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应变检测原理及波形初步判识

合集下载

低应变检测原理

低应变检测原理
A:在实测信号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脉冲信号结
束后有一个较大反向信号。导致反向过冲较大的因 素较多,除了电缆线过长、电荷放大器电感及电容 等参数不当、锤击点位置及锤击脉冲频率、传感器 幅频及相频特性外,还有桩身阻抗变化影响,如: (1)当桩头部分混凝土强度较低时,应力波遇强 度较高混凝土时会产生反向反射;(2)桩头附近 波阻抗增大;(3)桩头附近波阻抗变小,由于锤 击频率或滤波频率太低,高频成份被滤掉,此时, 往往也会出现反向过冲这种现象。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疑问解答
Q:加速度计与桩面用什么方法耦合较好?
A:由于桩面凹凸不平,且有砂石,再加上电缆
线的拉作用,用黄油往往达不到好的耦合效果。在 桩头滴少许502胶,再将指头大小、粘性较好的橡 皮泥压入桩面,然后再将加速度计旋入橡皮泥,这 样耦合就会好些。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疑问解答
Q:脉冲频率或滤波频率较低队浅部缺陷判断有无影响?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
引起反射波的原因
•桩底 •截面发生变化 •夹泥 •离析 •混凝土质量变化 •土层变化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
低应变所能检测到的现象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
低应变不能检测到的现象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
低应变检测的优点
•快速检测方法 (50-200根/日) •准备简便 •操作简单 •经验丰富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程序设置
单击设置进 入设置界面
进入主操作界面后,点击设置按键进入设置界面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仪器与笔记 本电脑通讯 速率,586以 上请选57600
仪器与笔记 本电脑通讯 口设置,视 电脑串口设 置而定,有 COM1-6供选

低应变检测不同类型波形分析

低应变检测不同类型波形分析

低应变检测不同类型波形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低应变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实际检测过程中的几种低应变检测波形进行分析,提出了在低应变检测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勘资料及施工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现场验证,为类似低应变波形提供准确判定依据。

关键词:低应变检测波形;波形分析;同向反射0 引言随着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产生了各种新桩型和新工法,为桩基础在复杂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下的应该用注入了勃勃生机。

目前,桩基础已成为了高层建筑、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深水码头和海上石油平台等采用的主要基础形式,基桩质量也受到了工程各方的高度关注[1]。

在基桩质量检测方法中,低应变法检测以速度快、费用少及覆盖广被广泛应用。

1 低应变法检测基本原理低应变检测的理论依据为一维波动理论,即把桩身假定为均质杆件的物理模型,根据波动原理可得到下面波动方程[2]的数学模型:(1)式中:u为桩身质点的位移(m);X为桩身空间坐标变量;t为时间坐标变量;为桩身弹性波速(m/s);为桩身材质密度(kg/m3);为桩身材质弹性模理(MPa)(2)式中:为桩身截面积(m2)(3)式中:为桩长(m)2 低应变检测工作程序正式接手检测工作前,检测机构应获得委托方书面形式的委托函,以帮助了解工程概况,明确委托方意图,同时也使即将开展的检测工作进入合法轨道。

应尽量避免检测工作在前,而委托在后,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低应变检测的工作程序[1]按图1进行:图1低应变检测工作程序框图3 实测波形分析及验证结果3.1 某工程人工挖孔桩低应变检测波形该工程的基桩施工工艺为人工挖孔灌注桩,桩长9-15m,桩径1.0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30;低应变检测184根桩,其中65根桩在2L/c时刻前有明显应力波低阻抗反射现象。

低应变实测波形见图2:桩顶以下约5.0-7.0m左右出现明显同向反射,无桩底反射波。

低应变反射波法信号识别方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信号识别方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信号识别方法1 传感器粘贴效果识别从理论上讲,传感器越轻且越贴近桩顶面,测试信号也越接近桩面质点振动,测试效果越好。

