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1.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论和知识,包括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与传动和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设计和研发能力,可以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优化。
3.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可以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4.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能力,可以独立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际问题的解决。
5.具备良好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可以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二、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综合实习四个部分。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与传动和自动控制等。
这些课程深入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核心理论和技术。
3.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
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项目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这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综合实习综合实习是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机会。
学生可以在电力公司、自动化企业等单位进行实习,从而更好地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要求,提升实践能力。
三、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和知识,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在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中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估专业评估主要包括学生的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的评估。
学术成绩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成绩,实践能力包括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实习反馈,综合素质包括科研和创新成果、竞赛成绩等。
五、实施与展望该培养方案已经在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过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电气工程、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宽口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及应用等;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较好的掌握自动化技术、信息处理、电气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5. 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6.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基本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能熟练进行外文阅读,有一定的科技外语写作能力。
三、修业年限:4年。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
六、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机学、传感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PLC技术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等。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运动控制系统实验、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计算机软件实践及硬件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电气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电气与自动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专业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毕业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相关领域,具有技术应用、系统运行、设备管理与维修、工程技术管理等能力。
二、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1)素质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较好的工程教育及基本工程技术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2)知识结构要求具有基本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技术开发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3)能力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初步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学制及授予学位:基本学制4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四、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应修满156.5学分,其中课堂教学学分146.5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
五、时间安排:四学年,教学总周数158周,每年分为两个长学期和两个短学期,长学期十八周,短学期二周,长学期集中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短学期安排见习、课程实习、社会实践、课程大型作业、毕业论文(设计)等开放性教学活动。
具体安排见下表:六、课程设置基本框架七、培养计划表本专业课堂教学课程按人文社科、公共基础、专业和拓宽四大模块划分,其中人文社科、公共基础、拓宽模块基础系列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本计划表只列该模块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由学生在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选学。
注﹡:注﹡:3、专业模块课程设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第1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能源、交通、工业制造等众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本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1. 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2.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设计、研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3. 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4. 熟悉国家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政策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设置(一)公共基础课程1. 数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2. 物理类:大学物理、电工基础等;3. 计算机类: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等;4. 外语类:大学英语等。
(二)专业基础课程1. 电路理论;2. 电子技术;3. 电机与拖动;4. 自动控制理论;5. 电力电子技术;6. 电力系统分析;7.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8. 模拟电子技术;9. 数字电子技术。
(三)专业核心课程1. 电气设备及系统设计;2. 电气设备及系统运行与维护;3. 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设计;4. 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运行与维护;5. 电力系统自动化;6.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7. 嵌入式系统设计;8. 电力市场。
(四)实践环节1. 金工实习;2. 电子工艺实习;3. 课程设计;4. 专业综合实践;5. 毕业设计。
四、培养措施1.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4.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五、评估与反馈1. 定期组织课程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培养效果;3.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简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始建于1959年,2000年12月由武汉大学等四校合并院系重组,正式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四十七年风雨历程、四十七年不懈努力,电气工程学院现已成为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规模和鲜明特色,国内知名的电力电气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于先进行列。
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中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电力建设与运营,汽车电子工程。
还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五个工学硕士点,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点。
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引导性专业目录设置的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在校本科人数:2006年1190人、2005年1150人、2004年1155人、2003年1089人。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3人,89名专任教师中4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
还聘请陈清泉院士、马伟民院士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或讲座教授。
现任院长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孙元章教授(外聘)。
目前,电气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1190人,博士生114名,硕士生406名,工程硕士生231人。
已培养各类毕业生累计20000多名,他们大都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成果丰硕。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的有300余篇),出版专着20余部,获得各类奖励近百项,并在国内外拥有多项专利。
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的高级工程学科,它集电气技术与控制自动化技术于一体,采取电气技术来解决控制自动化系统应用问题,从而形成以电磁能特性为基础的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和网络控制等多种技术,在实现高效检测、测量、调节、保护、检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
1.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具有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电气及自动化系统工程问题,具有应用研发能力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
