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文化资源
淮安文化特色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淮安文化特色

淮安文化特色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位于江苏省东部,是淮河plan下游城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古城,也是一座拥有灿烂多彩的宝贵历史文化的城市。
淮安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就有“淮南第一城、无敌西楚都护,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铸就了民族传统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里的人们体现出的淳朴、诚信、能干的优良品质,为当地的精神活力和文化气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血统。
淮安市位于江南地域,与江苏苏州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人们感受到淮安的风土人情,可谓温馨舒适,自然惬意。
同时,这种气候适宜种植,使淮安城区为农业和林业活动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淮安,不仅丰富的文化底蕴,艺术节日也时刻迎接着游人,各项民俗活动给淮安的文化独具个性的印记,多元的宗教体系也是当地人文气息的重要表现,使淮安古城中融汇着丰富文化,把古朴清新的淮安文化带到生活之中。
淮安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流传着丰富文化,有着优势气候位置,在弥久历史的铸就下形成了一种正确文明文化观念,对外展示着一种充满人情味和礼貌举止,也希望通过淮安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淮安,去领略淮安之美。
歌颂淮安的诗句

歌颂淮安的诗句前言淮安,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淮安素来以其独特的风景和卓越的文化成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本文将通过赞美淮安的诗句,探讨淮安的独特之处以及人文风貌,带您领略这座美丽的城市。
淮安的山川1. 淮河之滨淮河是淮安的母亲河,她守护着这座城市几千年的历史。
淮河之滨,是淮安独有的风景线,这里的美景会让你流连忘返。
2. 靖江之湖靖江湖,是淮安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诗如画的靖江湖,美丽而宁静,它的存在给淮安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淮安的历史1. 淮安文化的瑰宝淮安素有“文化之乡”之称,这里培育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淮安的历史足迹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丰富的历史遗迹淮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留下了许多丰富的历史遗迹。
比如大别山古楼群、草堰遗址等等,这些历史遗迹见证着淮安的变迁与发展。
3. 诗人笔下的淮安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淮安,是一幅独特的文化图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杨维桢、季羡林等人都曾在淮安留下过诗篇,他们用他们的文字赞美了淮安的美景和人文风情。
淮安的人文风情1. 淳朴的民风淮安人民淳朴善良,他们热情好客,待人友善。
这里的人们讲究家庭和谐,崇尚互助精神,这种人文风情也是淮安的一大特色。
2. 传统的艺术形式淮安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也孕育了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
比如淮剧,深受人们喜爱,它以其优美的歌唱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 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淮安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每年的淮安市花灯节。
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点亮各种形状的花灯,在欢声笑语中庆祝节日的到来。
淮安的美食1. 香味四溢的淮扬菜淮扬菜作为江苏菜系之一,享有盛誉。
它的独特口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使之成为淮安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2. 老字号的回味无穷淮安还有许多老字号的小吃,这些年代久远的小吃传承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的味蕾。
3. 温热的胜利粥胜利粥是淮安的一道特色美食,淮安人民将胜利粥作为自己的象征,代表着胜利与团结之意。
淮安无形文化遗产

淮安无形文化遗产
淮安的无形文化遗产类型多样,独具特色。
淮安与扬州同为淮扬菜的起源地。
淮菜代表菜品有软兜长鱼、白炮虾仁、开洋蒲菜、盱眙龙虾、高沟捆蹄、涟水鸡糕、淮安茶馓、文楼汤包、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等。
淮安也是淮剧和淮海戏的起源地之一。
其中江苏省淮海剧团即设在淮安。
另外淮安的京剧也有一定的规模,历史上出过周信芳、王瑶卿等京剧大师,现代京剧大师、“红娘”宋长荣也常驻淮安。
以上戏剧形式均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淮安的一些民间歌舞也被列入该名录中,如十番锣鼓、工鼓锣、南闸民歌、洪泽湖渔鼓、莲湘舞蹈等。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