目前,传感器安装普遍采用粘贴方式。

橡皮泥具有柔性大、污染小、衰减小、价格便宜等优点,将橡皮泥用作传感大器的黏合剂一般可取得较好的检测信号。

如果桩同处理不平整、桩顶面未清洗干净或寒冷季节使用,传感器常会出现虚粘现象,导致检测信号失真,影响判识。

因此,用橡皮泥作黏合剂时,如果出现首波明显加宽、信号波浪式振荡等异常现象,应首先考虑传感器粘贴不牢,需重新粘结牢后再做检测。

图1 为同一根桩传感器虚粘和粘合牢固时的对比检测曲线。

图1 传感器粘贴效果对比曲线由图1 可以看出,传感器粘合牢固,波形规则,桩底反射信号清晰;传感器粘合不良,可导致首波变宽,信号震荡明显加大,桩底反射信号没出现或不明显,大大降低了检测信号的判断效果。

2 测试盲区内的缺陷识别桩身浅部缺陷是桩基工程中最常见的缺陷。

从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可知,该类缺陷位置浅,在工作荷载下最易发生材料破坏,并且对工程质量危害最大。

同时,浅部缺陷造成波形畸变,并且这种畸变很容易使桩身其他部位产生缺陷屏蔽。

桩顶至其以下2m 左右深度范围称为测试盲区。

在测试盲区桩顶应力波传播复杂,信号干扰大。

如果盲区内存在缺陷,由于激振脉冲有一定的宽度,则在脉冲宽度内,应力波遇到缺陷产生的上行反射波信号,将与能量较大的入射重叠在一起,从而给桩身浅部缺陷信号的判别增加难度。

尽管测试盲区的桩身缺陷判别难度较大,但并不是无法判断,因为该类缺陷发生频率高、位置浅,易于通过开挖方式予以验证,所以可以通过不断的对比测试和开挖验证,来找出该类缺陷在曲线上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以指导该类缺陷的识别。

实践表明,根据以下特征对桩身浅部缺陷特别是严重缺陷进行判别效果较好。

完整桩波形,衰减规则,无缺陷反射波存在,桩底反射信号清晰(见图2(a))。

如果波形特征表现为较宽的入射脉冲,或首波为非半正弦波或呈明显不对称半正弦波,波形在整体上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波形振荡延续时间长(见图2(a)),首波后反冲异常增大(见图2(c)),反冲后曲线明显在零线以上较长时间不归零或质点振动幅值异常增大(见图2(d)),则表明有浅部断桩或其他类型的严重浅图2 浅部缺陷现场试验曲线部缺陷存在。

低应变检测原理及方法

低应变检测原理及方法

低应变检测原理及方法1、检测原理检测方法采用低应变法,混凝土桩的物理强度远大于桩周土的物理强度,在桩顶沿垂直方向激发的弹性应力波基本上是沿桩周传播的,由于桩底持力层及桩身质量缺陷位置上的波阻抗与正常混凝土波阻抗存在差异,因而:(1)通过分析缺陷反射波a .相位变化、频率变化、多次反射性可判断桩基的缩颈、扩警、松散、夹泥、离析、断桩等质量缺陷现象。

b .振幅的大小可判断缺陷的程度。

c .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式计算:12000x x t c =•∆• '/2x c f =∆其中:x ——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 );x t ∆——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c ——受检桩的桩身波速(m/s ),无法确定时用c m 值替代;'f ∆——幅频信号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

(2)当桩长已知、桩底反射信号明确时,在地质条件、设计桩型、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中,选取不少于5根Ι类桩的桩身波速值按下式计算其平均值:11nm i i c c n ==∑ 2000i L c T=∆ 2i c L f =•∆其中:m c ——桩身波速的平均值(m/s );i c ——第i 根受检桩的桩身波速值(m/s ),且/5%i m m c c c -≤;L ——测点下桩身长(m );T ∆——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 f ∆——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 n ——参加波速平均值计算的基桩数量(n ≥5)。

