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材料的运用

谈高考作文材料的调动技巧

一篇文章,拟好开头之后,接下来就要根据论点和思路,来调动、叙述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决非考场上刹那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瞬时的感触加上记忆的重复,擦出的绚烂火花。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话题调动脑海里贮存的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量,思考其适用的范围与对象,以求实现某一材料价值最大化。

作文中有效地调动材料,我们应做好两点:

一、选好材料

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的材料:全面的,具体的,典型的,多元的,新鲜的。

比如下面这则材料: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犹太少年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可他没有音乐天赋,练得非常痛苦。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一首,拉得破绽百出,痛苦极了。老琴师问:“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问:“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说:“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演奏家呢?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说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这也就够了。

快乐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的成功,却给人真实的受用。”

少年心头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当帕格尼尼的梦想。

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爱因斯坦。他一生都喜欢小提琴,拉得十分蹩脚,却能自得其乐。

接下来,我们要把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甄别、筛选出来,这些信息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经过、梗概。里边的一些概念、名词、数据等信息也应该强调出来。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有很强的说服力,也需要筛选出来。上边的材料,我们可以筛选出以下信息: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犹太少年”“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家”“没有音乐天赋”“练得非常痛苦”“成功”“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快乐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的成功”“爱因斯坦”。

二、做好剪裁

做好剪裁,学会嫁接组合信息,根据不同的主题来叙述材料,这才能“裁得彩练当空舞“。叙述材料应该讲求四化:

(一)语言简洁化

有道是“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效”,精当是叙述材料的基本要求。否则,会被认为是用长篇材料来凑字数,或者被误解为“以叙代议”,文章叙述太多,冲淡了文体特征,文章就成了“四不像”。

(二)主题鲜明化

所用的材料不可能全盘托出,千万不要炫耀才华而忽视了主题的存在。要学会择取材料中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部分来表述,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这个意义上讲,引用材料要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做“减法”,削减其中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并尽可能将证明观点的成分凸现出来,一般不要全引;当然更不能做“加法”,添油加醋,随意杜撰篡改。如写“目标也是种负担”的主题,则可引述爱因斯坦“没有音乐天赋”“练得非常痛苦”的片段,其他部分完全可以忽略。

(三)信息最大化

要尽可能多地将你所知道的与主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如“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犹太少年”等——表现出来。一来有利于论证自己的论点,让论据最大限度地支撑自己的观点;二来这些信息可以展示你的才华,暗示读者“我对这个问题素有研究或是关注”“我的知识库存十分丰富”。

(四)叙述艺术化

不论是新颖的事例还是陈旧的事例,我们都要“珍惜”这些在考场上“搜肠刮肚”挖掘出来的宝贵资源,学会艺术地引用,使之成为亮点。材料要做到精当地取舍和表达。精当地取舍就是学会概述材料,摘引关键词,避免叙述冗沓繁琐。精当地表达就是要求在表述材料时要语言洗炼、笔墨经济、疏密得当,密则密而有致、密不透风,疏则生动鲜活,疏而不散。

热点素材入文得分要诀

热点素材,包括最新的人物事件、新闻热点、时事焦点等,整合、加工热点素材。并使之有效成文,称为热点素材入文。热点素材入文,既能使文章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也能彰显考生对社会生活、对国内国外新闻极强的敏感性。因而常常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但是,由于有的热点过于新闻化,有的热点事件繁杂,头绪众多,因此直接入文。必不适当。怎样运用热点素材才能得高分呢?

方法介绍

第一招小处入手,把握一点

热点素材,有的是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它影响很大,涉及面广,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面对这类素材,我们必须从小处入手,寻找与作文主题相关的“点”,切忌面面俱到。如世界金融危机这一热点素材,因为它涉及面广,影响巨大,且专业性强,那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呢?我们可以从危机的一个角度入手。通过危机来谈自身日常生活的变化。一位考生是这样引用的:

哎,如今的金融危机呀,弄得人心惶惶,银根压缩。这不,老妈又端上这几道菜,不是青菜,便是萝卜;不是小菜煮汤,就是汤和小菜。还美其名曰,减脂肪,强身体。不管了,抓起筷子,就是几口。嘿,还不用说,老妈煮菜的本领仍然如故呢!