目录民间文化1、韩信的传说2、娃娃井传说3、大禹锁镇巫支祁的传说4、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5、白马湖来历的传说6、老子山的传说7、水漫泗州城的传说8、淮扬菜传说民间音乐1、金湖秧歌2、十番锣鼓3、南闸民歌民间美术1、传统结艺2、车桥剪纸民间舞蹈1、洪泽湖渔鼓2、泾口高跷3、马灯舞4、跳判戏曲1、淮海戏2、淮剧3、香火戏4、京剧(荀派艺术)曲艺1、工鼓锣2、淮海琴书民间手工技艺1、码头羊肉的烹饪技艺2、文楼汤包烹饪技艺3、淮安茶馓制作技艺4、高沟酒(今世缘酒)酿造技艺5、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6、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7、黄集羊肉烹饪技艺8、蒋坝酸汤鱼园烹饪技艺9、平桥豆腐烹饪技艺10、淮扬菜烹饪技艺11、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人生礼仪1、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民间信仰1、安淮寺庙会民间知识1、吴鞠通与山阳医派淮海戏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淮海戏属拉魂腔系统,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和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淮海戏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
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丰富了表演。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先后组织了“艺术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
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淮海戏既演全剧,也演折子戏。
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催租》、《骂鸡》等三十二整本、六十四单出。
古城淮安全力盘活文化资源与文化对接产业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找病句

古城淮安全力盘活文化资源与文化对接产业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找病
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古城淮安的文化资源
2.文化对接产业的尝试
3.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措施
正文
古城淮安,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正全力盘活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产业的对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淮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资源是淮安的独特财富,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基础。
然而,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一直是淮安探索的问题。
为此,淮安积极尝试将文化资源与产业对接,通过产业的力量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淮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绣品”为基础,发展起了绣品产业,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生产出既具有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绣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此外,淮安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等,吸引游客参观,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淮安的文化旅游形象。
第1页共1页。
淮安文化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分析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孙超 201100080120一、淮安的文化资源盘点1、淮安简介淮安市,下辖四区四县,地处江苏省中北部,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畔,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是苏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淮安曾用名淮阴、楚州、山阳、清江浦、清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传说大禹治水于此,故其名取意“淮水安澜”。
淮安在夏商时期已有开发,春秋时期建成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为京杭运河有史记载最早开挖的河段。
秦朝正式置淮阴县。
隋唐时期淮安凭借其运河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大都市——楚州。
南宋时期宋金隔淮河对峙,淮安衰落。
元代之后,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要道,淮安再度复兴。
明清时期,漕运总督驻节淮安,河道总督也长时间驻节淮安,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近代伴随交通方式的变更,运河交通衰落,淮安沦落为苏北小城。
直到进入21世纪后,淮安再度快速发展,苏北中心城市初见规模。
2、淮安的历史文化资源a.历史遗迹淮安的历史遗迹主要有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名人活动遗址、水利遗址四类。
古人类遗迹以青莲岗文化遗址为代表。
“青莲岗文化是我国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
”1青莲岗文化距今约六千余年,因最早发现于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青莲岗而得名。
