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常见于静脉穿刺、输液、静脉注射等医疗操作中。
它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和组织坏死等。
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于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至关重要。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PICC。
合理选择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或静脉注射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戴手套、消毒穿刺点等,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规范穿刺技术: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角度,避免多次穿刺和过度插管。
穿刺后,应固定好导管,避免移位和摩擦。
4. 定期更换导管: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引发感染和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导管类型,制定合理的更换计划,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5.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情况,避免导管阻塞。
如果发现导管阻塞,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冲洗导管、更换导管等。
6.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包括如何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以及如何正确保护和清洁穿刺部位。
在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定期观察: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静脉通路,包括导管插口周围皮肤的情况、导管固定情况以及有无异常症状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在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无菌技术,避免感染。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不当容易导致导管移位和摩擦,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导管固定牢固。
4. 保持皮肤清洁: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导管插口周围的皮肤,避免细菌感染。
清洁时应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注意不要过度摩擦皮肤。
5. 注意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有无静脉炎的症状,如红肿、疼痛、渗液等。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指静脉内发生炎症反应。
它可能导致疼痛、红肿、发热、血栓形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血栓栓塞。
为了预防和有效管理静脉炎,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护理措施的详细描述。
1. 静脉通路选择和插入技巧-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者动脉插管。
- 插入技巧:使用无菌操作,遵循严格的手卫生原则,确保插入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尺寸,避免过大或者过小的插管,以减少刺激和损伤。
2. 静脉通路护理-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静脉通路的外观和功能,包括观察插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
- 固定插管:使用透明敷料或者透明胶带固定插管,确保插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定期更换:根据医嘱或者相关指南的建议,定期更换静脉通路,以减少感染和损伤的风险。
- 清洁护理:在更换静脉通路时,进行适当的清洁护理,包括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插管部位,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
3. 静脉炎的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清洁患者的皮肤,特殊是插管部位周围的皮肤,使用温和的皂液和温水进行清洁。
- 避免过度活动:避免过度活动或者剧烈运动,以减少插管部位的磨擦和刺激。
- 高危人群的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糖尿病患者或者静脉通路使用时间较长的患者,应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菌敷料或者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4.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热敷、冷敷或者局部麻醉等方法缓解疼痛。
- 炎症处理: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可以使用局部抗炎药物或者抗生素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
- 血栓预防: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以采用抗凝治疗或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栓塞。
5. 静脉炎的教育和宣传- 患者教育:向患者提供关于静脉炎的知识,包括预防方法、护理技巧和症状的认识,以增加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 医护宣传:通过医院内部培训、宣传海报、信息手册等方式,向医护人员宣传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血栓性静脉炎护理要点

血栓性静脉炎护理要点血栓性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是指静脉内发生血栓形成并伴有局部炎症反应的疾病。
它常见于下肢深静脉,严重时可引发肺栓塞等并发症。
针对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栓性静脉炎护理的要点。
1. 早期识别和干预:早期的识别和干预是预防血栓性静脉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出现的症状,如疼痛、肿胀、局部红斑等,并及时记录。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血压和心电图的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症状或体征异常,应立即安排相关检查,如超声多普勒、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以确诊血栓性静脉炎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2. 定期进行肢体抬高: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应将患侧肢体抬高,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症状和浮肿。
