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_何干强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一、本文概述产权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议题,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科斯作为经济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对产权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本文将从两者的理论背景、理论核心、理论应用和理论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的产权理论1、理论背景:介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和时代背景,为后续产权理论的分析奠定基础。
卡尔·马克思,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即产权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主要由资本家私人所有,这种私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和剩余价值的剥削,从而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的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蓬勃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特征,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的,这种制度最终会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应运而生。
他强调产权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变迁,认为产权关系不仅是经济关系的体现,更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反映。
这种理论视角为我们理解产权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科斯,作为20世纪的经济学家,他的产权理论则更多地关注于现实世界中产权的配置和效率问题。
科斯认为,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
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配置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率。
科斯的理论背景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他试图通过产权理论的分析,为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产权理论的几点看法

产权理论的几点看法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
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
1997年,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进行了研究,经过大量实证调查检验和综合广泛比较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
他们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系。
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
综合研究和实证表明,在产权从公有转为私有的过程中,企业激励机制得到了改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产权改革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改变了企业治理机制。
但是,改变产权不等于企业治理机制就一定会往促使企业效益提高的方面转换,市场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往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条件。
竞争会迫使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
1.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简要表述产权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在使用,但是,对产权含义的理解,因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而有原则的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产权概念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产权首先是所有制关系中对生产资料的排他性支配、占有的权益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简称所有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所有权归属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尽管说所有权也是一种产权,可以把生产资料所有权表述为生产资料产权。
但是,生产资料产权同消费资料产权具有本质的差别,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作为所有制,乃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是经济形态的本质内容,而消费资料产权关系则是由前者决定和派生的。
但是,在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并不突出产权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联系,对产权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它是一种主体对一般财产的排他性的权益关系这种现象形态上,至于这种财产是否是生产资料似乎并不重要,例如,消费资料的使用权与生产资料的产权,都被理解为经济价值对等的产权。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的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权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和学术研究领域。
科斯和马克思在产权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改革实践和产权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两种产权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对比研究是全面掌握两种思想的主要途径,对两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对比,最终掌握其重要观点、理清了他们的发展过程、了解其中的共通点和差异性,并提出了该理论的局限性。
在产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谱写了重要的一笔。
而科斯理论更是通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识。
本文在阐述了两者产权理论的重要思想和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的分析了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科斯产权理论和马克思产权理论在产权界定、法律产权和企业关系、权能结构安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而在逻辑体系、时代背景、研究方式、发展过程等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总体而言,科斯产权理论和马克思产权理论彼此联系,各有特点。
从客观角度出发,上述两种理论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但是,瑕不掩瑜,科斯产权理论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重要思想和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为我国产权改革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不断吸取精华,在改革的道路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产权思想作为指导,确定公有产权的核心地位;充分保护劳动力产权,确保人民的利益;进行多元化产权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两权分离的目标。
把科斯产权理论的精髓部分,运用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来,注重产权的自由流动和明确的界定,掌握产权改革必要的成本,最终完成产权改革,实现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综述(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jtjj201110059.aspx
2、科斯社会成拳目题财产权利与刺
虞变t——产权学派j新制度学派译文
集fMl上海三联书店&版.1991
3、林崮.张宇产权分析的日神范式 m中目社畚科学,2002(1) 4、橱卫固程承坪所有权财产权厦产
权新辩——杀论马克思所有耕理论与现
代产权理论的异同n1&济问题.2007(1) 5、张五常中国的前逢fMl香港信{I
论为指导
同时对西方产权理论的精华
予以借鉴和吸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 要有李诗白、吴易风、李炳炎、昊宣恭等。 现如今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主 流认识.特别是受到广大马克思主义研 究者的欢迎。 四.对两种产权理论的历史地位评判 对于两种产权理论的历史地位国内 外很多学者都给予了一定的评价。西方的 主流思想是承认西方产权理论的.例如. “科斯定理 必将与萨伊定律一样载人 史册”科斯的交易成本论“终将可以与边 际效用学瓶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占的位 置相媲美.”但是同时部分学者也认为以 科斯为代表的西方产权理论存在缺陷.R D库特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论述了科斯定理的三娄解释之后说: “以科斯定理的这三条说明中任何一条来 确定科斯定理.都会碰到障碍.这些障碍
