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基本内涵:①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②它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③它的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基本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④它的研究目的落实在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研究性质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历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也即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间客观存在的态势,是一个变化的连续动态过程,受到病因环境人群特征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X 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观察时间多以年表示。
应用:发病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等,可直接用于病因研究!3、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4、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综合,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流行病学重点

一章、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
二章、1、疾病频率测量指标A、发病指标a.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b.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c.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d.续发率表示在原发病例出现后,家庭或单位成员中易感者受传染而发生二代病例的频率,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或接触者发病率。
e.感染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f.病残率在一定期间内人群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的比率。
B、死亡指标a.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b.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2、疾病的流行强度a.散发发病率呈现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b.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c.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
3.疾病分布的形式:a.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b.地区分布c.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4.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坏境因素的关系。
5.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1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相近,而不同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任务的三个层次,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3.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新发生的频率。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普通用于衡量小范围内、短期内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通常以月、周、日或者一个流行期为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亦称现患率或者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总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自原发病例浮现后,在该病的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
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wei)险最常用的指标,其份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 ( crude death rate) ,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wei)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
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 specific death 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短的疾病。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者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 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 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答:依据有: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⑴RR= Ie/ I0=10.2,表明吸烟组肺癌发病的危险是非吸烟组的10.2倍。
⑵AR= Ie-I0=46.0/10万人年,表明由于吸烟增加的肺癌的发生率的大小为46.0/10万人年。
⑶AR%=(Ie-I0)/ I0×100%=90.2%,表明吸烟人群中归因于吸烟的发病占全部病因的90.2% 。
发病率 患病率
定义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分子 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新旧病例之和
分母 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被观察人数
数值 理论上发病率可以大于1 小于等于1
应用 常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资料;前瞻性研究。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3、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①病程延长;②发病率升高③病例迁入;④健康者迁出;⑤诊断水平提高;⑥报告率提高;⑦未治愈者寿命延长;⑧易感者迁入。
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程缩短;②发病率下降;③病例迁出;④健康者迁入;⑤治愈率提高;⑥病死率提高
4、简述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流行病重点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是流行病学本身性质决定的,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
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学方法的核心。
概率论的观点:特点之一。
3.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用于急性病和传染病的描述,对描述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4.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天气暴露人口数K 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5.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对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K。
当某病在某地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病程(P=I*D)6.感染率:指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率。
=(受检人群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7.死亡率:指某人群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死亡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放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8.病死率:表示一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病人的比例受到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
=(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K 9.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某病在某地区流行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比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病率水平。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0.疾病的地区分布地方性:指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一些疾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者只在该地区存在,可按特点分为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判断地方性疾病的方法:①该病在当地居民的各类人群中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均低或者不发生③外来健康人群到达该地一定时间后可发病,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④迁出该地的居民发病率降低,症状减轻⑤当地该病易感动物课放生类似疾病。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流行病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1)研究对象是人群,不只是个体2)研究内容包括疾病外,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它相关的卫生事件3)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4)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2)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类试验3)理论性研究4.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对比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社会医学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5.流行病学的应用:a)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分布特点;即“三间分布”。
人群疾病与健康规律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如“少女阴道腺癌”与己烯雌酚。
c)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及评价。
d)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e)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f)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第一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分布:指疾病的人群表现、人群现象,也即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水平等。
2.发病指标的应用: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应用: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表示在较短的疾病流行期间,暴露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应用:能够根据特定人群的暴露水平较精确地测量发病概率,常用于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调查。
流行病学重点3)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所占比例(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应用: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进行。
流行病学 总结重点

流行病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指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3.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性特征②对比的特征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社会心理的特征⑤预防为主的特征⑥发展的特征;4.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思维的群体现象。
