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纤维供应商研究

合集下载

碳纤维系列报告1—大丝束原丝:竞争要素看成本,成本看大腈纶体系、耗量管控、单线产能

碳纤维系列报告1—大丝束原丝:竞争要素看成本,成本看大腈纶体系、耗量管控、单线产能

证券研究报告作者:行业评级:行业报告| 强于大市维持2022年03月26日(评级)分析师孙潇雅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0080009行业深度研究核心观点:1、碳纤维下游需要多而分散,但展望未来,增速快、占比提升高、有前景的三个细分赛道分别系风电、碳碳复材和压力容器。

以2020年为例,全球需求10.7万吨,其中风电3.1万吨,占比29%;碳碳复材0.5万吨,占比5%;压力容器0.88万吨,占比8%。

但这三个市场对产品参数和性能要求不同,其中风电对成本较为敏感,主流产品为T300-25K/50K(代表词,也可能是24k/49k),一方面产品技术壁垒不算高成本要求高,另一方面由于风电在碳纤维占比之高,几乎成为各家碳纤维企业必争之地。

针对风电市场的碳纤维产能快速扩张,而短期产能增量上,原丝小于碳丝,原丝供不应求。

因此,需求端,在风电碳纤维全产业链,我们更加关注原丝的投资机会。

2、而供给端,原丝竞争要素-技术/工艺和成本:其中技术和工艺上,复盘海外大丝束龙头的成长路径,腈纶生产经验较为重要,欧洲蒙特、土耳其阿克萨以及美国卓尔泰克,均有一定的腈纶经验积淀。

腈纶生产工艺与大丝束原丝较为接近,能够缩短技术突破时间,降低投产难度。

成本上,同样复盘海外巨头,既有腈纶产能的溶剂回收体系可以提升原丝的溶剂回收效率,降低溶剂回收成本。

此外,原料耗量管控、单线产能优势以及设备国产化和自产的差距都构成了较强的成本壁垒。

需求端从总量角度看,预计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22.7万吨,CAGR16.2%。

分下游看,风电的占比最高,增速最快。

2020年全球风电碳纤维需求量3.1万吨,预计到2025达到9.3万吨,CAGR25%。

2020年全球风电碳纤维需求占比29%(第二名航空航天15%),到2025年预计风电需求占比40%以上(第二名航空航天12%)。

风电需求高增的原因:1、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近期招标,陆上最大单机容量6MW,海上最大单机容量11MW。

军工新材料行业系列报告二:主要新材料介绍及上市公司梳理:国防装备发展,材料是基础

军工新材料行业系列报告二:主要新材料介绍及上市公司梳理:国防装备发展,材料是基础

2021年12月27日行业研究国防装备发展,材料是基础——军工新材料行业系列报告二:主要新材料介绍及上市公司梳理国防军工新材料在军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国防建设对于装备作战性能要求的提升,以及国外在高精尖领域对国内封锁的现状,装备作为基础的材料,在性能提升、独立自主等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

部分新材料因具备良好的力学特性及耐高温、耐蚀性能或某种特定的环境适应性,成为航空航天、动力、能源、化工、机械、冶金、电子信息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突出优势是其具有目前其他任何材料都无可比拟的高比强度(强度比密度)及高比刚度(模量比密度)性能。

另外,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还具有耐腐蚀、耐疲劳等特性,因此非常适合应用于对减重要求较高的装备、设备的生产制造中,如航空航天装备尤其是军用航空航天装备。

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对于碳纤维的需求持续增长,2020年市场需求为1700吨,同比增长21.43%。

石英纤维及复合材料:石英纤维由于具有强度高、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小、耐高温、膨胀系数小、耐腐蚀、可设计性能好等一系列特点,是航空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材料。

石英纤维在高频和700℃以下工作区域内,保持最低而稳定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

这些优异的性能使之成为多种航空、航天飞行器关键部位的结构增强、透波、隔热材料。

钛合金:钛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导热系数低、耐高温低温性能好、耐腐蚀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等突出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兵器、化工冶金、海洋工程等领域。

