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流行病总复习讲解

热流行病(epidemiology):是研究健康,疾病,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新病例/暴露人口总数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一样,主要用于小范围,短时期的疾病,如食物中毒)续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暴露于一代病例的易感者总数。
续发率是衡量传染病感染强度的指标。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发病率·病程某病死亡专率=某病死亡数/人口总数病死率(fatality rate)=某病死亡数/患病数(多用于急性传染病)分析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主要有横断面分析(急病和潜伏期短的病)和出生队列分析描述性研究:是将收集的资料按照三间分布分组,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病因假设或线索。
特征:1.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2.属于观察性研究(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3.无需设计对照组4.描述中也有分析类型:1.历史常规资料分析2.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3.现况研究4.生态学研究现况调查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在研究人群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来估计总人群的情况。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根据研究对象的暴露程度将其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对结局进行随访,通过比较两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关系,从而达到检验或验证病因假设的目的。
相对危险度(RR )是测量暴露与疾病关联程度的主要指标。
队列研究是获得疾病自然史的最佳方法。
特点:1.由因到果2.验证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3.属于观察性研究4.无需设计对照相对危险度(RR )=Re/Ro=暴露组危险度/非暴露组危险度归因危险度AR=Re - Ro 队列研究的优点:因果论证力强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1、病例对照研究:选定一组欲研究疾病的病例和一组没有该疾病的人(对照组),比较两组可能与该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或特征的有无、频度或剂量水平,以检验其与疾病的关系。
2、匹配过头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难度,结果反而还降低了研究效率。
3、RCT: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各组,在施加干预措施给试验人群后,随访观察比比较各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的试验称为随机对照试验。
4、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5、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6、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7、STD:性传播疾病,表示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以及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的疾病。
8、发病密度(ID)是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其分子是一个人群在期间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是该人群的每一成员所提供的人时总和,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
1、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什么?答:依据有: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2、试述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各自的相对优点。
答:相对优点如表以社区为基础以医院为基础①可以较好地确定源人群②容易保证病例和对照来自于同一源人群③对照的暴露史更可能反映病例源人群的暴露情况①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②研究对象更易合作③可以平衡病例和对照的背景特点④比较容易从医疗记录和生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关注的是社会群体的健康与疾病防治。
流行病学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展规律,旨在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
下面将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的复习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和原则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流行病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3.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4. 流行病学研究的伦理和方法学原则二、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设计1. 流行病学调查的分类和步骤2.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类型和优缺点3.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和控制方法三、流行病学指标和数据描述1. 流行病学指标的分类和计算方法2. 流行病学数据的描述和展示方式3. 流行病学指标的比较和解读四、传染病流行病学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传播途径2. 传染病的流行类型和传播规律3.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原则六、流行病学与公共健康1.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2. 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3. 流行病学对公共健康政策制定的影响七、流行病学新进展和挑战1. 全球化与流行病学研究的挑战2. 新兴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研究3. 基因流行病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通过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的复习重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设计技巧,充分发挥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以上重点知识点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了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同时学习如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设计。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资料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准确的测量,对临床的诊断方法、治疗效果及其预后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门学科。
Clinical Epidemi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nostic, prog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dividual patients. The populati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nt because these individual patients are members of conceptual populations.,rate ratio)。
比值>1表示危险效应(因素),比0~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
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使医师感到其治疗活动是成功的,是患者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治疗效果将会产生正向效应(positive effect)。
当然,有时会因厌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生而产生效果的负向效应(negative5%的人,即使不治疗,经过一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两者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倚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这是此法的优点。
缺点实施、分析和解释的各个阶段由于设计的不合理,使研究的结果与事物的真实结果之间产生差异,出现的系统误(发病、死亡)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risk factor)或),而把导致疾病发病概率降低的暴露称为保护因素),所以暴露既可以是致病因素也可是保护因素。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第二十二章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1.制定长远的糖尿病防治国家计划;2.加强与、国际糖尿病联盟()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多地区的协作,进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
3.建立糖尿病三级防治和疾病监测网,使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4.开展社区综合防治;5.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倡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强调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6.有计划地第糖尿病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糖尿病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7.研究和评价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机制,提供公平、可及、有效的糖尿病防治。
预防措施:一级预防:1.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3.提倡膳食平衡,注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限盐,防止能量的过度摄入;4.预防和控制肥胖。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筛检试验: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检验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积极的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级预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十三章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流感病毒在分类上属正黏病毒科,是多形性有包膜病毒,多为球形,直径80~120。
