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超高加宽表
公路弯道超高值计算与加宽值算.

双坡阶段长度x0(临界长度)计算: B 超高过渡原则: 路面外边缘高程按正比例升高,直到超高横坡断面。 路面横坡度按正比例增加,直到超高横坡度。
x0 iG B Lc ih B
iG x0 Lc ih
《规范》7.5.6条规定,当线形设计须采用较长的回旋线时, 横坡度由2%(或1.5%)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 1/330(0.3%)。 iG B p1 0.003 x0
全超高阶段
双坡阶段
旋转阶段
ZH
HY
提肩
(五)横断面上超高值的计算
1. 超高形成过程: (1)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 (2)绕路面中线旋转
双坡阶段
旋转阶段
全超高阶段
ZH 提肩
HY
2. 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超高值计算方法
定义:超高值就是指设置超高后路中线、路面边缘及路肩 边缘等计算点与路基设计高程的高差。
(三)超高过渡方式:
2. 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
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中间带宽度较窄 (≤4.5m)的公路可采用;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各种宽度中间带的均可采用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
(四)超高缓和段长度
超高缓和段:从直线上的双向横坡渐变到圆曲线的单向横坡(全超高) 所需的过渡段长度,叫超高缓和段。
hc
bJ
B
bJ
(3)全超高断面:
hc bJ i J ( B bJ )ih B ih 2 " hc bJ i J (bJ b)ih
' hc bJ i J
ih
旋转轴
c
h'c iG
路线设计高程
iG iJ bJ
路基设计表填法

路基设计表路基设计表是公路设计文件的组成内容之一,它是平、纵、横等主要测设资料的综合。
表中填列所有整桩、加桩及填挖高度、路基宽度(包括加宽)、超高值等有关资料,为路基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数据,也是施工的依据之一。
1. 一般公路路基设计表的编制方法见课本80页表3-14a,其填算方法如下:第(1)栏“桩号”由外业勘测的中桩记录本中抄录;第(2)栏“平曲线”中,应列出交点编号、转角大小和平曲线半径,供计算加宽超高之用;第(3)栏“变坡点高程桩号及纵坡坡度、坡长”是从纵断面设计图中抄录,应列出变坡点的桩号、设计高程;纵坡坡长及相应的纵坡度;(4)栏“竖曲线”是从纵断面设计图上抄录的,应列出竖曲线起、终点桩号;竖曲线半径、切线长及外距;第(5)栏“地面标高”由外业勘测的中平测量记录本中抄录;第(6)栏“设计标高”在直坡段为切线标高,在竖曲线段应考虑“改正值”,用公式Y=X2/2R算出,其中X为各桩距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距离,R由第(4)栏或直接由纵断面图上抄录,凹形竖曲线改正值为“+”号,凸形竖曲线改正值为“-”号;“设计标高”在竖曲线内,则为该桩号的切线标高改正值的代数和;第(7)、(8)栏的“填”、“挖”是第(6)栏与第(5)栏之差,“+”号为填,“-”号为挖;第(9)、(10)栏为左、右路基宽度,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考虑平曲线内侧加宽;第(11)、(12)、(13)栏为路基两侧边缘及中桩与设计标高的差,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考虑平曲线段超高。
第(14)栏“填”为第(7)栏与第(12)栏之和;第(15)栏“挖”为第(8)栏与第(12)栏之差。
2. 高速公路路基设计表的编制方法见课本82页表3-13b,其填算方法如下:第(1)栏“桩号”和第(6)栏“地面标高”都是从有关测量记录上抄录;第(2)、(3)栏“平曲线”中,可只列转角号和半径,供计算加宽加高之用;第(4)、(5)栏“坡度及竖曲线”是从纵断面图上抄录的,转坡点要注明桩号和高程,竖曲线要注明起、终点桩号;第(7)栏“设计标高”在直坡段为切线标高,在竖曲线段应考虑“改正值”,用公式Y=X2/2R算出,其中X为各桩距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距离,R由第(4)、(5)栏得或直接由纵断面图上抄录,凹形竖曲线改正值为“+”号,凸形竖曲线改正值为“-”号;第(7)栏“设计标高”在竖曲线内应为该桩号的切线标高与改正值的代数和;第(8)、(9)栏的“填”、“挖”是第(6)栏与第(7)栏之差,“+”号为填,“—”号为挖;第(10)、(11)、(12)、(13)、(14)、(15)、(16)、(17)、(18)栏“路基宽度”为左土路肩、左硬路肩、左行车道、左路缘带、中分带、左路缘带、右行车道、右硬路肩、左土路肩宽度;第(19)、(20)、(21)、(22)、(23)、(24)(25)、(26)栏为各点与设计标高的差;第(27)、(30)栏“坡度”为边沟左、右纵坡;(28)、(31)为左、右侧边沟底宽;第(29)、(32)栏为左、右边沟沟底高程。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若超高值等于路拱横坡度,路面由直线上双向倾斜路拱形式过渡到圆曲线上具有超高的单向倾斜形式,只需行车道外侧绕中线逐渐抬高,直至与内侧横坡相等为止。