2、现场测试方法①把混凝土桩顶灌浆部分凿去凿平,使桩顶出露新鲜表面,为减少杂波干扰,此表面必须平整干净,出露的钢筋不应有较大晃动;②传感器应稳固地粘放在桩顶上,并进行敲击测试;③每根桩测试曲线如出现异常波形应在现场及时研究,排除影响测试的不良因素后再重复测试;④其测试方框图如下:基桩动测仪3、检测仪器及设备①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基桩动测仪》JG/T 3055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桩基检测的分类

桩基检测的分类

桩基检测的分类
桩基检测技术是在桩基施工完成后,通过对桩基进行检测,以判断桩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桩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桩基检测技术有许多种,其中常见的包括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

一、低应变法
低应变法是一种常用的桩基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在桩基表面施加低能量的冲击波,使桩基产生低幅度的振动,然后通过传感器采集桩基的振动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判断桩基的完整性、强度和承载能力。

低应变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便,适用于对大量桩基的初步检测。

但是,低应变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于一些深部缺陷或特殊类型的桩基可能无法准确判断。

二、声波透射法
声波透射法是一种通过声波在桩基中传播来检测桩基质量的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将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放置在桩基两侧,通过发射器发出一定频率的声波,声波在桩基中传播过程中遇到缺陷或土质不均匀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等现象,接收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判断桩基的完整性、强度和承载能力。

声波透射法的优点是
可以对桩基进行全面的检测,适用于对重要或大型桩基的详细检测。

但是,声波透射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检测成本较高、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

综上所述,桩基检测技术有多种,其中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应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实力强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低应变检测原理及波形初步判识

低应变检测原理及波形初步判识

低应变检测原理及波形初步判识一、低应变动测原理1、低应变反射波法源于应力波理论,基本原理是在桩顶进行竖向激振,使桩中产生应力波,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界面(如桩底、断裂或离析、夹泥等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颈或扩径)部位,将产生反射波,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

通过对反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来判断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其位置。

2、桩判定标准在《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以下简称《规范》)中,桩身完整性定义为: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的综合定性指标;桩身缺陷定义为:使桩身完整性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桩身结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的桩身断裂、裂缝、缩颈、夹泥(杂物)、空洞、蜂窝、松散等现象的统称。

注意,桩身完整性不是严格的定量指标,对不同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具体的判定特征各异,但为了便于采用,应有一个统—的分类标准。

所以,桩身完整性类别是按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的影响程度,统一划分为四类的:Ⅰ类——桩身完整。

Ⅱ类——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发挥。

Ⅲ类——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一般应采用其他方法验证其可用性,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复核或补强处理。

Ⅳ类——桩身存在严重缺陷,—般应进行补强处理。

二、低应变动力测桩法的分类低应变动力测桩以所采用的激振方式及所观测的振动响应的不同分为两类,即瞬态法和稳态法。

(一)、瞬态法所谓瞬态法就是采用激振方式并观测橇的瞬态振动响应的方法,是对桩顶面施以轴向瞬时冲击力或施以一冲量来激发桩的振动的方式,就是桩在瞬时冲击力或冲量的作用下,桩的振动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振动时间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S。

根据冲量的大小和可控制程度可分为:1、人工锤击法。

这种激振方式是最简单、方便的,但这种人工锤击方式的冲量是随机的和不能较准确控制的,并且也不是完全轴向的,因而在观测振动响应时,重复性有进较差。

低应变检测过程中的应注意一些问题

低应变检测过程中的应注意一些问题

低应变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前言由于桩基工程是地下隐蔽工程,桩基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如断桩、夹层、离析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成桩质量直接影响到桩的承载力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目前,在我国桩基质量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反射波法由于其基本原理简单、快速无损、资料判读直观、准确度较高在桩基检测中占据主流地位。

但是如果操作者不能认真对待检测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可能造成误判、漏判,以至造成工程隐患。

1、基本原理反射波法又叫应力波法,是以手锤或力棒等激震装置撞击桩顶,产生一纵向应力波信号沿桩身传播,由传感器(速度型或加速度型)拾取桩身缺陷及不同界面的反射信号,再通过一系列分析处理来判定桩身质量。

