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那 就是老子 , 而他 的养生思想都分散在 《 道德经》 , 中 在那 短短 的 五千言 中, 道出了养生 的真正 内涵。 现代人的生活 , 节奏越来 越快 , 物质越来越 享受 。在满 足 了
个 规 律 , 个 法 则 , 是 世 界 自然 发 展 的 主 宰 。 而 “ ” 出 一 更进行。 比如说 , 道德 经》 五十一 章 《 第
写到 : 道 ’ 之 ,德 ’ 之 , 形之 , … 生 ‘ 蓄 物 势 ’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成 尊‘ ’ 道 而贵 ‘ ’ ” 道 ” 仅 仅 是 生 出 万 物 , 还 是 万 物 活 动 的 德 。“ 不 它
且 成 为 了派 生 万 物 的 本 源 , 样 的 一 个 根 据 , 样 的 一个 本 源 , 这 这 也
日 : 彭祖姓钱名铿 , “ 帝颛顼玄孙 , 善养气 ,能调 鼎 , 进雉 羹于尧 , 封于彭城 ” 。而在《 仙传》 神 上则记载着 这样 的说法 , 彭祖 “ 少好 恬静 , 不恤世务 , 不营名誉 , 不饰车服 , 惟从养生沾身为事 。 ”
天地之始 , 一片混沌 , 片茫然 , 道 ” 一 “ 却能立之 于先前 , 正如 它“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 于无物 , 是谓 无状 之状 , 无物 之象 , 是谓 恍惚。 ( 道德经》 ”《 十四章 ) 如此若有若无 , 闪烁不定 , 甚至 于任何 感官都不能知觉 它。正 因如此 , 道 ’ … 之为 物 , 惟恍 惟惚 。惚兮 恍兮 , 中有象 ; 其 恍兮惚兮 , 中有物 。窈兮冥兮 , 中有精 ; 其 其 其精 其真 , 其中有信。 自今及 古, 其名 不去 , 以阅众甫 。 ( 道德 经》 ”《 二 十一章) 正是这种“ 生万 物 , 道” 使得 “ ” 为了一种准则 , 道 成 一个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之一。

对于养生的理念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生问题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不仅对于个人保健具有深远启示,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养生”、“无为而治”和“忍辱偷生”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自然养生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与当代医学的观点相契合,即强调个体的自愈能力和身心平衡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而老子的自然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返璞归真,摒弃过度依赖药物和高科技手段的健康观念。

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和作息的合理安排,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心灵的宁静,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积极互动,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能与之相应,便能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忙碌、焦虑、压力等问题,常常以追求功利和成功为目标,但却忽视了自身的内心需求和身心健康。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放弃过度追求外在利益和荣誉的心态,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和谐,拥抱简单的生活。

只有舍弃功利的心态,摈弃过度追逐物质的欲望,才能使个体和社会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忍辱偷生老子认为,如果能忍辱偷生,即能避免过度争斗和纷争,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的快速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攀升,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导致社会矛盾丛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渐渐瓦解。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远离争斗和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相处方式。

只有摆脱欲望的驱使,懂得忍让和宽容,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的社会。

结语:老子的养生智慧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追求物质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平衡,要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要放弃功利心态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和谐;要摒弃纷争和争斗的心态,追求忍让和平和的相处方式。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伟大著作《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健康养生方面,老子的养生智慧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不仅是一种养生的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它对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以“道”为核心,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乎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预和操纵。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利利益,往往忽视了自然规律和自身的身心健康。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享乐,要返璞归真,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避免过度的竞争和攀比,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老子的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还注重“养生之道”,主张通过调养身心,保护生命,延年益寿。

他认为要“静”养生,主张保持身心的平和与宁静,远离繁杂与浮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平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养生。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忽视了身心调养,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老子的养生智慧则提醒人们要静养身心,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对当代社会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还注重“餐饮养生”,主张合理饮食,保健强身。

他认为“民之飢,以其上食饱”。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过度追求美味佳肴,不顾饮食的营养均衡,这导致了许多饮食健康问题的产生。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人们应该合理饮食,保持身体的健康,注重营养均衡,远离过于油腻、辛辣和刺激的食物,这对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健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与养生保健

