与坡度之 间 0 的关系可用二次抛物线方程描述 。不 同坡度条件下 ,产沙量降雨过程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 ,都是先增大 ,达到最大值 ,然后逐 渐下 降,并
趋 于 稳定 。 [关键 词 ]模 拟 降 雨 黄 土 坡 度 水 土 流失
黄 土高原 地 区是 我 国早期农 业 的发祥 地之 一 ,深 厚 的黄土 装 土完 毕 后将 槽 子 调整 到 0,5,1。 5,2 。 o 0,1。 O 在槽 子 上 覆 盖为这 一地 区农业 的发 展提供 了得 天独 厚 的物质条 件 ,但 长 播 种 谷子 ,供 试 谷 子品 种为 晋 汾 7号 , 1. m等 行距 穴播 , 以 2e 5 期 的农业 垦耕 和黄 土结构 疏松 易被侵 蚀 的特征 ,以及 黄 土高原 穴 距 5m 播种 量 为 每公 顷 75g 右 , 理 同大 田 , e, . 左 k 管 在谷 子 抽 典 型的大 陆性 季风气 候 ,降雨分 布极 不均 匀 ,降雨主 要集 中在 穗 期进行 模拟 降雨试 验 。 1 试 验方 法 . 3 6— 9 ,雨量 占到 年 降雨 总量 的 8% 左 右 , 多以 高强度 的 月 0 且 暴雨 形式 降落 ,不仅 造成 了该 区严 重 的水土 流失 而且使 得旱 灾 降雨 试验 前先 进行 雨强标 定 ,标定后 按照 设定 雨强开 始连 频繁 发生 ,因此 在该 区进行农 业 生产 ,选择 种植 耐旱稳 产作 物 续 不断 的降 雨 , 降雨 过程 要 意义 。谷 子是黄 土高 原传统 耐旱 作物 ,在黄 土高 原不 同 时 间 , 流 后 按 3 i 时 间间 隔 收集 径 流 泥沙 样 ,降 雨历 时 产 m n的 类 型 区普遍种 植 ,是黄 土丘 陵区 的优势作 物 ,占到 该 区粮食种 6mn。降雨 结束 后 采用 量筒 测量 收集 到径 流量 ,烘 干法测 定 0i 植 面积 的 3 %左 右 川 0 。 产 沙量 。 坡度 作为 二维坡 面 的主要参 变量 之一 ,是影 响水 土 流失 的 2 果 与分析 结 21 流 变化特 征 .径 最 主要地 形 因子 ,它 制约 降雨径 流侵 蚀力 的大小 和 土壤物质 的 稳定 性 。随着坡 度 的改 变 , 土壤 表层 单位 面积 上承 受 的雨量 发 21 产流起 始 时『 .. 1 日 J 生改 变 ,同时改 变 了土壤 的人渗 能力 和径流 流速 ,坡 面土体 受 黄土 高原 的产 流方式 是一 种特 殊 的产流 方式 , 超 渗径流 是 到斜 坡重 力 的 切 向分力 发 生 改变 , 土体 不稳 定 性 随之 改变 , 而不 是 蓄满径 流 l 当降雨 强度 超过 土壤 下渗速 度时 产生径 流 则 4 】 。 抗 蚀性改 变 。 这一 系列的变 化 , 然导致 径流 、 必 侵蚀 泥沙 的变化 。 并逐 渐汇 集 , 成地 表径 流 冲刷 与沟蚀 。 降雨起 始产 流时 间与 形 黄土高原 地 区坡 耕地 面积 占耕地 总面积 的 7 0% , 土壤侵 蚀 占 这场 降雨是 否产 生径 流及 径流量 的大 小之 间存在 着显 著的相 关 其 总侵蚀 量 的 5 0% ~ 6%。在黄 土 高原 现代 侵蚀 中 ,人 为活 动 性 。蒋定 生 对 不 同坡度 下 的室 内模 拟降 雨入渗 实验 表 明 : 0 地 引起 的人 为 加速 侵蚀居 于 主导地 位 ,对黄 土 高原地 区坡 耕地 面开始 产流 时间 与坡度正 弦值 呈指数 关系 。 