本片段只是从金融危机对“我家”影响这一小点出发,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招概括热点,提炼主题

每天,我们身边都会发生许多感人的事迹,它们常常被各类报刊报道,而且围绕这一事件的材料更是多如牛毛,以至于大家都耳熟能详。如果再在作文中对这些事件进行详细叙述,难道不乏味?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热点材料呢?我们可以对事件本身进行高度概括,提炼出与写作话题相关联的主题或结论。如针对被人们广为称赞的沈阳少年马鹏飞的材料,有考生是这样运用的:

马鹏飞是一个平凡的少年,在他刚出生8个月时,父母便离异,父亲外出打工,与他从小就相依为命的奶奶又患了糖尿病,双目失明。年幼的马鹏飞不得不在5点钟起床操持家务,然后匆忙去上学,放学后又要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9年如一日,因此他获得了“沈阳市感动校园十佳好少年”的称号。马鹏飞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他在生活如此艰辛之时,仍然对奶奶不离不弃,坚持孝道,即便亲人没能给他富裕的生活,温馨的家庭,但至少给了他生命,给了他亲情,于是他感恩,他回报,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片段前面部分就是对这一热点素材的概括,而后面部分就是对这一素材的分析,并得出与作文话题“孝”相关的结论:孝感天地,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招迁移热点,巧引观点

写作时,我们可以选用某一个热点素材,并从这一素材中得出某一启示,以此引出文章的观点,突显文章的主旨。如有考生迁移汶川地震这一热点事件:

作家张悦然在汶川地震后曾作为志愿者入川。事后她说:“这里

像是一段自我洗涤、洁净灵魂的路途。当我们怀着奉献的虔心,在这条路途上忙碌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正在抖落厚厚的尘埃,渐渐露出剔透晶莹的本质。”张悦然的这段话不正是奉献即幸福的最好证明吗?

热点事件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奉献就是一种幸福。

第四招再现情景,真情抒发

热点素材有的过于概括,细节展示得并不充分;新闻体的报道也较为正式、客观,缺乏感人至深的力量。运用此类素材时,我们可以精选热点素材中的某些细节,再现情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件,153人被困井下。灾难无情而人有情。矿工们被困井下10天,最终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一奇迹是怎样创造的?矿工们在井下做了些什么?我们可以再现情景,抒发感情。请看:

当大水涌来,工人们并未惊慌失措,而是用腰带、衣物等将自己挂在了矿壁上的支撑物上,呼吸难得的空气。在水里浸泡3天3夜后,爬上漂来的两辆矿车,漂到高处。自发将矿灯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开一次灯。大多数矿灯在8天后依然有电。正是这灯光使救援队发现了他们并报告给指挥部,使他们成为第一批获救的人。这危急时刻的生存智慧,令人感动。

运用示例

空想主义几时休——我看“凤姐”热的本质

瞧这网络世界,一朵“芙蓉”还未凋谢,突然蹿出一位“凤姐”。“凤姐”的出现,为空想主义的高楼又筑起了第二遭防火墙。

空想,绝对的空想。一个普普通通其貌不扬的人,不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反而跑到网络上招亲。招亲也就罢了。她还把征婚当成了选美大赛,把在人类身上所发现的一切优点集于一张薄薄的征婚稿上——不,是现代版的《道德经》!