钛及钛合金对一个国家的国防、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航空领域,钛合金是飞机和发动机的主要结构材料之一。

近年来,国内航空航天钛材销量持续上涨。

随着国内军用新机型的定型批产,2020年钛材销量增速明显加快,达到15546吨,同比增长54.09%。

高温合金:镍基高温合金是现代航空发动机、航天器和火箭发动机以及舰船和工业燃气轮机的关键热端部件材料(如涡轮叶片、燃烧室等),也是核反应堆、化工设备、煤转化技术等方面需要的重要高温结构材料。

碳纤维十大品牌简介

碳纤维十大品牌简介

03
CATALOGUE
技术创新
生产技术
突破性工艺
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碳纤维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高效低耗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技术升级,降低碳纤维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成 本。
环保生产
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减少碳纤维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研发技术
新产品开发
加强碳纤维新产品的研 发,拓展碳纤维的应用 领域。
02
CATALOGUE
产品特点
材料特点
01
02
03
高强度
碳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 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且 不易变形。
轻质
碳纤维材料的质量轻,有 利于减少产品的重量,提 高便携性。
耐腐蚀
碳纤维材料具有较好的耐 腐蚀性,可以长时间保持 其性能。
性能特点
1 2
导电性好
碳纤维材料的导电性能优良,可以用于制造电子 产品。
Carbon Fiber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Carbon Fiber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和能力,以满足不断增长 的需求。同时,Carbon Fiber也不断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和体育器材等。
Kevlar
随着人们对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Kevlar在防弹衣和汽车安全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同 时,Kevlar也在体育器材和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加强产业链整合
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加强产业链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
市场机遇与挑战
01 市场机遇
02
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
展,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03
风电叶片市场增长:风电叶片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也
将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而增长。

中复神鹰“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

中复神鹰“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

News信息资讯Hi-TechFiberandApplication2021年第1期高科技纤维与应用光威复材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日ꎬ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关于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ꎬ由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山东大学㊁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等单位申报的 国产碳纤维复合拉挤集成技术开发及能源领域工程应用项目 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ꎮ该项目开拓了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ꎬ突破了国外对碳纤维导线技术封锁ꎬ为国家电网的新型导线推广提供技术支持ꎻ填补了碳纤维抽油杆应用技术的国内空白ꎬ列入中石油重大推广科技项目ꎮ项目成果碳梁产品的生产企业凭借其过硬的产品质量成为了世界风电巨头维斯塔斯的主要供应商ꎬ有力提升了我国碳纤维制品的市场竞争力ꎮ近年来ꎬ光威复材坚持自主创新研发ꎬ以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㊁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引擎ꎬ实施碳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协同互动发展ꎬ全产业链业务多点开花ꎬ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ꎮ(薛德帅)中复神鹰 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1月20日下午ꎬ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2021年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隆重召开ꎬ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㊁总经理刘芳㊁副总经理席玉松㊁纪委书记张刚翼等出席签约仪式ꎮ中复神鹰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ꎬ秉持 材料创造美好世界 的企业使命ꎬ深耕碳纤维行业15载ꎬ始终坚持技术创新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ꎬ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企业ꎮ近年来ꎬ公司着力提升T700级和T800级碳纤维生产技术和工艺性能ꎬ在碳纤维高端应用领域ꎬ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ꎬ率先成为实现国产化替代的碳纤维企业ꎬT700及以上级别国产碳纤维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列前茅ꎮ中复神鹰继2019年完成万吨碳纤维规模化布局之后ꎬ继续推动碳纤维在高端新产品㊁新技术和高端应用上的战略布局ꎮ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ꎬ加大产业链延伸ꎬ不断增强与下游客户的关联度ꎮ本次入驻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中复神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ꎬ于2021年1月6日成立ꎬ注册资本2亿元ꎬ占地面积50亩ꎬ计划投资5 15亿元ꎬ专注于航空树脂㊁航空用碳纤维中间制品和成型工艺的研究㊁开发和制造ꎬ助推临港新片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集聚化㊁高端化㊁链条化配置ꎬ促进国内下游复合材料产业的繁荣发展ꎮ项目投产后ꎬ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碳纤维高端应用技术实力㊁完善公司产品结构㊁延伸公司下游产业链ꎬ并为加速国产大飞机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ꎮ(中复神鹰)中国石化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纤维开工建设总投资达35亿元的中国石化上海石化 2 457。

