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 蒋景敏

合集下载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 6 ] 王玉玲 , 周永宁 , 王沁 , 等. 老年人上消化道 出血临床分析叨. 临床消
化病杂志 , 2 0 1 0 。 2 2 ( 5 ) : 2 6 7 — 2 6 9 . [ 7 ] 陈建伟 , 刘兆远.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临床救治治疗分析叨. 中国医学创新 , 2 0 1 3 , 1 0 ( 3 4 ) : 1 2 2 — 1 2 3 . 【 8 】 胡乃元. 1 3 6 例老年人上 消化道 出血的病因分 析 吉林 医学 , 2 0 1 2 ,
3 3 ( 1 5 ) : 3 2 5 0 .
综合治疗为主 , 对 失血性休克患者 注意补充血容量 , 输血治疗 ,
同时在 治疗上消化 道出血 的同时 , 应重视 防治并 发症 , 以期 降
[ 9 ]张莉. 孝年 上消化道出血2 4 0 例临 床分析 中国 老年学杂志, 2 0 1 2 ,
( 1 9) : 2 2 9 8 — 2 2 9 9 .
参考文献
【 1 】 尹桂华.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 1 8 0 例 临床分析 【 I l 吉林 医学 , 2 0 0 9 , 3 0 [ 2 ] 王书龙 . 老年患者 急性上 消化道 出血 5 3 例 临床分析 . 基层医学论 坛, 2 0 0 9 , 1 3 ( 3 月中旬 刊) : 2 3 4 - 2 3 5 . 【 3 】 曾庆新 , 彭 如洁 , 张 富春. 老年人上 消化道 出血 的病因及临床 特点
3 2 ( 5) : 1 0 7 1 — 1 0 7 2 .
低病死率 , 提高老年人生 活质量 。急诊手术是 内科 综合治疗效
[ 1 o ] 石卉 , 吴本 俨 , 宫嫒 , 等. 老年 消化 道出血 4 1 4 例 临床分 析及 死亡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疗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疗分析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
2结 果
6 0例患 者 在 治疗 3个 月 内 , 状 明 显 改善 , 症 甲亢得 到 不 同程 度 的控 制 , 糖代 谢功 能得 到 改善 , 控 制 良好 。 用药 量 并 后
逐 渐 减 少 , 程 较 长 , 续 1 2年 。 所 有 患 者 病 情 均 得 以 控 疗 持 ~ 制。
临床 表现 、 断 依据 、 诊 治疗 方 法等 方 面进 行研 究 。结 果 : 病 同时进 行 治疗 后 , 情 得到 改善 , 两 病 症状 好 转 , 病情 得 以控 制 。结论 : 两病 互相 影 响 , 相互 叠 加 。因 此 甲亢合 并 糖尿 病一 日明确 诊 断 , 同时 治疗 。 . 应
3讨 论
3 1发 病 机 制 .
选 取 20 0 9年 7月 ~ 0 0年 1 在 本 院 就诊 的 甲亢 合 并 21 月 糖尿病患者 6 0例 。 中 , 2 其 男 5例 , 3 。 女 5例 患者年龄 2 - 0 , 37 岁 平均 5 . 2 7岁。 中 . 其 患糖尿病在先者 3 例 ; 甲亢在先者 2 4 患 4例 ,
[ 键词】甲亢 ; 关 糖尿 病 ; 酮症 酸 中毒 ; 甲状腺 【 中图分 类号】R 8 . 5 11 【 文献 标 识码】C 【 文章 编 号】 1 7 — 7 1 2 l )2( 一 7 — 2 6 4 4 2 ( O 1 0 b) 1 7 0
甲状 腺 功 能亢 进 ( 甲亢 ) 糖 尿 病 均 为 临 床上 常 见 的 内 与 分 泌代谢 性疾 病 , 两者并 存 的情 况 并 不少 见 。有 学 者认 为 甲 亢 能诱发 糖尿 病 . 而 现在 并无 定 论 。本 文 就本 院收 治 的 6 然 0 例 甲亢合 并糖 尿病 患 者进 行诊 疗 分析 , 现将 结 果 报道 如下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降糖和抗甲亢治疗,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葡萄糖(FPG)、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的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治疗后,血浆葡萄糖(FPG)、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和给予抗甲状腺药,能够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效果糖尿病和甲亢均属于免疫调节系统功能障碍疾病,产生原因除了先天性遗传外,大部分都与后天饮食、环境及感染有关[1]。

研究显示,患者同时出现血糖升高和甲亢症状的比例不断提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4年3月到2015年2月,我院对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资料回顾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4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22名,平均年龄为42.3岁,女性患者为18例,平均年龄为41.6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甲亢确诊标准。