或许,她把古代神话当做了现实,把自己当成了误闯人间的仙女,因不能再回天庭,而失去了所有的法力……于是决定要在人间“凑合”着找到一位能匹配的王子。

或许,她把明星的海报错误地当成了自己的镜子;或者有臆想症,认为“自己这般无瑕的女子应该找到一个无瑕的男子”……

她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她把装有缺点的口袋放在背后,把放有优点的口袋挂在胸前。

简·爱曾大声地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我相貌平平、贫穷、卑微,我就没有心没有灵魂了么?你想错了!”也许凤姐正好读到了这句话。便认为自己也应和简·爱一样,却没有思考过自己与简·爱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本质的区别?是的,简·爱是不美,而且贫穷卑微,但她高尚的人格却征服了所有人,她勇于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她对生活的激情,让人们为她而疯狂,可以说,是精神的光芒为她铺成了一条直通理想的阳光大道。而凤姐,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到达了自己的天堂。却并不是靠她的高尚精神,而只是通过网络炒作。

在我看来,她的出名,其实就是属于一种无聊的怪诞现象,是一种失去自知之明的空想主义,却忘了自我精神的提升。这样的空想主义,几时才能休呢?

[点评]

看来本文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人,不然怎能对刚刚“火热”的凤姐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文章从热点素材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人性的虚伪与丑陋——空想主义的泛滥,选材新颖,思考独到,语含讽刺,令人莞尔。而对热点素材的概括和对主题的提炼,彰显出作者独特的眼光。

搜集素材是基础,运用素材是关键。如何用好素材呢?平时就要培养自己多向运用的思维习惯,对于同一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常常说“一材多用”,就是要提高热点素材的运用效率。如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偷菜”(虽然被要求改为“摘菜”,但人们仍然习惯用前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运用:

(1)快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无法与人沟通,于是,希望通过虚拟的空间,获得“快乐”的感受;(2)伤害——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毫无规律,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身边的人;(3)生活需要激情——“偷菜”游戏,让部分人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了别样的激情;(4)网络需要规范——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规则需要人们遵守:网络空间,同样应该要有一定的规则让网民遵守。

因为热点素材的新颖性和时效性都很强,运用得当,必然会吸引

阅卷者的兴趣,从而获得青睐。但在运用时,需讲究一定的技巧,才能把热点素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毫无拼凑的痕迹!

作文材料的运用

作文材料的多角度理解及运用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多角度理解并运用材料 2、学习收集材料的方法 二、导入 平时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听到有些同学抱怨:“我的生活太枯燥、太平凡,没什么可写的。”是的,我们的生活有时真的非常平淡,日子也似乎总是在周而复始,可有谁能整天都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呢? 不过,从小到大,我们头脑里都装着许多东西:兴趣爱好、温馨亲情、校园趣事、影视明星、郊游野炊、淘气人性、社会实事、网络热点等等,多不胜数,这些材料只要稍微加工,就可以运用到作文中来。罗丹说得好: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具备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善于从材料中发现意义,那么,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就不会感觉没有什么材料可写了。 三、学会发散性思维 对同一个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联想,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主题。这种现象,如同阳光的多棱镜反应,这就是发散性思维。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同一个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作文的材料呢?有一个诀窍: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开掘出多个主题,那你的材料就以一当十地运用了。 四、实例分析(一) 题目:一位著名歌手,最擅长演唱《我的中国心》。我们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接台词,把他请上各种晚会的舞台。 1、角度:抗击“非典”主题:举国同心 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凝聚力,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胸中那颗中国心跳动的节奏就越加铿锵有力。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2、角度:欢送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雅典奥运会主题:希望、勇气、爱国心 奥林匹克的熊熊圣火召唤着我们,带着希望、带着勇气、带着一颗中国心,让我们一起出征雅典!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3、角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五周年主题:为祖国献上祝福 今天是你五十五华诞,我们的共和国,让儿女们为你献上最美好的祝福,还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4、角度:为印度洋地区海啸的赈灾义演主题:伸援手,献爱心 印度洋的巨浪冲垮了我们邻舍的家园,让我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献上真诚的中国心和中国情。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5、角度:华盛顿专场春节联欢主题:心连心,倍思亲 佳节倍思家,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地,我们的心跳动着同样的节拍,让我们同唱这一首心中的歌。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6、角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主题:不忘国耻 黄山黄河不会忘记卢沟桥的炮火,长江长城依旧牢记南京城的血痕,国耻,永远铭刻在中国心头!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一曲“我的中国心”,可以唱彻各种晚会,赢得鲜花似锦,掌声如潮;当然也可以用于所有“话题”或“标题”,激励我们的情感,促使我们去深思。 五、实例分析(二)

