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火罐疗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平衡火罐疗法

选穴原则
D
经验选穴:根据临床经验和实践选择穴位
C
循经选穴:根据经络理论选择穴位
B
局部选穴:选择与病症相关的局部穴位
A
辨证选穴:根据病症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
操作步骤
准备火罐:选择合适的 火罐,并进行消毒处理。
确定穴位: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
的穴位。
吸附火罐:将预热好的火 罐吸附在选定的穴位上,
04
增强免疫力: 提高身体抵抗 力,预防感冒 等疾病
成功案例
某患者因颈椎病导 致颈部疼痛,经过 平衡火罐疗法治疗 后,疼痛明显减轻, 颈部活动范围增大。
某患者因腰椎间盘 突出导致腰部疼痛, 经过平衡火罐疗法 治疗后,疼痛明显 减轻,腰部活动范 围增大。
某患者因肩周炎导 致肩部疼痛,经过 平衡火罐疗法治疗 后,疼痛明显减轻, 肩部活动范围增大。
C
高血压:避免使用火罐, 以免血压升高
D
孕妇:避免使用火罐, 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字点 是击 您此
4 思处 想添 的加 提正 炼文 。, 文
临床效果
01
缓解疼痛:对 腰痛、颈椎痛、 关节痛等有显 著效果
02
改善睡眠:对 失眠、多梦等 有明显改善
03
调节内分泌: 对内分泌失调、 月经不调等有 良好效果
某患者因膝关节疼 痛导致行走困难, 经过平衡火罐疗法 治疗后,疼痛明显 减轻,行走能力得 到改善。
患者反馈
疼痛缓解:多数患者表示疼痛明显 减轻
精神放松:许多患者表示心情得到 放松,压力减轻
睡眠改善:部分患者表示睡眠质量 得到改善
身体机能恢复:部分患者表示身体 机能得到恢复,如消化功能改善等
谢谢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将火罐取下,避免长时 间吸附在皮肤上造成伤害。
2021年中医技术操作平衡火罐优秀PPT资料

平衡火罐操作流程
• 8、将着火的棉球稳妥的投入装有水的治疗碗。 • 9、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紫红为度,疼痛、
过紧应及时起罐。 • 10、起罐时,按压局部皮肤,时空气进入罐内,切不可强
拉。
平衡火罐操作流程
• 11、情节局部皮肤,协助患者整理衣物,遮盖力床单位及 用物,火罐清洁消毒后晾干备用。
• 4、在背部两侧膀胱经分别闪罐3个来回,顺序:一个从上 到下,一个从下到上。
• 5、将甘油稍加温涂于背部,接着沿督脉及膀胱经走向推 罐3个来回,推罐火力适中,顺序:先中、后两边,以皮 肤起红晕为度。
• 6、用干毛巾擦干净背部甘油。
平衡火罐操作流程
• 7、根据不同病种在大椎穴及背部坐罐5分钟,取穴:心俞、 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
平衡火罐操作的本卷须知
• 〔4〕吸附及推罐的力度药视病人皮肤情况而定,防止造 成病人皮肤过度的摩擦。
• 〔5〕冬天拔火罐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拔玩火罐后 要嘱病人多喝温开水。
平衡火罐操作的本卷须知
• 〔6〕拔火罐宜选择病人被堵肌肉比较多的地方。 • 〔7〕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注意观察病情,做各种手法时
要视病人皮肤情况及耐受度而定。
中医技术操作平衡火罐
平衡火罐的定义
•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根本理论为根底,以现代医学的神经 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 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 法。
平衡火罐的作用原理
• -有效激发经气 • -主治脏腑病 • -调理肝脾肾
平衡火罐的目的
•
利用火罐的温热效应,通过神经末梢、毛细血管、
• 颈项、腰背酸痛患者 〔6〕拔火罐宜选择病人被堵肌肉比较多的地方。
平衡火罐疗法

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达到阴阳 平衡,从而改善健康状况
应用: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腰痛、 关节炎等
火罐疗法的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负压作用, 促进局部血液 循环,改善组
织营养状况
调节神经系统: 通过刺激穴位, 调节神经系统, 缓解紧张、疲 劳、疼痛等症
状
增强免疫力: 通过调节免疫 功能,提高机
平衡火罐疗法
演讲人
目录
01 平衡火罐疗法的原理
02 平衡火罐疗法的操作方法
03 平衡火罐疗法的适应症
04 平衡火罐疗法的禁忌症
平衡火罐疗法的 原理
传统中医理论
01 阴阳平衡:平衡火罐疗法遵循阴阳 02 五行学说:平衡火罐疗法运用五行
平衡的原则,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达到治疗效果。
适,及时就医
平衡火罐疗法的 适应症
常见疾病
01. 颈椎病 01. 肩周炎 01. 头痛 01. 便秘 01. 疲劳
01. 腰椎间盘突出 01. 膝关节炎 01. 失眠 01. 消化不良 01. 免疫力低下
亚健康调理
疲劳、乏力、失 眠、焦虑等亚健
康症状
免疫力低下,易 感冒、易感染等
慢性疲劳综合征, 如慢性疲劳、慢
禁忌部位
01 面部:眼睛、鼻子、 嘴巴等敏感部位
03 胸部:心脏、肺部 等重要器官部位
05 背部:脊椎、腰椎 等骨骼关节部位
07 手臂:肘部、手腕 等关节部位
02 颈部:颈部两侧、 喉结等部位
04 腹部:胃部、肠道 等消化器官部位
06 腿部:膝盖、脚踝 等关节部位
禁忌时间
饭后一小时 内不宜进行 火罐疗法
应用: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腰痛、 关节炎等
火罐疗法的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负压作用, 促进局部血液 循环,改善组
织营养状况
调节神经系统: 通过刺激穴位, 调节神经系统, 缓解紧张、疲 劳、疼痛等症
状
增强免疫力: 通过调节免疫 功能,提高机
平衡火罐疗法
演讲人
目录
01 平衡火罐疗法的原理
02 平衡火罐疗法的操作方法
03 平衡火罐疗法的适应症
04 平衡火罐疗法的禁忌症
平衡火罐疗法的 原理
传统中医理论
01 阴阳平衡:平衡火罐疗法遵循阴阳 02 五行学说:平衡火罐疗法运用五行
平衡的原则,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达到治疗效果。
适,及时就医
平衡火罐疗法的 适应症
常见疾病
01. 颈椎病 01. 肩周炎 01. 头痛 01. 便秘 01. 疲劳
01. 腰椎间盘突出 01. 膝关节炎 01. 失眠 01. 消化不良 01. 免疫力低下
亚健康调理
疲劳、乏力、失 眠、焦虑等亚健
康症状
免疫力低下,易 感冒、易感染等
慢性疲劳综合征, 如慢性疲劳、慢
禁忌部位
01 面部:眼睛、鼻子、 嘴巴等敏感部位
03 胸部:心脏、肺部 等重要器官部位
05 背部:脊椎、腰椎 等骨骼关节部位
07 手臂:肘部、手腕 等关节部位
02 颈部:颈部两侧、 喉结等部位
04 腹部:胃部、肠道 等消化器官部位
06 腿部:膝盖、脚踝 等关节部位
禁忌时间
饭后一小时 内不宜进行 火罐疗法
平衡火罐疗法

平衡火罐疗法
中医护理小组
1
来源和发展 定 义 作用原理和机理 行罐手法 治疗方法
2
来源和发展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 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 也日渐增多。
3
