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科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五章第三节,主要涉及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密度的测量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力;3. 密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和密度计法;4. 实际应用:密度的估算和物质的鉴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对密度影响因素的探究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密度的影响因素;2.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比重瓶、密度计、实验器材;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密度现象,如水的浮力、物体的沉浮等,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密度实验,观察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密度变化,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4. 测量方法讲解:讲解比重瓶法和密度计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5.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的估算和物质的鉴别方法;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3. 密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密度计法;4. 实际应用:密度估算、物质鉴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个已知体积和质量的物体的密度,并解释结果;2. 答案:根据公式ρ=m/V,计算得出物体的密度为xxx kg/m³,说明该物体在所给条件下的密度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探究、讲解测量方法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教学效果良好;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勘探、材料科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

第三节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在探究中体会测量密度的方法,同时密度的知识也是后面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本章的一个主干知识,同时也在物理的学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并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总结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具体数量关系,体会比值法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分析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比值定义法,理解密度的概念教学难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2、密度单位的换算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质量、体积的概念,同时也学习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这个可以作为本节课学习的起点,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有关密度的前概念,只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将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学习积极性高,动手操作欲望强,但对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弱,所以,为学生设置有效、直观的探究情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水,托盘天平(配套砝码盒)、巧克力、大泡沫、砖块、小铁块ppt excel表格五、教学过程全班按测量材料的不同分为4大组,分别测量铜块、铁块、铝块、水。
其中4人为一小组。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展示图片:相同体积的铜铁铝木,引导学生从外观上进行鉴别。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人们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和鉴别不同的物质。
【师生互动】找出相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中的木块;找出相同质量的铁块和橡皮泥中的橡皮泥。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探究物质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密度的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冰块浮在水面上、潜水员潜入深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密度。
二、探究密度(15分钟)2. 讲解密度公式:ρ= m/V,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验中测量到的液体密度,并与实际数据对比。
三、应用密度(10分钟)1.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密度现象,如填海造陆、飞机漂浮等,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船只能载重更多的方案。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调查身边的物体密度,如家用电器、食品等,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教案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2)如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3)密度的意义、定义、计算公式、是什么?密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4)如果铜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同,又如何鉴别?(5)在不注明哪一杯是纯水,哪一杯是盐水的情况下,如果不允许品尝味道,如何鉴别纯水和盐水?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看课本查资料等。
交流讨论回答学生自主设计鉴别的方案。
交流回答思考发表见解合作探究展示提高1.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展示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方案有什么修改的意见?点评学生的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最佳方案(其中包括要测量的物理量、器材、实验步骤、以及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各实验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提问:大家的实验非常认真,你能从你们的实验数据中找出什么规律吗?2.揭示规律,给出概念归纳点拨:非常好,因此我们可以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来鉴别物质,我们也把这个展示各自的设计方案,包括仪器的选择,实验的方法等其他学生对上面的方案提出改进意见根据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各实验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总结回答: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相互交流并在老师20min达标测评题一、单选题1.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种物质的密度是这种物质单位质量的体积。
B、将一杯水分成两杯,则每个杯中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1/2。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征。
D、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密度ρ与m成正比,密度与V成反比。
2.小红有一只能装下1kg水的瓶子,她的这只瓶子还能装下1kg的()A、白酒B、盐水C、食用油D、煤油二、填空题3.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其物理意义是。
4.物理学里,把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其定义式为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三、实验探究题5.某同学为测“蒙牛”牌牛奶的密度,现有天平、玻璃杯、量筒等器材和一盒牛奶,设计方案如下:A、用天平称出玻璃杯质量m1B、将适量牛奶倒入杯中,测出总质量m2C、将玻璃杯中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得体积VD、根据数据算出密度ρ=(m2-m1)/V(1)你认为这个方案有哪些不足之处?(2)请你提出改进这个方案的办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
2. 知识点讲解: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2019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2019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19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4. 测量物质的密度: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掌握密度的特性,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密度的特性。
2. 教学重点: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水、不同物质的样品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为什么冰块在水中会漂浮?为什么铁比木头重?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
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公式讲解:教师讲解密度公式ρ= m/V,引导学生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4. 密度特性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5.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6.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密度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3. 密度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课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密度这一概念时,往往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密度的本质和实际应用缺乏深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本节优秀教学案例,以期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使他们明白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探索和验证;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这一概念。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美妙和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合作完成实验和任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交流和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学生在实验中要学会处理数据,准确计算密度值,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学生应理解密度在物质鉴别、质量判定等方面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能够记住水的密度约为1g/cm³,并了解其它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如何准确测量物质密度,包括使用天平、量筒等基本实验器材。