3.培养具有产品设计、系统实施维护等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4.培养具有团队协作、创新设计能力的系统技术人才;
5.培养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创新型科技创新工程技术人才。
三、本专业课程设置
1.电气工程基础(电工学、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等);
2.过程控制原理;
3.自动化技术(应用控制器、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4.自动化系统开发、实施和调试;
5.电气设备及控制;
6.计算机系统与网络;
7.智能控制原理;
8.电气自动化系统实现;
9.电子设备设计与维护;。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工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电机及电力拖动、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
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综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科学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1、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主要课程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与波、电机学、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接口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与PLC(特色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拖动基础、MATLAB与机电系统仿真(特色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发配电系统设计(特色课程)、高电压技术、微机保护、供电技术、运动控制系统、新能源发电技术(特色课程)、现代检测技术(特色课程)等。
3、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四、修业年限、毕业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1.修业年限:3-6年2.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188学分3.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就业(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发电、供配电、工矿电气自动化、过程控制、电气设备、建筑电气自动化等方面的设计、研发、试验与系统运行分析,信息处理、设备制造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内容。
以下是一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1. 培养目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
-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在团队中有效协作的能力。
-职业素养: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方案:2.1 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电路理论、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等。
-专业核心课程:电机与拖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
-拓展课程:光电技术、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等。
2.2 实践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电路实验、自动控制实验、电机实验等。
-工程实践:参与项目,如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电力系统仿真等。
2.3 项目设计:-毕业设计:选择符合个人兴趣和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
-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科研项目。
3. 实习实训:-暑期实习:提供暑期实习机会,加深学生对实际工程的理解。
-工程实训:组织电气工程项目实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毕业设计:-课题选择: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电气工程领域的具体课题。
-指导流程:设立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5. 课外拓展:-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专业讲座等。
-社会实践:组织走访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6.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
-实习推荐: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合作关系,推荐优秀学生实习。
7. 质量保障:-教学评估: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听取学生意见。
-教师培训:提供教师培训机会,保持教师专业素养。
这是一个通用的框架,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人才培养方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非常重要,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 2007.2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始建于1959年,2000年12月由武汉大学等四校合并院系重组,正式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四十七年风雨历程、四十七年不懈努力,电气工程学院现已成为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规模和鲜明特色,国内知名的电力电气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于先进行列。
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中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电力建设与运营,汽车电子工程。
还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五个工学硕士点,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点。
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引导性专业目录设置的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在校本科人数:2006年1190人、2005年1150人、2004年1155人、2003年1089人。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3人,89名专任教师中4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48.3%。
还聘请陈清泉院士、马伟民院士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或讲座教授。
现任院长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孙元章教授(外聘)。
目前,电气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1190人,博士生114名,硕士生406名,工程硕士生231人。
已培养各类毕业生累计20000多名,他们大都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成果丰硕。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的有300余篇),出版专着20余部,获得各类奖励近百项,并在国内外拥有多项专利。
年科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
学院现设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大电网安全研究所、电磁发射研究所、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电机与控制研究所、电气信息研究所、电工新技术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技术训练中心。
其中与电气信息学院等共建的电工电子教
学基地是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示范教学基地,新近建成的电工技术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开设电工实践技能训练。
电气工程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和发展,注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严谨,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生创新理念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声誉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前列。
学院确定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建设教学创全国优秀、学科创全国重点、科研创全国前列的高水平研究型电气工程学院,创造条件使我院本科生培养向电气信息大类拓展、建设电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目标定位,使我院跻身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电气工程学院。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80601Y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建设、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维护、自动控制及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工程类引导性专业目录设置的宽口径专业,主要特点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结合、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强弱电兼顾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学生主要掌握电工理论、电子学、控制理论、电气工程基础、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人文社会和经济管理知识。
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电气工程技术分析、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 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走进电世界
学科理论平台课程——电气工程基础
学科实验平台课程——电路综合实验、电工实践训练、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其他主干课程
电路、工程电磁场、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数据通信与网络。
七、双语课程
电路(Electric Circuits)、数据通信与网络(Data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金工实践训练、电工实践训练、电路综合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机及电力拖动实验、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电气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政治思想合格、没有记过以上处分、没有试读记录、修满规定学分、参加所有实践教学合格、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英语通过国家四级考试、满足武汉大学学生学籍管理的毕业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进程表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表
电气工程学院开设全校公选(通识)课程表
电气工程学院对外院开设课程表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