1.2方法对40例患者的整体饮食进行科学配比,控制患者每日米饭(淀粉)摄入量,避免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增加机体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摄入。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依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给予饭前20-30分钟口服瑞格列奈(每次0.5毫克,每天三次)或者注射胰岛素[2]。

对于甲亢患者依据情况采取口服盐酸普奈洛尔、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物或行放射线碘进行治疗。

1.3效果判断标准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用血糖试纸检测患者前后血糖含量,疗程为一个月。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

临床经验104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田 勇北京怀柔医院内分泌科 北京市怀柔区 101400【摘 要】目的:研究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以及诊治的手段。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对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2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的临床诊治,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指标变化参数。

结果:患者在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FH3,FH4和TSH,同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通过临床分析能够看出,由于甲亢合并糖尿病出现的病情递增的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对该两种疾病采取更加积极高效的诊治方式,才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甲亢;糖尿病;临床诊治在临床医学上来看,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糖尿病都属于很多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病症,两种疾病的并发机率较大[1]。

有关的研究结果看出,甲亢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糖尿病,不过在医学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明。

从临床医学诊治甲亢合并糖尿病阶段中能够看出,首当其冲就需要把控甲亢,然后再纠正患者自身的糖代谢紊乱情况[2]。

另外对于一些经尿糖检查盒空腹血糖检查依然不正常的患者来说,必须服用一定程度的降压药。

本文回顾性的分析对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2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的临床诊治,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指标变化参数。

详细的医学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的分析对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2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22到70岁,平均(51.5±1.7)岁。

其中30例属于甲亢病史,22例属于糖尿病史。

所有患者临床病症都出现了紧张,焦躁不安等临床表现,具有非常明显的糖尿病特征表现。

1.2 方法具体来看,首先必须要诊治甲亢,服用有关的药物有效的缓解甲亢病症,只有这样的话,才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提升糖代谢功能,假如依然处于紊乱的状态,那么就必须要选取有关的降糖药物,这几种病症具有较高的消耗性和代谢性,所以在诊治过程中,应该进行足够的营养。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诊治的临床观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诊治的临床观察

3 讨 论
3 1 各种不 同的因素对 甲亢合并糖尿病发病产生 的影 响 : . 作 为一种合并疾病 , 在判定 甲亢合并 糖尿病 的时候 , 遇到很大 会 的困难 , 比如在分析 各种发 病 因素的时候 , 比较难 以判 定。 就
甲状腺 激素含量 的提高 的结果为肠道原 来吸收葡 萄糖 的量会 不断增大 , 分解肝糖 的量也 会提升 , 在多个 层面 , 患者都 会 出 现不适应 。甲亢 的情况下 , 岛 B细 胞还会 容易 出现 功能性 胰 的损伤。甲亢还会分 泌较 大 的胰 岛素拮 抗激 素 , 受体 数量 在 减少后 , 就会遭遇胰 岛素抵 抗。我 国部分 医学专 家认 为甲亢
1 资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 组 2 . 本 0例 均 为 我 院 2 1 00年 1 1月 一2 1 年 01
1 月收治的甲亢合并糖尿病 患者 , 8例 , 1 1 男 女 2例。年龄 2 6

7 2岁 , 平均 ( 9 3±2 8 岁 。先 患糖 尿病 l , 4. .) 8例 先患 甲亢
因为较 大的能耗加重 甲亢现象的出现。如果体重等指标 出现 明显的异常 , 需要借 助于胰 岛素增 敏剂和 双胍类进 行降糖 治
疗, 但是因为双胍类 药物 会使患者消瘦状况 被加 快 , 而使用 胰
有糖尿病耐糖曲线的话 , 患者就有可能为合 并糖尿病 对象 J 。 甲亢合并糖尿病被进 一步确 诊之后 , 果病 患本身 的血糖 基 如
l O例 , 糖尿病与 甲亢 同时确诊 者 2例。 以糖尿病 症状 为主者 1 6例 , 以甲亢症状为主者 l 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多汗 、 心悸 、 怕热 、 容易激动和紧张 、 食欲亢进。
合并糖尿在免疫和遗传学 的角度方 面, 存在诸 多的相似性 , 遗 传 上会造成各种 不 同疾 病重 叠现 象的 出现 。并 且 , 在具 体 的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44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均接受相关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6.0±1.2)mmol/L、餐后2 h的血糖(7.0±1.9)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H3)(4.56±2.78)ng/L、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H4)(7.83±4.22)ng/L、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4.730±3.680)IU/ml,较治疗前的(12.2±5.2)mmol/L、(18.0±6.3)mmol/L、(14.30±6.99)ng/L、(48.30±26.30)ng/L、(0.002±0.001)IU/ml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