护士应教会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在床上或床边放置枕头或垫子,将患侧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或以上,并保持数十分钟。
这一操作可多次进行,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缓解病情。
3. 使用弹力袜:弹力袜也是缓解血栓性静脉炎病情的有效手段之一。
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选择、穿戴和保养弹力袜。
弹力袜可以通过适度的压力使血管收缩,增加血液回流速度,减少静脉瓣膜反流。
患者应每天佩戴弹力袜,并定期更换新的弹力袜,以确保其压力效果。
4. 高效液体管理:充足的液体摄入和系统的液体管理有助于稀释血液、防止血液黏稠以及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保证患者足够的饮水量,避免脱水。
对于卧床患者,护士还应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促进血液循环。
5.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血栓性静脉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护士在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并定期做相关检查,如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检查等。
同时,护士还应确保患者正确服药,定期复查凝血指标,以及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6. 疼痛管理:血栓性静脉炎常伴随剧烈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等操作过程中。
静脉炎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或者静脉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
普通来说,静脉留置针适合于短期使用,而中心静脉导管适合于长期使用。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有关的操作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巾等。
避免污染静脉通道,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普通建议每72小时更换一次,或者在有必要时更换。
长期使用的留置针易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及时更换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注意静脉通道的固定:静脉留置针或者中心静脉导管应固定在患者身体上,避免挪移或者脱落。
固定应坚固而不会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 注意静脉通道的保持通畅:定期检查静脉通道是否通畅,避免血栓形成。
如发现血栓,应及时处理,如使用溶栓药物或者更换静脉通道。
6.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
二、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 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静脉通道周围是否红肿、疼痛、渗出物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 保持歇息:静脉炎患者通常需要歇息,减少活动,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护理人员应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患者的歇息状态。
3. 保持皮肤清洁: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患者的皮肤,避免细菌感染。
使用温水和无菌棉球轻轻擦拭,避免磨擦或者刺激。
4. 疼痛管理:静脉炎患者往往伴有疼痛症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使用镇痛药物或者冷敷等。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指静脉内发生的炎症反应。
它可以导致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和感染。
因此,预防和及时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进行任何与静脉穿刺和输液相关的操作时,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这包括洗手、佩戴手套、穿戴无菌衣物和使用无菌物品等。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
常见的静脉通路包括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
正确选择合适的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3.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输液装置是静脉炎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输液装置应定期更换。
通常情况下,外周静脉输液装置应每72小时更换一次,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每48小时更换一次。
4. 注意静脉穿刺点的护理:静脉穿刺点是静脉炎的一个潜在入口。
在穿刺后,应保持穿刺点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
5. 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需要长期静脉通路的患者,应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清洁和护理穿刺点,以及注意观察有无异常症状,并及时就医。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观察患者症状: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发热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输液装置和静脉通路,确保其正常运行。
如果发现有堵塞或者漏液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3.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和敷料:输液装置和敷料应定期更换,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更换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加强皮肤护理:静脉炎常常与皮肤感染有关,因此,加强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和护理患者的皮肤,保持其清洁、干燥和健康。
