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干涉与衍射教案

合集下载

波的干涉和衍射学案

波的干涉和衍射学案

波的干涉和衍射学案_【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道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2、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自主探究】知识点一、波的衍射阅读课本P32,完成以下问题实验:水槽里放一块挡板作为障碍物,改变障碍物大小。

观察水波是否能够绕过障碍物。

波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 ____。

实验说明: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__________,或者比波长_____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这就是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说明】①衍射现象总是存有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使衍射现象明显表现的条件;波长越,衍射现象越明显。

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________的现象。

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一切波都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

“特有”是指凡是波都有。

所以,衍射现象是判断是否具有波动性的依据之一。

③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即使衍射十分突出,但因为能量的减弱,衍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

例1.以下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准确的是()A.波遇到障碍物时,一定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B.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的多时,衍射现象很明显C.当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时,衍射现象很明显D.对通常的讲话声来说,尺寸为1m左右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练习1. 请你解释“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什么原因?知识点二、波的叠加阅读课本P33第1-3自然段及实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波的独立性特点:两列波相遇后彼此_______,仍然___________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就象________跟另一列水波_________一样。

2、位移特点:几列波相遇时,在其重叠的区域里,介质质点同时参与几列波引起的_____,质点的______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_____________。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目标:了解波的干涉现象,掌握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一、引入让学生观察水面上两个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涟漪,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涟漪产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波的干涉概念。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3.学习干涉条纹的特点。

4.掌握计算干涉条纹间距的方法。

三、理论讲解1.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某一点相遇时,彼此叠加而产生一种新的波动现象。

2.当两个波的波峰或波谷相遇时,会出现加强效应,形成明亮的干涉条纹;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会出现相消效应,形成暗淡的干涉条纹。

3.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用公式d=(λD)/d计算,其中λ为波长,D为两个波源到干涉点的距离,d为干涉条纹间距。

四、实验操作1.准备两个相干的波源,可以使用两个发声器或两个发光二极管。

2.在干涉板或双缝装置上观察波的干涉现象。

3.调整波源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并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五、讨论与总结1.请学生讨论干涉现象与波的叠加原理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总结干涉条纹的特点,以及计算干涉条纹间距的方法。

3.教师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1.计算一组波的干涉条纹间距。

2.思考一下如果波源间距增大会对干涉条纹间距有何影响。

七、拓展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其他干涉实验,并观察不同波的干涉现象。

八、课后反思1.学生是否掌握了波的干涉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特点?3.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是否及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实施,相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波的干涉现象,并掌握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波的衍射和干涉》名师教案2

《波的衍射和干涉》名师教案2

选修3-4 第12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学设计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江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独立性、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干涉图样。

(3)知道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

(4)知道形成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与减弱点的位置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绳波与水波传播的实验与模拟动画,讲解波传播的独立性和波叠加原理。

(2)通过水波演示实验的现象,并分析现象得到有关波干涉的相关知识。

(3)通过合作探究找到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与减弱点的位置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观察分析模拟实验、水波演示实验等情景,使学生认识到波的特点,也认识到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不能主观臆断。

通过全班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机械波的前3节知识,理解了波传播与质点振动的关系,知道波长、波速、频率等物理量的概念,为本节奠定基础。

本节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本班学生为普通班学生,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较差,观察概括能力需要提高,所以需要通过演示实验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结合实验录像慢镜头演示,配合多媒体动画模拟分析将其中的物理情景充分演示,在具备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通过全班的合作探究找出抽象的规律,从而解决重点难点教学。

三、重点难点重点:波干涉现象、干涉图样的认识。

难点:波的叠加原理、干涉图样的形成规律。

四、教学过程1 第一学时波的干涉活动1【导入】思考与猜想提问:在机械运动中,当相向运动的两小球发生碰撞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反弹、停止、向一个方向运动。