结论在甲亢合并糖尿病会使病情加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对两种疾病一同治疗,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简称,与糖尿病都是一种常见疾病,都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一种。

在两种疾病一同发病的过程中,因为两种疾病的症状表现差异不显著,因此,很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现象[1]。

相关学者表示,甲亢能够引发糖尿病的出现,在诊断糖尿病或甲亢的过程中,应该对两种病情均予以检查,随后再进行确诊,防止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

本研究探究甲亢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治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44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9.8±8.1)岁。

全部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心悸、多食、体型较瘦等表现。

1. 2 方法对患者治疗时首先对甲亢进行治疗,采用针对性的药物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促使糖代谢功能有所恢复,一旦出现紊乱的现象需要持续采用降糖药物,上述症状的消耗性与代谢性都较高,在治疗时必须补充营养。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34 7
《 求医问药 》 下半月刊 Se dc l n s h d ie 2 1 年 第 l 卷 第 1 ekMei dA kT e aA Mein 02 c 0 期
药品极其重要, 可以选取三代头孢辅以氯霉素进行腰穿的引流, 适当的可 以加以鞘内注射的大庆霉素, 有部分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使用 全身的抗生素时, 还是需要药敏结果, 检测出敏感的抗生素, 进行使用。 对
3 讨 论
1 治 疗对 象 . 1 20 年1  ̄20年 7 我科 收治 甲亢合并 糖 尿病患 者彻 I 中 , 09 月 09 月 , 其 先
诊断甲亢者1例, 8 先诊断糖尿病者2例, 2 以糖尿病为主要表现者2 例, 4 以甲 亢为主要表现者1例。 6 男性1例 , 性2 例, 9 女 l 平均年龄5 .岁。 15 所有患者均 表现为甲亢及糖尿病的症状 , 包括甲状腺肿大(4 、 1例)怕热、 突眼( 、 8 多 例) 汗、 体重减轻、 心率增快及三多一少( 多饮、 多食、 多尿) 等症状。 1 诊 断标 准 . 2 诊断主要依据试验室检查, 如血清总 、 口 暂r、4 } 游7 3T 于高 r H S 降低l 任意时间血糖测定大于l .mmo/ 或者F G .mmo/ 或者 11 lL P >70 lL O T 2P G T h G大于等于 l.mm0 , 。 1I L i 所有患者测得F 3 .8 35g T 为54 ~2 .n / L F '. 14 48n / T H为00 ~0OI ⅡL F 3 r 显著升 ,' - .-6 .5g L,S I  ̄2 4, .2 .5 U/ 1,T 和F 4 高且F H明显降低 漶 者空腹血糖为75 78 S .~l .mmo/ , LL 餐后2 b由糖值l. 1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疗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疗分析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疗分析【摘要】目的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糖尿病进行了分析。

方法选择本院120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对于这些患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结果对于两病进行同时治疗,病情基本上得到改善,症状得到明显好转,使得病情得到了控制。

结论两病互相影响,相互叠加。

所以甲亢合并糖尿病假如得到了明确的诊断,那么应该同时进行治疗。

【关键词】甲亢;糖尿病;分析;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糖尿病基本上都是与免疫调节异常有关的内分泌异常疾病,这两种疾病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

随着当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得到了提高及其生活压力普遍增大,两者明显提高了发病率,并且具备了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在临床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非常容易被忽视。

一些学者认为甲亢能够诱发糖尿病,但是并没有此定论。

文章主要对于本院收治的120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2007年9月~2010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

在这其中,男患者为50例,女患者为70例。

患者的年龄一般在25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3岁。

其中,患糖尿病在先的患者为68例;患甲亢在先的患者为48例,甲亢与糖尿病同时确诊的患者为4例。

在120例患者当中,有34例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存在着12例甲状腺家族史。

一般来讲,甲亢要先于糖尿病6个月以上,糖尿病要先于甲亢1年以上。

患者一般会出现“多食、多饮、消瘦”等症状。

突眼为32例,其中存在6例严重突眼患者。

在本组的患者当中,有84例患者是以糖尿病症状为主,有36例患者是以甲亢症状为主。

1.2 诊断标准一般来讲,甲亢与糖尿病并存时,症状是相互叠加的,病情会更加严重,TH较高使得血糖很难控制,甚至是发展到了酮症酸中毒,而DKA 时造成机体内的环境严重紊乱,如酸中毒等,这是甲状腺危象的一个促发因素。