其病毒颗粒结构由外至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有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抗原。
中间层为类脂膜下面的基质蛋白(M1)形成的厚的球形蛋白壳,具有维持病毒外形及保护核衣壳的作用。
最内层为核衣壳,由病毒基因组与核蛋白组成。
流感病毒的分类:根据流感病毒和M1抗原特异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_公式和指标

第一讲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某病发病率=某年(期)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数/ 同年(期)暴露人口数*KK -‰、万/万、10万/10万计算发病率应注意:观察时间、发病时间、暴露人口数、单位暴露人口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②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正在患病或因曾经患病或接受了预防接种而在观察期内肯定不会再患该病的人不能算作暴露人口。
在研究女性疾病时,暴露人口只限于女性。
若可能患某病的人群不易明确界定(如高血压等),则以全人群作为暴露人群。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ID=观察期间内新发病例数/ 该期间观察人年数人年数:1人观察1年=1人×1年=1人年2.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数/ 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K3.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也是国际间比较常用的指标。
4. 病死率(fatality rate)病死率=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 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5. 生存率(survival rate) 指观察开始至少到某时点仍处于存活状态的概率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 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总例数N –失访-死亡)/(N-失访数)常用1年和5年生存率来反映疾病严重性和预后指标生存率是指在随访期末仍存活的病例数与坚持随访的病例总数之比6. 罹患率(attack rate)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比较,其区别在于罹患率常用来衡量人群中在较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使用比较灵活,常用于疾病的流行或爆发时病因的调查。
流行病复习

流行病复习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定义的诠释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3、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论;疾病推测的原则;疾病放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4、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1)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2)疾病的检测(3)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4)疾病的自然史研究(5)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5、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图,书P10)6、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的特征:不忽略个体,但更重视群体(2)对比的特征:只有比较才能鉴别异同(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机发生多少的现象。
在流行病中简称“三间分布”。
2、疾病分布的意义:(1)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2)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人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提供重要信息;(3)对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可为合理地制定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评价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提供依据。
3、比、构成比和率构成比Proportion比rate:描述特定时间里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
4、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天津市考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复习资料流行病学核心内容总结

天津市考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复习资料流行病学核心内容总结流行病学是指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和控制规律的学科。
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考研中,流行病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本文将对天津市考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复习资料中的流行病学核心内容进行总结。
一、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大规模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
它包括病因学、疫情学和干预策略三个方面。
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疾病的发生规律,从而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二、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它包括了病例调查、人群调查和环境调查等。
其中,病例调查是指通过对已经确诊的病例进行个案研究,从而了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人群调查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其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
环境调查则是对疾病传播环境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了解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2. 流行病学指标与评价流行病学指标是对疾病发生和分布情况进行度量的方法。
常见的流行病学指标包括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相对危险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趋势,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3.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在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
常见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包括横断面研究、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等。
通过不同的研究设计,我们可以探究疾病的发生和分布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4. 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等方面。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三、流行病学在天津市的应用流行病学在天津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监测与预警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指标评价,我们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和分布趋势进行监测和预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1.制定长远的糖尿病防治国家计划;2.加强与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多地区的协作,进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
3.建立糖尿病三级防治和疾病监测网,使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4.开展社区综合防治;5.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倡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强调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6.有计划地第糖尿病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糖尿病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7.研究和评价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机制,提供公平、可及、有效的糖尿病防治。
预防措施:一级预防:1.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3.提倡膳食平衡,注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限盐,防止能量的过度摄入;4.预防和控制肥胖。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筛检试验: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验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积极的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级预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十三章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流感病毒在分类上属正黏病毒科,是多形性有包膜病毒,多为球形,直径80~120nm。
其病毒颗粒结构由外至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有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素(HA)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
中间层为类脂膜下面的基质蛋白(M1)形成的厚的球形蛋白壳,具有维持病毒外形及保护核衣壳的作用。
最内层为核衣壳,由病毒基因组与核蛋白组成。