若超高值大于路拱横坡度时,可采用绕内边线旋转、绕中线旋转或绕外边线旋转。
三种方法中,绕内边线旋转因行车道内侧不降低,利于路基纵向排水,一般用于新建工程。
绕中线旋转可保持中线高程不变,多用于旧路改建。
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将外侧行车道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待达到与内测行车道构成相同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直至超高值。
此时中央分隔带呈倾斜状。
2、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使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
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
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中线旋转,使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
此时中央分隔带两边缘分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
三种超高方式可按中间带宽度和车道数选用。
中央分隔带较窄时可采用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各种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都可采用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双向车道数大于4的公路可采用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1.1.1.超高过渡段长度计算为了行车的舒适、路容的美观和排水的通畅,必须设置一定长度的超高过渡段,超高的过渡则是在超高过渡段全长范围内进行的。
最小超高过渡段长度按下式计算:iC B L p∆= (5-2)式中:C L —最小超高过渡段长度(m );B —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 );i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其最大值如表5.4。
表5.4 一级公路最大超高渐变率设计速度(km/h )超高旋转轴位置中线边线 100 1/225 1/175 80 1/200 1/150 601/1751/125根据上式计算的超高过渡段长度,应凑成5m 的整倍数,并不小于10m 长度。
[交通运输]第三节 铁路路基面的形状和宽度
![[交通运输]第三节 铁路路基面的形状和宽度](https://img.taocdn.com/s3/m/0dcc1a880975f46527d3e1bb.png)
第三节 路基面的形状和尺寸
一、路基面的形状
(一)区间路基面的形状
关键词:基床土性质 有路拱 无路拱
三角形路拱路基断面
无路拱路基断面
水是造成路基病害的重要 原因,良好的排水条件是保 证路基正常工作的基本原则。
因此,采用一般的非渗水 性材料建筑的路基,为迅速 排除路基地表水,需要设置 路拱,以利于排出雨水。采 用岩石、渗水性材料建筑的 路基,排水性能好,故不设 置路拱。
当轨道结构和接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有特殊 要求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有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加宽值应在曲线外侧 按表9-3的规定加宽。曲线加宽值应在缓和曲 线内渐变。
路基面宽度
1.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 根据铁路线路级别不同采用部标宽度
(P28 表2-1) 2.区间单线曲线地段路基面宽度 区间单线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加上曲线
地段路基面加宽值(P28表 2-2)。 3.区间双线曲线路基宽度 外轨超高加宽值+线间距加宽值
三、路肩宽度及标高
1.路肩宽度: Ⅰ级铁路:路堤≥0.8m,路堑
1、新近交付运营的铁路,由于高填土的自然沉落或列车荷载作 用引起沉陷,使纵断面发生变化,在整治病害的同时,应根据 需要加宽路肩;
2、既有提速线路,路肩宽度不符合规定要求,应根据需要加宽; 3、线路维修作业中,养路机械化作业普及地段,需逐步加宽路
肩; 4、无缝线路地段的路基宽度,应根据道床宽度相应加宽;
区间、 站场?