古 拔 罐 用 具 角—4ຫໍສະໝຸດ 56定 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 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 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 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 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 法。
17
起罐手法
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 一手握住罐体,另一手 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 下,使气漏入罐内,火 罐即能脱落,不可硬拉 或旋动火罐。
18
摩 罐
操作:涂润滑剂,以平衡穴位或腧穴为中心, 做环旋运动,称为摩罐。
19
擦 罐
操作手法:沿经络走行直线双向擦罐。
20
推 罐
操作:沿经络走行直线单向推动。
9
行罐手法
10
用物准备
11
闪 罐
操作:在留罐的基础上进行,为“留 - 拔 留”的循环手法;沿着膀胱经,从患者背部 由左上-左下-中上-中下-右上-右下的顺序进 行罐;拔罐时要快,突然,有爆发力,发出 大声响。
12
人体背部穴位图
13
横 指 寸
以手指的横径作为取穴的折量标准。通常以 一拇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 指中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二、三、四、 五指)为3寸(即一夫法)。
行罐疗法
2.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等不能做平衡 火罐治疗 大血管分布丰富的地方(颈部:不超过胸锁 乳突肌,勿刺激颈静脉窦,靠外侧;腹股沟 等) 高热患者(成人39℃,儿童39.5℃以上)
中医护理小组
1
来源和发展 定 义 作用原理和机理 行罐手法 治疗方法
2
来源和发展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 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 也日渐增多。
3
古 拔 罐 用 具 角—4ຫໍສະໝຸດ 56定 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 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 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 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 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 法。
17
起罐手法
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 一手握住罐体,另一手 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 下,使气漏入罐内,火 罐即能脱落,不可硬拉 或旋动火罐。
18
摩 罐
操作:涂润滑剂,以平衡穴位或腧穴为中心, 做环旋运动,称为摩罐。
19
擦 罐
操作手法:沿经络走行直线双向擦罐。
20
推 罐
操作:沿经络走行直线单向推动。
9
行罐手法
10
用物准备
11
闪 罐
操作:在留罐的基础上进行,为“留 - 拔 留”的循环手法;沿着膀胱经,从患者背部 由左上-左下-中上-中下-右上-右下的顺序进 行罐;拔罐时要快,突然,有爆发力,发出 大声响。
12
人体背部穴位图
13
横 指 寸
以手指的横径作为取穴的折量标准。通常以 一拇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 指中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二、三、四、 五指)为3寸(即一夫法)。
行罐疗法
2.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等不能做平衡 火罐治疗 大血管分布丰富的地方(颈部:不超过胸锁 乳突肌,勿刺激颈静脉窦,靠外侧;腹股沟 等) 高热患者(成人39℃,儿童39.5℃以上)
平衡火罐

平衡火罐法
一.定义:
是拔罐疗法的一种,是平衡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神经传导学说为途径,以自身平衡为核心,运用不同的拔罐手法作用于人体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的自然平衡疗法。
二.适应症:
1.颈项、腰背酸痛患者;
2.慢性疲劳综合性患者;
3.痰湿体质的患者;
4.肩周炎患者。
三.功效:
疏通经络,活血通脉,平衡阴阳
四.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
五.意外情况及处理:
1、晕罐: 应取下罐,使患者平卧,轻者饮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做相应的处理。
2、疼痛:应及时起罐或适当放气。
3、烫伤: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六.禁忌症:
1、肿瘤病人、血液病人、孕妇;
2、皮肤破损有瘢痕处及皮肤病患者;
3、高血压病发展期。
七.注意事项:
1.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避开有水疱、疤痕和伤口的位置拔罐,防止烫伤。
2.点火用的酒精棉球要夹紧,酒精要拧干,以防脱落烫伤病人皮肤。
3.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吸附及推罐的力度要视病人皮肤情况而定,避免造成病人皮肤过度的摩擦。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如水疱较大,消毒局疗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中医适宜技术平衡火罐ppt课件

软组织闪挫伤、扭伤、
•2.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 •3.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 •4.中风偏瘫等。
3. 拔 罐 原 理
负压作用 温热作用
调节作用
产生负压时,局部组织高度充血,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 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负压可以吸 出病处的寒湿瘀毒,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痛、 恢复机能的目的。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再次提高免疫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 循环,刺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皮肤对 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最后调节肌肉功能,能促进汗腺与皮脂腺分泌,增 加关节、肌腱弹性与活动性,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与淋 巴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解除肌肉疲劳、 粘连状态,并防止肌肉萎缩。