猜想:波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运动形式,如果在同一介质中有两列机械波相遇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会像两小球那样碰撞后改变了原有的运动状态吗?活动2【导入】演示实验1请学生到讲台上在水槽上制造出两列水波,让全班同学观察水波相遇的情景。

活动3【讲授】一、波传播的独立性原理播放水塘里的两列水波相遇的录像,结合刚才的实验提问:两列水波相遇,它们相遇后的传播状态怎样?形状是否改变。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教案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教案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加深对波动性光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

二、实验器材- 激光器- 片状狭缝- 黑纸- 透镜- 球面反射镜- 接收屏幕- 适配器- 支架- 尺子- 毛玻璃板三、实验原理1.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干涉现象。

当两束光波相遇时,由于光波的波动性质,会发生叠加和相互干涉,形成增强或减弱的干涉条纹。

2.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狭缝或物体边缘时,由于其波动性质,产生的弯曲和扩散现象。

衍射使光线弯曲和扩散,形成明暗相间的衍射图样。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观察激光光束经过狭缝的衍射现象- 将激光器放置在实验室的一端,打开激光器。

- 在光路上放置一个片状狭缝,并将狭缝与激光光束垂直放置。

- 在狭缝的后方放置一个黑纸作为接收屏幕。

- 观察并记录光束经过狭缝后的衍射图样。

2. 实验二:观察光经过透镜的干涉现象- 将透镜放在光路上,并利用调节适配器和支架,确保透镜与光路的垂直。

- 打开激光器,调试适配器和透镜的位置使得光能够通过透镜。

- 在透镜后方放置一个接收屏幕。

- 观察并记录透镜后的干涉图样。

3. 实验三:观察光经过球面反射镜的干涉现象- 将球面反射镜放在光路上,并调整位置使得光能够反射到接收屏幕上。

- 打开激光器,持续进行观察。

- 调整球面反射镜的位置,观察反射出的干涉图样的变化。

5. 实验四:观察光经过毛玻璃板的衍射现象- 将毛玻璃板放置在光路上,并确保光能够通过板上的小孔洞。

- 打开激光器,观察光经过毛玻璃板后的衍射现象。

- 观察并记录衍射图样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一至实验四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光经过狭缝、透镜、球面反射镜、毛玻璃板后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干涉与衍射图样。

这些图样的变化可以通过波动光学的原理来解释和分析。

通过观察图片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干涉与衍射现象的理解,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图像分析。

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教学目标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波的干涉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请教师阅读下表:项目波的干涉备注概念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条件(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2)振动情况相同.产生的原因波叠加的结果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波的干涉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一、波的干涉观察现象: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 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2波的干涉:观察现象:③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波的干涉图样.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二、应用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波的干涉现象,举例说明:例1、水波的干涉现象.例2、声波的干涉现象.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波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请同学再表达一下:什么叫波干涉?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波的干涉?课后的任务是认真阅读课本.探究活动研究声音的干涉现象.。

(完整word)大学物理教案 光的干涉、衍射与偏振

(完整word)大学物理教案 光的干涉、衍射与偏振

教学目标 掌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特性,了解光弹性效应、电光效应和磁光效应。

掌握相位差、光程差的计算,会使用半波带法、矢量法等方法计算薄膜干涉、双缝干涉、圆孔干涉、光栅衍射。

掌握光的偏振特性、马吕斯定律和布儒斯特定律,知道起偏、检偏和各种偏振光。

教学难点 各种干涉和衍射的物理量的计算。

第十三章 光的干涉一、光线、光波、光子在历史上,光学先后被看成“光线"、“光波”和“光子”,它们各自满足一定的规律或方程,比如光线的传输满足费马原理,传统光学仪器都是根据光线光学的理论设计的。

当光学系统所包含的所有元件尺寸远大于光波长时(p k =),光的波动性就难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光可以看成“光线”,称为光线光学,。

