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城市道路分为几类 ?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设计车辆设计速度 .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6.缓和曲线的作用,确定其长度因素。

《道路勘测设计》第2章平面设计课后习题及答案资料讲解

《道路勘测设计》第2章平面设计课后习题及答案资料讲解

《道路勘测设计》第2章平面设计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 8 i h =)的极限最小半径(μ值分别取0.035和0.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解:⑴不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02)]-(0.035[127802⨯=3359.58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

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8)](0.15[127802+⨯=219.1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 缓和曲线长度:=∆=p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 ,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 R T l R L m p R T -=+︒-=+•+=2q 2180)2(,2tan )(00,πβαα解得:p=1.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 则=5T 267.71-157.24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 ,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 解得=5R 115.227m 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 "00'54322︒=右α ,"00'3043︒=右α ,1JD 至2JD 、2JD 到3JD 距离分别为458.96 m 、560.54 m 。

道路勘测设计【习题+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习题+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习题一、单选题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级公路所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A )。

A. 年平均日交通量B. 日平均小时交通量C.最大交通量2、公路设计时确定其几何线形的最关键的参数是(C )。

A. 设计车辆 B .交通量 C. 设计车速3、超高附加纵坡度,是指超高后的( B )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A.外侧路肩边缘B.外侧路面边缘C.路面中心4、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 B )进行。

A. 外侧B. 内侧 C .两侧同时5、高速、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A )。

A .停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 .超车视距6、一般公路在高路堤情况下的超高构成可采用( B )。

A. 内边轴旋转B.外边轴旋转C. 中轴旋转7、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2%,则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 B )。

A. 3%B. 2%C.非定值8、汽车行驶时的理论轨迹为( C )。

A. 二次抛物线B. 高次抛物线C.回旋曲线9、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C )。

A. 路基中线标高B.路面边缘标高C.路基边缘标高10、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 A )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B. 加速度、行车时间和离心力C.加速度、行车时间和视距1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 B )行驶。

A. 加速B. 等速C. 减速D. 无法确定12、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A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B. 土石方填挖平衡C. 最小纵坡和坡长13、路基填方用土取“调”或“借”的界限距离称为( A )。

A. 经济运距B.平均运距C. 超运运距14、绘制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B )。

A. 1:100B. 1:200C. 1:50015、平原区布线应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一般是( C )。

A.穿过城镇B.离开城镇C.靠近城镇16、导线交点内侧有障碍物,曲线半径一般应根据( C )来确定。

最新《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编著-第三版-期末试题及答案-课后习题..

最新《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编著-第三版-期末试题及答案-课后习题..

B QD《道路勘测设计》期末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填空题:24分1.现行《标准》(JTJ01-97)规定,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根据 使用任务 、 功能 及 适应的交通量 分为五个等级。

(笔记)P82.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型式有一块板(单幅路) 、二块板(二幅路)、三块板(三幅路)、四块板(四幅路)。

P873.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离心力使之产生两种不稳定的危险,一是 倾覆 ,二是 滑移 ,在发生横向倾覆 之前先产生横向 滑移 现象,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应保证汽车不产生横向 滑移 ,从而保证汽车的横向稳定性。

P34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 停车 视距的要求,其它各级公路一般应满足 会车 视距的要求,还应在适当间隔内设置大于规定的 超车 视距的路段。

P1115.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所受的阻力主要有空气阻力 、 滚动阻力、 坡度阻力 和惯性阻力 。

P546.展线的方式主要有 自然展线 、 螺旋展线 和 回头展线 。

P1847.减少和消除冲突点的方法有 交通管制 、 渠化交通 和 立体交叉 。

P 8.一般选线要经过方案比较、 路线带选择 和 具体定线 三个步骤。

P1329.道路平面线形就是由 直线 、 圆曲线 和 缓和曲线 的适当组合而构成的。

P3610.我国公路按路幅F 式可分为单幅双车道 、 双幅多车道 和 单车道 三大类。

P9611.城市道路网可归纳为方格网式、 环形放射式 、 自由式 和 混合式 四种基本类型.P1912.按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我国城市道路分为 快速路 、 主干路 、次干路 和 支路 四类.P9二、名词解释:20分1. 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P432.高速公路: 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笔记)3.横向力系数:单位车重所受到的横向力。