由于该方法受外界环境、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采集到的信号往往是包含多种频率成分的动态信号,所以应针对桩基检测的各个步骤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获取桩身响应的真实信号。

低应变反射波法桩基检测可分为两个阶段:现场采集数据阶段和室内数据分析处理阶段。

2、现场数据采集2.1 桩头处理桩基测试依据的信号是由偶合在桩顶的传感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以桩头处理是取得结果的关键。

在测试前,应认真清理桩头浮浆及破碎部分,直到露出新鲜混凝土界面,且要求桩头有一定的强度,至少应在成桩后8~15天方可检测。

2.2 感器的选择及安装桩土体系的自振频率是由体系的质量和刚度决定的。

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刚度越大,则体系的自振频率越高;刚度越小则体系的自振频率越低。

在刚度一定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则体系的自振频率越低;质量越小则体系的自振频率越高。

目前,在反射波法测试中,应用速度计和加速度计都取得了良好的测试效果。

加速度计的频带宽,高频特性较好;速度计的频带窄,但低频特性较好。

在现场测试时,应视具体工程、具体场合选用不同的传感器,以期及时取得良好的曲线。

通常在短桩、小直径桩检测时采用加速度计,发现浅部缺陷,减少浅部“盲区”;在大直径、长桩的检测中采用速度计,取得深部缺陷及良好的桩底反射信号。

低应变法检测基桩完整性

低应变法检测基桩完整性

桩身完整
Ⅱ 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频差Δf c/,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 桩身有轻微缺陷 底谐振峰之间的频差 Δf´>c/

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Ⅱ类和Ⅳ类之间
桩身有明显缺陷
/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 缺陷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相邻频
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无 差 Δf´>c/无桩底谐振峰;
桩底反射波;
目录
1 、概述 2、反射波法检测原理 3、现场检测 4、桩身完整性的判定
1、检测依据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 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桩的有效检测桩长范围 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对桩身截面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灌注桩,应采 用其他方法辅助验证低应变法检测的有效性。
每个检测点记录有效信号数不少于3个。
检测流程
桩头处理 仪器连接 传感器安装 程序设置 手锤锤击 信号采集 信号分析 结果打印
类别 时域信号特性
幅频信号特征
分类原则
/c时刻前无桩底反射
频差Δf c/
/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
低应变法基本原理是基于一维杆的波动理论,将 桩等价于一维杆,在桩顶初始扰力作用下产生的 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并且满足一维波动方程:
2u t 2
c2
2u x 2
式中: u -- s方向位移;
c -- 桩身材料的纵波速度。
弹性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密度、截面积变化时波阻抗 将发生变化,产生反射与透射,采用高灵敏传感器及配套的波形 记录仪器,即可记录反射波在桩身中传播的波形,通过对反射波 曲线特征的分析研究,即可对桩身的完整性、缺陷的位置进行判 定,测定桩身混凝土纵波波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应变检测原理及波形初步判识
一、低应变动测原理
1、低应变反射波法源于应力波理论,基本原理是在桩顶进行竖向激振,使桩中产生应力波,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界面(如桩底、断裂或离析、夹泥等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颈或扩径)部位,将产生反射波,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

通过对反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来判断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其位置。

2、桩判定标准
在《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以下简称《规范》)中,桩身完整性定义为: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的综合定性指标;桩身缺陷定义为:使桩身完整性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桩身结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的桩身断裂、裂缝、缩颈、夹泥(杂物)、空洞、蜂窝、松散等现象的统称。

注意,桩身完整性不是严格的定量指标,对不同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具体的判定特征各异,但为了便于采用,应有一个统—的分类标准。

所以,桩身完整性类别是按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的影响程度,统一划分为四类的:Ⅰ类——桩身完整。

Ⅱ类——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发挥。

Ⅲ类——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一般应采用其他方法验证其可用性,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复核或补强处理。