作文材料的整合与运用技巧

作文材料的整合与运用技巧 作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任务之一,而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合理地整合和运用作文材料,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整合材料和运 用材料两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和技巧。 一、整合作文材料 1. 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 在写作作文之前,首先需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可以通过阅读 书籍、报纸、杂志、网上搜索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信息。收集的材料要 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以保证写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分类整理材料 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根据内容、观点、事实等进行 分类。这样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方便后续的运用。同时,分类整理 还能帮助我们避免材料重复使用或遗漏的情况。 3. 提炼关键信息 在整合作文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将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关键信息通 常是指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重要观点、事实或数据等。提炼关键信息有 助于我们在写作时有针对性地运用材料,使文章更加精炼和有力。 二、运用作文材料 1. 内容引用

作文材料的运用可以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将其中的观点、事实或 数据援引到文章中,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引用时,要注明 出处,并合理地融入到文章的语境中,使之与整个文章相协调。 例如,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时,可以引用专家的研究结果:"据环保专家统计,每年全球因环境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通过引用专家的观点,可以更好地支持作者自己的观点。 2. 数据运用 作文材料中的数据通常具有说服力,能够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在使 用数据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并进行准确的引用。 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可以通过图表或图像的形式展示数据, 使之更具有直观性。 例如,写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作文时,可以引用相关国家或地区的 人口数据,比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3亿,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通过引用人口数据,可以更好地说明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3. 事例运用 使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持作者的观点是作文中常见的运用方式之一。 事例可以是真实的个人经历、社会事件、历史事件等。通过运用事例,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具体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

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感谢您的阅读! 活用作文素材的八种技巧 平时,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作文素材,写作时却无法把这些素材变成自己文章中的材料,下面就为同学们介绍几种素材运用的方法。 1.逆向思维,标新立异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比如“有志者事竟成”,运用逆向思维可说成“有志未必成”;“异想天开”可说成“异想才能天开”,等等。 运用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提出的观点是他人不曾提过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提出的观点要合理,能自圆其说,经得住推敲,不可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三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素材都采用逆向思维,对于已成真理的话语和违背人们感情的话语则不适合采用逆向思维,比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不能说成“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生产力”。 总之,当我们按常规写作出现“卡壳”时,运用逆向思维,写出的文章定会新颖独到,富有个性化! 2.变化角度,一材多用 发掘每一素材的多方面意义,从不同角度灵活阐发,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的作用,运用材料时,就能“以一当十”。该如何一材多用

呢?一、根据话题选好论证角度,写好事例所要论证的道理。二、紧扣话题,用好事例。一个经典片段用在段首要扣题,用在中间阐释分析时要点题,用在结尾的分析引申更要回扣观点;还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观点的部分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三、如果在同一个论证角度中,还有更多类似的事例,可以运用排比句式,把它们排列写出,既能让论据更加充分,还能增强气势,炫示文才。 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就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比如:东汉陈蕃少年时“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何必扫一屋?”以及他的叔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对话材料,①可以用来写作大与小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有“扫除天下”的大志向,这当然很好;但是,他忽略了大志向是需要从像“扫一屋”这样的小事情中体现出来的。②可以用来写言与行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的错误就在于他只是把“扫除天下”的志向挂在口头上即“言”上,却不能落实到“扫一屋”这样的具体行动即“行”中,他的“言”和“行”是相矛盾的。③可以用来写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的错误就在于他只是将自己的远大理想束之高阁,却没有在现实的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 3.旧例翻新,夺人耳目 对于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按常规去写就会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但如果把这些内容灵巧高明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赋予它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诸葛亮斩马谡一事,抛开其惯常的叙