(6)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 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 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7)孕妇的腰骶及腹部和经期不宜拔罐。 (8)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水肿患者不宜拔罐。 (9)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不合 作者均不宜拔罐。 (10)精神紧张,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破伤风,狂犬病等 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 (11)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 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肌肉瘦削、露骨不平、毛发多 之处均不宜拔罐。
禁忌症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或者延误患者的治疗,以下病症应当禁用 或慎用拔罐疗法:
(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如:血友病、 紫癜、白血病等。 (3)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 (4)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 (5)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 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
•2.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 •3.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 •4.中风偏瘫等。
3. 拔 罐 原 理
负压作用 温热作用
调节作用
产生负压时,局部组织高度充血,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 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负压可以吸 出病处的寒湿瘀毒,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痛、 恢复机能的目的。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再次提高免疫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 循环,刺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皮肤对 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最后调节肌肉功能,能促进汗腺与皮脂腺分泌,增 加关节、肌腱弹性与活动性,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与淋 巴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解除肌肉疲劳、 粘连状态,并防止肌肉萎缩。
(6)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 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 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7)孕妇的腰骶及腹部和经期不宜拔罐。 (8)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水肿患者不宜拔罐。 (9)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不合 作者均不宜拔罐。 (10)精神紧张,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破伤风,狂犬病等 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 (11)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 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肌肉瘦削、露骨不平、毛发多 之处均不宜拔罐。
禁忌症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或者延误患者的治疗,以下病症应当禁用 或慎用拔罐疗法:
(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如:血友病、 紫癜、白血病等。 (3)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 (4)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 (5)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 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
平衡火罐

-
起罐后,清洁皮肤
-
看起罐可辨病情
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 复常色者,则多提示病邪尚轻。
-
操作实施小结
闪罐 揉罐 走罐
1分钟 1分钟
1分钟
抖罐
1分钟
留罐
5分钟
-
终末消毒
做好消毒措施,每人用后均需进行终末消毒, 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用清水清洗后晾干 备用。
火罐:500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血罐:1000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
意外情况处理
晕罐:应取下罐,使患者平卧,轻者饮温开水, 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做相应处理。
疼痛;应及时起罐或适当放气
烫伤: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 覆盖无菌敷料。
注意事项
-
1、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丰满的部 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出不宜拔罐。 避开有水泡,疤痕和伤口 位置拔罐,防止 烫伤。
-
活动能 力
心理状
对疼痛 的耐受
况
程度
拔罐处 皮肤
感感觉觉
病情
评估要点
-
准备用物
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缝
-
穴位图
-
涂油
图少量润滑油于背部
-
走罐
-
抖罐
沿背部两侧膀胱经分别抖罐2个来回
-
将润滑油擦干净
-
留罐
所有手法完成,留罐5——10min
-
检查吸附力
-
起罐
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按压罐口皮肤,将空气 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起罐时勿强拉,以 免损伤皮肤。
-
谢谢!
