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鼠尾草——胜日寻芳(34)有图
蝟实——胜日寻芳(98)有图

蝟实:结出一树小刺猬
——胜日寻芳(98)
蝟实,忍冬科蝟实属植物。
蝟实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它发现得较晚,据说到1901年才由一位德国植物学家发现并命名。
“蝟”是“猬”的异体字,因这种植物的果实外被长刺刚毛,有点儿像刺猬,所以叫了个“蝟实”的名字。
只是不知道这个中文名字是老外给起的,还是我们翻译的,如果是老外起的,这个老外也太有才了,连这个“蝟”字都会写。
现在不少人认为它叫“猬实”才更合理,可目前最权威的《中国植物志》用了这个名字,我们也就跟着用吧,别太较真,因为中国的植物命名本来就比较混乱。
这种植物不仅花儿好看,结的小刺猬般的果实上还带着五角星的花萼,也很好看,加之又开在春花凋尽之后,很有观赏价值。
蝟实还具有科研价值,但目前野生种群在减少,已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名录。
以上均于2017年4月21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风雅园二区。
2016年5月27日摄于北京紫竹院公园。
2016年5月27日摄于北京紫竹院公园。
2016年6月21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风雅园二区。
2016年5月27日摄于北京紫竹院公园。
鼠尾草种类及其在花境中的应用

毛。穗状花序顶生,花期 4~6 月。
1.2 蓝花鼠尾草(
)
蓝花鼠尾草别名一串蓝、粉萼鼠尾草。原产北美,
其花萼密被白粉状的绒毛,故而又名粉萼鼠尾草。植株
高 30~60cm,被柔毛,丛生状。茎基部略木质化。花序长
穗状,小花紫色,花量大,有香味,花期春夏。
1.3 天蓝鼠尾草(
)
原产南美洲湿润的沼泽地,英文名字也叫作沼泽
463000)
:详细介绍了葡萄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对指导葡萄的栽培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葡萄;栽培;管理
1 葡萄对土壤的要求 葡萄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除了重盐碱土、沼泽
地、地下水位不足 1m 的地方外,在其他类型的土壤上 均能栽培,但最适宜的是土质疏松、通气良好的砾质壤 土和沙质壤土,最忌光照不足和潮湿黏重的土壤。葡萄 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大,一般在 pH 值 6.5~7.5 时葡萄生长最为良好。土壤 pH 大于 8.3 和低于 6.0 的 地区必须进行土壤改良,才能种好葡萄。
鼠尾草、沼生鼠尾草。株高可达 105~165 cm,属于植株
高大的类型。花期自 5 月一直持续到 7 月,花朵极为清
新,若养护管理到位,后期零零散散的小花能一直开至
8 月底。在合肥地区 4 月下旬就已现蕾,星星点点较有
情趣。
1.4 墨西哥鼠尾草(
)
原产墨西哥,又名紫绒鼠尾草,植株高
100~120cm,叶片披针形,被柔毛,茎秆密被白色绒毛。
总状花序长 20~40cm,花萼上覆着一层紫红色绒毛,颜
色华丽。合肥地区花期 9~11 月,花期贯穿国庆,是非常
难得的秋季花卉。耐寒性稍差,耐热性强。合肥地区可
以露地越冬,12 月虽然仍在开花,但遇到霜降时植株
龙葵——胜日寻芳(82)有图

小时候的野葡萄:龙葵
——胜日寻芳(82)
2016年10月23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四区。
龙葵,茄科茄属植物。
中国本土植物。
《植物名图实考》说:“唐本草始著录。
”《唐·新修本草》提到:“俗亦名苦菜。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说:“龙葵,言其性滑如葵也。
”
明代《救荒本草》称其为“天茄儿苗”,说嫩叶可焯着吃,果实熟了可采食。
本人没吃过龙葵叶,但小时候吃过紫色的龙葵果。
不过我们都叫它野葡萄,其味道当然比不了葡萄,但孩子们却觉得它是田野恩赐的美味。
2015年6月27日摄于北京平西府附近荒地。
2016年9月17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区四区。
2016年9月17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区四区。
2016年6月8日摄于北京平西府附近荒地。
2016年5月30日摄于北京回龙观和谐家园一区。
2016年6月8日摄于北京平西府附近荒地。
2016年7月3日摄于北京平西府附近荒地。
2016年5月30日摄于北京回龙观和谐家园一区。
2016年7月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通达园。
紫薇——胜日寻芳(150)有图

