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专篇——正确认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实

“如何 扩大 中等收入者 比重 " 专篇
编 者按 :近 期 ,由广 州市社科联 、广 州 日报联 合 组 织召 开 了 ‘ 何 扩 大中等收入 者 比重”座谈会 ,来 自广 州社科 界的近 3 如 0名专
家学者 围绕主题 对此作 了深入探讨 ,发表 了很 多精辟见 解。现将 专 家学者的讲话和 文章刊登 于此 ,以飨读者 。
不 同 比例 , 为国际劳动 回报率 。一般分 为五种档次 : , 肉性 就称 第一 肌 劳动者 , 自然性劳动 回报率 0 %、 . 凭借性 劳动回报率 2 4 %。第 二 , 神经
性劳动 , 主要 指公 务 员 、 会计 、 检验 员 和 中层 管理 者 , 动 回报率 为 劳 8 第三, %。 分销性 劳动 , 特别是 国际贸易劳 动 , 回报率为 1%。 四 , 6 第 非
促进 、 相互 约束措施 的配套 。这里面有 三个措施 : 、 l激励 措施 , 即认识
劳动 回报率 的影 响 , 并认 同这种 分配 , 并使 更 多 的人提 高劳动 档次 ,
使 自己进入高 回报率 的劳动 ,同时也 会使企业 从接单性 企业到发 单
性企业 的转变 , 中国的人力资源转 向人力 资本 。2 约束性措施 , 使 、 用 税 收制度 来进 行约束 , 累进 制税 收 , 高高 收人 人群 的税 收 比率 ; 即 提 另外税 息挂钩 ,即对纳税 人在货 款买 日常用 品 的所付 利息 款可 以抵 税 等。3保 障措 施 , 满 足人 们的平地 心理 , 过连续资 格制和个 、 即要 通 人 帐户制 使 每个人 感 到 自己不 仅现 在能余 多 少 ,而且 余得 久 , “四 金 ” 善 , 养老金 、 完 即: 医疗金 、 失业金和公积金制 度的完善 。 而 在社会范 围 内进 行再分 配 , 括 ( ) 则包 1 资本 的获 得者对 资 源 的提供 者给予补偿 , 2 对不 能 自我帮助 人给予补 助 , () 以及 ( ) 大 3最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金融论坛2020年第12期(总第300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王一鸣[摘要]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是建设高品质生活的主力军。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从各方面条件判析,我国到2035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现在的4亿人扩大到8亿人是可以实现的。
“十四五”时期,要聚焦重点人群和突出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打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通道,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流转为重点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以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为重点拓展产业工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空间,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提升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以增进社会流动和打破阶层固化为重点创造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公平机会。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新发展格局;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十四五”[文章编号]1009-9190 (2020)12-0003-06 [JEL分类号]E6 [文献标志码]A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Group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W A N G Yi-ming[A bstract ] 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group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Judging from various conditions, it is possible for China to expand the size of middle—income groups from 400 millionto 800 million by 2035.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e should focus on the key groups and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take the following targeted measures: deepen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mi and equalizing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promoting the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ransferring to raise the property gains for farmers, improving the worker's vocational skill and pay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industrial workers to enter the middle-income group, construct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guaranteeing the educational equity, enhancing the social mobility and breaking the class solidification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industrial workers to enter the middle—income group.[Key w ords」middle-income group;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doubling of middle-income group; the 14th Five-Year Plan一'弓I言“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让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让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论“扩内需”在麻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麻城市青年干部读书班学员王青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中,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70%,投资贡献20%,出口贡献10%。