】 的水 土流失 研究 一直受 到我 国土壤 侵蚀学 者的广 泛关 注。 3 5 本文研 究 了黄土 不 同坡 度种 植谷 子 的水 土 流失状 况 , 旨在 = l 揭示 不 同坡 度农 耕地水 土 流失规 律 ,为水土 资源 调控 、防 治土 三 3 壤退化 、提 高水 土保 持效益 提供 依据 。 二 l 料 与方法 材 1 试 验条 件 . 1 三 25 . 模拟 降雨试 验是 在 黄土高 原土壤 侵蚀 与旱 地农业 国家 重点 专 实验 室模 拟 降雨大 厅进 行 ,采用 侧喷 式 自动模 拟降 雨系 统 , 喷 妄 2 头高度 1m , 6 雨滴 降 落终速 可达 到 自然雨 滴降 落速度 的 9 % 以 8 罨 上口 】 验土 槽为 长 x宽 x高 =2 . . 的移 动变 。试 m X0 m X 3 5 0m l 。5 坡式钢槽 。 下端 设集 流装置 , 钢槽 用来定 时 收集径 流 、 沙样 品 。 泥 0 5 i O l 5 20 1 试 验设 计 . 2 麓熏 ( ) 供试 土壤取 自于陕西省 杨凌耕 层 土 ( 0~ 2e ),为黄土 0r a 母 质红 油土 , 呈灰 棕色 ,土体 较疏 松 ,有粒 状 或团块 状结 构 , 主 i 域 对 产 渡 起始 时 间 的 影 响 其 理化性状 见表 1 。 将 降 雨 实测 数据 绘 制 成散 点 图 ,随着 坡度 0 的增 加 ,起 表 1供试 土壤 的物理性 质 始 产 流时 间 t p逐渐 缩短 , 即产流 时间 提前 ( 1 图 )。对坡 度 的
模拟降雨与水土流失试验研究

失规律进行研 究。对人 工模 拟降雨器进行 性能测试研 究 ,结果表 明性能非 常稳 定 ,并且符 合 自然 降雨特性 ,可以用来模拟 天然降雨。表 3 ,参 1 。 0
关 键 词 :模 拟 降 雨 ;水 土流 失 ;试 验
中图分类号 :P 8 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6 20 )0 06 —0 0 1 08(08 4— 4 3 3
第 2 卷第 4期 4 20 08年 1 月 1
பைடு நூலகம்
农 业
系 统 科
学 与 综
合 研 究
RE
Vo. 4. N . 12 o4 No , 2 0 v. 0 8
S S M C EN E D 0MP HE S 、 S UD E AG C Y TE S I C S AN C RE N I T I SI N RI U删
1 人 工降雨模 拟器 的组成
人工模拟降雨不仅应具备天然降雨的特征 ,而
的用水 , 中一部分用于降雨 ,剩余部分从 回水系 其 统 返 回到进 水槽 。
2 人工模 拟 降雨器 的性能指标 ‘
且要受机械条件的限制 ,喷孔直径 、工作压强 、降 2 1 降雨 面积 . 雨 均匀 系数 、喷射距 离 和控制 面 积等 直接 影 响 降雨 降雨高度 24 ,喷头供水压力在 0 10P 之 .m ~ 0k a 特征值。因此 ,降雨模拟器的降雨强度 、雨滴动能 间 , 效 降 雨 面积 小 于 25 .m 有 .m X25 ,降 雨 横 向 和均匀度是模拟降雨器 的关键。降雨装置 由下列部 ( 宽度)可由喷头的摆动角度大小来决定。 分组 成 。① 降雨 喷头 。共 有 3 喷头组 成 ,喷头 长 2 2 喷 头摆 动频 率 个 .
