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鸿雁传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它源自中国古代传信的故事,被后人用来比喻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和迅速性。
相传古代,有一次,一位将军在远征途中,收到了家乡的紧急书信,书信内容才几百字,但却道出了敌人的计划和兵力等情况。
于是,将军就把书信系在了一只鸿雁的脚上,让鸿雁飞回家乡传递消息。
鸿雁飞越数千里,终于将书信带到了将军的家乡,没有耽误时间。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传递信息的迅速和准确是多么的重要,就像古人将书信系在鸿雁的脚上,让它迅速传递给将军一样,现代社会也需要高效率的传输渠道,让信息迅速准确地传达到目的地。
而且,鸿雁传书的典故也告诉了我们,在关键时刻,可能出现壮烈牺牲,但也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是为了家园和亲人。
鸿雁传书的典故带给我们启示,鸿雁传书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比喻了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和迅速性。
在信息传递中,有时候信息的传递要比宝贵的生命更加重要。
传递信息的效率高低,往往决定了某个信息的命运和胜败的成败。
正因如此,我们更是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现在的科技时代,信息传递已经有了新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把信息传递得更加快速、更加准确。
比如说,在现在,通信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已经变得非常快捷和便捷。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的信息传递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注重信息传递技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除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
就像古代的将军收到的那封紧急书信一样,信息必须准确无误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要做到信息的准确传递,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错误的信息被传递出去,这将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和渠道,确保信息得以准确传递。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以确保信息能够最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对象。
有关信息的小故事

有关信息的小故事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下面是有关信息的小故事,欢迎参考!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大概50或者60就行了,不要太多,不要写五年级课本上的故事在上林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鸿雁传书 1.邮局的出现一般认为,邮局是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创立的。
居鲁士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
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
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邮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
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传递制度。
公元前31年,罗马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
站里备有喂足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已经消失,修道院遍布欧洲。
修道院之间的通信通过使用称为撀尥祭瓟的羊皮纸卷进行。
第一个修道院在纸卷上写上他们的传言,送达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们的传言,从而使纸卷越来越长。
例如,传送圣·维落尔修道院院长死讯的纸卷长达9.5米,宽0.25米。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导读:【风筝通信】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通信塔】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
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
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
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
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
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
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寓言、神话、历史事件等形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刻舟求剑":有一位人物在划船时,掉落了船中的剑。
他决定在船停靠的地方刻下标记,并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回剑。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漂流,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
2. "画蛇添足":传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结果却在蛇的身边加上了一双多余的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3.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移山。
一位老者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盲人摸象":有几个盲人摸象,一个摸到了象鼻子,觉得象是像蛇一样的;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象是像柱子一样的。
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感觉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
5. "百鸟朝凤":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民们观察到鸟类往往选择一棵高大的树上集体栖息,鸣叫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中的百鸟朝凤的场景被用来形容众人协力同心,壮丽的场面。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勾践因为被楚国侵略,落入囚牢。
然而他并没有平庸地被困,而是卧薪尝胆,忍受痛苦考虑复仇计划。
最终,他成功地赶走了楚国的入侵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以逆境为契机实现目标。
7. "寿比南山":南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山峰,象征着长寿。
人们常常以“寿比南山”来祝福长寿。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密信传递之术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人们需要使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传递消息。
其中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密信传递之术。
在历史上,许多智慧和勇敢的人们利用密信传递之术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曹操在三国时期利用密信传递之术来与同盟者交流。
曹操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之一。
在战争时期,他与其他诸侯国家彼此敌对。
然而,曹操需要与其他诸侯进行合作来对抗外敌。
为了传递重要的消息,曹操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密书”的技术。
密书是一种特殊的书信,使用特殊的笔法和码字方式来加密消息。
只有知道密书解密规则的人才能正确地读取和理解其内容。
这样,曹操就能够安全地与他的同盟者进行通信,而不必担心消息被敌人截获。
曹操派遣了一位忠诚的使者将密书送到同盟者手中。
这位使者背负着巨大的责任,因为他的任务是将这个重要的消息安全地送达对方。
为了保证消息的安全,这位使者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使者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山路,远离敌人的军营和哨所。
他也绕过村庄和人口稠密的地方,以避免被民众和敌人发现。
这条山路虽然崎岖难行,但是却是最安全的路径。
其次,为了防止遇到敌人的袭击,使者选择了夜间出发。
他知道敌人的巡逻队通常在夜晚休息,所以这是一个适合他行动的机会。
夜晚的黑暗也有助于他保持隐蔽,以免被敌人发现。
最后,为了保护密书的安全,使者将密书藏在自己身上的特殊位置。
这个位置只有使者自己和他的同盟者知道。
即使他被敌人抓住,他也不会轻易透露出密书的存在。
使者最终成功地将密书送到了目的地,并将重要的消息传达给了曹操的同盟者。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创造性的方法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信鸽传递之道除了使用密书传递信息之外,古代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基于信鸽的通信方式。
信鸽是一种聪明而忠诚的鸟类,被广泛用于传递重要的消息。
信鸽传递信息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发现了信鸽天生拥有的一种奇特本能。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可谓千奇百怪,每一段故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述三个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首先,我们来讲述一个寓教于乐的故事——《焚书坑儒》。
故事中,秦始皇想统一文字,但却遇到了来自儒家学派的强烈抵抗。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经典,甚至将反对派置于坑中活埋。
然而,伴随着焚书坑儒的举措,秦始皇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这一事件反而激发了更多人对儒家学说的兴趣,也促进了书信传递的发展。
儒家学者为了传承经典,纷纷将经书隐藏于民间,通过书信与同道之士进行秘密传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面临困境,我们也要坚守信念,借助书信传递的力量与他人交流,传播正能量。
接下来,我们来讲述一个勇于拓展视野的故事——《诗经三百篇》。
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将《诗经》分为三百篇,并通过书信传递给学生和弟子。
这样的做法给了他的学生更多了解古代文学、了解历史的机会。
他们通过与孔子的书信往来,不断讨论、交流,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
正是这些书信传递,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书信传递,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让我们的视野得到拓展,让我们的知识得以不断积累。
最后,我们来讲述一个跨越国界的故事——《敦煌文献》。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丰富的敦煌文献,通过这些古代书信的传递,我们得以了解古代中国与西域等地的交流情况,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状况。