当然,实际情况不同,这三驾马车对经济贡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主要是依靠扩大生产来拉动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日渐成熟,我国逐渐由主要依靠生产拉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托消费拉动经济转变。
而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扩大内需。
依托日益明显的区位优势,麻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了大别山地区最为活跃的经济体。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扩大生产”对麻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内需不足”对麻城经济发展的制约。
如果能够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麻城经济发展将更具潜力和活力。
基于此,本文将从扩大内需的意义和途径两个方面详细阐述“扩内需”在麻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在讨论扩大内需的意义和途径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个“内部”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内需”指的是整个国民的消费需求。
那么对于麻城市来说,应该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内”字。
对于麻城市而言,“内需”不仅指“城区”20到30万人的消费需求,还包括广大农村的近100万人口的需求;不仅指麻城市的消费需求,从广义上讲还应该包括对大别山地区,特别是对周边有明显影响的罗田、红安等县域的消费需求。
这样看来,如能真正挖掘这些内需,那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将是不可估量的。
一、“扩大内需”对于麻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1.扩大内需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利用自己的权力维护自身利益;人民当家作为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路径探索

分布居 中位置 的一个收入 区间, 中等收入者 比重是众数或 中 位数的概念 , 不是收入的简单平均 。 具体参见于春晖( 2 o o 3 ) , 石刚和韦利媛 ( 2 0 0 8 ) 等 。 二是 中等收入是一个相对 和动态 的概念。不同国家和地 区, 经济发展 的不 同时期 , 中等收入者
( 1 . 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 , 北京 1 0 0 0 7 0 ; 2 . 郑州师范学院 , 郑州 4 5 0 0 4 4 )
摘
要: 中等收入者 比重是影响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关键 因素。因此 , 谈及 中等收入者比重 , 不能不关注 中等
收入人 群。以 中等收入 者比重的界 定为基础 , 阐述扩大 中等收入 者比重现 实意义 , 提 出扩大中等 收入 者比重需要 自上
、
中等 收入 者 比重概 念 的界 定
入群体 的“ 劫富济贫 ” 政策。减少贫困人 口, 提高低收入者收 入水平 , 使 中等收入 者 比重持 续扩大 , 是 中国经济发展现 阶
段理顺收入分配关 系的最佳路径 。
中等收入是一个很复杂 的概 念 , 与它相关 的概念有 中等
收入国家 、 中产阶级或 中产阶层 、 中等收入者 比重 、 中等收入
入者 是生 活较 富裕和生活水平相对稳定 的群体 。 例如美 国的 丹尼斯 ・ 吉 尔伯 特和 约瑟夫 ・ A . 卡尔( 1 9 9 2 , 中国社会科 学出
版社 ) 认 为 中等 收入者工作 上有较强 的职业技能 , 生 活上 舒 适安逸 , 在社会地位上保持稳定 , 并 渴望 向上流动 。
业差距明显扩大 。收入 差距 持续扩大 引发诸 多社会 矛盾 , 成 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总结几十年来 中国提 高中等收入者 比重 、 促进共 同富裕 的实践 , 研究 在走向共 同富裕 的同时 , 居 民收入差距 、 贫富差 距 不断扩大的客观事 实与成因。 概括 出符合 中国实 际情况 的
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绝对标准模式与相对标准模式之比较

体的内涵也极为不同。
所谓绝对标准模式, 是基于维持相应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多少来设
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上限和下限。 也就是说, 依据一定的生活水平或消
费水平, 提出明确的收入标准, 根据确定的收入标准划分出中等收入群
体。 用绝对标准模式确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因适用范围不同而采用
两种策略: 一种是全球标准; 另一种是国别标准。 全球标准需要考虑全世
全球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准, 通常是以世界银行贫困线为参照 系, 日人均收入 (或支出) 2 美元以下是贫困人口, 2 ~ 9 美元是低收入群 体, 10 ~ 100 美元 ( 有些学者提出的是 10 ~ 50、 10 ~ 60、 10 ~ 80 美元等) 是中等收入群体, 100 美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 (Chen and Ravallion, 2010)。 2002 年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克和什洛莫·伊茨哈克在对全 球收入不平等进行分析时, 把年收入在 4000 美元 ( 巴西年平均收入) 至 17000 美元 ( 意大利年平均收入) 之间的人归类为全球中产使阶用 层。 虽然这