5.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消炎药等。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常规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常规一.定义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下肢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二.症状、体征(一)症状:疼痛,发红,沿血管的走向有压疼性条索。
(二)体征:血管的表皮触及索条状物,开始比较软,表面红,炎症消退后,索条状物坚硬,扪之类似管状。
三.护理问题(一)急性疼痛与炎症浸润有关。
(二)感染风险与炎症浸润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非手术疗法1.休息与活动:适当活动,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外裹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的条件下,可下床活动。
如果病变比较严重,局部表现比较明显,可以卧床休息数天。
2.合理饮食:指导患者低脂饮食,平衡膳食,多饮水,避免进食油煎油炸类食品及动物内脏脂肪、花生干果,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
3.局部护理:患肢抬高,局部热敷、理疗,遵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
4.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及肿胀消退情况等。
(二)手术疗法1.术前护理(1)按非手术疗法护理。
(2)按血管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3)术前准备:禁食水,皮肤准备,药物试验,术中带药等。
2.术后护理(1)按血管外科术后常规护理。
(2)体位与活动:早期活动,病人卧床期间有效下肢踝泵运动;术后 24 小时可鼓励病人下地行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食蔬菜水果。
(4)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皮温、皮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伤口及皮下渗血、伤后感染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五.健康教育(一)去除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的因素: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久坐久站,半年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二)休息或活动:休息时适当抬高患肢,指导病人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增强血管壁弹力。
(三)弹力治疗:坚持长期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四)遵医嘱门诊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血管内静脉壁发炎的疾病,常见于长期留置导管、输液、化疗等医疗操作中。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护理。
一、预防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如聚乙烯、聚氨酯等,以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和损伤。
2. 导管插入:在插入导管前,进行充分的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插入导管时,要选择合适的静脉,并确保插管无阻力,减少对静脉壁的损伤。
3. 导管固定:将导管固定在患者体表,避免导管的移位和摩擦,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
4. 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阻塞,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 皮肤护理: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
6. 输液操作:在输液前,检查液体是否清澈,无悬浮物。
输液时,要注意滴速,避免快速输液导致静脉壁受压。
7. 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宣教,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增加尿量,促进血液循环。
二、护理措施:1. 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阻塞,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3. 皮肤护理: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
4. 输液操作:在输液前,检查液体是否清澈,无悬浮物。
输液时,要注意滴速,避免快速输液导致静脉壁受压。
5. 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感的患者,可采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如冷敷、按摩等。
如疼痛严重,可考虑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6. 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宣教,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增加尿量,促进血液循环。
7. 心理护理:对于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关爱,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感。
上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健康宣教

上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健康宣教1.疾病认知与预防:a.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任何与该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b.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保持静坐或站立的姿势。
如果必须长时间坐着或站着,应该定期活动肢体。
c.避免过度使用上肢,如重物搬运、过紧的手铐等,以避免损伤血管和静脉。
d.减少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通过饮食和锻炼来维持健康的体重和血糖水平。
e.避免服用具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尤其是抗凝血剂,除非在医生的监督下。
2.日常生活中的预防:a.保持适当的体重和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减少动脉和静脉的病变,例如草莓、菠菜、鳄梨和虾。
b.经常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步行、游泳、健身操等,保持良好的循环和肌肉健康。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交叉手臂或压迫上肢静脉的动作。
c.在户外或气温高的环境中,穿着宽松、透气、轻便的衣物,避免过度穿戴紧身或磨擦的衣物。
d.合理规划日常活动,避免过度疲劳或过度劳累,避免频繁举重和过度使用上肢肌肉。