摘要伴随看20世纪90年代日}产
究对象:二是二者都强调产权和制度现象 的重拦性把制度安排当作影响经济缋效 的重要因素三是都把产权关系看作是^ 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把利益问题当 作产权关系的核心问题:心足都对资本的 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救、股份公司的所有 权以匣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等产捏现 象以及商品所有权z间的等价的蹙岛关 系进行了研究。还有些型者从两者研究领 域的不同得出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表现在“马克思考察了生产资 料的所有权对生产关系以及经济社会的 影响而现代产权理论则并不考察这一 点而是把产投归属这一问题当成既定的 前提米对待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清晰地 界定产权以避免外部性的产生以及如何 有效地安现产权的市场转让等问题。”前 者趼究的是所有制变化的规律届者研究 的是在既定所有制情况下产权的界定.两 者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互朴。
比较制度分析产权理论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源自产权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产权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 产权理论分析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 产权理论提出了产权制度对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的影响,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 了理论依据 • 产权理论分析了产权制度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产权理论的背景
• 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大 萧条使得产权问题成为经济学研究 的热点 • 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 产权问题更加突出 • 20世纪后期,发展中国家经济体 制改革使得产权问题成为国际经济 学研究的焦点
产权理论的基本概念解析
产权的定义
• 产权是指个人或团体对某种资源 的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 • 产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即产 权主体可以排除其他主体对资源的 占用和使用 • 产权是一种可转让的权利,即产 权主体可以将产权转让给其他主体
比较制度分析与产权理论整合的意义
• 比较制度分析与产权理论整合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 理论支持,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 • 比较制度分析与产权理论整合的意义在于,可以推动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 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04
产权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产权理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产权的类型
• 物质产权:如土地、房屋、设备 等 • 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著作 权等 • 人力资本产权:如劳动力、技能、 知识等
产权的特征
• 产权具有排他性,即产权主体可 以排除其他主体对资源的占用和使 用 • 产权具有可转让性,即产权主体 可以将产权转让给其他主体 • 产权具有可分割性,即产权可以 分割为不同的权利,由不同的主体 拥有 • 产权具有可界定性,即产权的边 界可以明确界定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引言产权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探讨了社会中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马克思和科斯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产权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揭示两种理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产权理论的背景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产权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阶级分化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剥削和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将生产资料归还给整个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
2. 科斯的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不同,科斯强调产权制度在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经济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强调通过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产权理论的比较1. 对私有制的看法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认为应该消灭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主张通过国家的集体所有制来取代私有制,实现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工作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2. 对产权制度的评价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视为不公正和剥削的体现,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占有整个社会的财富。
他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集体产权制度来实现公有化和共享。
相反,科斯认为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他强调私有产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3. 对资源分配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他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两种产权理论的比较与国有企业改革(1)

第6卷 第3期 Vol.6 No.3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OU RNAL OF HUA NGHE S&T U NIVE RSIT Y2004年9月Sep2004两种产权理论的比较与国有企业改革王占强1,于广超2(1.平顶山市财政局,河南平顶山市457000;2.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95)摘 要: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是用来指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理论体系,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仅要引入产权理论来推进改革进程,而且应当注意竞争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
只有推进产权改革,才能积极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产权理论;超产权理论;国有企业改革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04)03-0056-04 关于生产的制度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联分析,既是现代企业理论分析的中心内容,也是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所关注的焦点。
对此,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一是传统的产权理论,即产权论,它侧重于产权界定、产权结构优化及由此决定的利益激励机制,探讨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
其中心观点是产权明晰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
其二是超产权论,它侧重于市场竞争与企业治理机制,探讨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
其中心论点是市场竞争激励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企业制度变迁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是这一时期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选择有效的产权制度,一直是我国探索国企改革新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两种企业理论的优点及局限性着手,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探讨。