作文材料运用

作文材料运用 作文材料运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技巧,通过引用、应用和分析各种材料,来支持和丰富自己的观点。在写作中,运用适当的材料可以使文章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也能够展示作者的深度思考和丰富知识储备。本文将探讨作文材料运用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 一、作文材料运用的重要性 作文材料运用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适当引用和应用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例如,在探讨一个社会问题时,引用相关的统计数据或专家观点,能够使读者对文章的观点更加信服。其次,运用材料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通过引用事实、案例等具体的材料,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细节,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最后,作文材料的运用可以展示作者的广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恰当地运用材料,表明作者对该领域的了解,并能够将材料与自己的观点相结合,使整个文章更具深度和思考性。 二、作文材料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1.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运用材料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材料可以包括统计数据、调查报告、名人名言、社会事件、科学研究等,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要求选择相关的材料。同时,要确保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并避免使用过时或来源不明的材料。 2.合理引用和应用材料

在文章中引用和应用材料时,需要注意一些技巧。首先,要确保材料与文章主题紧密相连,能够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其次,在引用材料时要注意准确地表述,避免曲解原文意思。可以使用引号或斜体等方式标识引用内容,以示区别。另外,可以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对比和解释等方式,进一步展开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深度和独创性。 3.运用材料要简洁明了 在运用作文材料时,要注意言之有物但又简洁明了。过多的材料应用可能会导致文章冗长和重复,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因此,在选择和引用材料时,要注意精选精简,保持文章的紧凑和连贯。 4.材料运用要与自己观点结合 作文材料的运用应与自己的观点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展示作者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并将其与自己的观点相结合,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要注意避免仅仅堆砌材料,而忽略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三、总结 作文材料运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技巧,通过引用、应用和分析各种材料,来支持和丰富自己的观点。适当的运用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丰富文章内容,并展示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在使用作文材料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准确引用和应用,并将其与自己

作文中的材料和素材运用

作文中的材料和素材运用 在写作文时,合理运用材料和素材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为文章提供充足的支持和论证,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下面,我将分析作文中材料和素材运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应用技巧。 一、材料和素材的作用 1. 丰富内容: 材料和素材可以为作文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细节,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了材料和素材的支持,读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和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2. 加强论证: 作文中的材料和素材可以用来支持观点和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援引相关数据和事实,可以使文章更具可信度,让读者相信作者的观点。 3. 增加趣味: 利用有趣的材料和素材,可以增添作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读者通常对鲜活的事例、幽默的故事或引人入胜的描述更感兴趣,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并使文章更易懂易记。 二、材料和素材运用的技巧 1. 确定主题: 在写作文之前,要先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材料和素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文章的整体构思。

2. 寻找权威信息: 在使用材料和素材时,应尽量引用权威来源的观点和数据,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论文或可靠的新闻报道来获取权威信息。 3. 适度运用数量: 材料和素材的使用要适度,不宜过多或过少。运用过多的材料和素材可能让文章显得碎片化,无法体现作者的思考和观点;而运用过少的材料和素材则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 有机结合文本: 在运用材料和素材时,要确保其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相协调。材料和素材要有机地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不能单纯地堆砌在一起。 5. 引用和添补: 使用他人的观点和材料时,要给予正确的引用和注释,尊重原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对于缺乏材料和素材的部分,可以适度地从自身经验出发,加入一些适合的描写和描述,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生动性。 三、小结 在作文中合理运用材料和素材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论证力和趣味性,是写作的重要技巧。我们应该根据主题确定材料和素材的选择,并注意运用的数量、来源和与文章内容的有机结合。只有合理运用材料和素材,才能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文素材的运用和积累