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遗物,对于研究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古城遗址以东阳城遗址和泗州城遗址为代表。
东阳城兴起于秦汉,南北朝时期因战乱荒废。
古城遗址保存完好,发现大量秦汉遗物,城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因其水路交通枢纽地位而繁荣一时,同时它也是佛教圣地之一。
到清康熙年间黄河南下夺淮,泗州城被淹没,埋没于洪泽湖底。
其遗址完整地保存了三百多年前古城的原貌,因而有“东方庞贝”之称,遗物众多,十分具有开发价值。
名人活动遗址以淮阴侯韩信和开国总理周恩来两位名人的活动遗址为代表。
关于韩信的遗址有韩侯祠、韩侯钓台、漂母祠、漂母墓、韩信城遗址等。
关于周恩来的遗址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等。
另外还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老残1《中国世界古文化》,刘丰编著,时事出版社,2007年,第37页游记》作者刘鹗的故居,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祠,明代水利官员陈瑄、潘季驯的祠,清代水利官员吴棠的祠,鸦片战争抗英将领关天培的祠和墓,京剧大师周信芳、王瑶卿故居,教育家李更生故居,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祖陵等。
水利遗址以清江大闸、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镇水铁牛、双金闸、淮安钞关遗址为代表。
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之称,兴衰皆因运河,与运河有关的遗址很多。
清江大闸和清口枢纽始建于明代,用以调控运河水流,便于漕运船只穿行。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直到清代建成了现存的规模。
大堤抵御洪水,保护了淮安城的安全,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艺。
洪泽湖大堤旁原有“九牛二虎一鸡”的铜塑,现存五只牛塑,并称为“镇水铁牛”,做工精细,也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
双金闸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用于控制南下夺淮的黄河水流。
民国年间双金闸坍圮,由英国工程师重建,保留至今。
淮安钞关设置于明清两代,是中国八大钞关之一,也是最大的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
目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35座城市联合将大运河沿线遗产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上的几处水利遗址均被列入了首批提交的遗产点中。
b.历史建筑淮安的历史建筑主要有府衙建筑、楼阁建筑、古城镇、古代园林四类。
府衙建筑主要以淮安府署、总督漕运公署为代表。
淮安府署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地方府衙,关汉卿的《窦娥冤》即以淮安府署为背景。
总督漕运公署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的府衙。
漕运总督总管运河漕运,史可法、林则徐等均担任过漕运总督。
楼阁建筑主要以镇淮楼和清江浦楼为代表。
镇淮楼始建于南宋,是一座位于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的城楼。
镇淮楼上陈列了诸多历史遗物,有古代兵器、木乃伊等,还有淮安区名人展。
清江浦楼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城楼,是当时的漕运都市清江浦繁荣的见证,是清江浦的标志,也是被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
古城镇主要以河下古镇和码头古镇为代表。
河下古镇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出过赵嘏、梁红玉、吴承恩等名人,进士辈出,三鼎甲齐全。
河下古镇也是淮扬菜发源地之一,淮安茶馓、文楼汤包、长鱼宴皆出于此。
河下古镇保存完好,七成以上为清代以前的建筑,九成路面为石板路,很有开发价值。
码头古镇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有淮阴故城遗址、秦甘罗城遗址,出过韩信、枚乘、枚皋等名人,也有淮扬名菜码头牛羊肉。
古代园林主要以清晏园为代表。
清晏园是清代河道总督府的后花园,是苏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园林,较好的展现了官宦园林的特色。
园内有清代碑刻、特色假山、曲廊水榭等,也展出一些与河道总督相关的陈列品。
c.无形文化遗产淮安的无形文化遗产类型多样,独具特色。
淮安与扬州同为淮扬菜的起源地。
淮菜代表菜品有软兜长鱼、白炮虾仁、开洋蒲菜、盱眙龙虾、高沟捆蹄、涟水鸡糕、淮安茶馓、文楼汤包、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等。
淮安也是淮剧和淮海戏的起源地之一。
其中江苏省淮海剧团即设在淮安。
另外淮安的京剧也有一定的规模,历史上出过周信芳、王瑶卿等京剧大师,现代京剧大师、“红娘”宋长荣也常驻淮安。
以上戏剧形式均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淮安的一些民间歌舞也被列入该名录中,如十番锣鼓、工鼓锣、南闸民歌、洪泽湖渔鼓、莲湘舞蹈等。
3、淮安的民俗文化资源a、民间传说淮安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传说故事。
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韩信传说、巫支祁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等。
由于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家乡,因而《西游记》也成为了淮安引以为豪的民间文化之一。
b、民间技艺淮安有一些民间的技艺,例如洪泽湖渔具制作技艺、阙氏膏药制作技艺等,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淮安市博里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博里农民画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是中国现代农民画的杰出代表。