这些书信上记录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无形中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信传递不仅仅是交流思想,更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这些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珍贵遗产。
在今天,虽然科技发展迅猛,书信传递的方式已经转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与智慧。
无论是在面对困境时的信念坚守,还是在追求知识与智慧时的勇气拓展,抑或是在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时的宽容与包容,书信传递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工具。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1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烽(f9ng)火戏诸侯(h6u)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后期,有一个昏庸(y5ng)无能的周幽王。
他为了讨宠(ch7ng)妃(f9i)褒(b1o)姒(s$)的欢心,竟听从了一个大臣荒唐的建议,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后来发现平安无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
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如临大敌,率兵奔来跑去,一阵忙乱,不由得一笑。
褒姒笑了,周幽王高兴万分,给出主意的大臣以重赏。
不料后来敌军果真进犯京城,虽然周幽王及时派人点燃了烽火,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j$)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结果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从此灭亡。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早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利用烽火传递信息了。
“我们胜利了!”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平原打败了波斯侵略(lv=)军。
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米,将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从而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
菲迪皮茨跑到雅典就累死了。
他拼命跑了40多千米,只为了一个目的:传送“我们胜利了”的信息。
装在瓶子里的信你知道吗?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瓶子也扮演过“信使”的角色。
1492年,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的一个小岛,在岛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他于1493年起程返回欧洲。
返航前,他担心自己乘坐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就给西班牙女皇写了一封信,连同他绘制的一张美洲地图一起密封在一个瓶子里,投入大西洋,期望这个瓶子能漂流到西班牙。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人发现。
这封信的传递时间之长,也可算是一个世界之最了。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那我给你讲个古代飞鸽传书的故事吧。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个叫小李子的书生,这小李子呢,在京城读书,他的老家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子里,家里有个老母亲,还有个青梅竹马的小女友。
小李子在京城那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啊,可心里也老惦记着家里人。
有一天呢,他就收到了家里来的信,这信就是靠飞鸽传书送来的。
这鸽子可神了,就像个小小的邮递员。
原来啊,小李子的母亲身体有点不舒服,小女友就着急了,赶忙写了封信绑在鸽子腿上。
这鸽子扑棱扑棱翅膀就朝着京城飞呀。
路上还经过了一片树林,差点被一个调皮的小孩拿弹弓给打下来,还好鸽子机灵,一个急转弯就躲过去了。
等鸽子飞到小李子的住处,小李子一看信,那是心急如焚啊,立马就想回家。
这飞鸽传书就这么把消息给带到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呢。
西周的时候,有个周幽王,这人吧,有点不靠谱。
他有个超级漂亮的妃子叫褒姒,褒姒啥都好,就是不爱笑。
周幽王就想啊,怎么才能让美人笑呢?
他手下有个大臣出了个馊主意,说点燃烽火台,这烽火台可是古代传递军情的重要信号啊。
周围的诸侯们看到烽火台冒烟了,以为有敌人来攻打了,就赶紧带着兵马来救驾。
结果诸侯们气喘吁吁地赶到的时候,啥事儿都没有,褒姒看到诸侯们那狼狈的样子,忍不住就笑了。
周幽王一看褒姒笑了,高兴得不得了,还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呢。
可后来真的有敌人来攻打了,周幽王再点燃烽火台,诸侯们以为他又在开玩笑呢,就没人来救他了。
最后啊,西周就这么灭亡了。
你看,这传递信息要是乱搞,可就出大事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篇1:【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
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
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
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
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
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
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篇2:【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
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
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
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篇3:【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
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
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
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
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
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篇4:【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
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
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
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
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
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
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5:【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
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
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
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
开来。
篇6:【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
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
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
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
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
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
法
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
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
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
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
用石头砌成,高50米。
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
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
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
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
到
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篇7:【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
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
种角度。
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
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
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
这样依次传
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
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
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篇8:【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
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
种重要方式。
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
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
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
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
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篇9:【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
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
后来海军上
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
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
距离作战。
"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
舫海信号旗共有
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
旗的形状各异:有燕
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
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