入群体 ( middle income group 或 middle income) 通常含义相同, 但由于在
英语世界中, middle income group 不像 middle class 那样为大众所熟知, 研
究报告的标题常常采用 middle class 这个词。 不过, 随着这种分类方法的流
出
全球发展报告 《2007 全球经济展望: 下一文波献 全球化浪潮的治理》 也采用这
学
一标准定义全球中产阶层, 并且指出 19会科93 ~ 2000 年, 全球中产阶层占全球
社
人口的比例一直没有变化 ( 约 8% ) , 但 2000 年以后中产阶层比例上升, 到 2030 年其比例将翻一番, 达到 16% ( World Bank, 2007) 。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一个社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是以社会可分配的总收入作为形成的现实基础的,因而这种中等收入者群体是历史的、变化的;同时这个群体可以自发地形成,也可以在政策指导下形成。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这为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政策,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起始阶段。
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一部分人先富走向多数人的富裕。
其主要办法是提高大多数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逐步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可以说,从一部分人先富进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进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新阶段。
中等收入者人群越多,逐步占了全体人口中的多数,就意味着我们离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越近了。
其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趋势。
从世界各国普遍发展趋势来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中,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群体一般都占到在业人口的半数以上。
中国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研究显示,2001年我国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5%—20%之间。
这说明,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还相当低。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等收入者比重会随之提高,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其比重至少要达到在业人口的一半。
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通机制,生产经营中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价格机制。
具体来讲,就是要彻底取消行业垄断和政府干预等非经济因素,保证要素贡献与要素分配相符合的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行,使这部分行业和劳动者的应有收益得到体现,通过控制不合理的高收入并提高相当一部分行业和劳动主体的积极性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消费的意义——基于农民收入提高的视角

( ) 据 选取 及 处理 一 数
本文 数据来源 于 1 8 -2 0 9 6 07年 《 国统 计 年鉴 》 中 按
收 入 七 等 分 组 的 中国 城 镇 居 民平 均 每人 年 可 支 配 收 入 和
的关系。
最低收 入组 (% ) 1 低 (0 1%)
七等收入 分组 中 的“ 中等 收入 户” 不完 全 相 同的 。如 是 果用 目前 全国城乡平均收 入线作 为基 线来 描述 “ 中等 收
入者 ” 则“ , 中等 收入者 ” 收入标 准 会偏 低 。中等 收入 的
标准的界定应该遵循 以下原则 :.中等 收入 者是 个全 国 1 性的概 念 , 要将 城市和农 村共 同考虑 , 定惟 一标 准 ;. 确 2 立足于我 国居 民的实际收入情况 , 当参 考国际标 准 ;. 适 3
重 点 和 难 点 是 如 何 使 广 大 农 民有 能 力 、 有机 会 进 入 中等 收 入 者 行 列 。农 民 工 、 营 企 业 者 、 体 工 商 户 、 业 私 个 农
大户是农村 中最有希望进入 中等收入 阶层 的群体 。为此 , 该从 剩余 劳动力 转移 、 乡户籍一体 化、 强教 应 城 加 育和培训、 发展现代农 业、 发展特 色金 融等方 面入 手 , 带动更 多的农 民进入 中等 收入 阶层。 [ 关键词 ] 中等收入者 ; 费; 民 消 农 [ 中图分 类号]F 2 . 14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2 8 2 1 )8一 l1— 3 0 2— 80(0 0 O O 1 0
基 于农 民收入 提 高 的视 角
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邵耀 占
( 中共菏泽市牡丹区委党校 , 山东菏泽 ,7 00 240 ) 摘 要: 分析 了中等收入者 比重偏低对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 阐述 了扩大 中
等收入 者比重对构建和谐社会 的必要性和 重要意义 , 出了着力培 育和扩 大中等收入 提
5 6 . 5 7
2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一
般认 为 , 如果 一个社会 的结 构是“ 榄型” 也就是说 , 橄 , 富豪 与穷 ( 责任编辑 : 邱娅男 )
20 , 6 :4—6. 00 1 )5356 4(
第一作者简介 : 刘永艳 , ,95 9 女 16 年 月生 ,90年毕业 于莱 阳农学 19 院,经济师 ,莱阳农 学院环境艺术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城 阳区春 阳路 ,
2 6l 9 6 0.