一、传统产权理论传统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由此,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有企业强。
产权改革可以使经营者具有更强的激励约束性,使企业激励机制得到改善,效率也随之提高。
它侧重于产权界定、产权结构优化。
产权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产权明晰是企业绩效的关键或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分析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的产权理论体系:一种是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另一种是以新制度学派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1937年,罗纳德阿里科斯发表于英国《经济学》杂志的企业的性质---文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产生的重要标志;1960年科斯又发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标志着产权理论的逐渐发展与成熟。
之后,德姆塞茨,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在科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权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然而,早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科斯之前lOO多年,马克思就创立了科学的、系统的产权理论,并且对产权作了科学的解释。
着名西方学者S 佩乔维奇在他的《马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变过程》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及其产权理论,认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
对上述两种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比较,有助于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摒弃错误思想的干扰,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国的产权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产权的本质产权,在马克思那里是包括在其所有权概念中的,更准确地说,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就是他的与所有制分析相联系的所有权利理论。
因此,马克思关于产权本质的分析也是在所有制的框架内进行的。
根据马克思对产权的基本解释,产权作为主体对财产客体的归属性、排他性经济权利,绝非仅仅变现人与物或财产的关系,而是通过主体对财产的一定权利而实际上体现着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人和人的关系;产权本身是一种经济权利或经济关系,但其获得法律认可和规范后就取得了法权的形式,前者决定后者;产权与所有制分别处于社会经济运行的不同层面,这就决定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产权是既定所有制形式下的市场主体在经济行为过程中的权利,所有制的社会性质也就必然地决定产权的社会性质;产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发展变化过程中,产权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又是由所有制的发展变化决定的,而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538/ ki.jsufe.2005.05.005第7卷第5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 ol.7No.5 2005年10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 sity o f Finance and Eco nomics O ct.2005中图分类号:F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05)05-0033-09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何干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思想体系的区别,本文结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对这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做了初步的比较梳理,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要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公有制;股份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
①“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②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依然处于攻坚阶段,面临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精神,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来指导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
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是惟一科学的产权理论。
它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下简称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思想体系的区别,因而在理论体系上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后者固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和借鉴,但是总的来说,决不能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指导。
本文拟结合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做初步的比较梳理,重点阐述内容深刻而丰富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并用下述各段标题突出其要点。
一 1.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简要表述 产权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在使用,但是,对产权含义的理解,因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而有原则的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产权概念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产权首先是所有制关系中对生产资料的排他性支配、占有的权益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简称所有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所有权归属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尽管说所有权也是一种产权,可以把生产资料所有权表述为生产资料产收稿日期:2005-03-15作者简介:何干强(1946-),男,湖南长沙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3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权。
但是,生产资料产权同消费资料产权具有本质的差别,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作为所有制,乃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是经济形态的本质内容,而消费资料产权关系则是由前者决定和派生的。
但是,在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并不突出产权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联系,对产权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它是一种主体对一般财产的排他性的权益关系这种现象形态上,至于这种财产是否是生产资料似乎并不重要,例如,消费资料的使用权与生产资料的产权,都被理解为经济价值对等的产权。
说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所有制,还有必要指出,所有制同所有制经济这两个概念是有差别的,前者仅指生产关系,而后者则是指一定生产关系与处于其中的生产力的总称,例如,社会主义国有制经济就是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及其掌握的生产力的总称。
实际上,所有制不能脱离生产力孤立地存在,而生产力总是一定所有制关系中的生产力。
所谓“只要生产力发展了,管它姓`公'还是姓`私'”,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说法,因为生产力是不可能超脱所有制孤立发展的。
这就是说,生产资料产权关系总是同生产力结合在一起的。
2.所有制是由生产资料产权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由于所有者占有的生产资料不用于生产,就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所生产和支配的产品不通过交换、分配进入消费,就不是现实的产品;而正常的生产总是连续地再生产,所以,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总是与所有者在生产、再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及其生产成果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与发生在这种过程中的各环节、各层次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这些经济关系,都属于生产关系,也可以说是产权关系。