紫薇:紫微省里官样花——胜日寻芳(150)2017年6月29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腾苑四区。
紫薇,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
紫薇,中国本土植物。
据《中国植物志》提示,“紫薇”一名出自《唐书·百官志》,可实际上东晋王嘉所著《拾遗记》就早已提到。
该书说,东晋元熙元年曾“诏内外四方及京邑诸宫观林卫之内,及民间园囿,皆植紫薇。
”由此看,晋代时此花便已有栽植,花名也早已出现。
《中国植物志》之所以这么提示,我猜是因为《唐书·百官志》中提到了紫微省:“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
”《旧唐书》还提到“五年复旧。
”为什么这么折腾?新旧唐书都没有说,《汉语大词典》给了理由,“取天文紫微垣之义。
”紫微垣是天上的中枢,中书省是人间的中枢,名字一致自然显得天人合一了。
《汉语大词典》还提到:“省中种紫薇花,故亦称紫薇省”。
原来中书省还有个花儿的别名,这可比“中办”、“国办”显得浪漫多了。
有了这个别名,中书舍人亦称“紫薇郎”,白居易当过中书舍人,写过一首让紫薇花声名鹊起的诗,名字就叫《紫薇花》,诗中的联系还真有些巧妙:“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紫薇花与中书省有了联系,而紫微星又是“官禄主”之一,想仕途发达的文人雅士自然要吟诵。
成书于南宋,被称为“世界最早植物学辞典”的《全芳备祖》就录有一首反映文人赞紫薇花的《点绛唇》,其上阕说:“今古凡花,词人尚作词称庆,紫薇名盛,似得花之圣。
”南宋诗人陆游因此称其为“官样花”,他在《紫薇》一诗写道:“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
”“官样花”也成了紫薇的外号。
《全芳备祖》介绍紫薇时是这样说的:“紫薇花小而丛,其色紫。
俗所谓怕痒花也。
”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谱》(有可能参照了《全芳备祖》),则对“怕痒花”做了进一步描述:“人以手爪其肤,彻顶动摇。
”紫薇是否像含羞草一样有特异功能呢?本人亲自做了验证,轻触树干并滑动,看不出变化,加大力度,确实能看到枝叶颤动,但又怀疑是触动引起的,所以最终未能确定“怕痒说”是否真实。
紫御谷——胜日寻芳(198) 有图

紫御谷:花园新宠紫珍珠
——胜日寻芳(198)
紫御谷,禾本科狼尾草属植物。
从国外引进的观赏草。
原产地为非洲。
紫御谷的拉丁学名为“Pennisetum glaucum‘PurpleMajesty’”,其中Pennisetum glaucum是与紫御谷同科同属的“御谷”的拉丁学名,而‘PurpleMajesty’意为“紫威”,所以“Pennisetum glaucum ‘PurpleMajesty’”被意译为“‘紫’御谷”。
御谷的原产地也是非洲,据说它传入中国已有很长时间,有说周代的,有说魏晋的,可惜本人未能找到相关史料。
《河南植物志》提到:“河南在50年代—60年代各地有零星栽培,种子常作饲料。
”但这已是当代的事了。
关于“御谷”名字的由来,《中国植物志》提示,“御谷”之名出
自《禾本科图说》,别名“蜡烛稗”出自《农业植物分类表》,别名“珍珠粟”为英译名。
山西省农科院品种资源所王星玉则认为,“御谷”之名可能与它在清代曾作雍和宫所熬腊八粥的原料有关。
而紫御谷与御谷为同类,只是叶子明显呈紫色,所以叫“紫御谷”还是很贴切的。
关于紫御谷的引进时间,未查到确切记载,不过从有关文章均发表于近年看,可能在2000年之后。
关于引进渠道,也未查到明确记载,但重庆相关院校提到,他们实验所用紫御谷由美国泛美种子公司进口,这肯定是一个渠道。
据说,紫御谷曾获全美园艺新品种大赛2003年金奖,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目前,北京、上海等多地的公园已引种紫御谷。
均于2014年10月2日摄于北京朝阳公园。
孔雀草——胜日寻芳(185)有图