3.掌握密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密度在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为什么冰能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变化,学会记录、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归纳、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分组中进行合作,相互协助完成实验任务。
-学生在实验报告、课堂讨论中,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然而,对于密度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在学习密度之前,可能对物质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三、德育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密度公式.教学难点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密度公式的理解.教学方法1.观察法: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上注意密度.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描述物质性质的方法.教具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投影仪及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同学们已学会了使用天平,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你面前的天平分别测几个物体的质量.[想想做做][师]同学们可先观察面前的铁块、木块和铝块,看看有什么发现.[生]看上去铁块、铝块、木块的大小一样,它们的体积应该相等.[师]能不能具体测量一下,看看体积到底是多少呢?[生]这三种物体都是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它们的长、宽和高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了.[师]请同学们利用刻度尺测量,并进行计算.(学生测量,老师巡视并适当指导)[师]通过测量和计算,同学们的猜测准确吗?[生]通过测量数值后的计算,结果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因此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并且通过测量,我们学会了一种测量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师]同学们接着用天平测量这三种物质的质量,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结束后交流结果)[生]通过测量发现,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木块质量不相同.[生]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一样的.[师]关于这样的称量结果,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疑问吗?[生]体积相同、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如果是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会怎样呢?[生]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呢?二、新课教学1.密度的概念[演示实验][师]老师这儿有一部分酒精和水,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烧杯,我们可以用来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的体积.哪位同学可以给老师提一个建议?怎样做?[生]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已调平衡的天平的两端,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水和酒精.当天平再次平衡后,两杯中酒精和水的质量相同.然后再比较酒精和水的体积的大小.[生]也可以将天平调平衡后,在天平盘上先放上确定的砝码质量,将完全相同的两只烧杯依次放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上,分别加酒精和水,当装酒精的烧杯和装水的烧杯都能使天平平衡时,两杯中酒精和水的质量也相等,这时也可以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和水的体积.[师]同学们的办法很好,有人愿意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吗?(两名同学上台演示,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分析交流)[师]通过观察演示,同学们有什么收获?[生]实验结果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同的.[生]通过这样的实验,我还学会了一种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先测出烧杯的质量m0,再测出装入液体后的总质量m,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m-m0.[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了解了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类物体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物体的体积也不相同,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学生选择、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进行交流)第一组:我们组选择了几个大小不同的规则木块.(1)首先将选择好的木块由小到大编上序号.(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每个木块的长、宽和高,并计算木块的体积.将体积值填入教材表格中对应的位置.(3)用天平分别测出几个木块的质量,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4)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则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作出来的图象是一条直线.(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能发现木块体积增大时,质量也增大.从图象上分析比较,同一种木块的质量和体积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不同体积的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不变的值.[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线性关系,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猜想基本一致.第二组:我们组分别选择了两种材料做实验,用大小不同的规则的木块和大小不同的不规则的铝块分别实验.(一)测木块的体积和质量的方法与第一组完全相同.(二)测不规则铝块的体积时我们用了量筒和水.(1)将水放入量简中,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0.(2)将被测铝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简中水面指示的体积V′,则被测铝块的体积就是V=V′-V0.编号木块铝块m (g)V(cm3)m(g)V(m3)123(4)用天平测出铝块的质量,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上.(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书上的方格纸上指出木块和铝块对应的点,并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的图象是两条直线(如图).分析: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向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的关系.[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可以继续交流.第三组:我们组选择了一组蜡和一组规则的木块,将蜡削成和木块体积相同的几块.测它们的质量,得到的结论和前面两组同学的相同.第四组:我们组选择了木块和水实验,测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与第一组相同.利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了水的体积和质量,得到的结论和前面几组都相同.[想想做做][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生]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时,其比值不同.[生]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师]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密度(density)表示这种特性.(板书)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密度的公式、单位[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质量[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密度=体积[投影]密度的公式:ρ=m/V符号的意义及单位: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1 g/cm3=1×103kg/m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3)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 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投影]练习1:根据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B.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C.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反比D.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成反比练习2:一块铁的质量是1.97 t,体积是0.25 m3,这块铁的密度是多少?学生讨论练习后教师评析:练习1: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物质的密度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某种物质来说,这一比值是一定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A、D是错误的.而同种物体在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的条件下,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B 正确,C错误.练习2:(在学生板演的基础上讲评)已知:m=1.97t=1.97×103kg V=0.25m3求:ρ解:ρ=m/V=1.97×103kg/0.25m3=7.9×103kg/m3=7.9 g/cm3答:这块铁的密度是7.9×103kg/m3.[师]大家说这块铁是不是纯净的铁,含不含其他的杂质?[生]这可以去查密度表,看看铁的密度足多少.如果我们的计算结果和密度表中铁的密度相同,则这块铁不含杂质.[师]现在请同学们查密度表,看看结果如何.[生]从表中杏出铁的密度是7.9×103kg/m3,说明这块铁不含杂质.[师]请同学们从表中查山水和空气的密度值.[生]水的密度是1.0×103kg/m3,空气的密度是1.29 kg/m3.[师]老师这儿有一桶纯净水,它的密度应该是多少?[生]应是1×103kg/m3.[师]现在我倒出一小杯,小杯中的水的密度是多少?[生]还是1×103kg/m3,因为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师]很好.谁还能说说密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生]密度就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如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它的意义就是1 m3的铝的质量足2.7×103kg(或说1 cm3铝的质量是2.7 g).[师]同学们在查密度表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生]密度相同的不一定足同种物质,如煤油和酒精、冰和蜡.[生]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的时候,密度也可能不一样,如水和冰.[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总结得也很好.下面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三、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密度的问题,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实验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并且了解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个常数.密度表示单位体积下某种物质的质量,而密度公式中密度是由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的质量多少或它的体积大小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