e.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检测。
定期复查静脉超声以监测血栓的情况。
3.患病后的护理和治疗:a.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如抗凝血剂和消炎药。
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过量或停药。
b.患者应该坚持穿戴压缩袜或压缩绷带,以减轻疼痛、肿胀和预防再次发作。
选择正确的压力级别和合适尺码的袜子或绷带。
c.定期进行血栓检查,如静脉超声、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等检查,以评估疾病的进展和药物治疗的效果。
d.避免自行插管或注射,必要情况下请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以上就是关于上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健康宣教的内容。
希望通过这些宣教,患者能够了解疾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病情的复发风险。
同时,患者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处理病情,以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和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措施
含淀粉及龙葵碱,淀粉 具有高渗作用,外敷起 到消肿止痛作用;龙葵 碱具有兴奋平滑肌以及 加强血液流通的作用, 可使肿胀消退。
镁离子可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 稳定膜电位,消除粘膜水肿, 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外敷
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 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炎 症消退
1、多见于肥胖及缺乏锻炼 1、不同部位反复出现的浅
的妇女;
静脉炎,全身各处静脉均
2、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可发生,下肢多见;
3、多在上肢用力牵拉后出 2、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
现患侧胸腹壁疼痛,上肢 且与内脏癌肿有密切关系;
上举或外展时加重;
3、表现为一处突然出现发
4、检查可发现胸腹壁有一 红、条状或网状索条,有
05 持续使用刺激性药物治疗、TPN、 06 PH<4.1或PH>9、渗透压> 600mOsm/L的液体及化疗药物建 议选择中心静脉导管(PICC、 CVC、PORT)进行输液。
加强工作责任心,对于意识障 碍、感觉障碍、循环不良的病 人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不 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应重 视患者主诉,患者只要主诉输 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不论 局部是否肿胀,都应停止用药, 更换穿刺部位。
02 全身症状
1、寒战、高热
疾病介绍-SVT分类
药物性血栓性静脉炎 曲张静脉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药物刺激静脉内膜或 一处静脉反复穿刺引起; 2、病人多主诉静脉穿刺 处疼痛、发红,沿静脉走 向有压痛条索; 3、多无明显全身反应, 多可不治自愈。
1、在下肢曲张的静脉, 因血液瘀滞,皮肤营养不 良屏障作用减弱,细菌侵 入,或局部外伤而引起; 2、反复出现皮肤色素沉 着,血栓机化后变硬,曲 张静脉闭塞而治愈。
谢谢观看
疑难病例讨论
目录
1
2
3
4
病情汇报
疾病简介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Part.1
病情汇报
病情汇报
基本信息
22床,钟某,男性,44岁
入院诊断
血管壁
代诉
损伤
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高血压病 突发左侧肢体乏力5小时余
专科检查 用药
GCS15分,双侧瞳孔2.5mm,对光灵敏,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
血液 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 高凝
6-9 6-10 26 25 26 26
Part.2
疾病简介
疾病介绍-SVT定义
血栓性浅表静脉炎(SVT)
又称浅表静脉血栓形成,是指 皮下浅静脉的急性无菌性、自限性 血管炎症,伴有静脉内血栓形成及 管腔闭塞。最常发生于下肢浅静脉。
疾病介绍-SVT病因
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 静脉留置管道对血管壁的损伤
甘露醇、尼莫地平、氨基酸、脂肪乳
病情汇报
患者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肿胀情况变化表
左手 右手
彩超结果:左手背浅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壁 6-2 损伤6-3 6-4 6-5 6-6 6-7 6-8
28 26 26 26 26 26 26
26 26血液26 26 26.5 28 27 高凝
彩超结果:右侧头静脉前臂段 血栓形成
Part.3
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
01 疼痛:与血管炎症有关
04 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相关 知识及治疗不了解有关
02 舒适度改变:与疼痛有关
05 潜在并发症:深静脉血 栓、肺栓塞
03 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患侧 肢体需抬高制动有关
Part.4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01 有计划、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静脉穿 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 时间、多次穿刺。
02 提高穿刺成功率,防止反复穿 刺造成血管壁损伤。
03 除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上肢 有血栓外,一般不宜选择下肢静 脉给药。偏瘫患者一般不选择偏 瘫侧肢体进行静脉给药。
04 使用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时, 宜选择粗大静脉进行穿刺。根据 静脉情况选择合适的留置针穿刺, 一般留置时间为72-96h。
护理措施
压痛的硬韧索条;
压痛,全身反应不明显; 4、1-3周后自行缓解,病
5、疼痛于两周后自行缓解, 变处留有色素沉着,隔一
索条多持续很长时间。
段时间后另一部位再次发
病。
疾病介绍-辅助检查
彩超:明确静脉内血栓范围,更为重要的是 了解深静脉的通畅情况,有无深静脉血栓。
还应检查胸腹部CT、肿瘤标志物、免疫相关指 标,以排除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血栓。
3
化学下药肢物静刺脉激曲引张起的浅静脉炎
疾病介绍—SVT病理生理
血管壁 损伤
血流 淤滞
血液 高凝
01 静脉穿刺插管、静脉注射刺激性
液体或药物、血管炎性疾病
02 静脉曲张、制动、长期卧床 03 口服避孕药、使用脱水药物等
疾病介绍-SVT症状
01 局部症状
1、患肢浅静脉呈条索状或柱状 2、患肢静脉组织红肿或水肿 3、局部触痛、压痛明显,皮温升高 4、肿胀消退后,遗有暗褐色或暗红色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