站场路基面宽度设置条 件:站房用地、站台数量、 股道数量、站内线间距、 站内排水设备。
路拱宽度
1.单线路基的路拱横断面应做成梯形,上宽 2.1 m,高0.15 m,底边等于路基面宽度。 曲线加宽时,路拱上宽保持不变。
(完整版)超高加宽例题

【例】某二级公路(V=60km/h )平面定线00.4506040+=K JD ,左α=45°20'00",选用180=R m ,路拱横坡%2=g i ,路肩横坡%4=j i 。
试计算该曲线的超高和加宽。
【解】《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二级公路V=60km/h ,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min R =125m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min R =200m ,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min R =1500m ,缓和曲线最小缓和段长度min h L =60m ,路基宽度B =10.0m ,行车道宽度b =7.0m ,路肩宽度a =1.5m 。
当选取R =180m 时,该曲线需要设置超高和加宽。
(1)超高横坡度c i 的计算057.010.01801276012722=-⨯=-=μR V i c , 《标准》规定:二级公路最大超高横坡不超过6%,故取c i =6%。
(2)超高缓和段长度c L 的计算《标准》规定:()RV L s 3min 036.0==43.2m ()2.1min V L s ==50m ()pi B L s ∆=min =52.5m 又根据故选取==h c L L 70(m)。
(3)超高起、终点桩号的计算《标准》规定:二级公路超高起、终点桩号与缓和曲线起、终点桩号相同。
缓和曲线参数的计算:本题中:R =180m ,h L =70m 圆曲线内移值:R L R h242=∆=1.13(m), 切距增量:232402RL L q h h -==34.95(m), 缓和曲线中心角:RL h 6479.280=β=11°08'27", 02βα-=22°16'54"。
缓和曲线要素的计算: 切线长:q R R T +∆+=2tan )(α=110.59(m), 曲线长:h h y L R L L L 2180)2(20+-=+=βαπ=72.42+2×70=212.42(m) 外 距:R R R E -∆+=2sec )(α=15.21(m),超 距:L T D -=2=8.76(m)。
路基超高加宽计算方法

路基超高加宽计算方法一、引言在道路建设中,路基超高加宽是指在现有路基的基础上增加路基的高度和宽度,以满足道路的设计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路基超高加宽的计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二、路基超高计算方法1. 路基超高的计算需要根据道路的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需要确定道路的设计标准,包括路面的承载能力、路基的稳定性要求等。
然后,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地下水位、土层的类型和厚度等地质条件。
2. 在计算路基超高时,需要考虑土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根据土壤力学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平衡法、极限平衡法、弹性理论法等。
其中,平衡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平衡路基上的力和力矩,来计算路基超高的大小。
3. 在平衡法中,需要确定路基的受力情况。
一般情况下,路基受到的主要力有自重力、交通荷载和地下水的压力。
根据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计算出路基的受力情况,并进一步确定路基超高的大小。
4. 在计算路基超高时,还需要考虑路基的稳定性。
一般而言,路基超高后,土层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稳定性分析来确定路基超高的合理范围。
稳定性分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切片法、极限平衡法等,通过计算土层的抗剪强度和抗滑稳定性,来确定路基超高的安全范围。
三、路基加宽计算方法1. 路基加宽的计算需要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和设计标准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确定道路的交通量,包括车辆的数量和类型,以及道路的设计速度和通行能力。
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道路的设计车道数和车道宽度。
2. 在计算路基加宽时,需要考虑道路的横向安全距离。
道路的横向安全距离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需要的横向空间,用于保证车辆的安全通行。