2、点火用的酒精棉球要夹紧,酒精要吸干, 以防脱落烫伤病人皮肤
《平衡火罐疗法》PPT课件

抖罐
操作:垂直神经或经络方向快速抖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注意事项:频率要求120/分,空心握罐,手腕灵活; 泻法,快;负压,中度
偏小。 临床应用:此法为典型的泻法,常用于实热型疾病,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
淤等功效。部位:腰,背,骶,上肢正中神经,下肢坐骨神经。
擦罐
操作手法:沿神经或经络走行直线双向擦罐。 注意事项:对肌肉发达,体胖者双向擦罐,刺激用补法,温热柔和 临床应用: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常治疗内脏虚损,气血失常等病,,用于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疗在背部) 1)取中为主:躯体为主,四肢为辅
2)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病以取后背为主 (脊神经后根-华佗夹脊穴,膀胱经)
感谢下 载
注意事项:
①不同的年龄,性别,部位负压不同 部位:颈部,留罐 5分钟、大椎双侧肩关节,膻中留罐10分钟、其他部位
15分钟 ②留罐排列:密排法:罐体间距小于4厘米、疏排法:罐体间距大于7厘米
临床应用:主要对风,寒,湿等所致的背,腰,骶,四肢及关节疼痛 的患者;温经散寒,舒筋去湿。
留罐的皮肤颜色诊断:
平衡火罐疗法
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 记录;由《肘后方》(葛洪)角罐(发展 到)-铜罐-玻璃罐-竹罐-电温罐-磁罐-负 压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的多种形式的 罐疗技术了。
一、定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 说等);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 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法。 最佳治疗原则: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见效快,成本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学习交流
13
抖罐 第三章 手法操 作
• 操作:垂直神经或经络方向快速抖动,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 注意事项:频率要求120/分,空心握罐,手腕灵活; 泻法,快;负压,中度偏小。
• 临床应用:此法为典型的泻法,常用于实热型疾病, 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淤等功效。部位:腰,背, 骶,上肢正中神经,下肢坐骨神经。
• 注意事项:
①负压大(取决于闪火速度) ②要连续,(连贯)
• 临床应用:
①开始手法,还用于体弱,年老,发病长,恢复期等 ②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PPT学习交流
11
摇罐 第三章 手法操 作
• 操作:在留罐的基础上和缓摇动,负压中偏大,多 方向摇动
• 注意事项:负压中等,用力和缓,均匀 • 临床应用:以补法形式出现,对体弱多病,重病恢
PPT学习交流
3
第二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章
• 临床作用
• 西医认为:火罐具有活血化淤(外伤)扩张血管,调整 末梢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 热止痛等。
• 中医认为:火罐有温经散寒,舒经活血,祛风除湿,清 热泻火,行气通络等不同功效。
PPT学习交流
4
第二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环,推动新陈代谢,对偏瘫后遗症,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等问题。
PPT学习交流
16
弹罐 第三章 手法操 作
• 操作: 站在患者同侧,在负压的基础上提起一侧罐口,用另一侧垂直神经 或经络,来回拨动。一定要有向下的力以弹动皮肤下的神经及经络。 作用于神经点、穴位及膀胱经的力相对容易掌握,而对夹脊穴的用 力相对要难;用近脊柱侧的罐壁来回弹动,通过脊旁韧带将力传导 到脊神经根(用力呈U字形),内侧施力较大。用心体会,用力重— 轻—重。
章
• 作用机理
• 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经) 两种刺激共同对局部作用:温热及机械作用 a) 机械刺激 通过罐口对局部神经,背腧等进行牵拉,熨刮,挤压,弹拨 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自溶、组织胺类物质释放、增 加机体反应、自我调节(器官组织)自我修复。
b) 温热刺激的形成和作用 来源:手的温度;火罐体内部的热量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末梢神经的调节
黑紫:寒症 绛红:热,内热较多水泡; 湿浊桔皮样:浊重 片状紫点:外伤皱, 灰白:气血虚补 白点:淤症
PPT学习交流
10
闪罐 第三章 手法操 作
