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资料说课稿

合集下载

青岛版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青岛版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下面各题, ○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 = 34+2○2+34 = 3470+1210 ○1210+3470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 数的位置,和不变。
137+31+63,怎样 , 算比较简便? 算比较简便?用了 什么运算定律? 什么运算定律?
海豚馆第一 天卖出344 344张门 天卖出344张门 票,第二天上午 卖出187 187张 卖出187张,下 午卖出213 213张 午卖出213张。 这两天一共卖出 多少张门票? 多少张门票?
)+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68 70
+ )+
32 4

)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 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做一 做
根据加法结合律在下面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根据加法结合律在下面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32 25+68)+32=25+(


130+(70+ )=(130 130+ 130+(70+4)=(130+ +(70
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 三个数相加, 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先 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把后两个数相加, 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 个数,结果不变。 个数,结果不变。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推荐今天听了秦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感受颇深。

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

本课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秦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教学中秦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

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秦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

显然,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课标分析】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新授课_数学_小学_张兴梅_3709831105

【课标分析】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新授课_数学_小学_张兴梅_3709831105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课标分析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前鲁小学张兴梅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阶段目标)(一)数的运算目标(第4条)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综合应用目标(第2、3条)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二、教材在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信息窗一的第一课时。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

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特点,我把本课时目标定位为:【教学目标】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了解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意义,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复兴区第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四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

复兴区第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四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两个规律。

2. 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在本节课上,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主要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一、口算初步感受规律二、探索规律:活动一:探索加法交换律1. 现在我们来观察每一组中的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式子的加数相同,只是位置变换了。

)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和怎么样?(不变)也就是说每组的两个式子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3.请同学们照样子写一组这样的式子。

4.用a,b代表两个加数,你能写出上面的规律吗?a+b=b+a5.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加法交换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活动二:探索乘法交换律1.加法有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吗?2.自学指导:(1)根据7×9=9×7 ,照样子写一组算式。

(2)观察式子,我发现在乘法中,交换两个()的位置,积()。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呈现的是为校园绿化,从苗木基地购进树苗和花苗的情境。

通过学习,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索加法运算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正确的用字母来表示,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发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发展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并概括运算律【教学难点】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并在实际问题中学会应用探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学校决定在植树节期间从苗木基地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来进行绿化美化校园活动。

(课件出示信息)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学生所提有价值问题:(1)一共要购进多棵树苗?(板书)(2)一共要购进多棵花苗?(板书)【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植树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定向,明确探究目标。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一)探索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这两个定律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规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定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运算定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定律的意义。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

小学数学_《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引导学生经历“发现联系—举例验证—揭示规律—字母表达—应用巩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体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式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植树节快到了,实验小学要对校园进行绿化,购买了一批树苗,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图中信息能提出关于加法的哪些数学问题?预设:(1)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学生还可能提出其他问题,应予以肯定。

教师主要板书出体现本节课核心的两个问题。

二、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思考以上两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选出几种不同的运算顺序进行板书)预设:(1)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方法一: 先算冬青和柳树一共多少棵,方法二: 先算柳树和杨树一共多少再加上杨树的棵数。

棵,再加上冬青的棵树。

列式计算列式计算(56+72)+28 56+(72+28)=128+28 =56+100=156(棵) =156(棵)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探讨:①两种算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②两种算法结果一样,两个算式中间能否划等号?③你能从以上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规律?验证猜想并用字母表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小组选派学生代表进行汇报(预设):(1)方法一: 先算冬青、柳树的棵数,方法二: 先算杨树、柳树的棵数,再加杨树的棵数。

再加冬青的棵数。

发现:两种算法结果一样,两个算式可以划等号。

发现:两种算法结果一样,两个算式可以划等号教师板书:(56+72)+28=56+(72+28);教师解释强调:等号左边的式子加了一个括号表示强调把前两个数结合相加,与按顺序计算的实质是一样的。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四制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7-18页信息窗1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认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组探究报告单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生:植树节。

师:学校决定在植树节期间从苗木基地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来进行绿化美化校园活动。

请看大屏幕师: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冬青、柳树、杨树等)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生: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这一问题好吗?2、小组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课件出示问题: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师:可以怎么列算式?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独立试做。

汇报:生1:我先算冬青和柳树一共多少棵,再加上杨树,求一共购进多少棵。

算式是(56+72)+28师:你给56、72加上括号,表示什么?生1:先算56+72,再加上杨树的28棵。

师:还可以怎样算?生2:我先算柳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再加上冬青,求一共购进多少棵。

算式是56+(72+28)师:我们看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一共购进的棵数,得数相同,都等于156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
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
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
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
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
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
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
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
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
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
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
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
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
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 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 (88+45)+12
4 、拓展560+(140+70)=(□ + □ )+ □
(64+□)+27=64+(□+27)
71+68+ □
你认为 □ 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 游戏:找朋友。
(1) 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 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
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
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
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
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
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28+17=45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学生算式
猜想 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