孔雀草:花亮如缎的小万寿菊——胜日寻芳(185)2016年10月28日摄于北京回龙观和谐家园一区。
孔雀草,菊科万寿菊属植物。
从国外传入的植物。
原产地为墨西哥。
万寿菊属植物约有30种,我国栽培的主要有两种:万寿菊和孔雀草。
万寿菊和孔雀草都有一股臭味,万寿菊因此被称为臭芙蓉,孔雀草因此被称为臭菊花。
二者长得非常相似,只是孔雀草的植株、叶子、花朵都比万寿菊小一些,因此也被称为小万寿菊,万寿菊也被称为大万寿菊(如《河北植物志》)。
孔雀草的花瓣为黄色或橙色,上面多带红斑,因此又被称为红黄草。
孔雀草的花瓣还有缎子般的质感,因此又被称为缎子花。
因从国外传入,孔雀草又称西番菊。
其传入时间应该不晚于清代,因为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收载的万寿菊条目中提到了万寿菊之小者:“《花镜》:‘万寿菊不从根发,春间下子。
花开黄金色,繁而且久,性极喜肥。
’按万寿菊有二种:小者色艳,日照有光如倭段(缎)。
大者名臭芙蓉。
皆有臭气。
”文中没有记载小者的名字,很可能传入之初小者就没有单独的名字。
可从体型小,花朵更鲜艳,花瓣有缎子般光泽这些描述看,都符合孔雀草的特征。
关于孔雀草何时有了“孔雀草”这个名字,《中国植物志》提示其出自《广州植物志》。
《广州植物志》1956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植物志),以此推断,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孔雀草就已有了自己的名字。
但在1964年出版的《北京植物志》(中册)中,孔雀草的正名却为“红黄草”,“孔雀草”只是一个别名,说明此时孔雀草还没有统一的中文学名,各地还在将自己的习称作为它的正名。
推测可能到1979年《中国植物志》75卷出版后,孔雀草这个中文学名才确定下来。
孔雀草因何叫了这么个名字,未找到相关解释资料,还望知情者指教。
大胆猜测,可能是因为其花瓣如孔雀羽毛般闪亮。
孔雀草除了用于观赏,也可作为中药使用。
据《中华本草》提示,最早收载孔雀草的中草药著作是《贵州草药》。
该书出版于1970年,看来孔雀草的药用可能始于赤脚医生时代。
雀儿舌头——胜日寻芳(182)有图

雀儿舌头:雀舌叶子断肠草——胜日寻芳(182)雀儿舌头,大戟科雀舌木属植物。
中国本土植物。
除黑龙江、新疆、福建、海南和广东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生长于山地灌丛、林缘、路旁、岩崖或石缝中。
最早以“雀儿舌头”之名收载此植物的可能是1972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
该书称其“叶卵形至披针形”,我猜可能是叶形有点儿像雀舌,所以就叫了雀儿舌头。
《新华本草纲要》(第二册)提示雀儿舌头之名流行于北京,而《中国植物志》提示,该名流行于华北。
从该名这么明显的儿化音来看,感觉是从北京流传到周边地区的。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还提到它的别名为黑钩叶。
《中国植物志》提示“黑钩叶”之名出自《植物学名词审查本》。
《植物学名词》于1992年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查委员会审定正式公布,但《审查本》成书于何时不得而知,因《中国植物志》列举雀儿舌头资料来源时提到1972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所以可以推断《审查本》的成书时间会早于1972年。
而《新华本草纲要》(二册)提示,“黑钩叶”一名出自《秦岭植物志》。
《秦岭植物志·第一卷·种子植物》1-5册先后出版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第一册出版于1970年,所以要想知道哪本书首载“黑钩叶”,还需找到《审查本》和《秦岭植物志》进行比对。
因本人未能找到上述书籍,还望饱读的专业人士指教。
至于“黑钩叶”之名字由来,也未查到相关资料。
《中国植物志》还提示,雀儿舌头在河北、内蒙古也称“断肠草”。
以“断肠草”为别名的植物有多种,共同特点就是有毒。
《中国植物志》提到雀儿舌头:“叶可供杀虫农药,嫩枝叶有毒,羊类多吃会致死。
”因雀儿舌头有这种功能,有人在探讨将其制成生物杀虫剂的可能性。
《中国植物志》还提到雀儿舌头“为水土保持林优良的林下植物”。
北京紫竹院公园就是将其作为林下护坡植物种植的。
雀儿舌头也是中药,《新华本草纲要》(二册)提到其功效:“根:用于腹痛。
”《中华药海》称其“功能主治”为:“理气止痛。
四季常绿的香料植物——灌木鼠尾草