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和设计速度,可以通过交通流理论计算出道路的横向安全距离。
3. 在计算路基加宽时,还需要考虑道路的纵向安全距离。
道路的纵向安全距离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需要的纵向空间,用于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
根据道路的设计速度和车辆的制动性能,可以计算出道路的纵向安全距离。
《道路勘测设计》第4章横断面设计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横断面设计4-1 某新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V =30km/h ,路面宽度B =7m ,路拱%2=G i ,路肩m b J 75.0=,路肩横坡%3=J i 。
某平曲线转角800534'''= α,半径m R 150=,缓和曲线m L s 40=,加宽值m b 7.0=,超高%3=h i ,交点桩号为K7+086.42。
试求平曲线上5个主点及下列桩号的路基路面宽度、横断面上的高程与设计高程之差:① K7+030;②K7+080;③K7+140;④K7+160。
解:已知:JD =K7+086.42,800534'''= α,m R 150=,m L s 40=⑴平曲线要素计算:)(m R L p s44.015024402422=⨯==)(m R L l q S s 99.191502404024024022323=⨯-=-=)(m tg q tg p R T 19.6799.192800534)0.44150(2)(=+'''⋅+=+⋅+== α)(21.13140800534150180L 180m R L s =+'''⨯⨯=+=παπ)(67.75012800534sec )0.44150(2sec )(m R p R E =-'''⋅+=-⋅+= α)(m L T D 17.321.13119.6722=-⨯=-= (2)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JD K7+086.42 -T -67.19 ZH K7+019.23 +Ls +40 HY K7+059.23ZH K7+019.23+L/2 +131.21/2 QZ K7+84.84ZH K7+019.23+L +131.21 HZ K7+150.44-Ls -40YH K7+110.44⑶超高过渡及加宽计算:新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V =30km/h ,无中间带,超高过渡采用采用内边线旋转,加宽线性过渡,路基边缘为设计高程,加宽值m b 7.0=,超高%3=h i ,临界断面距过渡段起点m L i i x c h G 67.2640%3%20=⨯=•=。
超高计算公式

路线平曲线小于600m 时,在曲线上设置超高。
超高方式为,整体式路基采用绕路基中线旋转。
超高设计和计算3.6.1确定路拱及路肩横坡度: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应在路面横向设置路拱。
按工程技术标准,采用折线形路拱,路拱横坡度为2%。
由于土路肩的排水性远低于路面,其横坡度一般应比路面大1%~2%,故土路肩横坡度取3%。
3.6.2超高横坡度的确定: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高的最小半径值时,应在路面上设置超高,而当平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时的最小半径时,即可不设超高。
拟建公路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小时。
按各平曲线所采用的半径不同,对应的超高值如表: 表3-1 圆曲线半径与超高 圆曲线半径(m) 超高值(%) 圆曲线半径(m) 超高值(%) 600~390 1 150~120 5 390~270 2 120~90 6 270~200 3 90~60 7 200~150 4 当按平曲线半径查表5-11所得超高值小于路拱横坡度值(2%)时,取2%。
(3)、缓和段长度计算: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计算:PB L c i'∆=式中:c L ——超高缓和段长度(m);'B ——旋转轴至行车道外侧边缘的(m); i ∆——旋转轴外侧的超高与路拱横坡度的代数差;P ——超高渐变率,根据设计行车速度40km/小时,若超高旋转轴为路线中时,取1/150,若为边线则取1/100。
根据上式计算所得的超高缓和段长度应取成5m 的整数倍,并不小于10m 的长度。
拟建公路为无中间带的三级公路,则上式中各参数的取值如下:绕行车道中心旋转:z y i i BB +=∆=i ' , 2绕边线旋转:y i B B =∆=i ' ,式中:B ——行车道宽度(m); y i ——超高横坡度; z i ——路拱横坡度。
(4)、超高缓和段的确定:超高缓和段长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行车舒适性来考虑,缓和段长度越长越好;二是从排水来考虑,缓和段越短越好,特别是路线纵坡度较小时,更应注意排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