作文素材如何运用? 【知识清单】 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合适的素材,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源泉和根本所在。作文题目的立意往往包含这些关键词——“爱国”“生态”“责任”“奉献”“诚实”“文化”等等。学生在素材积累时,积累百搭经典的素材,也就是那些可以适用于多种主题的。记住一个素材,可以搞定好几个主题,这样积累的效率就高了。遇到相应主题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积累的“主题库”里快速选出最合适、最切题的素材,从而避免缺少素材的情况出现。 【方法示例】 以科学家颜宁人物素材为例。颜宁是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主要从事膜蛋白和植物脱落酸受体的结构和生物学机理的研究,不满30岁便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42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写作角度:奋斗、科研精神、刻苦。 2.总结句:颜宁的奋斗与科研精神,是她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具体例子 (1)奋斗与科研精神的表现 ①没有限定工作时间: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起码有14到16小时;在攻关阶段,颜宁曾经连续工作48个小时。 ②除夕夜也在攻克论文:除夕夜她还在办公室写论文,直到父母打电话叫她回家吃年夜饭。饭一吃完,她就又回办公室,把论文写得差不多了才肯回家过年。(2)巨大成就的表现 ①颜宁一路过关斩将,三十岁博士后毕业便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②70天时间连发三篇论文的惊人成就,让她在生物科学的国际舞台上收获了自己的耀眼时刻。我们经常都说“把一本书读薄”,可以理解为:在深入理解知识后,提炼出知识的关键词句。同时又能根据所提炼出的关键词句,回忆具体的内容。 4.真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常用来形容“想好了再干”,这种行事方式被认为更有计划性。而“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行为,往往也能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想好再干”做计划,“边干边想”做实践 “想好再干”与“边干边想”是两种行事方式。有人说前者是最好的行事,有人则认为后者更优。然而,在我看来: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想好再干”做计划,“边干边想”做实践,才能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目标。 “想好再干”与“边干边想”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事方式,但两者实则有许多共通之处。“想好再干”在行动前依据经验对事件进行多角度思考,以确

作文中怎样运用材料

作文中怎样运用材料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中考中,成也作文,败也作文。作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学生(考生)语文总分的高低;作文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一个班,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语文水平的高低。一个考生要想考出理想的语文成绩,作文分数必须达到优秀水准,也就是评卷中作文的一类分。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关键词:积累材料特定环境灵活巧妙运用材料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出的共同心声。为什么在教学中作文如此之难呢 主要是有些教师和学生对作文认识不足,并非引起高度重视,认为作文嘛,随便写写就可以得三十多分(50分总数);或者把作文成绩的提高寄希望于考前的临阵磨枪;或者寄希望于考场上的临时发挥,侥幸取胜。于是对平时训练作文抱无所谓态度,导致初三年级总复习阶段重语文知识轻作文现象的发生。有些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训练有独钟而对作文训练则轻描淡写,甚至少写或者不写作文。哎!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作文训练也同等重要啊。作文水平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真实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历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分数比重很大(120分制,作文50分),广大师生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对作文训练引起高度重视,对各种类型的作文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了解,这样,写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 然而,作文中最让学生头疼的是无话可写,无材料可用。因此,学生写出的作文,空调无物,或者喊口号,或记流水账。针对这些情况,我在三十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先教他们平时积累材料,然后着重教他们怎样运用材料(事例)。 积累材料,必须要有耐心、细心、还要有恒心。就是将书本上读到过的典型事例,电视上看到的典型的先进事例以及听老师和同学、朋友说起过的真实的很有感染力的典型事例用心地记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起来,并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就是成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材料。将这些事例进行分类,记录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材料就丰富了。 恰如其分地运用材料,灵活机动地运用材料,是写好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关键所在。 材料一:“我”生病住院,需做手术。正当:“我”害怕,一筹莫展时,老师派几个学生代表来看望“我”,并掏出一大堆纸条递给“我”。给“我”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使“我”自信地走上手术台。 材料二:早操集队时,“我“突然晕倒在地,醒来后,发现有同学帮“我”擦汗水,有拿面包给“我”吃、有拿纯净水给“我”喝、老师拿来药片,盒饭要“我”吃。 材料三:家境贫穷的“我”,妈妈生病住院需很多钱,班长听说后,马上召集全班同学为“我”捐钱。 作文时,将上面三则材料中的任何一则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再加上适当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就能文章有血有肉,又能使突出文章主题。 三册材料中的任何一则可以用在作文题《这件事给我的启示》中。也可以用在《我永远忘不了》、《这件事教育了我》、《记忆中的一件事》、《发生在我身边的事》、《留在记忆深处的》、《真没想到》、《难忘的往事》、《人间自有真情在》、等