Ⅳ类——桩身存在严重缺陷,—般应进行补强处理。

二、低应变动力测桩法的分类
低应变动力测桩以所采用的激振方式及所观测的振动响应的不同分为两类,即瞬态法和稳态法。

(一)、瞬态法
所谓瞬态法就是采用激振方式并观测橇的瞬态振动响应的方法,是对桩顶面施以轴向瞬时冲击力或施以一冲量来激发桩的振动的方式,就是桩在瞬时冲击力或冲量的作用下,桩的振动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振动时间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S。

根据冲量的大小和可控制程度可分为:
1、人工锤击法。

这种激振方式是最简单、方便的,但这种人工锤击方式的冲量是随机的和不能较准确控制的,并且也不是完全轴向的,因而在观测振动响应时,重复性有进较差。

2、自由落锤冲击法。

这种激振方式是用一个已知重量短柱或球形锤,自桩顶面一定高度处自由下落冲击桩顶面来激发桩的振动,这种冲击力不但能保证沿桩轴方向,而且冲量大小和冲击点位都是可控的,因此是一种比较好的的瞬态激振方式。

3、水电效应冲击法。

这种激振方式是在桩顶面设置盛有水的刚性容器,水中放置两个极性相反、有一定距离的电极,在接通电源的瞬间,两电极间发生脉冲放电形成一个脉冲力作用,通过水传递到桩顶面。

比较适应于截面较大的桩。

(二)稳态法
就是用用稳态激振方式并观测桩的稳态振动响应的方法,是对桩顶面施以一个幅值恒定的轴向诣振力来激发桩的振动的方式,实现这种激振方式一般采用电磁激振器,桩在诣振力的作作下做强迫振动,当诣振力的频率与桩的阻尼自振频率相等时,便会引起桩的共振作用,这种动测方法正是利用了共振特性,所以又可将这种动测方法称为“共振法”。

这里我们主要简单说一下瞬态法。

1、瞬态法数学模型
假定桩是一维弹性杆, 在桩顶利用手锤(或力棒) 施加一脉冲力
F ( T) 后, 激发一应力波沿桩身传播, 遇到波阻抗变化处产生反射
波, 根据波动理论和弹性波在桩身内沿轴向传播的基本规律, 振动速度可以表达为:
式中: VR 为反射波的速度量; V1 为入射波的速度量; ρ为桩自身质量密度; C 为波速; A为桩的横截面积; N 为桩身完整性系数
(1) 当N > 1 , ρ1 C1A1 >ρ2 C2A2 , 此时, 反射波VR 与入射波V1 同相位。

例如: 桩身存在离析(即ρ↓、C ↓)、缩径(即A ↓)、夹泥缺陷(即ρ↓)或嵌岩桩底沉渣过厚( A 变化) , 以及摩擦桩桩底反射都会出现反射波VR 与入射波V1 同相位的情况。

(2) 当N < 1 , ρ1 C1A1 <ρ2 C2A2 , 此时, 反射波VR 与入射波V1 反相位。

例如: 扩径、端承桩桩底反射波形都属于此类型。

若假定 C 已知, 从实测的反射波曲线可以计算出桩长或缺陷位置L
C 为波速; TR 为反射时间。

2、低应变检测示意图
3、低应变理论波形曲线
1)完整桩波形曲线
2)扩径桩波形曲线
在桩身扩径处有ρ1 = ρ2, c1= c2,A 1< A 2, 因此其反射系数R < 0, 故扩径处反射波与入射波反相(如图4所示). 根据平均纵波波速和反射波走时差t′, 可以估算扩径的位置L ′, 即有L ′= ct′ö 2.
3)缩径桩波形曲线
在桩身缩径处有ρ1 = ρ2, c1= c2,A 1> A 2, 因此其反射系数R < 0, 故缩径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如图6所示). 同样根据平均纵波波速c 和反射波走时差t′, 可以估算缩径的位置L ′, 即有L ′= ct′ö 2
4)断桩波形曲线
在桩身断裂处, 其反射系数R = 1, 即在桩身断裂处发生全反射, 这时往往可以见到多次反射波, 桩底反射信号很难见到。