P304.施工高度:在同一桩点处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

道路勘测设计第5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第5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5章横断面设计一、习题5-1 试计算三车道高速公路(V=120km/h)一个1000m半径的平曲线的超高缓和段长度。

要求分别按绕分隔带边缘及各自车道中心旋转方式计算(一般气候条件)。

5-2 已知某二级公路(山岭区、积雪寒冷地区)有一弯道,半径R=200m,Ls=60m,偏角α右=35°15′24″,JD=K12+452.68,路拱横坡为2%,试计算超高缓和段起点、超高横坡0%、2%、3%、缓和段终点等特征点的里程桩号及曲线加宽值(按高次抛物线过渡),并绘出超高设计图。

5-3 已知平原区某二级公路有一半径R=1200m的弯道,Ls=180m,偏角α右=17°22'34",JD21=K23+318.56,水泥砼路面,一般地区。

试分别按缓和曲线全长及部分缓和曲线长度进行超高过渡,计算超高缓和段起点桩号(上、下半支),并计算下半支缓和曲线段内25m间隔整桩号的超高值。

5-4 已知某点路基宽度为12m,填挖高度4.12m,路基边坡为1:1.5,试计算确定左右侧路基坡脚(口)位置。

该点横断面地面线实测资料如下:K5+300.00右:3.7,-.17,12.7,-1.07,25,-2.31左:6.4,0.82,8.7,1.3,13.58,1.79,25,2.875-5 某二级公路上有一平曲线,半径R为200m,交点桩号为K17+630.56,转角 为43º28′30″。

设计速度V=60km/h。

(按一般地区考虑)。

计算平曲线内每隔25m整桩号的超高值。

取缓和曲线长度Ls=75m,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

5-6 某路段横断面填挖方面积资料如下,试列表计算土石方数量并进行调配,要求计算出本桩利用、填缺、挖余、借方、废方及计价土石方。

桩号填方面积挖方面积K3 +000 23.5 0+050 31.7 0+100 26.7 0+150 18.9 5.6+200 11.2 16.8+235.153 8.5 24.6+250 3.3 25.2+275 0 27.9+300 0 35.6+325 0 25.7+335.153 0 23.4+350 0 19.6+375 6.4 16.2+400 17.3 9.8+425 27.6 0+450 32.0 0+475 22.1 0+500 15.4 0二、参考答案5-1 参考答案:按设计速度120km/h计算,6车道,路基宽34.5m,超高横坡度为4%,路拱横坡2%。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部分答案教材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部分答案教材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部分答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一、填空1、现代交通运输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道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或将之称为平面三要素。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

4、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时,遇到的阻力一般有空气阻力、摩擦阻力和(惯性阻力)。

5、平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型是按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起来的线形形式。

6、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几何形状)的最关键参数。

7、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线形称为(同向)曲线,而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线形称为(反向)曲线。

8、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直坡线)和(竖曲线)组成的。

9、山岭区选线布局有(沿河线)、(越岭线)、山脊线三种方式。

10、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有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专用车道)、(修建立体交叉)等。

P23311、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

12、汽车行驶出现的纵向不稳定有纵向倾覆和纵向倒溜滑移两种情况。

14、平面线形组合类型是基本型、S形、卵形、凸形、C形、复合型、回头形曲线。

15、.纵断面设计线的两个基本线形要素是纵坡、竖曲线。

16、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分别是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17、视距的类型分别有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19、展线的方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20、实地放线常用的方法有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三种。

21、城市道路道路网有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四种基本形式。

25、.高速公路的设计标高一般取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高程。

26、公路横断面类型分别是单幅双车道、双幅多车道、单车道。

27、无中间带的超高过渡方式有绕内边线旋转、绕中线旋转、绕外边线旋转。

30、纸上定线的方法有直线形定线法、曲线形定线法两种。

道路勘测设计第2章平面设计课后习题及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第2章平面设计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 8 i h =)的极限最小半径(μ值分别取和)。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解:⑴不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02)]-(0.035[127802⨯=3359.58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