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单

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单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水土流失的过程,观察和分析水土流失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
实验材料:1. 实验用土壤: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作为实验材料。
2. 水槽:用于模拟降雨和水流的过程。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用土壤均匀地填充到水槽中,使其表面平整。
2. 模拟降雨:通过喷水器模拟降雨,保持一定的降雨强度和时间。
3. 观察水流过程:观察水流是否形成流动,记录流动速度和流向。
4. 观察土壤侵蚀:观察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情况,记录土壤流失的程度。
5. 分析土壤质量:采集不同位置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质量分析,包括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颗粒组成等。
实验结果:1. 水流形成:在模拟降雨的条件下,水槽中形成了水流,并且流速逐渐增大。
2. 土壤侵蚀:随着水流的冲刷,土壤表面出现了明显的裸露现象,土壤颗粒被冲刷走的程度逐渐加剧。
3. 土壤质量分析:通过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明显降低,颗粒组成中的细粒含量增加。
结果分析:1.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是由于降雨引起的水流冲刷作用,导致土壤表面的颗粒被冲刷走,从而降低土壤质量。
2.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坡度、降雨强度和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
较松散的土壤和陡峭的坡度会增加土壤流失的风险。
3. 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植被覆盖、梯田建设、沟壑治理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缓水流速度,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水土流失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2. 水土流失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壤质地、坡度和降雨条件等。
3. 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实验的局限性:本次实验仅是模拟水土流失的过程,实验条件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实验中的土壤样本数量有限,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实际情况。
人工降水意义及其技术发展

人工降水的意义及人工降水技术发展摘要:中文名称:人工降水英文名称:artificial precipitation;rain making 其他名称: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降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人工降水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关键词:人工降水科学原理,意义、技术、发展引论:人工降水是人工影响天气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
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降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人工降水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主论:人工降水是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
撒播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人工降水方式方法:一、冷云催化:在温度低于0°C的冷云降水过程中,冰晶浓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降水粒子浓度的实测资料和理论估算,只有当冰晶浓度达到1个/升或更高的量级时,才有较高的降水效率。
对因冰晶浓度不足、降水效率很低的自然云,若在其过冷却部位播撒成冰催化剂,就可以增加冰晶浓度。
每克干冰或碘化银,可产生1012个以上的冰晶,若用几百克,就可以使几十立方公里云体的冰晶浓度达10个/升。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模拟水土流失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梯度和有无措施的条件下,砾石表层含水量、体积流失、粒径分布等。
实验结果表明,当梯度达到或低于一定值时,土球体的体积流失和含水量会明显减少,粒径分布会偏小。
在加入措施情况下,砾石表层抗流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污染物的输出移动。
关键词:模拟水土流失;梯度;抗流措施;含水量;体积流失 1 引言土壤流失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水资源、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有着重要影响,也严重影响植被生长及有机物质的积累,是当今人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1]。
以模拟水土流失实验为目的,进行水土流失的模拟,旨在探索不同梯度和抗流措施情况下,砾石表层的体积流失、含水量和粒径分布等变化规律。
2实验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主要包括:干砂砾体积定量瓶(口径4.5cm)、剪刀、油漆滤纸、毛笔、水泵、水箱、温度计、PH试纸、量杯、砾石碎石(含水量约18.9%,质地均匀、粒度均匀、含沙量低,粒径分布在2-4mm 之间)。
2.2 实验方法用毛笔在定量瓶的玻璃瓶身里涂上标记线,用剪刀在标记线的上方留有2cm的空隙,在油漆滤纸上铺上均匀的砾石碎石。
然后把定量瓶倒在油漆滤纸的正上方,让粒径为2-4mm的砾石碎石充满定量瓶,并在充满时保持定量瓶的水平和垂直。
紧接着,在定量瓶中加入恒定的水量,调节水泵流量,控制横断面上的水流向,以不同流量和不同梯度,模拟不同情况下的水土流失,在模拟前、后测量定量瓶中含水量和体积流失率,并对剩下的砾石碎石进行粒径分析,以测定该组模拟水土流失的次级指标。
再把充满了砾石的定量瓶置于模拟的梯度,根据不同的流量和梯度进行模拟实验,并且50min后,观察和测量水土流失的结果。