光威复材:国产军用碳纤维龙头_全产业链技术高壁垒

光威复材:国产军用碳纤维龙头_全产业链技术高壁垒

行业·公司|公司深度Industry·Company本刊研究员王柄根光威复材(300699)是国内碳纤维首家上市公司,产品涵盖碳纤维及织物、碳梁、预浸料、复材制品等。

二级市场上,光威复材在2020年中期之后,走出了大箱体震荡格局。

一方面,公司基本面及业绩得到市场的确认;另一方面,其未来增长空间可以通过定量的分析进行厘清。

我们可以重点把握的是,光威复材已打造全产业链布局,军品稳定供货多年,民品拓展顺利推进。

如果对国内碳纤维下游市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深入理解行业壁垒、国内外竞争格局,基于光威复材军品优势及民品布局,就能明确其未来增长空间。

三个发展阶段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是具备优异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的战略物资。

碳纤维是一种丝状碳素材料,它是由有机纤维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直径5-10微米,含碳量高于95%的无机高分子纤维。

碳纤维具备优异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相比传统材料最大的优势是其在具有所需强度的前提下具有最高的比模量(弹性模量与密度之比),同时具有导电、导热、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是铝、镁合金等传统金属材料的优良替代品。

由于碳纤维是一个技术引领的行业,我们想要把握光威复材的基本面,就不得不理清它的技术发展各个阶段。

光威复材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局面(1992-2005):2005年公司突破T300级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②通过航空应用验证,确立国内行业领先地位(2006-2009):2007年突破T700级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2008年突破T300级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③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培育高附加值应用领域(2010-至今):2021年M40J/M55J级生产线投产,2022年CCF700G 碳纤维通过装机评审。

2022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25.18亿元,归母净利润9.32亿元,近五年CAGR分别达21.55%和31.50%。

国产碳纤维:那些难以忘却的,那些值得致敬的“大梦想家”

国产碳纤维:那些难以忘却的,那些值得致敬的“大梦想家”

2021 中国纺织 029如果要在近代纺织工业的“创新之路”上寻找一个科技自立自强的典型的话,那么国产“碳纤维”无疑最具代表性。

被誉为 21 世纪新材料之王,材料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体重只有钢材的1/5,强度却是钢材十倍的碳纤维,是新一代增强纤维,也是材料界的“宠儿”。

由于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且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使得它一直以来都是航空航天、能源装备、交通运输、体育休闲等领域难以替代的高端纤维材料。

比如,嫦娥五号探测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都用到碳纤维。

然而,碳纤维行业壁垒高,多年来被国外巨头垄断,且“通知性涨价,赏赐性发货”的卖方市场使得中国企业一直“憋屈着”。

但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大梦想家”。

今天,国产碳纤维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的持续奋斗下工艺、技术装备稳步提升,不断满足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发展需求。

当前,国产碳纤维干喷湿纺和湿法纺丝工艺技术逐渐完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品种逐步丰富,T1000级、M40、M40J、M55J 等碳纤维已具备工程化制备能力,25K 大丝束碳纤维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中国人终于用上了自己生产的碳纤维。

“十三五”期间,国产碳纤维生产更是取得显著突破,“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实现了国产碳纤维批量供应,填补了我国以干喷湿纺工艺为代表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技术空白。

中复神鹰、光威复材、吉林碳谷、江苏恒神......这些企业从默默无闻到大名鼎鼎。

今天,他们是国产碳纤维队伍里的中流砥柱,但回首往昔,他们每一家的背后都有着一部血泪奋斗史。

国产碳纤维:那些难以忘却的,那些值得致敬的“大梦想家”陈光威走了,但是他把碳纤维留给了我们。

在国产碳纤维行业里,陈光威是“神”般的人物。

从一家半年多发不出工资,濒临破产的化工科研器材厂,到世界渔具航母,再到中国碳纤维行业龙头,陈光威奋斗30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