[ ] ZagZ Q Gii . n gan I cm oet adsaa 5 hn ,r t D A It ri GS o pnn n ptl fh e tg s i stta aa s B S J.t. eg pi fm tnSi c, ti c nl i i D M s[]nJ Gor h a I o ao c ne as l i ysn I a c nr i l e
们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 益 , 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 以承受的范 围之 内, 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扩大中
有了合理的消费结构才会有持续 的生产发展。 中等收入者 比重过低与高 收入层过高导致消费和生产 的矛盾 。 () 3社会分层畸形 , 不稳定 因素增加。 如果 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趋 势不能得到有效 的控 制 , 易形成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 社会的 则极 造成 畸形 分层 , 人们便有着强 烈的冲动 , 在正常的市场活动或 者政治渠道之 外进 行有组织 的寻租 , 使社会的不稳定 因素增加 , 仅容 易引发社会 致 不 动乱 , 而且也不利于产权 的保护 。 () 4人力素质下降 , 科技创新乏力 。正如社会分层可能畸形一样 , 从 教育一 生育决策角度来看 , 人力 资本 的投资也可能 出现悖论 , 那就 是极 高收入阶层抚养子女 的机 会成 本大 , 其子女 的教育成本也 高 , 从而对子 女的需要小 ; 而低收入阶层 子女抚养的机会成本小 , 教育成本也低 , 对子 女的需求大 。 这样 , 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平均素质趋于降低, 必然会影响 作 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 因素 的科技创新 。中等收入者群体 比重偏小 , 直 接影 响着我 国构建和谐社会 的进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Expand the mean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earners中等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收入的均匀程度。
到达这一程度或者与此大致相当收入的人群就能够被称为中等收入者(群体),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
Middle income is to point to in a certain period in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income of all the residents of uniformity. Arrived at or about the same with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people can be called a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s), in a foreign country is called the middle class.首先,就收入程度自身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收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从纵向看,中等收入程度决议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开展情况,一个地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等收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从横向看,即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之间的中等收入情况也不同。
例如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程度通常是个人年收入为2-3万美圆,这远远超越了我国东部兴旺地域的中等收入程度。
First of all, in terms of income level itself, level ofincome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different time is different. Resolution from the longitudinal middle income level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 region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middle income level is different. From lateral view, even if is the same period, middle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s also different. For example,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income level is usually a person earning $2-30000, this is far beyond the eastern part of our country flourishing region of middle income level.其次,从社会范畴来看,由于到达中等收入程度的人们常常会由于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的分歧或类似而在政治见解、文化心理、审美情味、道德认识等方面互相认同,进而构成一个比拟稳定的社会阶级——中等收入者(群体)。
Second,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category, as people often reach middle-income level due to economic interests, lifestyl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opinions, or similar, cultural psychology, aesthetic flavor, the respect such as moral knowledge agree with each other, thus constitute a match stable social class -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s).因而,中等收入者(群体)只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社会的概念、区域的概念。
从某种水平讲,收入程度的中等化只是中等收入者(群体)的量的规则性,而除此之外的人文要素才是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质的规则性。
Therefore,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 is only a concept, the concept of social history, regional concept. Tell from certain level, the income level of medium just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 the amount of regularity, and beyond that of the human element is the qualitative regularity of middle-income people (groups).我们以为,我国的中等收入者(群体)应当从收入程度、生活质量、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参与水平等方面来界定。
以北京地域为例,从目前的情况来权衡,其中等收入者的收入程度大致应该是个人年收入4万元至8万元,家庭储蓄和其他货币性资产20万元以上,家庭人均寓居面积明显高于当地均匀程度,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5%左右(北京市居民均匀恩格尔系数为33.8%),家庭成员有旅游健身、观看中高档文艺演出的愿望和经济才能,有较高的文化、技艺或营生才能等等。
We think that China's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 shallbe from the level of income, life quality, cultural quality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to define for participation level, etc. In Beijing area as an exampl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balance, the degree of income earners such as roughly is supposed to be a person earning $40000 to $80000, household savings and other monetary assets of 200000 yuan of above, domestic per capita living are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ocal homogeneous degree, family engel's coefficient is approximately 25% (Beijing residents engel's coefficient of 33.8%), family members have travel fitness, high-grade watch the desire of the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and economic, have high culture, art, or business ability, and so on.扩展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Extend the mean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earners首先,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白提出要扩展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详细表现。
为我们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指明了斗争方向复合土工膜,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的提供了保证,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First, 16 big reports understand offered to expand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earners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is the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performance in detail. As we pointed out the struggle direc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o complete the third strategic aim to provide a guarantee, has very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其次,扩展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调动积极要素,激起社会成员旺盛的发明力和劳动热情。
Second, expand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earners to mobilize positive elements, exuberant invention force social members and work enthusiasm.第三,扩展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安康开展。
依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发现,人均年收入到达5000美圆者,其家庭消费属于随意性可支配类型泰安太阳能,这种消费关于经济开展有宏大的影响,而低于5000美圆的,其家庭消费是以满足根本需求为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小。
因而,能够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撑着将来消费的增长。
Third, expand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earners is conducive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sustained, rapid and of ankang. According to the three cities of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e survey found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to $5000, its household consumption are optional the disposable type, the consumer has big effect on economic conduct, and less than $5000,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is give priority to in order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h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is very small. Therefore, said to middle income groups consumption to support the growth in consumption in the future.第四,扩展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