c、民间礼俗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淮安人也过农历二月二的“龙头节”,小孩要剪头发,媳妇要回娘家。
淮安历史上也长时间有庙会的习俗,例如唐朝以来的都天庙会、东岳庙会,遗憾的是近代发生了中断。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恢复庙会的习俗。
4、淮安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近代的革命战争中,淮安凭借其苏北中心的地理位置,留下了诸多的红色文化纪念地。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一个连队的八十二名壮士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故事。
目前建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在全国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的关键阶段,新四军军部移驻淮安盱眙黄花塘,目前建有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在淮安成立了苏皖边区政府。
其作为苏皖边区政府驻节办公之所,它记录了我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段重要的历史,浓缩和诠释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革命文化。
二、利用与保护情况1、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情况a、历史遗迹的保护开发情况淮安的古城遗址保护开发情况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例如青莲岗文化遗址、东阳城遗址、泗州城遗址都仅仅是处于保护阶段,还没有大规模的进行开发和产业化。
由于这些遗址都处于远离城镇的地方,还没有直达的交通班车。
交通的闭塞导致了景点的低知名度,前去的游客很少。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历史遗迹的保存保护。
尤其是泗州城遗址,其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灾难性城址,完好的保存了三百多年前城市的原貌,开发价值极高,但因为技术尚不成熟,出于对遗址保护的考虑,开发计划被搁置至今。
名人活动遗址开发情况是比较不错的。
对于与同一人物相关的多处遗址,淮安市采取了“打包”的方式进行宣传。
吴承恩故居现已被打造成为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的场所。
央视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捐献其所有艺术藏品,建立了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和六小龄童工作室。
淮安市政府又在新城建立了西游记博览馆,综合应用声、光、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对《西游记》进行全面溯源和演绎,展示内容多样,富有创造性。
目前新建“西游记乐园”也被纳入了计划。
这样实际上是将这些景点统一贴上“西游记”的标签进行宣传,并将历史遗迹与现代建馆相结合,思路是不错的,具体成效还要等待全部完成之后才能知晓。
况且淮安周边的连云港市也在建造西游记主题公园,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小。
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这三处景点也被联系起来,使用一个标签进行宣传打造。
韩侯祠、韩侯钓台、漂母祠、漂母墓、韩信城遗址本也可以使用一个标签进行打造,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遗址分属淮安市淮安区和淮阴区码头镇,且相距甚远,这使得韩信相关景点的“打包”产生了困难。
而采取这种“打包”统一宣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其他零散存在的名人活动遗址。
这些遗址不太好找到同样的主题,宣传起来太零散,因而知名度不高。
其中的一些遗址同其他类型的遗址联系在了一起,例如吴公祠就被融入了文庙新天地历史城区,周信芳故居被融入了都天庙历史城区,梁红玉祠被融入了河下古镇等等。
这样将地理位置相近的景点融合的方式不失为另一种“打包”的手段。
凭借与其他运河沿线城市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淮安的水利遗址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对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
对于这些遗址的开发工作我想应当要等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才能全面展开。
不过淮安市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古运河文化长廊……等重点旅游项目,着力发展名人名城运河之都游……等特色旅游。
”2对运河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有关部门正在规划开通运河水上公交,构建运河景观带,届时运河沿线的各类景点都将作为一个整体推出,形成淮安特色城市品牌。
b、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情况淮安的府衙建筑保护开发的都不错。
淮安府署精心修复了原貌,并且每天都会有模拟清代官员审案的表演,展出古代官府的文物等等,已经作为国家级4A景点对外开放。
总督漕运公署已经与新建的中国漕运博物馆一起,建成了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较为完整地展现中国的漕运史。
楼阁建筑目前仅仅作为地标性建筑而存在。
清江浦楼因为损坏比较严重,修复后用护栏紧紧围住,谢绝靠近。
相关部门在运河中洲岛上仿照黄鹤楼的外形重建了新的清江浦楼,作为城市景观而存在。
镇淮楼也同样作为淮安的地标存在,如果说开发的话,也只是楼上陈列的文物开放参观,收取门票5元。
古城镇的保护和开发也处于起步阶段。
河下古镇在保留原有民居、石板路的基础上,在外围新建了一些仿古的、有文化内涵的建筑,整个古镇免费开放。
但由于宣传不足,河下古镇名气并不大,而且作为旅游景点来说,配套设施与服务并不完善,还需进一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