碳纤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碳纤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碳纤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一、项目背景碳纤维是一种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的先进材料,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

本项目旨在通过建设一条碳纤维生产线,生产高品质的碳纤维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二、市场分析当前碳纤维市场需求旺盛,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碳纤维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子、体育器材等领域,其中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对碳纤维的需求最为突出。

同时,随着环保需求的增加,传统材料被碳纤维所取代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可以预期,未来碳纤维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三、技术可行性分析本项目采用先进的碳纤维生产技术,具备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

同时,我国在碳纤维技术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可以提供相对低廉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经过初步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本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较高。

四、市场竞争分析当前碳纤维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

在国内市场,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建立了碳纤维生产线,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此外,低价竞争也是碳纤维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企业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

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寻找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

五、经济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预计本项目的年产能为5000吨,年销售收入约为5000万元。

同时,预计投资额为6000万元,包括设备购置、厂房建设、人员培训等费用。

根据我们的财务模型,预计项目第三年开始实现盈利,投资回收期预计为7年。

经济可行性较高。

六、风险分析1.技术风险:碳纤维生产技术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员支持。

如果在技术上出现问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或生产效率低下。

2.市场风险:碳纤维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受到宏观经济和行业波动的影响。

如果市场需求下降或竞争加剧,可能会影响项目的盈利能力。

3.政策风险:政府对碳纤维产业的支持和政策调整可能对项目的发展产生影响。

国内外碳纤维应用领域_市场需求以及碳纤维产能的进展_1_

国内外碳纤维应用领域_市场需求以及碳纤维产能的进展_1_
美 国波 音 飞机 公 司研 制 的B 7 8 7 飞机 也 已于
2 0 0 5 年新型 空 中客 车A 3 5 0 和波 音B 7 87 客 机 投 产 给 碳 纤 维工 业 带来 显 著 地推 进 作 用 "空 中客 车A 3 5 0 中复合 材 料用 量 已接近 总质 量 的4 0 % ;
外 , 待 开发 的有压 力容器 ! 医疗器 械 ! 海 洋开
况如下:
1.1 航空航天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以其 独 特 ! 卓 越 的理 化 性
能 , 广 泛应 用 在火 箭 ! 导弹 和 高 速 飞 行器 等 航 空
发 ! 新 能源 等 新 领 域 , 如 汽 车构 件 ! 风 力发 电叶 片 ! 建筑 加 固材 料 ! 增 强 塑 料 ! 钻 井平 台等 碳 纤
性"
件, 该机型预计在20 3年进入市场 " 1
机体 结构 复合材 料化程 度被认 为是 飞机先 进 性 的重 要标 志 , 可 以说 是 / 一代 飞机 , 一代 材 料 0 "国 外复 合 材 料在 军机 ! 已达 到 或超 过 50 % , 如今 在 大型 客机 上 的用量 也超 过 了5 % " 0
gestion s a e Pu f r a r t o w r d
in ou er to sh or en t e distanees w i f reign eom a ies, t ey ar /m a ng a b rea throug l t h th o P n h e i k k h
o r s o f f r i n e q i m en ts a n d r t o e g u P e
dem a d alon g w i C a on F iber P rod ee C a aeit P rogress n th r b u p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企业名录
二、国内碳纤维制造业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9年3月,国内有数十家企业介入碳纤维或PAN原丝生产,已建成碳纤维年生产能力3000多t,在建1.4万t,计划2011年前动工建设1.5万t,已投入资金数十亿元,规划能力为8万~10万t。

目前国内投资碳纤维热度不减,几乎每月都能听到新的碳纤维项目出现的消息。

中国掀起一股碳纤维投资热潮,一方面预示中国的碳纤维产业将有快速发展,有可能成为碳纤维生产大国以至强国;另一方面则隐含着巨大风险。

笔者认为,在碳纤维产业化建设中,要十分注意有序发展,控制规模,规避风险。

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发展前景看,总结国际碳纤维产业发展历程,规模化生产是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
争的重要前提。