《道德经》与养生保健
书 , 且 也 是 一 部 养 生 保 健 内 容 而 极 为 丰 富 的 经 典 著 作 , 千 多 年 两 来 , 有 许 多 有 识 之 士 不 惜 花 费 虽 许 多 精 力 , 力 于 对 该 书 的 研 究 致 和探 索 , 由 于 其 义 玄 奥 精 深 , 但 文 词 多 用 比 喻 , 使 人 很 难 悟 其 真 故
之厚 , 于赤 子。意思 是说 , 比 ” 自然 道 德 高 尚 的 人 , 精 神 境 界 就 像 其 丝不 挂 的 孩 子 那 样 。 孩 子 受 精 神 和环境 的污染 少 , 自然 之 性 强 ,

老子《 道德经》 与养生 保健 问题 。 1 体 道 修 德 是 养 生 保 健 的 根 .
大 自然 能 量 的 充 养 , 此 生 命 力 故
旺 盛 。 所 以 , 人 常 说 的 “ 子 之 古 赤
心 ” “ 老 还 童 ” 不 是 要 回 到 孩 、返 ,
能 够 载 育 、 护 万 事 万 物 , 其 生 保 使
长发 育 , 长 壮 大 。 但 道 生 化 了 成 万 事 万 物 却 不 据 为 己 有 , 育 了 抚 万 事 万 物 而 不 自 恃 其 功 , 为 万 作 物 之 首 却 不 主 宰 万 物 , 切 都 任 一 其 自然 , 种 胸 怀 和 境 界 , 是 最 这 就 深远最宏 大的德 。老子关 于 “ ” 道 与“ ” 论 述 告 诉 我 们 , 求 养 德 的 欲 生保健 , 注重 外在 的形体锻炼 , 只
维普资讯

被 历 代 先 哲 、 者 称 之 为 千 学
德 ( 职 业 道 德 、 理 道 德 、 共 如 伦 公
而忽 视 内 在 的 道 德 修 养 , 是 丢 就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老子养生”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揭示了许多关于生命、健康和养生的智慧,这些智慧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养生就是珍爱生命,这是老子对养生的精髓总结。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养生意味着要珍爱生命,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只有珍爱生命,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他提倡人们要“淡泊”、“无为”,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功利,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老子还提倡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对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起伏过度操心,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这些原则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心灵的平和和谐。

在饮食方面,老子提倡适度饮食,不要过于奢侈和贪婪。

他认为,适度饮食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过度饮食则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引发各种疾病。

老子主张人们要“节食”,不要过度饮食,要保持适度的饮食习惯,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老子还提到了养生的调节和锻炼。

他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还提倡人们要注重身体的调节,不要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当代人们在追求充实和幸福的生活的往往忽视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功利所累,忽视了珍爱生命的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借鉴老子养生的理念,珍爱生命,关注健康,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谐。

我们需要摒弃功利和虚荣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功利和虚荣的诱惑,人们不断追求名利和权力,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和谐。

我们需要学习老子提倡的“淡泊”、“无为”的理念,不要过于迷恋金钱和名誉,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我们需要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今天,他的养生智慧同样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启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老子的养生智慧逐渐被重视和研究。

在当今社会,老子的养生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健康长寿的道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老子的养生智慧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

在养生方面,这就意味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自己的生物钟,注意休息和作息,不要过度消耗精力,保持身心的平衡。

今天,人们过于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感到身心俱疲。

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和体力,要保持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老子的养生智慧强调了“无为而治”。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治病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倡导“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依赖药物,不要过分干预身体的自然恢复过程。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健康问题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过分依赖药物,盲目跟风保健品,甚至不惜冒风险进行手术治疗。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我们,要相信身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要倡导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健康问题,不要过分依赖外在的干预措施,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健康问题。

老子的养生智慧强调了“内观自省”的修养方式。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要“归根抱本,静心安贫”的修养方式,即要回归本心,静心养性,不要被外在的纷扰所扰乱。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很多人都感到精神压力巨大,心灵上的沉淀和平静越来越难以获得。

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通过“内观自省”,回归内心,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老子的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适可而止,内观自省,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今社会面对健康问题时应该认真对待的。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静坐之中的观与碍
静坐之中的念头—观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16 章)



这是老子修道的方法,属于老子的认识论范围, 但是我们可以把他用到静坐之中的观察自己的念 头上 一般的事务性的念头,逐一安排即可 剩下的萦绕在心的就是大碍,要逐渐去除 大碍:无非家庭工作之中的矛盾,主要是家庭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如何去执破碍?




