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经》之治国谋略

合集下载

道德经观后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道德经观后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道德经观后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它通过对道与德的思考,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在这本古老的经典中,我感受到了深刻的人生智慧与价值观念,同时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思考与反思。

下面,我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道德经教会了我修身的重要性。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很容易迷失自己,无法抵挡各种诱惑的诱惑,迷失在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中。

然而,在道德经中,我看到了对于修身的深刻思考。

它告诉我们,修身是建立在内心深处的,是对自身品质和态度的调整和提升。

道德经以“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教导我们通过修身的过程来达到无我境界,学会放下私欲和报复心理,提升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这种修身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我们自己先修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对待他人,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

其次,齐家是道德经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齐家的含义是在家庭中营造和谐、和睦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亲情关系。

道德经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树立个人品德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瓦解、道德观念的淡薄使得许多家庭陷入了种种问题和困境。

而齐家的道理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即通过亲情和睦,家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同时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第三,治国是道德经讲述的一个重要内容。

治国,顾名思义,是指如何管理一个国家,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道德经对治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思考。

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是“无为而治”,即在治国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顺势而为,从中发现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这样的治国理念强调了领导者的谦卑和智慧,同时也反对权力的滥用和专制的做法。

通过倡导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治理,道德经教育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重视民众的尊严和权益,为社会良性循环做出自己的贡献。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提出的一种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被收录在《道德经》中,并且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遵循自然的道德法则,而不是人为的干预。

他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一种自由放任的政策,即尽量少干预人民的生活,让人民自由自发地发展和进步。

老子主张领导者应该保持低调和谦虚,避免过度权力的使用和炫耀。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强大,适时地触动事物,而不是强行干预。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其无以易之。

”他还比喻领导者应该像竹子一样,外表坚韧,内心虚空,才能真正担当起治国的责任。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治”的概念。

他认为,当人民的道德心灵得到修养,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随道德法则,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还主张要保持自然纯朴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以避免犯罪和纷争。

老子的治国思想独辟蹊径,与其它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和谐。

他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的治国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实践。

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时期,通过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国家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在政府中设立了“无人官”,以减少政府的干预和限制。

近年来,对老子治国思想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学者们通过研究老子的原著和相关文献,深入解读老子的思想。

他的治国思想从多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包括政治、伦理和宗教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老子的治国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人民的选择和发展,让政府干预尽量少,并且通过修身养性将道德纳入社会治理。

《道德经》杂谈:以道治国

《道德经》杂谈:以道治国

《道德经》杂谈:以道治国道德经(一)无为《道德经》是一本救世之书,老子撰写此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混乱的社会寻找一条走出困境的出路。

囿于时代的局限,老子不得不寄望于君王,他希望为人君者能够主动以道为依归来治国治家,实现天下太平。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不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在这一章里面,老子直接提出,道不能象认识万物那样来认识它,万物都是分的,而道是一整体,它的内涵就是朴。

朴者,原木,原木的特点是浑然一体,没有人为雕琢。

“虽小”,是说道至小无内,你没办法用身体的任何感官来感知它,当你不能用感官感知它的时候,以为它很微小,甚至不存在,但是天下万物无不顺从于它。

侯王能够守道,以整体看待万物,以无为的原则治国理政,则人民就会自动归服。

道的作用在哪?天地相合,降下甘霖雨露,没有谁命令它而万物平等的受到甘露的润泽。

这说明道对待万物的两个特点,一视同仁和无为。

一视同仁才能“均”,无为才能“自”,但是,如果你能认识道的这两个特点,有意以此两点治国理政,那就错了。

你一旦以“一视同仁”的原则去“仁”,一旦以“无为”的原则去“为”,结果可能就是不仁,就是有为。

所以老子又告诫,“夫亦将知止”,知止者,回归于道也,回归于道就不会走入岐途。

这里说得很绕舌,按照道去做,结果可能有不道的结果,最终又要回归道。

不能深入了解道的奥义,确实容易被转晕。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是本,一视同仁也好,无为也好,是从本生发出用。

一旦从本体落入现象界,就会五花八门,愈走愈离本体越远。

道之“用”,一“用”就是对道的偏离。

所以,在现象界,一定要时常回归本源,就象川谷归向大海一样。

川谷之水与海洋之水是不断循环的关系,海洋之水受蒸发,形成水汽被大气送至大陆,冷却后形成降水落下来,落下来的水汇集成川又归向大海。

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以及世界和平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中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中的“修身”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内在修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外在的成功。

然而,道德经告诫我们,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

在修身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宽容仁爱等,以及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通过修身,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到言行一致,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其次,道德经中的“齐家”强调的是家庭和谐与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与家庭伦理的建立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我们应该注重亲情、孝道和家庭责任的培养。

只有通过亲情的传承和家庭伦理的建立,我们才能够实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同时,齐家还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每个成员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团结。

再次,道德经中的“治国”强调的是善治和公正的国家治理。

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在治国方面,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强调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预,让社会自然而然地运行。

同时,道德经还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为政者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德行的示范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善治和公正的国家治理。