将添加抗流措施的砾石碎石作为控制组,模拟相同的实验条件,研究抗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参数包括:流量和梯度(0.003-0.006Mpa,10-20%),实验结果主要观察体积流失率、含水量及沉降物粒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摘要:水土流失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而降雨是引起地面水土流失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区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地学、农学、工程水文学等学科领域内,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都要以降雨的影响因子来进行试验研究,在利用天然降雨时,常常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给试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有效地使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来进行降雨试验,是一种较理想的降雨方法,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重现天然降雨,既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能在短时期内重复试验,缩短试验周期。
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可以弥补短期内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无法获取的研究结果,并且可以验证在自然降雨环境下得到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水土流失;降雨特征因子;人工模拟降雨;模拟降雨装置土壤侵蚀作为水土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种最普遍,持续时间较强的地质灾害,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2]。
土壤侵蚀是指地球表面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分散,沉积,移动的现象。
而降雨作为土壤侵蚀的直接动力因子,通过雨滴击溅土壤表层,使土壤颗粒发生分离,同时降雨形成的径流对分离后的土壤颗粒进行搬运和冲刷,而最终导致土壤颗粒的迁移和养分的流失[3,4]。
实践表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以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大量的科学数据的观测,积累和分析,但是依靠自然降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一方面在自然条件下,降雨的一些特征参数(雨强,雨量降雨侵蚀力)自身稳定性较差,且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另外一方面试验数据的收集周期较长,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发展[6]。
然而通过在室内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机对下垫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规律的研究,可以有效的解决数据收集的局限性问题,也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用途早在1920年美国就已开始应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进行试验研究。
从50年代开始,我国首先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进行入渗试验。
近年来,引进和研制了各种类型的人工降雨器并应用于室内与野外试验[7]。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是在径流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固定小区观测虽是土壤侵蚀定量测定最准确的方法,但有难以克服的弊病,径流小区试验依赖于天然降雨。
天然降雨是复杂多变的,尤其在年平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更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因而在短期内不可能进行多项多次观测试验,积累更多所需资料[8]。
基于实验室尺度的研究比坡面尺度的研究具有经济、便捷、可控等优点。
因此,利用模拟降雨装置进行试验已成为水土保持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
模拟降雨装置的应用主要涉及水土保持业、农业及林业等领域的研究。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主要特点在于:(1)减少径流小区设备和装置设备投资;(2)节约试验经费,加快试验进程;(3)创造各种试验条件,增加试验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2、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现状研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主要有四种形式:喷嘴式、喷洒式、悬线式和针头式[2]。
①喷嘴式:水从喷孔或喷嘴中喷出,在空中分散成大小不一的水滴降落到地面,这种形式的雨滴直径是不均匀的,雨强可通过不同大小的孔径或供水压力来调节。
②喷洒式(管网式):是在一些平行的细管上钻有一些小孔,水从孔中喷出,以雨滴形式落到地面,原理与喷嘴式相似,但不及喷嘴式灵活。
③悬线式:水在悬线终端以水滴形式离开,降落到地面。
这种形式模拟的雨滴是均匀的,且初始降落速度为0。
雨滴大小与水压力无关,仅与悬线的粗细有关。
④针头式:水滴通过针头末端落到地面,情形及水滴特性类似于悬线式。
目前我国主要应用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为喷嘴式和针头式模拟降雨机。
人工模拟降雨机在研究土壤入渗,土壤侵蚀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装置它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降雨过程和自然降雨的雨滴特征,早在1920年美国就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而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研究不同下垫面和农业管理程措施对土壤入渗和坡面产流的影响中,广泛采用了人工模拟降雨机[9,10],随后由Meyer和McCune在1958年共同研制的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11],在美国农业部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的相关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随后的40年中,Foster,Scott,Norton[12,13]等学者先后对Meyer--McCune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进行了性能和结构上的改进,使得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更加稳定,同时也减轻了机器的重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进行入渗试验,60年代开始研制人工模拟降雨机,将引进和研制的各类人工模拟降雨机应用在室内及野外试验中。
