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第一讲共64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 潮第四讲
武汉大学 赵士发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魅力 1.千年马克思 1.千年马克思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和 千年伟人 1999年秋 英国广播公司(BBC) 年秋, (BBC)通过国 1999年秋,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国 际互联网评选过去1000 1000年中最伟大的 际互联网评选过去1000年中最伟大的 思想家,马克思当选; 思想家,马克思当选; 路透社通过对政界、商界、 路透社通过对政界、商界、艺术和学 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 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 再度当选。 再度当选。
3、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
(1)马克思是人文主义的继承者 (2)出发点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3)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人 的发展三阶段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基本内容(掌握) 1、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基本内容(掌握) 何为异化? 1)何为异化? 异化与物化、对象化:物化就是对象化, 异化与物化、对象化:物化就是对象化,对劳 动而言,对象化是永恒的; 动而言,对象化是永恒的;对象化在一定的条 件下转化为异化,异化是历史的。 件下转化为异化,异化是历史的。 异化是指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及其结果在一定的 历史条件下成为主体的对立面, 历史条件下成为主体的对立面,反过来压制和 反对主体的过程。 反对主体的过程。
第四,面对异化现象, 第四,面对异化现象,我们不是无能为 力的,可以创造条件缩短异化的过程, 力的,可以创造条件缩短异化的过程, 从各种异化状态中走出来。 从各种异化状态中走出来。
本讲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人学的空场” 、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人学的空场” 为什么? 吗?为什么? 2、什么是异化劳动?如何区分异化与对 、什么是异化劳动? 象化和外化? 象化和外化? 3、联系实际谈谈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 、 意义? 意义? 4、列举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 、列举马克思在《 年经济 学手稿》中提出的人的发展三种形态。 学手稿》中提出的人的发展三种形态。

当代社会思潮评析(1)

当代社会思潮评析(1)

大纲
(一)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 秦维红主讲 第1-3周 (二)社会科学与社会进步;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 易杰雄主讲 第4、5周 (三)当代西方科技思潮 李毅红主讲 第6、7周 (四)哲学思潮 黄小寒主讲 第8-10周 (五)俄国社会主义研究 王成英主讲 第11周 (六)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祖嘉合主讲 第12 、13周 (七)西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思潮 秦维红主讲 第14、15周
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
社会思潮与青年的关系
二者关系
青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先反映者,其中青年 知识分子又是社会思潮的主力。 社会思潮往往能刺激、诱发青年的群动行为。 反之,青年接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后产生的反应, 又会扩大该思潮的影响范围和强化它的影响作 用,二者之间有着循环刺激的关系。 的确,社会思潮总是以大学生群体的崇尚作为 其存在的基础,并通过大学生将其影响播向整 个社会。
传播路径
信息传播过程: 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接收 (受)者→→次级接收(受)者 信息反馈过程: 次级接收(受)者→→接收(受)者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者
从“接收”与“接受”的关系 角度思考现在广告、各种宣传 漫天撒网的原因和意义
社会思潮传播的三级层面
第一级是专业的学术界 第二级是一般的知识界 第三级是普通的群众
引导教育青年分析认识各种思潮
首先,要求教育者善于把握那些具有较 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和及时的教育 引导。 其次,把好高校的关,注重管理以控制 不良思潮的传播。 最后,要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 服地接受教育。
具体教育途径
事实穿透 理念揭示 情感震荡 行为砥砺
社会思潮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
潜伏启蒙阶段 全盛高潮阶段 蜕分衰落阶段
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和路径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一讲 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一讲 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 次提出。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 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 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 体带来缓 冲的社会安全网。” 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终目的是使经济发 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受益,包括社会和经济的协 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 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 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 和个人能力建设;在 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 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社会更加多元化。许多国家的社会阶层都在呼吁和要求日益强烈,并且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和 承认。文化和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更加频繁,在 融合的同时,也相互碰撞,甚至引发冲突。全球范围 内,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 参与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加。 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相互竞争更 加激烈全面。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竞争的重心从军事 安全转向了经济领域,乃至更广泛的领域。围绕市场、 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政 府不仅重视由资源物质组成的硬实力,也更加重视由 制度文化所形成的软实力。
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问题不断涌现,一些全球性问题更加 突出。要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应对,必须发展和加强国家间, 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改革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 建立新的国际机制,同时,也要处理好国家主权与国际行 动之间的关系。 (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简称NTS) 又称 “新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 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 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非传统安全问题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跨国性、二是不确 定性、三是转化性、四是动态性。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2016年5月第3期总第105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 H EJ O U R N A LO FH A R B I NC O MM I T T E ES C H O O LO FT H EC C PM a y.2016N o .3S e r i a l .105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暍影响及对其价值引导李一鸣1,2(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571100;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出总体趋势多样化、具体形态多变化、理论话语系统化和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等特点,并具有增进思想交流与争鸣、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助推意识形态多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多种社会思潮并存,长期以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必要的批判分析,牢牢把握理论话语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 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3-0015-04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李一鸣(1981-),男,湖南会同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6年,由宋强、张藏藏等几名年轻作者合撰的《中国可以说不》一时洛阳纸贵,据说累计发行300余万册;2007年以来在重庆风生水起又于2012年戛然而止的“唱红打黑”运动;2011年易中天、袁伟时与秋风(姚中秋)就儒家和宪政问题的争论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诸如此类的事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们或在当时短期内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或者是至今仍然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而探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正是或风起云涌、或暗流潜行的社会思想潮流,兴起和推动这些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换句话说,这些不时涌现出来的事件,只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所浮现出来的一角,它们所根植的是现当代以来中国社会多样化的思潮。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社会学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兼论我国社会思潮的特质摘要:社会思潮反映着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与要求,具有现实性、流动性、能动性和综合性等一般特征。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质,即多样化基础上的时空压缩。