此外,道德经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权力和暴力。

最后,道德经中的“平天下”强调的是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在当今世界,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时代。

老子的道德经人生哲学与治国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人生哲学与治国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人生哲学与治国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总计五千字左右,被誉为中国道家的经典文献和道家思想的总纲。

它由《道经》和《德经》两卷组成,对于人生哲学和治国思想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老子的《道德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和治国思想进行探讨。

一、老子的人生哲学老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包含道、无为、自然等方面的思想。

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一种神秘而深奥的力量,无法言传。

老子将“道”定义为无以名之的无形之器,即宇宙万物的最高原理。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存在的本源。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随顺天道,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势而为。

他强调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放下欲望和私欲,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老子的人生哲学还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像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动,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本真。

他提倡人们要抱持谦逊的态度,如同水一样柔弱而有力,守正不辱,宁静自省。

二、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无名、无为、无欲等方面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不需要太多的法律和政令,而是应该依靠道德教化,让人们内心自然而然地遵循道德准则。

他强调君主应该放下私欲和个人功利心,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

老子主张以无为而治国,即减少繁杂的政务和干预,让人民自然而然地发展。

他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社会和个人的事务,给予人民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主发展。

同时,他也主张宽容和包容的治国原则,不过度追究细节,尽量减少争端和冲突。

老子的治国思想还强调了无欲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超越功利心和欲望,没有私心杂念,追求与道合一的境地。

他主张君主应该摒弃权力欲望,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以身作则,以德化人。

三、老子的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启示老子的《道德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和治国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谦逊和宁静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又名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道法自然”。

他提倡贵在淡泊、无为而治、兼爱万物、弱国强兵、以无为而治代替强制统治,主张去行政权、去焦虑,则天下太平,民在其乐。

老子主张推崇自然,倡导贵在无为,反对激烈的政治手段和强硬的统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规律而行事,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类社会能够达到一种最高的治理境界。

老子的治国思想深受当时情境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政治黑暗,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试图通过它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放弃强权,多行和平之道,以无为而治代替强制统治。

老子的治国思想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治理思路,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实践,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淡泊名利”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对世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分,对全球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老子治国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贵在淡泊”、“以柔克刚”等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念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念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念《道德经》的要义,一言以蔽之曰“道”。

所谓“道”,就是对这个世界规律的掌控,《德经》第一章即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

”按帛书本“后”非“前後”之“後”,乃“皇后”之“后”。

先秦时代,“后”亦作“司”,表掌管之意,后稷为周的祖先,即掌管农业的人,相当于后世的司农。

所谓“失道后德”,乃是因为“道法自然”(《道经》第二十五章),“自然”即自身正确,万物体道而行,无需道掌控万物。

当这种种自身正确(自然)的规律(道)丧失了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人文的公约规范(德)。

“德”是公约,践行约定需要受到监督,这就是“后”的由来。

而在公约规范丧失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对人尊重和关爱的提倡(仁),倡导人们用关爱之心维护社会的和谐。

关爱失效时,那么只能让百姓用适宜的方法(义)去行事,不突破道德的底线。

如果社会上丧失了适宜的标准,那么只能用先王的行仪(礼)来约束,使民众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遵从。

关爱、适宜、标准这三者在社会约束力上呈层级下降之势,所以认为的约束也逐渐增强。

“句”与“后”的含义基本相同,但有曲折、使收敛的含义(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句”后又作“勾”,“拘”、“怐”(恐惧意)等皆从“句”,可见其有更严肃的监管的含义。

“后”与“句”之别,正是仁义礼与德的区别,其结果是以监督为始,以监管为终;以百姓的公共约定(德)为社会制度之始(道是一种规律,而非制度),以先王行仪(礼)作为社会约束为终。

有人以为,《道德经》作者预料到“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判断其人当在孟子之后,甚至在荀子之后。

然则历史上哲人多有惊人预言,如王国维在1918年就说过:“大清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亡于共管。

”彼时方在1918年,苏俄刚刚起步一年,次年才立足脚跟。

而在中国,则要等到1921年才有共产党建立。

1991年才有苏联解体,“共产亡于共管”的事情。

如果按照怀疑《道德经》作者的逻辑,则需证明“这个王国维”不是“那个王国维”,这句话直到1991年才有,是对那段历史的总结,则无疑十分荒唐。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当局势的发展由治至乱,或由乱至治之时,往往是政治谋略家深刻思考治国方略的重要时期,当原有政治秩序遭受到严重冲击时期,或者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将建立之时,往往是政治思想家总结和探索政治管理策略的最佳时期。

春秋中后期,周朝由强转弱,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在乱与治频繁更替的大变化时期,老子深深地思考着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自周王室动迁之后,周王室已经开始表现出衰弱迹象,之后,王室的权力逐渐减弱,周王室的地位已沦为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而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周王室已经无力阻止诸侯国的战争行动了。

此外,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国内动乱时有发生,而弑君夺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与之相应,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出现动摇并逐渐衰落,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受到巨大冲击,而礼乐制度也维持不了了,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状况。