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8)](0.15[127802+⨯=219.1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 缓和曲线长度:=∆=p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 ,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 R T l R L m p R T -=+︒-=+•+=2q 2180)2(,2tan )(00,πβαα 解得:p=1.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则=5T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 ,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 解得=5R 115.227m 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 "00'54322︒=右α ,"00'3043︒=右α ,1JD 至2JD 、2JD 到3JD 距离分别为458.96 m 、560.54 m 。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答案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答案【篇一: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线计算3-9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

(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程。

l/2=105.00 m e=t2/2r=1.10 m(3)设计高程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t=k25+355.00竖距:h=x2/2r=0.20 m设计高程:780.24+0.20=780.44 mk25+460:变坡点处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 m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t=k25+565两种方法 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横距:x=(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h=x2/2r=2.10 m 切线高程(从3-10 某城市i级主干道,其纵坡分别为i1=-2.5%、i2=+1.5%,变坡点桩号为k1+520.00,标高为429.00m,由于受地下管线和地形限制,曲线中点处的标高要求不低于429.30m,且不高于429.40m,试确定竖曲线的半径,并计算k1+500.00、k1+520.00、k1+515.00点的设计标高。

竖曲线中点处的设计高程为变坡点高程加外距,则外距的取值范围为e=(429.30-429,429.40-429)=(0.30,0.40)设计高程计算:设计高程=429.50+0.07=429.57 mk1+520.00处:设计高程=429.00+0.36=429.36m设计高程=429.375+0.27=429.39 m3-11 某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有一处平曲线半径为250m,该段纵坡初定为5%,超高横坡为8%,请检查合成坡度,若不满足要求时,该曲线上允许的最大纵坡度为多少?解答: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最大合成坡度值应取9.0% 22225%8%9.4349.0zhiii=++==%%,不满足要求允许的最大纵坡 22229%8%4.123zhiii=?+==%【篇二:道路勘测设计课后答案第三版杨少伟】二章汽车行驶特性2.1 已知某条道路的滚动阻力系数为0.015,如果东风eq-140型载重汽车装载90%时,挂iv档以30km/h的速度等速行驶,试求(1)h=0,(2)h=1500m海拔高度上所能克服的最大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xxxx------------------------------------------日期xxxx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 8 i h =)的极限最小半径(μ值分别取0。

035和0。

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 解:⑴不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02)]-(0.035[127802⨯=3359。

58 m, 教材P 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8)](0.15[127802+⨯=219。

1 m,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p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线转角"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

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 R T l R L m p R T -=+︒-=+•+=2q 2180)2(,2tan)(00,πβαα解得:p=1。

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 则=5T 267。

71-157。

24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 解得=5R 115。

227m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 "00'54322︒=右α ,"00'3043︒=右α ,1JD 至2JD 、2JD 到3JD 距离分别为458.96 m 、560.54 m 。

选定m L R S 6530011==,,试分别确定2JD 、3JD 的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解:(1) 1JD 曲线要素计算587.024p 2s 0==R l , 487.322402q 23s =-=Rl l s, 则m q P R T 63.1112tan)(1=++=α由于1JD 与2JD 是同向曲线,查《规范》可知,同向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至少为设计速度的6倍,即m 360660=⨯,此时036063.11196.4582<--=T 所以这样设置不可行,所以只能减少直线段的长度。

(2) 2JD 曲线拟定由于2JD 与1JD 的转角接近,所以在根据《规范》拟定m L R 803002S 2==,,则计算可得:889.0p =,40q =,m T 84.1282=,'30291︒=右α所以2JD 与1JD 之间的直线段长度为m 49.21884.12863.11196.458=--接近速度的4倍,可以接受。

(3) 3JD 曲线拟定由于3JD 是小偏角,根据《规范》可得,所需曲线最小长度为:m L 555.1555.4700700min ===α,则切线长m 7.7723=≈L T2JD 与3JD 为反向曲线,由《规范》可得,直线段最小为速度的2倍,即120m,则有354m 77.7-128.84-54.560=,显然满足曲线的要求. 按min L 反算半径:m 59.1980180min =⋅⨯=παL R ,由于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则m R L S 59.1980033==,.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3—9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