• a) 操作:在留罐的基础上进行,为“留 - 拔 - 留”的循环 手法;沿着神经或膀胱经,从患者背部由左上-左下-中 上-中下-右上-右下的顺序进行,拔罐时要快,突然, 有爆发力,发出大声响。
• 最佳治疗原则: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见效快, 成本低
PPT学习交流
2
第一二、平衡火罐的来源和发展
章
•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床,手 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也日渐增多, 已成为脱离了针法,灸法的一种独立疗法。
• 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记录;由 《肘后方》(葛洪)角罐(发展到)-铜罐-玻璃罐 -竹罐-电温罐-磁罐-负压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 的多种形式的罐疗技术了。
复期的患者常用,舒筋活血,行经通络的作用,同 时还具备调和营卫,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
PPT学习交流
12
摩罐 第三章 手法操 作
• 操作:涂润滑剂,以平衡穴位或腧穴为中心,做环旋运 动,称为摩罐
• 注意事项:
• ①负压不宜过大 • ②润滑剂要涂匀 • ③有力要均匀,动作要节律
• 临床应用:腹部疾患,以消化道为主,对胃脘痛,食积 胀满等有良好治疗效果,具有和中理气,活血化淤,扩 张血管,调节末梢神经功效。多用于腹部,以神阙为例, 在负压的情况下,做顺逆时针摩动,上下;背部以背腧 为主。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此点最重要)
PPT学习交流
7
第二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章
• 取位原则:(绝大部分治疗在背部)
1)取中为主:躯体为主,四肢为辅
2)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 病以取后背为主(脊神经后根-华佗夹脊穴,膀胱经)
3)据疾病的发病阶段取位:急性病或慢性病急发,取健 侧;反之,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取患侧。
PPT学习交流
14
擦罐 第三章 手法操 作
• 操作手法:沿神经或经络走行直线双向擦罐。 • 注意事项:对肌肉发达,体胖者双向擦罐,刺激用
补法,温热柔和 • 临床应用: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常治疗内脏虚损,
气血失常等病,,用于弱老,大病恢复。
PPT学习交流
15
推罐 第三章 手法操 作
• 操作:沿神经或经络走行直线单向擦动 • 注意事项: • 临床应用:有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加快血液循
• 注意事项:
①不同的年龄,性别,部位负压不同 部位:颈部,留罐 5分钟、大椎双侧肩关节,膻中留罐10分钟、其他部位
15分钟 ②留罐排列:密排法:罐体间距小于4厘米、疏排法:罐体间距大于7厘米
• 临床应用:主要对风,寒,湿等所致的背,腰,骶,四肢及关节疼痛 的患者;温经散寒,舒筋去湿。
• 留罐的皮肤颜色诊断:
PPT学习交流
8
第二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章
• 补泻原则:
1)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如摩罐时的方向
2)顺经络为补,逆经络或垂直为泻
3)清还为补,重疾为泻
PPT学习交流
9
留罐 第三章 手法操 作
• 操作:5种大小不同大小的罐(常用3#,4# 和5# 罐),用闪火法将火 罐留于局部并保持一定时间。预热火罐,调整负压大小
平衡火罐疗法
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 早的记录;由《肘后方》(葛洪)角 罐(发展到)-铜罐-玻璃罐-竹罐-电 温罐-磁罐-负压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
现在的多种形式的罐疗技术了。
PPT学习交流
1
一、定义
第一
章
•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学说, 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现代医学的神 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 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 非药物的自然疗法。
PPT学习交流
5
第二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章
• 全身作用 机械和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主 要是脊神经根,周围肌组织等?脊髓或大脑皮层?CNS兴 奋?转变为良性信息?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PPT学习交流
6
第二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章
•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