此外,学在官府的局面也被打破,随之而来,出现了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大变化。

与此紧密联系,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礼乐思想统治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出现各种思想观念。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此时孔子17岁,也帮着助葬,并问礼于老子。

而就在这一年,晋国出面划定杞国、鲁国边界,季孙说服谢息将成地划给杞国,这表明,当时周王室已经无力支配诸侯国了,杞国、鲁国边界的划定不是由周王室来裁定,而是由晋国来主持,王室权力的衰弱已经很明显了。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到了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光,并拜访了老子。

老子作为守藏室史,属于史官,周朝的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以及记录政治言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德经》之治国谋略
作者简介:卢秋蓉(1987-),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学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道德经》中的治国谋略部分阐述了“道”的思想精髓“无为而至”。

“无为”相对“有为”存在,是一对矛盾体。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治国篇中揭示了很多实用性观点,但考虑到论文的集中性,结合实例和社会现实,从社会的角度,浅析治国谋略的三个方面,找到其内部的思想共同点“无为”。

关键词:无为;平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思想,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一书,重在论道,道,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并非人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探索,认识才有所了解。

按照《道德经》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论道、治国、修身、养生、砭时、议兵),重点突出论道和治国。

考虑到集中性,我们暂且把讨论的范围限定在治国篇。

在治国篇中,老子提到了很多观点,尽管在当时具有超前性,无法实现,但是对于现在,却很实用。

众多观点中,本论文结合《道德经》实例与现
实状况,浅析这三个方面(无为,平等,无弃人、无弃物)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横向分析,文章这三点是独立的板块,是治国的三个方面;纵向思考,却是相铺想成的,始终贯穿于根本“无为而至”。

一、以人为本,无为而至
“无为”一词首先出自于《道德经》的“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①“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其“有为”目的。

老子认为天下的百姓是圣神的,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以强制的办法取得天下。

即使这样得以天下,注定会失败。

强制的办法获取天下是“有为”而治,不是“无为”而治。

老子提倡圣人“无为而治”的想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无为”之道。

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先进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值得广为流传,发扬光大的,而“无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以人为本。

治国之人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不损害人民利益,不伤害人民群众就是以人为本。

老子主张“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理国家,人民和谐是天下和谐的根本,从而达到君民和谐。

二、不偏不移,平等相待
“不偏不移,平等相待”是老子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

阶级局限性的封建社会与平等相待的无阶级社会是相矛盾的,在当时是无法实行的,只能是老子的一种超前设想,是对“无为”思想的一种体现形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这句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生长消亡。

圣人同样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同样,圣人对待百姓也是没有偏爱的,他不会带有主观臆断,而是客观的,没有厚薄,而是平等的相待任何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作息。


“不偏不移,平等相待”同样受到了现代人的追捧,并加以倡导,是值得肯定的。

从社会的角度,人本身就是带有主观性的社会人。

圣人也是人,他只是比一般人具有更高地境界而已,要做到此境界谈何容易。

人是社会人,依靠社会,融入社会,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可能做到这点。

不管是那个时代还是现代,常人或者是圣人都不可能做到此境界,只可能接近于“不偏不移,平等相待”。

但是,我们不能做不到就不去做或者不努力去做,要争取做到更好。

三、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道”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而其表现形式“无为”更是无处无有。

老子恪守“无为而至”的原则,要用顺应自然的思想对待好与坏。

有道者要有“无为”,更要有无弃物,无弃人的心怀。

老子指出不善者和善者都是有用的。

善者可以为老师,不善者可以作为学习资料,为善者提供借鉴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不善者不是终身为不善之人,而是通过改造转化成有善者。

同样的道理,物也是如此,没有用的可以成为有用之物,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对待它,
用什么办法让它成为有用处的。


这思想是不受社会所抛弃的,完全没有阶级局限性,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有用的,甚至广受好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听到把社会人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而一类就是做官的、挣钱“体面”的;二类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三类就是最普通的百姓。

从经济和贡献角度,我们常常无意识的把三类人归为无用之人,二、三类看作为有用之人,甚至,有些人会瞧不起三类人或者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这种现象是有的,我们不能否认。

从古至今,都有犯错误的人,我们往往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在老子的思想里,这是不可取的。

用老子的观点就是,他们可以作为素材,为有善者提供借鉴,同样,他们也可以通过改造成为有善之人,所以,我们要用圣人的标准来对待他们,不抛弃,不丢弃他们。

同样,我们应该用这种眼光来对待周围的万事万物。

老子“人无弃人,物无弃物”的观点是顺应当代社会的,同样也是“无为”的一种体现形式。

《道德经》治国篇中的这三点思想尽管在当初是超前的,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无为”思想是由“道”派生出来的,直接体现了“道”之精华。

“无为”、“平等”、“无弃人弃物”都是治国之谋略,这些谋略是治国篇中的精华,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而且会在发展中不断的强化。

注解:
①饶尚宽,《老子》,中华书局,2006,第5页
②饶尚宽,《老子》,中华书局,2006,第74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第172页
④师晓晖,《老子.庄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第39-4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