判断是否为甲亢合并糖尿病时,一般采用实验室检测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蒋景敏
发表时间:2018-08-30T15:03:18.9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3期作者:蒋景敏
[导读] 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在降低血糖的基础上来控制甲亢,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广西桂林全州县人民医院广西桂林 541500)
【摘要】目的:研究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36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于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并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8人。

对照组患者只通过常规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预混胰岛素联合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糖值和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值和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

结论: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在降低血糖的基础上来控制甲亢,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关键词】甲亢;糖尿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027-02 甲亢疾病和糖尿病都是内分泌科较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环境以及情绪的波动的影响下,造成的人体内部内分泌失调[1]。

经过相关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两种疾病之间具有一些无法分割的联系,其中甲亢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就容易引发患者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两种疾病既可以同时发病也可以先后发病[2],其中,先引发甲亢疾病后引发糖尿病的症状较为常见。

经过临床治疗过程表明,甲亢和糖尿病的部分症状有着相似的地方,如果出现甲亢合并糖尿病的症状出现,会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两种疾病的相关症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3],其虽然也对治疗疾病有着较高的疗效,但是药效发挥不稳定,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其容易引发低血糖、糖代谢紊乱和甲亢代谢症等并发症[4],因此本文就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问题,将预混胰岛素联合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以下为具体内容和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人,所有患者均符合甲亢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均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患者中男9例,女9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46.16±1.07)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8例,女10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46.25±1.16)岁。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症状等方面的临床数据,发现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只通过多次注射治疗,通过对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R药物的使用,在早餐、中餐、晚餐前30分钟进行皮下注射,同时给予相应的血糖监测,并且根据患者的个人血糖情况增加和减少药量。

观察组患者给予预混胰岛素联合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治疗,首先给予患者预混胰岛素甘舒霖30R于早晚餐餐前30分钟进行皮下注射,开始的药剂量从0.4~0.5U/(kg.d)开始,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口服,每次100毫克或者10毫克,每天3次服用的具体时间为早餐、中餐、晚餐前后2小时之内,并且在空腹、三餐进食2小时后、睡前、凌晨零点以及凌晨三点进行血糖量的检测[5],根据患者检测的血糖水平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多饮多食、消瘦、心悸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糖值和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

用显效、有效以及无来表达临床疗效。

显效:患者血糖明显下降,不良反应症状消失,住院天数短;有效:患者血糖有所下降,不良反应症状大部分有所消失,住院天数较短;无效:患者血糖没有下降,不良反应症状仍然存在,住院天数不变甚至延长。

1.4 统计学分析
SPSS17.0软件是检验本次涉及数据所使用的工具,组间计量应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应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56%,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也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甲亢疾病是导致人体内内分泌失调的重要因素,其会导致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紊乱,容易合并糖尿病一起发生[6]。

这两种疾病有着相似的病症,且互相引发影响,因此要想控制患者甲亢疾病的发生,必须要对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控制甲亢合并糖尿病疾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7]。

本次研究通过预混胰岛素联合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能够有效根治甲亢(或者选择用碘131根治甲亢),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对糖尿病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甲亢合并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提高。

在本次研究中,经对比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94.44%)高于对照组(55.56%)。

观察组1例多饮多食,1例消瘦,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3例多饮多食,3例消瘦,2例心悸,并发生发生率为44.44%,显而易见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其中观察组治疗前空腹血糖、治疗后空腹血糖、治疗前早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后早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午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治疗后午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12.7±2.9、6.1±2.2、19.6±8.8、8.7±2.6、16.6±6.9、9.1±3.9,对照组的治疗前空腹血糖、治疗后空腹血糖、治疗前早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后早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午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治疗后午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12.6±2.8、6.4±2.4、19.7±8.9、11.2±4.6、16.8±7.2、11.3±4.3,两组对应的t值分别为0.1052、0.3909、0.0339、2.0073、0.0851、1.6078,两组差异明显。

对于两组的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来说,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分别为10.6±9.4、4.3±3.2、43.1±11.0,对照组所对应的数值为19.3±8.4、8.8±4.3、59.8±19.2,两组对应T值为2.9280、3.5619、3.2019,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预混胰岛素联合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合并糖尿病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对于患者血糖的下降有着明显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勇.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养生B,2016(3):104-104.
[2]兰翠萍.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0):1353-1354,1355.
[3]亢飞鹏.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J].心理医生,2015(8):82-83.
[4]朱志良,张笛.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1):59-60.
[5]张玉玺.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24):160-161.
[6]李晶.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J].医药前沿,2015(26):99-100.
[7]秦晓楠.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4):75-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