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及_橄榄型_财富结构的达致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近些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在城市,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严格执行,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促进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加。
在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实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二是重点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
在城市,从2005年起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在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改为国家供养;大力开展开发式扶贫,提高了扶贫标准。
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
积极开展城乡医疗、教育等社会救助。
从2009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们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2.4万亿元。
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从2010年1月起,对个人转让限售流通股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改革探索277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摘要】收入分配格局决定社会是否稳定,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收入渠道不断增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
在收入分配差距激励效率的观念和体制被逐渐认同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现状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分配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主体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会对该国的投资消费比例、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稳定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富人和穷人都比较少,而中等收入者最多,占总人口的一大部分,这样的社会是一个财富分配较为合理、政权稳定,执政基础牢固的社会。
而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是橄榄型,而是金字塔型,富人人口最少,中产阶级人口较少,而穷人人口最多。
2012年我国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
而中等收入者也偏少,金字塔最顶层的富人比例更少。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中等收入者群体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也就是说,富豪与穷人、权贵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作为既有秩序之基础的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现在,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中有48.5%的家庭财产在15万至 30万之间,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除极少数农民收入较高外,大多数收入偏低的现实,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人数大约为2亿,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
我国要形成中间小、两头大的分配结构

我国要形成中间小、两头大的分配结构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应构建怎样的分配结构?此次会议明确,“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橄榄型分配结构,又称纺锤型分配结构,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即在这种分配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最多,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均占少数。
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分配结构。
与橄榄型相对应的收入分配结构,包括金字塔型、哑铃型和倒丁字型。
其中金字塔型主要表现为底座庞大、塔尖细小,其收入分配特点是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规模依次增大;哑铃型表现为两头大,中间细长,其收入分配特点是非富即穷;倒丁字型表现为中低收入者数量庞大,状似一块平放的又宽又长的板子,而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较少,状似一根上下粗细差不多的棍子。
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试题

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试题1.材料一我国居民收入状况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4分)(2)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如何实现材料二中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
(8分)【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差距有扩大趋势。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实现收入倍增的根本措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收入倍增提供制度保障;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保障水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忽视提高居民收入。
【解析】(1)材料反映的信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是逐年增加,三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增大趋势。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即要求回答实现收入增长的措施。
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经济生活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等。
2.材料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针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现状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着眼点为促进社会公平,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政府切实履行了职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理应是政府的事情”。
上海2023行测笔试真题及答案

上海2023行测笔试真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我国制定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要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下列关于该主要目标的表述,有误的是()。
A.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B.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C.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D.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减少,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答案】:D2.下列属于公文结尾用语的是()。
A.现报告于后B.特此通告C.现请示如下D.特通知如下【答案】:B3.不同的公文种类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对象、内容与范围。
下列正确适用于审批不相隶属单位申请事项的公文是()。
A.《××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通知》B.《××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复函》C.《××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批复》D.《××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通告》1/ 94.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一般会导致()。
A.失业率上升B.失业率保持稳定不变C.失业率波动不定D.失业率下降【答案】:D5.下列公文语句使用不恰当的是()A.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腐败分子,把反腐进行到底B.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C.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会议D.要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三项建设”,确保6月底前全国联通【答案】:A6.关于海水及其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中国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中等收入者研究

中国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中等收入者研究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既有利于解决贫富差距加大,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关于中产阶级(层)的研究资深的社会学家、有成就的青年学者著述很多,有代表性的有:陆学艺先生的中产化现代社会理论、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李路路的结构化理论、李强和李培林的碎片化理论、周晓红、李春林也都写了论文和专著。
我们的研究想着重于中国本土化的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中等收入者为起点,依此尝试。
我们从1999年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当代中国合肥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又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全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老洪村调查》,2003年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后立项的第一个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研究课题。
这样持续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我们避免了“撤轨式”的研究,而是坚持“筑路式”的研究,加强项目间的关联,使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
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中等收入者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有四个发现。
��中等收入者与中产阶层的关系。
目前对中等收入者与中产阶层两个概念的关系问题,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们并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
我们认为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很大联系的两个群体概念。
首先中等收入者与中产阶级有两个有差异的概念。
主要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两者的界定的中轴标准不同,中等收入者的界定的中轴标准是收入水平,而中产阶级的中轴标准则是家庭财产。
(2)两个概念的外延在中国目前也是有所不同的。
从中国的目前情况来看,中产阶级基本上是中等收入者,而中等收入者则有一部分不属于中产阶级。
(3)中产阶层群体特质相对于中等收入者表现为稳定性。
中等收入者是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不一定成长为中产者,中产者只是中等收入者一个可能的发展目标。
中等收入者是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而中产阶层是中等收入者的理想形态和成熟形态。
橄榄型