人们只是在理论分析时,才可以把直接生产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抽象出来,同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产权关系相区分。
所以,应当把所有制理解为所有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
可以把所有制理解为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部关系的广义产权关系,而把生产资料产权关系理解为狭义产权关系。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产权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利益的社会关系。
它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产权所有者与非所有者之间,以及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可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不仅研究狭义产权关系,还要研究广义产权关系。
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缺乏对产权关系的层次性的分析,虽然把产权关系的含义解释得十分宽泛,但是,他们主要研究的是流通环节中简单流通或买卖关系的产权关系。
③ 3.所有制是历史的范畴 在唯物史观看来,所有制总是与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的,其历史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和方法不同,与此相应的所有制就具有内容和层次上的不同特征。
例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差别,私有制中有奴隶制、封建制、小私有制(个体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差别,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有全民所有制同集体所有制的差别等。
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私有制不是永恒的所有制形式。
人们不能凭主观好恶任意选择所有制的历史形式,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在该社会现有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产生的。
历史地认识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显著特点。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尽管也有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是不讲历史条件和历史形式的。
新制度经济学重要人物阿尔奇安在《产权经济学》对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分,其主要的根据是,某社区的人“有没有将一份所有权卖给别人的权利”,“一个公有制的所有者不能出售公有财产中属于他自己的股份(并且获得这一股份也不需要购买他的所有权)”,并强调“只要是公有制的一员,那么公有制对他就是强制的”。
④在他的公有制概念中,没有公有制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自主联合劳动、共同使用占有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不讲公有制形成的历史条件,而且否定了自主联合体中个人的自由,这显然是唯心史观的体现。
4.同样的所有制在不同国情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现象形态 马克思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这些变异和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上已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
”⑤这意味着,理解所有制的具体表现形态,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决不能照搬书本对某种所有制的抽象规定来裁剪现实,也决不能照搬外国的现存模式。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表面的流通领域的产权关系,深入到本质性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然后又一步一步地引入具体的因素,来说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现象形态的产权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历史辩证法特色。
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直接阐述经济现象中的产权关系,不能深入到本质性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因而缺乏深刻性和科学性。
5.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所有制中占主动地位的利益主体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的客观条件,谁掌握了这种客观条件,谁就能成为生产过程的控制者和生产成果的首先占有者及其分配决定者。
为此,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机制中的“主动轮”⑥。
我国国有制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指的就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利益主体是全体劳动人民,在国有制经济中,广大劳动者已成为经济机制的“主动轮”了,经济运行的支配权已经从少数私人转换到全体劳动者手中。
这是我们要维护国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也是敌对势力要诋毁我国国有制的原因。
但是,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回避或掩盖哪一种产权是掌握经济机制主动轮的产权,例如,一些学者把劳动力产权与资本的产权等同起来,用富人更讲信用为根据,得出资本必然雇佣劳动的观点,⑦实质是鼓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永恒化。
还应明白,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以个人利益为理论分析前提的,是把公有制主体的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对立起来的,并从理论上绝对地排斥公有制和共同利益。
例如,阿尔奇安把公有制中的个人看作是受强制的,说“称某种事物为`强制',通常是谴责它的良好开端”。
⑧可见,他对公有制持否定态度。
6.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生产资料产权所有者获取物质利益的途径和形式 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控制和支配着生产成果或物质利益的归属,这种物质利益关系是所有制的本质内容,其实现形式是这种本质内容的表现。
马克思在谈到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时指出,“单纯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权,不会为土地所有者创造任何地租”。
⑨“土地不出租,土地所有权就没有任何收益,在经济上就没有任何价值”。
10在商品社会中,“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
1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基本含义是,一定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例如土地)拥有的产权,获取物质利益或经济价值的途径(如出租土地的途径)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如地租形式)。
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是作为所有者的劳动人民利用股份制作为途径,获取自身经济利益;但是它决不意味着把股份制本身作为改革的目的。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主要研究简单流通领域的产权关系,以及撇开生产资料产权关系谈分配中的产权关系,所以,往往把产权的某种组织形式混同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我国有的学者把股份制本身等同于所有制, 12就是照搬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结果。
352005年第5期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 36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二 1.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土地公有制和公有资本两类实现形式 公有制生产资料包括全民或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以外的公有制生产资料需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社会有用性,通过追加劳动保值增值,因而它们也需要采取资本一般的形式,作为公有资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来发挥作用。
所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公有土地产权和公有资本产权的实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在书本中阐述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唯物史观关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原理,在改革实践中来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