作文中材料的运用

谈高考作文材料的调动技巧 一篇文章,拟好开头之后,接下来就要根据论点和思路,来调动、叙述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决非考场上刹那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瞬时的感触加上记忆的重复,擦出的绚烂火花。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话题调动脑海里贮存的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量,思考其适用的范围与对象,以求实现某一材料价值最大化。 作文中有效地调动材料,我们应做好两点: 一、选好材料 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的材料:全面的,具体的,典型的,多元的,新鲜的。 比如下面这则材料: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犹太少年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可他没有音乐天赋,练得非常痛苦。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一首,拉得破绽百出,痛苦极了。老琴师问:“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问:“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说:“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演奏家呢?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说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这也就够了。

快乐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的成功,却给人真实的受用。” 少年心头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当帕格尼尼的梦想。 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爱因斯坦。他一生都喜欢小提琴,拉得十分蹩脚,却能自得其乐。 接下来,我们要把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甄别、筛选出来,这些信息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经过、梗概。里边的一些概念、名词、数据等信息也应该强调出来。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有很强的说服力,也需要筛选出来。上边的材料,我们可以筛选出以下信息: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犹太少年”“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家”“没有音乐天赋”“练得非常痛苦”“成功”“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快乐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的成功”“爱因斯坦”。 二、做好剪裁 做好剪裁,学会嫁接组合信息,根据不同的主题来叙述材料,这才能“裁得彩练当空舞“。叙述材料应该讲求四化: (一)语言简洁化 有道是“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效”,精当是叙述材料的基本要求。否则,会被认为是用长篇材料来凑字数,或者被误解为“以叙代议”,文章叙述太多,冲淡了文体特征,文章就成了“四不像”。

作文素材的有效运用

作文素材的有效运用 1、有效利用。重视、盘活手头资料——解决用什么的问题。 2、一材多用。一个材料可用于多个方向的论证——解决如何提高材料使用率的问题。 3、辩证分析法 4、“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会怎样”的论证思路。 5、有效表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升论证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解决如何把理讲好的问题。 6、有效结合。同一个观点下的多个材料要融为一体——解决多个材料如何结合的问题。 高考作文一直在变化,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新作文、时评性作文,但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素材的支撑。 我们身边就是素材的金矿。课本、传记..... 我们只需要把我们手头的素材有效地利用起来,就已绰绰有余。

梦想与追求——《我有一个梦想》 坚贞与反抗——《诗经·氓》、《孔雀东南飞(并序)》追求与坚守——《离骚》 生的意义——《兰亭集序》 厄运与抗争——《老人与海》 忧国与思乡——《秋兴八首(其一)》 国家与私情——《马嵬(其二)》 仁政与暴政——《寡人之于国也》 美景与美政——《望海潮》 风雨与人生——《定风波》 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作文素材的有效运用 第一节

1、有效利用。重视、盘活手头资料——解决用什么的问题。 2、一材多用。一个材料可用于多个方向的论证——解决如何提高材料使用率的问题。 理论来说,一个材料有多少句话,就有多少个角度,“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出身枪棒教师家庭,是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着稳定的生活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他从不趋炎附势,对朝廷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但是他的妻子被高衙内盯上了,从此揭开了林冲生活灾难的一页。他面对高衙内对妻子的调戏,并没有对其大打出手,反而从鲁智深手下救了他。高俅设计陷害他,把他发配沧州,他也没有反抗,而是想着把握机会,建立功勋,好早日和妻子团聚。押送途中,董超、薛霸谋杀林冲,他依旧忍让。最终因为火烧草料场,忍无可忍,逼上梁山。