温和、 香味浓郁 , 有兴奋提 神 、 帮助 消化 、 进食 欲的 增 作用 , 常用可促 进血液循环 、 清除体 内油 脂 、 抗衰 老 ,
还有消炎镇痛 、 汗、 止 防止盗 汗 的作用 , 防止 神经 对
过敏 、 镇静有疗效。据意大利媒体 近期报道 , 鼠尾草
提取液还有戒 酒 的功效 。多年来 , 鼠尾 草 因含抗 氧 化、 消炎和类似激素的物质引起 了人 们 的关 注 , 争相 开发利用 , 被制成 具有多种效能 的药 品及保健 食 品。 鼠尾草在食品 调味 中应用 也很广 , 于 肉类 、 用 鸡鸭 、 鱼及海鲜的调味 , 还用 于煲汤和乳制 品 、 罐头 、 香肠 、 糕点及饮料等 的调 味。鲜花 可做 凉拌 菜 , 餐盘里 做 的色拉 、 饮杯 里的 彩漂 , 、 色 味俱 佳 , 人赏 心悦 目。 使 夏 、 季摆 放一 盆灌木 鼠尾草在室 内对 逐蚊蝇 、 秋 驱虫 蚁有很好的效果。
・
3 ・ 8
到5 ~7片叶时带土移栽 。盆栽用 1 ~1 c 口径 的 2 6m 盆, 选用肥沃而疏松 的壤 土 , 盆栽 1 。花 坛或大 每 株
田栽 培 , 选择排水 良好 的地块 , 行距 5 ~7 c 株距 0 0m、 2 ~3 c 栽后 浇透水 , 5 5 m, 以后干 了再浇 , 不要浇 水太 勤, 多雨季节 要排 水 防涝。适 当施用 氮 、 、 多元 磷 钾
2 生 物 学 特 性
采 回后 晒 干、 粉碎 , 于密 闭的 容器 或 塑料 袋里 备 贮
用, 或将花与叶分别采摘 , 制干后贮 放备用 。以开花 期 间香 味最浓 , 茎 及花在 背 阴处 阴干 色 泽好 、 叶、 香
味浓。
7 利 用
喜温暖、 光照 , 土质 要 求不严 , 方 的酸 性 喜 对 南 土、 北方的碱性 土均可种 植 , 宜在排水 良好 的壤 土 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来的鼠尾草:林荫鼠尾草
——胜日寻芳(34)
2016年6月8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四区。
林荫鼠尾草,从国外引进的观赏植物,原产欧洲中部和西部。
鼠尾草种类很多,中国本土的鼠尾草叫华鼠尾草,也叫石见穿。
是中药。
注意一些冠名薰衣草的庄园,其实种的是鼠尾草,你不问他们不会告诉你,让你误以为鼠尾草就是薰衣草。
2016年6月17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四区。
2016年6月6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体育公园。
2015年7月28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体育公园。
2016年6月8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四区。
2016年5月2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四区。
2016年6月6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体育公园。
2016年6月6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体育公园。
2016年6月6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体育公园。
2014年8月29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体育公园。
2016年6月6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体育公园。
2016年5月4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四区。
2015年5月23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四区。
2016年6月6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体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