随着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人工模拟降雨机也派生出几种不同的种类,根据降雨形成的方式可以将人工模拟降雨机分为喷嘴式和针管式,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基本原理是,将水喷射出来,然后采用一定的碎流措施将喷出的水流破碎从而形成了大小不同的雨滴,降落到地面,其产生的雨滴大小与天然雨滴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种类的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碎流措施的不同上:第二种是针管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其工作原理是水流通过众多的针头或是细管形成雨滴,由于降雨机产生的雨滴大小是均匀的,与自然条件下的降雨雨谱差别过大,因此运用较少。
Meyer--McCune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就属于喷嘴式。
在我国采用的也是这两种人工模拟降雨机。
刘素嫒等[14]经过5年时间,成功研制出SB-YZCP型人工模拟降雨机,这类降雨机就是典型的喷嘴式降雨机;陈文亮等[15]研制的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是一种多喷头、多单元组合式的间歇降雨装置,它也属于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包括国内常采用的侧喷式降雨机都属于喷嘴式;高小梅等[16]研制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则采用医用注射针头在一圆圈内振动洒落水滴模拟降雨,这种是典型的针管式人工模拟降雨机。
从200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对美国的槽式降雨机进行了二次研发[5]。
同时谢云等[17]为了解决人工模拟降雨机模拟降雨特征与天然降雨特征相差较大的问题,设计出了槽式摆喷头下喷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并对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雨强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率定,最终发现与其他类型的人工模拟降雨机相似,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也没有实现降雨强度的连续变化,与实际降雨过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更好的模拟自然条件下的降雨特征,对人工模拟降雨机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完善。
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了适于室内与野外各种试验要求和研究目的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孙超图[18]等研制的掺气喷洒式极小雨强降雨装置,主要用掺气方法减小喷洒式降雨器的降雨强度,用移动方法提高降雨均匀度,从而使雨强达0.013-0.36mm/min范围,均匀度达到0.9以上。
(2)刘素媛[19]等经5年研制、3年运用和3万个数据率定研制成功的SB-YZCP(野外移动、组合、侧向、喷洒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
该装置由模拟降雨水车、塔架式降雨机、电控阀门、电子监测仪表以及相应的管路组成。
(3)陈文亮[20]等研制的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是一种多喷头、多单元组合式的间歇降雨装置。
(4)石生新[21]等采用野外人工降雨的方法,研究了高强度降雨条件下地面坡度、植被对坡面产沙过程的影响。
(5)高小梅[22]等研制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采用医用注射针头在一圆圈内振动洒落水滴模拟降雨。
(6)贾天会[23]等在对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研究中,采用单喷头变雨强模拟降雨器,面积为6m×2.5m的移动式径流小区,四周用1.5mm厚的铁板作边界,小区下方设集流槽并与集流桶相连。
(7)叶翠玲[24]等针对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典型坡面进行了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定量研究铁路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量。
试验采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下喷式模拟降雨机。
有效降雨面积为5m×2m,采用率定的雨强0.72-1.2mm/min。
试验过程中,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际雨量用量雨桶测得。
(8)刘纪根[25]等提出了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数据直接计算临界抗剪切应力的方法。
试验采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双向对喷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降雨过程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降雨高度14m。
试验降雨强度控制在100mm/h。
试验土槽长8m,宽3m,深0.3m,坡度可在0-30°之间调整,此试验在室内进行。
(9)吴钦孝[26]在黄土丘陵区草灌植被的减沙效应及其特征的试验中采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组合侧喷式野外人工降雨装置,降雨时两侧喷头座架之间距离为7m,喷头高8m,喷头出水高度1.5m,使降雨雨滴终点速度近似天然降雨的速度。
供水压力由压力表控制,雨强主要通过孔板的孔径来调节。
(10)沈波[27]等在对路基压实黄土坡面降雨冲蚀试验研究中,采用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室内人工降雨系统,该装置离地面高12m,X型喷洒式降雨喷头,改变喷口的大小和进水管压力,喷洒出不同降雨强度(I=0.2-4.5mm/min)降雨强度均匀度可达0.7以上,局部小面积经仔细微调后降雨强度均匀度可达,0.95上,雨滴动能基本同天然降雨相似。
降雨开始与结束全变化过程由电脑自动控制。
(11)赵西宁[28]等利用有压给水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进行降雨入渗试验。
研究了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入渗过程进行数据模拟。
结果表明,土壤入渗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耕作管理措施可明显增加坡面土壤的水分入渗。
(12)蔡强国[29]等采用上喷往复式模拟降雨器(雨滴降落高度为7m)通过间隔为11h的二次人工模拟降雨和冲蚀槽试验研究10种土壤的侵蚀过程,发现在第二次降雨中大多数土壤出现了细沟侵蚀形式。
目前各种不同规模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室在许多国家中先后建立起来。
具有代表性的模拟降雨实验系统可分作如下几种:①英国伊利诺斯大学土木工程系的WES模拟降雨系统②日本科学技术厅国立预灾科学技术中心的降雨实验室③中国科学院一水利部西北水土持保持研究所建立土壤侵蚀模拟降雨实验室④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室3、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参数设计在进行模拟降雨的性能检测工作之前,深入了解天然降雨的特性是必要的.天然降雨的主要特性包括:(1)降雨强度;(2)降雨分布的均匀性;(3)雨滴直径大小和分布;(4)雨滴降落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