因此,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更加密切而复杂。

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必须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整合。

基本的引领机制包括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灵活的传播控制机制、全面的分析预测机制、多样的渗透转化机制和有效的疏通引导机制。

关键词:社会思潮;独有特质;意识形态;引领机制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它不仅包含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影响着所处时代的思想倾向和精神气质。

可以说,社会思潮是时代的必然存在物,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或积极的、或反动的)必定争相涌现,呈现出一种万千澎湃的气势。

因此,社会思潮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同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意识形态建设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

一、思潮的定义与一般特点顾名思义,思潮是“思”与“潮”的结合。

“思”表明其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基石,但没有学术思想体系那样严格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潮”表明它能够被广泛传播、拥有较为宽广的社会影响力,并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趋向。

但是,与心理倾向的某种汇集不同,能成为思潮者,总是源于人们心理上的强烈震动,而这种心理上的震撼与共鸣如若没有一定的理性诱导、激发和渗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盲目低级的情绪宣泄,终究会陷于浅薄和浮泛。

总的来说,定义社会思潮应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社会思潮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一种历史现象。

社会思潮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存在并发生影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演化,同时也受文化环境和一定时代人们思想觉悟和思想水平的制约。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种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劳动阶级为革命对象、以社会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思想体系。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兴起、苏联的建立以及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的思潮。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和一个后进的工业国家,也在20世纪初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概括成三个阶段:初步的接受和转化,毛泽东思想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最初,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通过翻译和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进而开始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社会实践中。

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核心思想,并试图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抗日战争后,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代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渐从毛泽东思想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赋予其新的含义和价值。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推动了全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

然而,在当代中国,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社会变革,传统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主流阶级,知识工作者和新中产阶级成为了新的社会主体。

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去了解和回应新的社会变革和阶级分化,成为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其次,在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深入发展中,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全球化导致了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两种选择,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关系 横向关系 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借鉴与批判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纵向关系 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反思与继承发展关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直 接渊源:马克思主义(略讲)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发表于1846年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在人类认识史 和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 原理; 马克思在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和 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则分析了剩余 价值是“从何产生”和“如何产生”的, 又是如何被资本家占有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及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 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 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借鉴和融汇人类文明的一 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文化交融的最高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它既 包含理论要素也包含实践要素。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讲:王成英 danyinhao@
参考资料:
《社会主义思想史》高放等主编 《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孙代尧等著 2004年5月安 徽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五百年》于幼军 黎元江著 2011年4月广东省 出版集团 《苏联社会主义兴亡史论》姜长斌等主编 2004年4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民主性、群众性和创造 性。 开放性、多元性、革命性、超越性。

现当代西方思潮(概述)-PPT

现当代西方思潮(概述)-PPT
哲学形态的相对主义哲学代表有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 (逻辑经 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罗蒂(新实用主义)、 利奥塔(后现代主义)
7
2、社会思潮的发展阶段
社会思潮从产生到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启蒙阶段、兴起阶段、全盛阶段、衰 落阶段。
启蒙阶段:各种思想观点初学术理论相互竞争比较,逐步地位人们接受其中能 够反映阶层心声的观点和主张。思潮的理论体系在群体和社会成员中初步传播开采, 并为其成员所知觉、所认知。
兴起阶段:新的社会思潮的具体信息和情报逐步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更多的人 所察觉、接触、了解和确认。人们对其态度由观望走向评价,并参照一定标准与价值 观对其进行选择和追随,其认可和认同程度不断提高。
(4)否定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宣传意志自由、选择自由,自己做自己的 上帝(尼采)
18
(二)相对主义倾向
20世纪以后,占主导地位的绝对主义(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表现 为绝对主义)开始让位给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思潮目前正深层次地影响 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各个流派,逐渐地改变着并创造着西方人的一代新观 念。
绝对主义的科学传统主要以牛顿为代表,相对主义最先冲击的是 科学上的绝对主义,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 量子力学;绝对主义的哲学根源以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为代表。
13
(1)唯意志主义:以“重估一切价值,打倒偶像”为出发点,以高扬意志,贬抑理性为内容。(叔本华、 尼采为代表人物) (2)存在主义:以“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为主要内容。(海德格尔、萨特) (3)科学哲学流派:以科学本身作为哲学的反思对象,以“证伪理论”、“范式理论”、“科学研究纲 领”为主要内容。(波普、库恩、拉卡托斯) (4)精神分析学说:以具体个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以“利比多”、“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自我、 本我、超我)为主要内容。(弗洛伊德) (5)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早年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力图用黑格尔改造马克思。 (6)西方人权理论:以人权思想在西方的历史演变和当代的最新发展为研究对象。 (7)凯恩斯主义:以强调政府调节经济,超前消费和膨胀性金融政策为内容。 (8)新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经济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经济。 (9)未来主义: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背景,探讨全球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阶段,预测人类未来为内容。 (10)新功利主义: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利益,如何追求幸福和快乐。 (11)后现代主义:以崇尚多元,相对主义,不确定性为方法,强调否定、摧毁、解构一切。 (12)文艺心理学说:以心理分析方式从事文艺创作,文艺批判和研究的思潮。 (13)市场社会主义: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 想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