4、实际工程中低应变波形曲线
实际施工中桩身材料不是非常均匀一致的,因此实际波形曲线没有理论曲
线归整,也就是平直段不完全是一条直线。

1)、完整桩实测波形曲线
2)、扩径桩实测波形曲线
3)、缩径桩实测量波形曲线
4)、离析桩实测曲线
在桩身离析和胶结不良处有ρ1 = ρ2 , c1= c2, A 1= A 2, 其反射系数R > 0, 故反射波与入射波理论上应该同相, 但由于波速发生改变, 使得波的频率也发生变化, 其高频成分衰减较快, 使得波形变得平坦(如图所示).至于是由离析还是胶结不良引起的, 则要结合施工时的情况和地质报告等辅助资料来加以区分。

5)、断桩实测波形曲线
6)、嵌岩桩实测波形曲线
对嵌岩桩, 如果桩底没有浮渣或浮渣比较少, 桩和基岩接触良好, 则桩底
反射信号不明显, 但经过指数放大等技术处理, 有时可以见到一反相反射信号. 如果桩底浮渣较多, 有时可以看到一同相反射波出现, 由于浮渣对波的吸收较强, 有时也很难见到反射信号(如图)
5、检测中注意事项
1)激振问题
激振脉冲波的频率大约在300~ 1 500 Hz 左右. 不同的桩长和桩型, 其激振的频率不一样, 一般60 m 左右的摩擦桩或30 m 左右的摩擦端承桩, 脉冲波的主频在300~ 500 Hz 左右; 10~ 20m 的短桩, 脉冲波的主频在500~ 1 000 Hz 左右; 小于10 m 的短桩, 脉冲波主频可高至1 000~ 1 500 Hz.
激振时另外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激振的能量要适中, 并不是能量越大越好. 对于硬地层, 由于桩身内脉冲波能量扩散较多, 其所需的激振能量应稍微大一些. 此外, 激振时要干脆、利索, 不要拖泥带水, 最好是由有经验的人专门激振。

2)传感器与粘结剂的选择
传感器是基桩检测的“眼睛”, 它的频响特性、阻尼大小、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等对实测波形的影响非常大. 反射波法对传感器有特殊的要求, 由于传感器处于激振点附近, 很强的激振信号要不畸变的接收下来, 同时又要把传播几十米长距离后反射回来的波加以接收转换成电信号, 因此传感器的量程范围和
动态范围要足够宽, 且要有较高的灵敏度. 在强烈的激振下, 其余振要短, 这就要求它有良好的阻尼特性.。

在传感器性能较好的情况下, 必须选择好粘结剂, 使传感器与基桩得到较好的耦合. 目前常用的粘结剂有石膏粉、橡皮泥、蛇皮膏、黄油等, 此外, 有些检测人员还使用咀嚼后的口香糖作为粘结剂. 在这些粘结剂中, 石膏粉粘结的耦合频率较高, 而后几种的耦合频率较低. 应该注意的是, 当桩头较湿时, 采用橡皮泥和蛇皮膏作为粘结剂其粘结的效果不是很好, 此时最好用石膏粉。

3)、桩头的处理
灌注桩的桩头往往有一层浮浆, 特别是人工挖孔灌注桩, 由于桩头一般低于地面, 成桩后经沉淀作用, 会使桩身上部出现一层较厚的浮浆, 这使得在用小锤激振时能量不够集中, 发散较快, 激振的脉冲波频较低, 影响检测效果, 因此在检测时必须将浮浆打掉, 同时保持桩头平整.
此外, 预制桩在贯入过程中桩头可能产生破损, 灌注桩在破除浮浆时也可使桩头产生破碎, 这将使弹性波能量快速衰减, 严重时使激发的脉冲波不规则, 严重影响检测效果, 甚至造成误判现象. 因此, 我们在检测时要注意桩头情况. 4)、辅助资料的收集
在进行桩基检测时应该注意辅助资料的收集, 结合辅助资料来分析桩身的缺陷类型. 这些辅助资料包括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灌注桩的成孔工艺、成桩机具和工艺以及桩基施工记录等. 根据这些辅助资料, 可以分析可能出现哪些缺陷, 甚至缺陷出现的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