橄榄型”分配格局指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
与“橄榄型”分配结构相对的是“金字塔型”分配结构,即低收入者占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
尽管对于当前我国是否属于“金字塔型”分配结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收入差距过大,并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事实。
一方面,一些富人在世界各地购买豪宅、名车及各种奢侈品一掷千金,甚至令发达国家的民众都感慨“中国人真有钱”;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人只是实现初步小康,还存在数量众多的贫困家庭。
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收入分配结构呈“橄榄型”的社会比呈“金字塔型”的社会要稳定得多。
在我国,人民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意见很大,并且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如果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要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更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从而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并非不鼓励人们致富,更不是剥夺富人的财产。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基础,因此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并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
调节高收入,一是要让高收入者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例如,加强针对高收入者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主要由高收入者承担的新税种,鼓励高收入者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等。
二是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例如,要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的收入;清理和规范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等等。
“ 橄榄型”:国民收入倍增关键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橄榄型”:国民收入倍增关键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普遍观点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无论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还是社会文化层面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这个群体在国民中所占的比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状态。
一个健康向上发展的社会,是以中产为中坚力量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私人消费的引擎,是内需的重要来源与保障,未来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教育、金融、医疗、文化体育服务消费的增长点,都要依靠这一群体的成长壮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要在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上尽快出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国家规划》[…详细]。
他期待,到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到6亿人左右、占全民人口40%以上。
到那时,这一群体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不是现在的“伪中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在我国目前收入差距
!作者简介 ∀ 纪玉山,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代栓平, 何翠翠,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硕士研究生, 吉林 长春 1 30012。
0 333 2 0 0 051 0 078 0 263 0 221 0 387 0 375 2 2 0 048 0 073 0 241 0 216 0 422
0 394 2 3 0 045 0 070 0 236 0 211 0 438
根据联合国 ∃世界人口预测 ( 1998) %, 我国
到 2020年人口将达 到 14 54 亿人, 2020 年我国 GDP 绝 对 额 预 测 为 33 11 万 亿 元 ( 年 增 长 率 6 5% ) 7% ∗ ) , 如果到 2020年我国各收入群体 分布比例能达到表 1所示的比例, 利用模型和预 测统计数据, 可以得到 2020年各收入群体的人口 绝对数以及各自的人均 GDP 数值。从上述分析可 知, 在不同的基尼系数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是不 一样的, 故这里选取两种不同的基尼系数值, 一 个为 0 310+ , 另一个为 0 394,, 在不同的基尼系 数条件下所得到的各收入群体人口绝对数和人均 GDP 数如表 2所示。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2005 2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 及 橄榄型 财富结构的达致
纪玉山 代栓平 何翠翠
!摘要 ∀ 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依据, 现阶 段应主要从收入水平上考虑。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正处于急剧发展和改革时期, 若过于 强调中等收入者在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质的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程度上稳定的、统一的标准, 不仅不现实, 而且会阻碍中等收入者的成长。只有集中力量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才是抓住了矛盾 的主要方面。通过模型测算, 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基尼系数保持在 0 3- 0 4之间, 年人均 GDP 收入在 14000- 16000元之间的收入群体可以划为中等收入者。界定和培养中等收入者, 应注 意其动态性、地域性和稳定性特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不是要把一部分高收入者拉到中等 收入者中来, 而是要提高低收入者以及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构建 橄榄型 财富结 构。
!关键词 ∀ 中等收入者; 界定依据; 界定标准; 橄榄型 财富结构
!中图分类号 ∀ F 12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4769 ( 2005) 02- 0035- 06