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第一篇: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一 拨开“山寨”看民间创造力崛起 胡 实 素材快线 “山寨”一词出自粤港一带,原是对非正规、小作坊式等企业的特称。坊间先做山寨手机,后做山寨服装、山寨白宫,甚至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年轻人使用它,网络炒红它,《新闻联播》报道它,政协委员“提案”它。从山寨产品到山寨活人,从实用到娱乐,从物质到文化,山寨火爆逼人,市场好似山寨化了。对山寨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山寨产品打上了草根创新的烙印,有人说山寨文化是反权威、反垄断的急先锋;有人从它身上读出了希望,有人从它身上看到了绝望;有人说对新生事物要宽容,有人说它是滋生罪恶的源头,要打击它,毁灭它。其实在历史这部大书中,是可以找到类似山寨的影子的。战后日本工业崛起就是典型的山寨例子。后进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也是从山寨做起的。只有善待类似山寨行为的民间崛起,社会才能高速发展。 多向运用 这则素材反映的是模仿与创新之间的问题,可以从对山寨现象的态度入手进行思考,可切入的角度很多。 一、从支持山寨现象的角度,适用的论题:①模仿与创新是“弯道超车”;②“导”是对付时尚潮流的法宝;③“存在就是合理”新探;④均等的机会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二、从反对山寨现象的角度,适用的论题:①盲目“山寨”不可取;②山寨之风不可长;③山寨是现有规则失衡的罪魁祸首;④山寨与投机取巧;⑤山寨真的会昙花一现吗? 三、从辩证地对待山寨现象的角度,适用的论题:①要善待民间

崛起;②从山寨谈社会浮躁心理;③拨开“山寨”迷雾看草根诉求; ④时间是医治山寨的良药。 论证示例 例1 模仿与创新就是“弯道超车” 海尔有句名言:创新就是创造性模仿。人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开始,每一步都浸透着模仿。人没有成为上辈的复制品,总是在超越上辈。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此所谓“弯道超车”。“弯道超车”在史书上数不胜数。丰田对克莱斯勒的超车、《我的团长我的团》对《珍珠港》的超车、歼-11对苏-27的超车,荷兰对西班牙、英国对荷兰、美国对英国、日本对美国,前者站在后者的肩膀上超车,师高自然弟子强。近年来市场出现了类似名牌手机的山寨机,后来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出现了山寨广告、山寨白宫、山寨明星、山寨春晚。从模仿起步,打破规则平衡,就是一种进步。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模仿,干任何事情都坚持“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么在社会竞争中就成为砧上肉,失去生存的空间,弱肉被强食掉。对待先进文化,我们要有当年鲁迅先生那种勇气喊道“拿来”,模仿它,创新它,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例2 盲目“山寨”不可取 邯郸学步,燕人被讥笑;在战争面前假仁义,宋襄公被讥笑;弃社会主义民主而要资本主义民主,苏联被讥笑。燕国人等就是盲目“山寨”的典型,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奉别人的长处为圭臬,近视、弱视自身优点,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此所谓盲目“山寨”不可取。康有为等山寨了君主宪政,孙中山等山寨了美国版“三民主义”,博古、李德等山寨了苏联,这样的山寨无济于事,救不了中国;改革三十年成绩表明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明星,从山寨白宫到山寨春晚,这些山寨产品轰轰烈烈,似乎影响很大,但究其实际,大多数是单纯的克隆,没有自身的品牌。山寨在当代社会是没有出路的,山寨只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打破来之不易的社会成果。山寨从中不正当得利,就会毒害青年人,若青年人因此而乐不思蜀,那毁掉的就不是下一代了,而是民族的前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