光线传输的定律可以用几何学的语言表述,故光线光学又称为几何光学。

光波的传输满足麦克斯韦方程组,光子则满足量子力学的有关原理。

让电磁波的波长趋于零,波动光学就转化为光线光学,把电磁波量子化,波动光学就转化为量子光学。

二、费马原理光线将沿着两点之间的光程为极值的路线传播,即(,,)0QPn x y z ds δ=⎰三、光的干涉光矢量(电场强度矢量E )满足干涉条件的,称为干涉光。

类似于机械波的干涉,光的干涉满足:222010*********cos()r r E E E E E ϕϕ=++-1020212cos()r r E E ϕϕ-称为干涉项,光强与光矢量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上式可改写为:12I I I =++(1—1)与机械波一样,只有相干电磁波的叠加才有简单、稳定的结果,对非干涉光有:1221,cos()0r r I I I ϕϕ=+-=四、相干光的研究方法(一)、光程差法两列或多列相干波相遇,在干涉处叠加波的强度由在此相遇的各个相干波的相位和场强决定。

能够产生干涉现象的最大波程差称为相干长度(coherence length )。

设光在真空中和在介质中的速度和波长分别为,c λ和,n v λ,则,n c v νλνλ==,两式相除得n vcλλ=,定义介质的折射率为: c n v=得 n nλλ=可见,一定频率的光在折射率为n 的介质中传播时波长变短,为真空中波长的1n倍.光程定义为光波在前进的几何路程d 与光在其中传播的介质折射率n 的乘积nd .则光程差为(1)nd d n d δ=-=-由光程差容易计算两列波的相位差为21212r r δϕϕϕϕϕπλ∆=-=-- (1—2)1ϕ和2ϕ是两个相干光源发出的光的初相。

光的干涉与衍射物理教案

光的干涉与衍射物理教案

光的干涉与衍射物理教案导语:本教案主要介绍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应用。

通过实例与实验的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实验技巧。

第一节:光的干涉1. 概念: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的叠加所产生的干涉现象。

其中包括一维干涉(杨氏实验)和二维干涉(劳埃德镜实验)。

2. 杨氏实验:a. 实验器材:光源、狭缝、屏幕。

b. 实验过程描述:将光通过狭缝后,形成波前。

波前经过狭缝后再次扩散,形成一系列同心圆、同心椭圆状干涉条纹。

c. 原理解析:狭缝对光波的传播形成衍射,衍射波前与初始波前叠加形成干涉。

3. 劳埃德镜实验:a. 实验器材:光源、劳埃德镜、屏幕。

b. 实验过程描述:通过劳埃德镜,两束不同光程的光线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调节劳埃德镜,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c. 原理解析:光线通过劳埃德镜,其中一束光经过半透明镜片被反射,并与另一束光产生干涉。

第二节:光的衍射1. 概念: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尺寸与波长相当的孔或缝隙时,发生波的弯曲和扩散现象。

其中包括单缝衍射、双缝衍射和光栅衍射。

2. 单缝衍射:a. 实验器材:光源、狭缝、屏幕。

b. 实验过程描述:调节光源和屏幕的位置,将光通过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中央明暗相间的主极大和两侧的次极大。

c. 原理解析:光通过狭缝时,发生衍射现象,形成一系列等间距的衍射条纹。

3. 双缝衍射:a. 实验器材:光源、双缝装置、屏幕。

b. 实验过程描述:将光通过双缝装置后,在屏幕上观察到中央亮纹和两侧的暗纹,两侧的暗纹之间有明纹。

c. 原理解析:光通过双缝时,两束光线产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4. 光栅衍射:a. 实验器材:光源、光栅、屏幕。

b. 实验过程描述:将光通过光栅后,在屏幕上观察到一系列平行的明纹和暗纹。

c. 原理解析:光通过光栅时,由于光栅的周期性结构,使得光线产生特定的衍射效应,形成等间距的干涉条纹。

第三节: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应用1. 空间滤波器:光的干涉与衍射可以用于制造空间滤波器,用于图像处理和精密测量中,如激光全息术、干涉光刻技术等。