72.m ,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 25+500。

00、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1)判断凸、凹性0%2.4%8.0%512>=-=-=i i ω,凹曲线(2)竖曲线要素计算m R L 210%2.45000=⨯==ω;m LT 1052==; m R T E 1.150002105222=⨯==(3)设计高程计算起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终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K25+460.00-105 = K25+460。

00+105= K25+355 = K25+565第一种方法:(从交点开算)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Rx h 22=设计高程起点 K25+355 780.72—105×0.8%=779.88 0202==Rh 779。

88+0=779。

88K25+400 780.72—60×0。

8%=780。

242.02452==Rh 780.24+0。

2=780。

44K 25+460 780.72—0×0。

8%=780.721.121052==Rh 780。

24+1.1=781.82K25+500 780。

72+40×5%=782。

72 42.02652==Rh 782。

72+0。

42=783.14终点 K25+565 780。

72+105×5%=785.97 0202==Rh 785。

97+0=785。

97第二种方法:(教材上的方法—从起点开算)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Rx h 22=设计高程起点 K25+355 780.72—105×0。

8%=779.880202==Rh 779.88+0=779.88K25+400 779。

88+45×0。

8%=780.24 2.02452==Rh 780.24+0.2=780。

44K 25+460 779。

88+105×0。

8%=780.721.121052==Rh 780。

24+1.1=781.82K25+500 779.88+145×0。

8%=781。

04 1.221452==Rh 781.04+2。

1=783。

14终点 K25+565 779.88+210×0。

8%=781。

56 41.422102==Rh 781。

56+4。

41=785.973-10某城市I 级干道,其纵坡分别为i1=—2.5%、i2=+1。

5%,变坡点桩号为K1+520。

00,标高为429。

00m,由于受地下管线和地形限制,曲线中点处的标高要求不低于429.30m,且不高于429.40m ,试确定竖曲线的半径,并计算K1+500。

00、K1+520.00、K1+515。

00点的设计标高。

解:判断凸、凹性0%0.4%5.2-%5.112>=-=-=)(i i ω,凹曲线竖曲线要素半径计算因);();(4.03.00.429-40.4290.429-30.42922===RT E ;且22ωR L T ==,代入后解得:m R )2000;1500(=分下面三种情况计算: (1)取半径m R 1750=m R L 70%0.41750=⨯==ω;m LT 352==; m R T E 35.01750235222=⨯==设计高程计算起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终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K1+520-35 = K1+520+35= K 1+485 = K1+555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Rx h 22=设计高程起点 K 1+485 429+35×2。

5%=429。

875 0202==Rh 429。

875+0=429。

875K1+500 429+20×2。

5%=429。

50 064.02152==Rh 429.50+0。

064 =429.564K1+520 429+0×2.5%=429。

00 35.02352==Rh 429。

00+0。

35=429.35K 1+515 429+5×2.5%=429。

125 257.02302==Rh 429.125+0.257=429。

382终点 K1+555 429+35×1。

5%=429。

5250202==Rh 429。

525+0=429.525(2)取半径m R 1500=m R L 60%0.41500=⨯==ω;m LT 302==; m R T E 30.01500230222=⨯==设计高程计算起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终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K1+520-30 = K1+520+30= K1+490 = K1+550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Rx h 22=设计高程起点 K1+490 429+30×2。

5%=429.75 0202==Rh 429.75+0=429.75K1+500 429+20×2。

5%=429。

50 033.02152==Rh 429.50+0.033 =429.533K1+520 429+0×2.5%=429。

00 30.02352==Rh 429.00+0.30=429。

30K1+515 429+5×2.5%=429。

125 104.02302==Rh 429.125+0.104 =429.229终点 K1+550 429+30×1.5%=429。

45 0202==Rh 429。

45 +0=429。

45 (3)取半径m R 2000=m R L 80%0.42000=⨯==ω;m LT 402==; m R T E 40.02000240222=⨯==设计高程计算起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终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K1+520—40 = K1+520+40= K1+480 = K1+560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Rx h 22=设计高程起点 K1+480 429+40×2。

5%=430。

00 0202==Rh 430.00+0=430.00K1+500 429+20×2。

5%=429。

50 1.02202==Rh 429。

50+0。

1 =429。

6K1+520 429+0×2.5%=429。

00 4.02402==Rh 429.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