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出现很多的大人物,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诸葛亮。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军事家等等,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诸葛亮的故事一初出茅庐臣于草庐之中。
”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地图《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三顾茅庐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的故事二草船借箭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
诸葛亮的小故事

诸葛亮的小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智慧过人,谋略卓越,被后人誉为“千古良相”。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诸葛亮的一些小故事吧。
故事一,诸葛亮借东风。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大军被周瑜、刘备联军打得节节败退。
曹操派遣大军追击刘备,刘备等人陷入绝境。
这时,诸葛亮提出借东风之计,以迷惑曹军,帮助刘备渡江。
他亲自上前,站在江边,手持一把羽扇,对着江面招风。
不久,果然刮起了东风,帮助刘备成功脱离危险。
故事二,诸葛亮三顾茅庐。
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时,深为其才华所折服,多次派人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刘备亲自三次前往诸葛亮的家乡茅庐,不辞辛劳地拜访他。
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答应出山相助。
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深沉的个性和对国家的忠诚。
故事三,诸葛亮空城计。
在对抗曹操的战争中,诸葛亮曾用过一计,就是空城计。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攻打汉中,诸葛亮亲自率领守军,却只在城头张灯结彩,却不见一兵一卒。
曹操怀疑其中有诈,不敢贸然进攻。
最终,曹操不敢久留,只好撤军而去。
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
故事四,诸葛亮草船借箭。
在对抗北方强敌的战争中,诸葛亮曾用过一计,就是草船借箭。
当时,蜀汉军队箭矢匮乏,诸葛亮便命令士兵将草人做成船形,放在江面上,假装要渡江作战。
北方敌军见状,不知情实,便将大量箭矢射向草船。
蜀汉军队趁机收集箭矢,解决了箭矢匮乏的问题。
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机智和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
以上是诸葛亮的一些小故事,他的智慧和谋略深受后人的赞誉。
希望我们能够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诸葛亮的简短故事(精选17篇)

关于诸葛亮的简短故事(精选17篇)关于诸葛亮的简短故事(精选17篇)诸葛亮的一生中有过许多著名的故事。
大家知道诸葛亮的哪些著名的故事呢?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的简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诸葛亮的简短故事篇1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
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
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诸葛亮的简短故事篇2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他想寻找个好助手。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
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
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1.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邀请诸葛亮出庐帮助自己成就江山大业;
2.草船借箭: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三天之内准备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在大雾之日,便借子敬草船,曹操因雾而中埋伏,从而使战斗反败为胜;
3.隆中对:东汉末年,刘备与诸葛亮面谈江山大业,分析天下形势;
4.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国刘备去世后,昏晕无能的刘禅继位,在第二次北伐前夕,诸葛亮给后主刘禅写《出师表》来表示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态度。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7篇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7篇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篇1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
刘备叫来关张二人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麽能够推诿呢」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
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
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之后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
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篇2三囯时期,群雄纷争,刘丶孙丶曹三人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形势。
我们都知道,刘备以前昊个卖草鞋的,那是谁辅助他成就了这番大业的呢?对了,少不了的大功臣就是自称“卧龙”的伟大军师诸葛亮了!诸葛亮是中国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我们心中诸葛亮就是一位手拿羽扇,身穿长袍,戴一顶酷似“波浪岩”(澳大利亚署名景观)的帽子,脑子十分聪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晓未的伟大人物。
他初出茅庐,就让关羽丶张飞两员虎将心服口服。
刘备去世后,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就是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蜀国国事无论巨细,事必身弓亲。
他五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兵锋相见。
空城计里更体现出他镇静自若,聪明机智。
他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便大开城门,自己弹琴,这种不畏强大的精神着实让人敬畏。
诸葛亮病危时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上,丧葬力求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只着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其高风亮节实为可歌可泣。
诸葛亮小故事

诸葛亮小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智谋过人,深受后世人们的敬仰和崇拜。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诸葛亮的一些小故事。
故事一,借箭。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蜀汉,诸葛亮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决定采取计策。
他派出关羽、张飞等将领,率军前往敌军后方借箭。
当时曹操大军守备森严,诸葛亮派出的使者很难接近。
于是,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让使者打扮成商人,带着一车破箭前去曹营,声称箭矢用尽,需要购买箭矢。
曹操见破箭,大喜过望,派人将箭矢送给使者。
诸葛亮的使者趁机将箭矢带回蜀汉,成功地为蜀军解决了箭矢不足的难题。
故事二,空城计。
曹操攻打蜀汉,诸葛亮率领蜀军在街亭一带设下防线,曹操大军来袭,蜀军士气低落。
诸葛亮决定采取空城计,他下令全军藏匿,城中空无一人,只留下城门大开。
曹操见状大惑不解,心生疑虑,不敢贸然进攻。
诸葛亮趁机派出军队埋伏在城外,等待曹操军队深入后再出其不意地袭击,最终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
故事三,草船借箭。
曹操大军再次进攻蜀汉,诸葛亮为了解决箭矢不足的问题,他派出黄忠和魏延率领一支小军,乘船前往江边曹营。
在曹操大军的注视下,他们故意放弃了大船,只乘小船来到曹营。
面对曹操的质疑,黄忠和魏延称他们是来投降的。
曹操大喜,让他们上船,不料黄忠和魏延趁机向曹操借箭。
曹操派人将箭矢送给他们,却不料黄忠和魏延一箭射穿了曹操送来的箭囊,讥讽曹操的箭矢不足。
这一计谋令曹操大怒,但也为蜀军解决了箭矢不足的难题。
以上便是诸葛亮的一些小故事,他的智谋和计谋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智慧的传承,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不断进取,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诸葛亮的简短小故事20字

1、舌战群儒:故事为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后同意了联刘抗曹的计划。
2、草船借箭: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表示只需要三天。
之后,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3、七擒孟获: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口服。
4、巧借东风:曹操伐吴,兵扎长江。
庞统献连环计,诱曹操钉锁战船,以利火攻,曹操中计。
时值隆冬,难将火势引向曹营,诸葛亮料定甲子日东风必降,因借探病之机向周瑜建言,自称能借得东风,东风果然如期而至,大破曹军。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20个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20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初出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我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留意谨慎旷世济民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二):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
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
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三):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
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
诸葛亮自我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四):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五):舌战群儒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
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
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其弟诸葛均诸葛亮小时侯遇到了一位样样精通,博学的老师——司马徽。
他想把老师的知识学到手,可是上课的时间很短。
他看见老师用芦花鸡来定时,就想了一个办法。
当芦花鸡要叫的时候,就把自己随身带的米喂给它吃。
鸡有了吃就不叫了,这样就可以延长上课的时间了。
终于有一天,被司马老师发现了,诸葛亮就实话实说认了错。
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小时候,由父亲带去拜水镜先生为师。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
”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
”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
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
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
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
”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根本不理睬。
只有诸葛亮,早伏在书桌上睡着了。
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
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谁不尊敬?现在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
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使几个弟子,硬把他赶了庄去。
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上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