2002年 1 月 31日,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在北京发布了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 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 成果, 指出现阶段收入分 配的改革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者人群比重。同年 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收入分配以共 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 入者收入水平。有关统计则显示, 目前我国城镇 低 收 入 户 占 31 79% , 中 等 偏 低 收 入 户 占 32 36% , 二者合计达到 64 15% , 收入分配结构 呈不合理的 金字塔 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
百分比上都呈现出明显的 两头小、中间大 的 橄榄型 结构特征。 我们的结论是, 如果基尼系 数保持在 0 3) 0 4之间, 年人均 GDP 收入在 14000) 16000元左
右的收入群体可以划为中等收入者。在人口比例 为 15(27(38(10( 10情况下, 由于方法一致, 这 里不做详细论述, 所得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分 别为 14010元 ( 基尼系数 0 394)、 15807元 (基 尼系数 0 310) 。
0 000 1 0 0 100 0 150 0 380 0 220 0 150
0 091 1 2 0 084 0 125 0 350 0 236 0 205 0 231 1 6 0 064 0 095 0 299 0 232 0 310
0 286 1 8 0 057 0 086 0 280 0 227 0 350 0 310 1 9 0 052 0 082 0 271 0 225 0 370
偏下收入户占 32 36% , 中等收入户占 17 69% , 中等偏上收入户占 8 95% , 高收入户 占 7 23% 。 结合苏海南等人的有关研究分 析∋ , 和其他研究 成果中已设定的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 高收入
者、中等偏上收入者、中等收入者、中等偏下收
入者、低收入者的大体比例应为 15 ( 22(38 (15 (10或者是 15 (27 (38(10(10这样一个关系, 结 合模型, 我们得到了在不同固定人口比例、不同
重, 构建 橄榄型 财富结构成为今后我国收入
分配改革一项必然的政策选择。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使其成为社会各收入
水平群体的主流, 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 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国外, 对中产阶级 (中 产阶级与中等收入者是同一概念, 它不具有阶级 性质 ) 也有 较高 的评 价。研 究 表明, 一个 拥有
生产力的历史 , !2∀ 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发展及相关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从唯物史观角 度出发, 就单个个体来讲, 个人收入水平表现为 经济基础, 而其质的 特征具有上层 建筑的特性。 所以,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 社会处于重要变革的 历史阶段, 只有集中力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抓 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平等程度下的收入百分比。根据第一种人口比例
计算的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 在各收入群体比例为
15( 22( 38(15( 10 情形下的收入分布状况
基尼 系数
a值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收入 中等偏上 高收入 Fa( 0 1) Fa( 0 25) Fa( 063) Fa( 0 85) Fa( 1)
- Fa( 0) - Fa( 0 1) - Fa( 0 25) - Fa( 0 63) - Fa( 0 85)
( 二 ) 界定标准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 全球中 等收入阶层的人均收入起点为 3470美元, 最高人 均收入为 8000美元。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以后, 有人认为我国的年人均家庭收入为 10000- 40000 元人民币即为中等收入者。下面我们利用 T# 凯 普克 ( T. Kam pke ), R# 佩斯特尔 ( R. P este l) 以及 F# J# 拉德麦 彻 ( F. J. Raderm acher) 在 ∃一种对规范的平等的计算思想% ( A Com putation a l concept fo r Norm at ive Equ ity ) 一文中 提出的模 型, 结合中国的实际预测数据对中等收入者的收 入水平做一估测。
人口百分比, a= 1 / , 表示财富分 布的平等系 数 ) , 不同的平等系数 对应着不同的 Lorenz曲 线方程。
根据方 程, 在 一定 的 人口 收入 百分 比范 围
[ X1, X2 ] 内, 可以计算 收入百分比, 结果表示 为:
F a( x2 ) -
Fa( x1 ) =
( 1-
x1 ) 1/a -
# 36#
其三, 我们强调收入水平并不是摒弃了中等 收入者的质的特征, 而是认为质的形成, 即中等 收入者的政治见解、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 情趣、道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自然的过程, 收入水平提高是其形成的根本前提条件。中等收 入者阶层的形成, 成为社会结构的主流群体, 体 现了社会阶层分化、社会转型的特征, 而社会转 型、社会变迁是 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
11 87 4 12 45 4 16 22 5 23 28 0 56 19 6 10 28 6 10 63 2 14 13 0 21 83 2 66 52 4
பைடு நூலகம்说明: 本表利用表 1 数据结合 2020年的 人口 和 GDP 预测数据计算所得。
对上述表数据的分析显示, 各收入群体无论 是在人口比例、人口绝对数还是各自所占的财富
当然, 通过模型测算, 我们得到的只是中等 收入者到 2020年的一个基本收入范围。值得注意 的是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并不是一个静态概念, 而
1. 模型简述 在 ∃一种对规范的平等的计算思想 % 中, 作 者认为欧盟的相对贫困概念为社会平等的衡量提 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就是为 Lo renz 曲线方程引入一个平等系数 , Lorenz曲线的方程 可以 表 示 为 F a ( x ) = 1 - ( 1 - x ) 1 /a ( 其 中 x为
表 2 不同基尼 系数条件下各收入 群体人口绝对数和人均 GDP 数据
基尼系数
收入 群体
人口绝对数 人均 G DP绝对数 (单位: 亿 ) (单位: 元 )
0 310 0 394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收入 中等偏上 高收入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收入 中等偏上 高收入
1 45 2 18 5 53 32 2 18 1 45 2 18 5 53 32 2 18
( 1-
x ) 1/ a 2
同时, 在模型中基尼系数可以表示为:
G in i Coeffic ient
= 2&10 X - Fa
(X )
dX
=
2a a+ 1
-
1!3∀
2. 估测过程及结果
通过模型可以恰当地将基尼系数、平等系数、
人口百分比、财富百分比联系起来, 再结合具体
的人口百分比, 利用上述模型即可以得到其他三 个变量。据国家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的一 项研究, 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低收入户占 31 79% , 中等
# 35#
过大的情况下更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 在我国什么是中等收入者以及如何扩大中等收入 者比重自然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本文 主要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谈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