物理教学教案:波的传播与波的干涉、衍射和共振效应

物理教学教案:波的传播与波的干涉、衍射和共振效应

波的传播方式
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表面波:沿介质表面传播 球面波:以波源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波的传播速度
波速与介质有关, 不同介质中波速 不同
波速与介质密度、 弹性模量等物理 性质有关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 个恒定的值,约为 3×10^8米/秒
声波在固体中传 播速度一般比空 气中快
应用:光学干涉、多普勒效应等。
干涉原理
干涉现象:两列 或多列波在空间 相遇时,波形相 互叠加,形成新 的波动现象
干涉条件:频率 相同、振动方向 相同、相位差恒 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干涉结果:加强 区振幅增大,减 弱区振幅减小, 形成稳定的强弱 分布
干涉在生活中的 应用:如水波干 涉、声波干涉等
频率相同
干涉条件
振动方向相同
波的传播介质
固体:声波、地 震波等
液体:水波、声 波等
气体:声波、电 磁波等
真空:电磁波 (如光波)
波的干涉
干涉现象
定义: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空间相遇时发生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 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
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类型: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
●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验 教学手段:PPT、视频、实验器材 重点与难点:波的干涉、衍射和共振效应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目标:掌 握波的传播、 干涉、衍射和 共振效应的基 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内容:通过 实验和演示讲解 波的传播、干涉、 衍射和共振效应
条件: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 现象:振幅增大,能量增加 应用:利用共振现象可以检测物体的质量、形状等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的干涉与衍射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波的干涉与衍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绳子上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传播过程,并通过对相遇区域质点的振动分析,认识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条件。

3.知道波的衍射现象以及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分析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传播过程,尤其是相遇区域的质点的振动情况,从中得出波的叠加原理。

2.通过对波的干涉图样的分析,知道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现象的兴趣,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通过绳子上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传播过程,并通过对相遇区域质点的振动分析,认识波的叠加原理。

2.波的干涉概念以及对波的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分析。

1
3.波的衍射现象及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重点难点:
想象波的传播的动态过程,了解波的干涉情景,理解波的干涉的规律和条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波的叠加原理:
计算机模拟实验:两列相向传播的机械波相遇。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相遇前,相遇时和相遇后波的传播情况。


1.独立性
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继续传播,互不影响。

2.叠加性
在相遇区域内,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几列波引起的振动,任一质点的位移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质点引起位移的矢量和。

引出新问题:如果相向传播的两列波频率相同,则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这就是波的干涉现象。

2
二.波的干涉:
观看实验视频
说明:两个小球的振动快慢是相同的,即振动频率或周期是相等的,它们在水面振动时,会产生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的两列波。

实验现象: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和减弱点相互间隔,并且稳定分布。

这就是波的干涉现象。

波的干涉:振动频率相同,步调一致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始终稳定。

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振动频率相同。

注意:加强区的振动始终都是加强的,但是该点上的质点振动位移并不是始终那么大;减弱区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

思考:
(1)发生干涉的两列波,当它们的振幅相同或振幅不同时,观察到的干涉图样有什么区别?
3
4
(2)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规律?
加强点:λn r r r =-=∇21 减弱点:2
)12(21λ
+=-=∇n r r r 三.波的衍射现象:
观察衍射视频
现象:波绕过障碍物,传播到障碍物的后面
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通过孔隙继续传播的现象。

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当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时或者比波长更小时,衍射现象十分明显。

解释日常现象: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般障碍物的尺寸都比较大,波的波长越长,就越容易接近障碍物的尺寸,因此就越容易发生衍射。

人耳可以听到声音的频率是20-20000Hz,对应波长为17-0.017m,因此声波可以很容易的绕过障碍物,使我们能听到障碍物另一侧的声音。

波的干涉、衍射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课堂小结:
波的叠加:独立性叠加性
波的干涉:概念条件
衍射现象:概念条件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
(结束)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