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古诗的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词】春日古诗的诗意和赏析

【古诗词】春日古诗的诗意和赏析

【古诗词】春日古诗的诗意和赏析
春日古诗的诗意:《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表面上看
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
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翻译: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
明主题。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景”逆承
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
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
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春日》解析

《春日》解析

《春日》解析《春日》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日》的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日》解析1:原文:春日偶成程颢〔宋代〕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

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赏析:自其一首即景诗,描发素天郊游的心情以及素天的景象,也其一首发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素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发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其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素游,它所要表达的其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发自己素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素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素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其艳美的鲜花,到处其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发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自种心情主要其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日偶作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翻译在西园听一曲艳阳之歌,京城扰扰车尘让人深负隐逸之志。

虽然想要放宽心怀但难以遂愿,而经世的愿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听到夜雨强劲而势猛,预示且判定着花残落尽,春夜寒冷夜晚更长,贪恋重衾觉得梦多。

想别后钓渚春色应该比以前更好,春风在水面吹起微波。

注释西园:泛指,未必与曹植兄弟及邺中诸子同游之“西园”。

艳阳歌:犹《阳春》曲。

一说泛指春之歌。

薜萝:薜荔和女萝,喻指隐士之服。

负薜萝,即怀有隐逸之志。

放怀:开怀,放宽心怀。

经世:治理国事。

判:判断,断定。

俗作“拚”。

衾:被子。

一作“裘”。

钓渚:当指作者鄠杜郊居旁的垂钓处。

创作背景此诗为作者于春日艳阳之候,有感于自己仕隐两失而抒写苦闷之作。

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

赏析诗人于三春时节,闻西园艳阳之歌,深感春光烂漫,当尽情享受,奈己则困居长安,目睹车尘扰扰,深有负于夙昔隐遁山林之志。

虽自欲放宽心怀,不计名利得失,然犹未能;而经世之志愿固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三四句一纵一收,一宕一抑,极有笔意、情致。

五六句写春夜闻猛雨,判定花已凋尽,春寒夜长,恋重衾而梦多,系写困居长安之苦闷无聊意绪。

尾联“钓渚”应首联“薜萝”,暗用东汉初期隐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于浙江省富春山七里濑事。

钓渚春好,风起微波,固不如归隐鄠郊旧墅(温庭筠故宅)也。

语淡荡而有致。

此诗纯用白描,转折如意,风格类似义山之《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见温诗不仅有秾艳一格。

有人认为“西园一曲艳阳歌”于此诗中未必是歌颂阳春时节之美好。

“艳阳”一词诚有歌颂明媚春天之意,然而细味此处之“艳阳”,似给人一种燥热烦愁之感。

于高照的艳阳之下,一般人大概都是一副眯眼皱眉的表情,其实也是一种苦态。

而与下句“扰扰车尘”连看,则正符合温庭筠此时烦躁又无奈的情绪。

再观末句,俨然一幅云淡水清、宁静致远的画卷,大概这才是温庭筠所向往的隐逸之境,而西园艳阳春景恐未必是。

朱熹《春日》古诗翻译赏析

朱熹《春日》古诗翻译赏析

朱熹《春日》古诗翻译赏析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②寻芳:「芳」花草。

春游踏青的意思。

③泗水:水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泗水县。

④等闲:随便,到处都可以。

⑤东风:春风。

翻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

赏析:《春日》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著作。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游春观感,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春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原⽂及翻译赏析《春⽇》原⽂及翻译赏析1 春⽇ ⼀春略⽆⼗⽇晴,处处浮云将⾬⾏。

野⽥春⽔碧于镜,⼈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湿,破梦午鸡啼⼀声。

古诗简介 《春⽇》是北宋诗⼈汪藻创作的⼀⾸七⾔律诗。

这⾸诗通过对春⽇出游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描绘了⼀幅优美的春⽇图,表达了作者对⾃然美景的喜爱。

翻译/译⽂ 整个春⽇⼤概都没有连续⼗天清明⽆⾬的⽇⼦,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漂浮⽽⾏。

野外⽥⾥的⼀潭绿油油的春⽔⽐镜⼦还要碧绿光亮,古渡⼝边⼈经过时⽔边的鸥鹭却⾃在不受惊吓。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顶烟⾬靡靡,打湿了⾏客的⾐裳,午后鸡鸣⼀声将⼈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注释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顶。

烟暝:烟⾬迷蒙。

创作背景 这⾸诗约作于崇宁(1102-1106年)年间,作者任职宣州之时,⼀个春⽇⾥,作者游览美景⽽作此诗。

赏析/鉴赏 汪藻此诗,把春⽇出游的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纷呈叠出。

⼊笔写难得的好天⽓,转出野⽥春⽔,然后⼜转出渡头⽔鸟嬉游,再转出⽵篱茅舍风光,夭桃含笑情态;⼜转出雾⽓迷蒙,沽⾐微湿,天⾊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

⽆数富于诗情的⽚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

这些景⾊诚然⼗分宜⼈,表⾯上诗中景物各⾃分⽴,似乎缺少勾连,很难形成⼀个整体。

事实上,诗⼈⽤的是⼀种近乎现代戏剧中的“情意结构”⼿法,即⼜靠情节连系,⽽以⼼中清意活动流贯全篇,似断实连,另是⼀种独特的章法。

⾸句开门见⼭,表⽰春⽇多⾬,次句具体描绘,补⾜上句之意。

春⽇多⾬,早拟出游⽽苦⽆佳⽇;好容易才盼得放晴,⾜遂夙愿,作者⼼情之欣喜可见。

多⾬之⽇终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笼置全诗,形成了⼀条线索。

野⽥春⽔映映,⼀碧如镜,固然赏⼼悦⽬;渡边鸥鸟忘机,与⼈相亲相近,⾃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

茅茨⼈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沾⾐欲湿;意境朦胧优美。

春日古诗赏析(详细版)

春日古诗赏析(详细版)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文解释】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翻译: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和理学家。

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

赏析:《春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百花竞艳、万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把春天写活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春日古诗原文翻译

春日古诗原文翻译

春日古诗原文翻译《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春日》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古诗《春日》的原文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的翻译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古诗《春日》的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古诗《春日》的写作背景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古诗《春日》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日古诗的原文及赏析
《春日》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所写。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春日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春日古诗的原文
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古诗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
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春日古诗译文注释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春日古诗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春日古诗写作背景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