从小我—大我—无我:观念上不再执 着于自我; 观-磨:当起心动念的时候,用悟到的 道理去逐渐磨削障碍;每次都觉而磨 之,逐渐磨掉。 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 至于无为。 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损,就是去碍。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从形静到心静

当我们逐渐去执破碍之后,通过形静、 观心、明理、破碍,就可以逐渐从形 静到达自然的心静。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觉而不发谓之中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设定之后,就可以 通过观察自己的喜怒哀乐而逐渐做到 觉而不发,从而超越这个设定。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



觉者:喜怒哀乐觉而不发 迷者:喜怒哀乐发而不觉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碍,就是影响周行 而不殆的因素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12章、32章



12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 取此; 32章:知止可以不殆;不去过分追逐 外物,保持适度,适可而止。 因此,养生要诀在于,保持一个合适 的度,适可而止。这样就能心平气和。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15章
但是我们经常保持不了这种内心的平静,那怎么办 呢?15章:

这种矛盾冲突的累积带来的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执 着,就是影响周行而不殆的因素。长期积累的结 果,就会在形体上形成一个具体的病变。这种心 身的关系在《黄帝内经》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展 开。 这种障碍,就好象是河道上的礁石淤泥,影响了 河水的运行和清澈。 因此养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去掉心理上的障 碍执着。谓之:去执破碍。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老子像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司马迁《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 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 耳。。。。”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 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 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 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25章:周行而不殆

有物混成:有那么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 先天地生:在天地存在之前早就存在了 寂兮寥兮: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 独立不改:谁也无法改变他而独立存在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无所不至,运行从不停止;
周:1、圆周,循环往复; 2、周到,无所不至。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心平气德经》与养生—不结大怨、积德行 善


79章
和大怨 必有馀怨 安可以为善?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有时候我们做件善事,不由自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 的喜悦。任何一种心情必然有一种物上的兑现。这就是天 道无亲常与善人。也是一种自然规则的表现。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像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博大精深,主要是讲述 大道本体、玄德、运行和演化;也有讲政 治、军事、修炼、养生、哲理、处事、认 识等。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晚上主要是将老子道 德经里面有关养生的内容摘取出来,与大 家一起做一些交流探讨,这是一个难得的 跟大家学习的机会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喜怒忧思悲恐惊


《黄帝内经素问》曰: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 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 气结。 在过度追逐外物的过程之中,会产生喜怒悲恐忧 思等情志,导致体内气的各种不正常的状态 因此我们先把形体静下来,先让眼耳鼻舌身都安 静了,屏蔽了外界的信息来源,相对意识就能安 静下来,气就能相对走顺,走上相对正常的轨迹, 达到相对好的养生效果。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周行而不殆2




老子说周行而不殆这是讲大道之运行无所不至而周而复始 但是老子之伟大就在于此 有形无形的运动都包含在周行而不殆之中 当然这里面的一个奥义,也在于,有无是结合在一起运行 的 比如气血运行,就是有无结合在一起 比如哈维,观天文之循环往复而知血液循环之道理 这是以宇宙之大有形参悟人身之小有形 形气神也是可以互参的 其原理在于:有无相生相结合 宇宙大系统和人体小系统之间是互动的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生命的构成:形、气、神 养生要从形气神着手 形:衣、食、住、行 神:喜、怒、忧、思、悲、恐、惊 气:心平气和、心静炁生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眼睛 五音令人耳聋:耳朵 五味令人口爽:鼻子、舌头 驰骋畋猎令人发狂:身体、意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识 生命的构成:眼耳鼻舌身意 由于过度追逐外物,造成我们人心浮躁,心 浮气躁。那怎么办呢?
孰能浊以止? 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从形静到心静
养生之道在于安静 一开始从形静入手,再到心静 静中慢慢生出动来 这是动之徐生, 心平气和 心静炁生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眼耳鼻舌身意






浊,就好像是我们识神(意识)之中的想法乱七八糟 一会想,今天股票又跌了 一会想,他欠我钱还没有还 一会想,谁谁谁为什么跟我过不去?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想法? 眼耳鼻舌身,是我们意识收集外部世界信息的来源 然后意识就开始处理 就好像计算机,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然后做出下一步的 反应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的生命就无法生存;利弊互见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碍从何来?身体、 生命本身的生存繁衍发展进化的需要
老子道德经13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子曰:食色性也。有了这个身体,为了这个生命本 身的生存繁衍发展进化,得之若惊(喜)失之 若惊(恐)。这是生命本身的设定。因此,喜 怒哀乐往往不由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