5.散发(sporadic):是指发病率程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历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6.爆发(outbreak):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中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7.流行(epidemic):是指在某些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8.大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的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时间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比较内容患病率发病率资料来源现况待查疾病报告、监测、队列研究计算分子观察期间新发病例+现患病例观察期间新发病例计算分母调查人数,平均人口数暴露人口数或平均人口数观察时间较短,一个月或几个月较长,一年或更长时间适用疾病种类慢性病或病程较长疾病各种疾病特点静态描述动态描述用途疾病现患状况或慢性病流行情况疾病流行强度影响因素较多,影响发病率变动的因素,病后死亡或痊愈及康复情况、病程等相对较少,疾病流行情况、诊断水平、疾病报告质量等10.现况研究的用途:①掌握目前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②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③确定高危人群④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11.生态学研究的特点:①以群体为单位(最基本特征)②可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与疾病频率来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③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疾病)的关系④生态学研究室从许多因素中探究病因线索的一种方法。
12.对于个人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生态学研究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章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1. 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2. 帮助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 3. 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 Rate)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发病时间观察时间: 罹患率分子:新发病例数分母:暴露人口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应用: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Attack Rate)说明: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定义: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应用: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2)分子、分母的界定分子: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3)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4)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4.感染率(Infection Rate)(K =100%)定义: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其性质和患病率相似。
应用:多应用在具有较多隐性感染的疾病调查中,如结核病、乙型肝炎等。
意义:反映一个人群总的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
意义: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院的医疗水平。
受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水平和医院治疗水平的影响。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某病在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疾病的三间分布一、人群分布特征(一)年龄(二)性别(三)职业(四)民族(五)宗教(六)婚姻与家庭(七)流动人口二、时间分布特征(一)短期波动(二)季节性(三)周期性(四)长期趋势三、地区分布特征(一)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二)疾病的城乡分布(三)疾病的地区聚集性(四)地方性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是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别,以探索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三章现况研究的概念(Prevalence Study)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定范围的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和描述人群的特征以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称现况研究或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现况研究的目的⏹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联系,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筛查出患有研究疾病的人群,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为其它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普查(census)是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目的:因不同的研究工作而异1)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给予治疗;2)了解疾病的病情及分布;3)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4)建立某些指标的标准值;5)当某些疾病发生流行时,了解疾病流行的全貌,须在小范围的人群中开展普查。
普查的优点能发现普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并给予及时的治疗;能对该地区某病的全貌有一个了解;通过普查可进行一次广泛的医学科普宣传。
普查的缺点不适于患病率低和检查方法复杂的疾病调查;普查对象多,难免漏诊、误诊;工作量大,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抽样调查的方法⏹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系统抽样(systemic sampling)⏹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多级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第四章队列研究的概念:队列研究是选定过去或目前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不同组别人群,随访其各自的发病或死亡结局,比较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发病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几个重要概念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队列(cohort):是指有共同特征或共同暴露于共同环境及因素的一组人群。
可以分为两种:固定队列和动态人群。
出生队列:指相同时期内出生、具有共同经历或处于共同状态的一群人。
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指能引起某特定结局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表1 队列研究结果整理表发病人数未发病人数合计暴露组 a b a + b非暴露组 c d c + d合计 a + c b + d N暴露组的发病率为a/a+b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为c/c+d 比较如果a/a+b>c/c+d,并且差异显著,则说明暴露于某因素与某病有关,且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较大。
种类1.前瞻性队列研究2.回顾性队列研究3.混合性队列研究队列发病(死亡)率的计算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定义:某一固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D)与时期开始时总人数(N)之比前提:研究人群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整齐公式:CI= 发病(或死亡)累积人数/ 固定人口数,也即队列研究累积发病率资料归纳表ND CI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 ID )前提:队列为一动态人群,人口不稳定,观察人数变动较大(失访、迁移、死于它病、中途加入等)公式:ID= 发病(或)死亡人数 / 观察人时数,也即 队列研究发病密度归纳表意义:既说明该人群发生的新病例数,又说明该人群的 大小和发生这些例数所经历的时间,带有瞬时频 率的性质。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概念:暴露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是反映暴露因素和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指标公式:意义:RR 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的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AR = 暴露组的发病(死亡)-对照组的发病(死 亡)率 = Ie-Io 说明:暴露组纯由某因素引起的发病(死亡)率RR 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AR 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暴露组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AR%= ----------------------------------------------------------------------------- 暴露组发病(死亡)率 RR-1= ------------------ ×100%RR说明:暴露者中由于暴露因素所致发病(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死亡)的百分比。
组别 发病数未发病数发病率非暴露组cd)(d c c +合计)(D c a =+db +)/(d c b a D +++PTD ID =组别 发病数 观察人年数 发病密度暴露组 a PT 1 a/PT 1 非暴露组 c PT 0 c/PT 0 合计a+c(=D)PTD/PT)()(d c c b a a I I RR o e++==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某病发病(死亡)率= It - I0说明: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率。
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率-非暴露者某病发病(死亡)率PAR%=--------------------------------------------------------------------------------------------全人群某发病(死亡)率Pe(RR-1)= ------------------------ ×100%Pe(RR-1)+1Pe: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的比例说明: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SMR<1,说明实际死亡数少于预期数⏹SMR>1,说明实际死亡数多于预期死亡数,如差异显著,提示暴露可能是危险因子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于探索病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一组患有某种疾病人群(病例组)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该病的对照人群(对照组)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频率的比较,来考察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联系的程度。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与对照匹配匹配(matching)就是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相同,目的是进行两组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如以年龄做匹配因素。
1、频数匹配2、个体匹配匹配过头:把与结局变量关联性很强的独立变量作为匹配因素或条件,从而低估了真实病因的作用,称为匹配过头。
因为一个因素一旦作为匹配条件,就不可能作为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衍生类型病例的选择①从医院病人选择优点:诊断正确、获取方便、对象合作、信息较可靠缺点:入院率偏倚、代表性差②从某特定人群选择病例优点:代表性强缺点:不易获得原则•诊断标准•最好是新发病例•尽最大限度收集某地医院或社区的所有病例对照选择的原则1、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者是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 population)中全体未患该病者的一个随机样本2、对照一定是未患所研究的疾病,如有可能,应尽可能排除亚临床或处于潜伏期的疾病3、对照可为不健康者,但所患疾病病因不应与所研究疾病的病因相同4、注意研究因素以外其它因素的均衡性5、无应答者事先要有统一合理的更换办法,慎重处理病例对照研究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1、主要假设、研究目的是否清楚?是否可以检验?2、疾病与暴露变量的定义是否清楚明确?3、病例与对照的来源、诊断方法和排除是否一致?4、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是否匹配及匹配变量?5、调查表设计是否合理?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6、质量控制:人员培训?调查方法?检验方法和试剂?7、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结论的解释?第六章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治疗措施效果)(1)有效率(effective rate)(2)治愈率(cure rate)(3)病死率(4)生存率(survival rate)保护率(protective rate)效果指数(index of effectiveness)第八章偏倚的种类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第九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