流感病毒的分类:根据流感病毒NP和M1抗原特异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甲型流感抗原变异性最强,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变异性较弱,可引起中、小型流行或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的抗原性比较稳定,多引起婴幼儿和成人散发病例。
根据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抗原结构及基因特性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亚型,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
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如下: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编号/分离年代(血凝素抗原亚型和神经氨酸酶抗原亚型),宿主如果是人可以不写。
乙、丙型无需注明亚型。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流感大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
变异种类:1.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
漂移的结果往往引起流感的季节性流行。
2.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是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属于质变。
转换的结果常引起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
变异机制: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流感病毒在其传播过程中自然发生的突变,称为自然突变。
2.基因重配(gene reassortment)两种不同亚型的人流感病毒之间或人流感病毒与动物流感病毒之间基因片段的重配是导致流感抗原转换的重要原因。
致病力:1.抵抗力:对热敏感、冷冻干燥后可长期保存、一般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2.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不仅可以感染人类,还可感染多种动物;乙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人;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和猪,但致病性较弱。
免疫力:1.体液免疫: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可产生三种抗体:血凝素抗体、神经氨酸酶抗体和核蛋白抗体。
2.细胞免疫3.局部免疫流行过程: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飞沫,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腔、鼻腔或眼睛获得感染。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男女之间易感性没有差别,新生儿、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更加易感。
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不同亚型间仅有部分交叉免疫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湿度和温度、自然灾害、动物性因素;(二)社会因素:主要指人口密度与居住环境对流感流行的影响。
预防策略与措施:一、全球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流感大流行的准备理念包括:1.全社会参与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和应对;2.加强监测和信息沟通;3.疫苗准备;4.开展疫情初期的围堵工作;5.严重性评估。
二、疫情监测:监测目的:1.掌握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2.掌握流感病毒的分布和变异情况;3.掌握人群免疫水平变化情况;4.评价疫苗效果;5.为流感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6.不断筛选新的疫苗代表株。
监测内容:1.流行病学监测;2.病原学监测。
监测的注意事项:1.注意研究样本;2.临床病例的确诊。
三、流感疫苗(灭活疫苗、活疫苗、其他)四、药物预防:理想的预防流感药物应该是:1.长期使用而无毒副作用;2.对甲、乙、丙三型流感均有效;3.效果不因病毒抗原变异而变化;4.用药者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却出现免疫。
(基本不存在)五、疫情暴发的控制:预防策略:1采取加强监测、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加强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工作质量;3.扎实抓好流感监测的核心任务;4.制定国家流感疫苗免疫指导性方案,做好重点人群免疫。
预防措施:1.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2.对接触者的措施第二十四章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甲型肝炎(HA)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损伤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病原学:HAV属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有两种颗粒,实心颗粒为病毒核酸,具有传染性;空心颗粒为不完整的病毒颗粒,无传染性,但具有抗原性。
HAV耐酸、耐碱,对紫外线敏感。
只有一个血清型,可以分为7个基因型。
流行过程:(一)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型感染着(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见的还有: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婴幼儿期易感性最高;甲肝再次发病极为罕见,但仍有感染其他型肝炎的可能;接种甲肝疫苗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提高群体免疫水平的重要措施流行特征:呈全球性分布;有周期性现象;在高度流行区,甲肝发病主要集中在低年龄地区,在低度流行区,发病年龄后移,成人发病比例高。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HB)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
主要侵害肝脏,引起炎症反应,破坏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受损。
病原学:HBV属嗜肝DNA病毒科正肝DNA病毒属,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均为包膜成分,不含病毒核酸;Dane颗粒由包膜与核衣壳组成,内含病毒核酸。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由正链和负链组成。
负链DNA有4个开放读框区,分别为S、C、P和X基因区。
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
血清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 和抗-HBc统称为HBV三大抗原抗体系统检测流行过程:(一)传染源急性、慢性乙肝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二)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人群易感性一般随年龄增大而降低。
流行特征:全球性分布,分高、中、低地方性流行区;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医务人员、壮族藏族、家庭聚集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疫情报告;2.隔离;3.消毒;4.甲肝和戊肝患者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2.被动免疫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疫情登记和报告;2.隔离;3.消毒;4.严格筛检供血员的HBV、HCV感染标志,凡是HBsAg 阳性、ALT异常或抗-HCV阳性者不得献血。
二、切断传播途径:1.减少输血与血制品的传播;2.预防其他医源性传播;3.预防与阻断母婴传播;4.预防与控制性接触传播及家庭内传播。
三、保护易感人群:1.乙肝疫苗主动免疫;2.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
第二十五章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排便量和粪便性状异常,出现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预防策略与措施:全球腹泻病(CDD)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要求世界各国有计划地落实:1.感染性腹泻家庭治疗三原则;以口服补液盐(ORS)为核心的口服补液疗法(ORT)治疗和ORS生产及供应,以降低感染性腹泻死亡率;2.通过普及7项预防措施(如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喝开水及使用清洁水、洗手、使用厕所和正确处理粪便等)以降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
措施:(一)切断传播途径:1.“三管一灭”管理水源、粪便、饮食和消灭苍蝇;2.个人卫生主要是饭前便后洗手;3.改善饮食主要是提倡喝开水和使用清洁水,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
(二)对传染源的措施:1.建立防治门诊;2.开展疫情监测:包括人群监测和环境监测;3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对传染源采取的具体措施,要求做到“五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就地卫生处理。
(三)保护易感人群:1.疫苗预防;2.药物预防:原则上不提倡使用药物预防。
(四)其他防治措施: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和提高个体自我保护能力也是感染性腹泻防制的重要措施。
治疗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进食、合理用药(一)提倡口服补液,预防脱水;(二)及时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三)继续进食(四)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不主张使用,特殊情况如痢疾、霍乱、阿米巴痢疾及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主要问题:发病率高、诊断困难、病原体耐药严重、病原体变异与新病原体、病原体传播迅速对策与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和饮食卫生状况;2.切实做好环境改造和饮食卫生的管理,落实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规划;3.研制高效多价疫苗;4.建立快速诊断方法;5.加强病原体耐药性研究和控制;6.建立和完善疾病监测体系。
第二十六章性传播疾病性传播疾病(STD):以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一类疾病,也可导致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
我国将淋病、梅毒、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这五类疾病列为重点监测和防治的STD。
STD的危害:1.劳动力急剧减少,人才严重损失;2.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人均寿命降低;3.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4.加重国家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