目前建设地点遍布东、中、西部20多个省(市),利益主体不同,规模大小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远离主要原料产地,难以做大做强,又难以整合。

专家认为,中国建设3~5家碳纤维生产企业是合理的,通过优胜劣汰,大部分企业将难以生存,损失将是巨大的。

2.从技术层面看,由于多数企业依靠“挖人战术”,造成师出同门,技术水平和工艺路线处于同一档次,技术无特色,产品低质量,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

碳纤维技术被日本、美国等专利覆盖,我国企业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尚未全面掌握完整的碳纤维核心关键技术,因而影响了碳纤维的规模生产和全球销售。

3.从市场需求看,制备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是碳纤维的主要市场,约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对碳纤维质量有较高要求,日本东丽公司T300的质量标准大体是质量门槛值,除少数企业外,国产碳纤维产品质量目前尚达不到这一门槛值,特别是在性能稳定性上差距较大,故难以进入树脂基复合材料市场。

由于能耗、物耗高,国产碳纤维成本居高不下,无法与进口碳纤维争夺市场,与在建和拟建产能比较,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市场对国产碳纤维的消化能力不容乐观。

4.从环保看,碳纤维原料丙烯腈属剧毒和易燃易爆产品,公安部门要求其运输半径不大于500km,不宜零星长距离运输;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和废气治理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而且技术不成熟。

国内碳纤维企业小而散的分布,加大了企业的安全和环保成本,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碳纤维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市场,已有30多年,和众多新产品相比,碳纤维需求量不算大,市场发展不够快,主要原因是其价格仍太高,制约了其进入“千家万户”的能力,如一只碳纤维钓渔杆上千元、一辆碳纤维自行车5万多元,普通消费者很难接受。

工业领域应用同样受到价格限制,玻璃纤维价格约为碳纤维的1/10-1/20,以至更低,使用碳纤维无疑将大幅提高产品成本。

只有利润空间大的领域(如建筑补强)、对成本敏感度不高的领域(如军工、航天航空、某些高新技术)或性能价格比有明显提高的领域(如风力发电叶片、高速列车、深井采油设备中的关键零部件)等,才是碳纤维的现实市场;在民用汽车、纺织机械、输电线缆、工程管道、工装设备、压力容器等领域的大面积使用,是其潜在市场或未来市场。

因此,预测未来需求时应该立足现在,对潜在市场的开拓不可能一蹴而就,按照潜在市场计算出几十万吨市场需求是不正确的。

有国外专家提出,如果碳纤维价格达到3美元/kg,市场容量将会发生井喷式增长,但按照目前采用的原料路线和工艺路线,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期待着人们的发明创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碳纤维市场需求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中国大陆劳动力便宜、对环境污染管理相对宽松,能有效降低成本,所以,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纷纷将文体休闲制品企业迁入中国大陆,带动了中国纤维增强树脂产业发展,碳纤维用量快速增加,形成以广东东莞、福建厦门、山东威海为核心形成3个产业集群带,台资、韩资、日资占有一定比重。

据统计,中国80%~90%的碳纤维用于文体休闲制品,产品包括渔具、游艇、高尔福球头球杆、羽毛球拍、滑雪板、箭杆、自行车等,由于价位较高,国内市场不大,产品以出口为主,“中国制造”的这类产品约占
世界市场的60%~80%,这些产品所用碳纤维以12K的T700或类似碳纤维产品为主,也需要部分3K、6K的T300及石墨纤维,一般要先做成予浸料或织物,再与环氧树脂等复合成形,为便于批量生产,要求纤维性能离散性小。

据国外专家分析,复合材料文体休闲制品由于价位高,市场已经饱和,发展潜力不大,中国已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人工成本必将提高,上述企业有无迁往他国可能,也是我们在预测国内需求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近来,风力发电机叶片、输电线缆、刹车片、热场材料是许多人看好的重要碳纤维用户,笔者很赞同,也积极支持这些行业发展。

但笔者也知道风力发电机叶片、输电线缆本身存在的问题较多,如成本、市场、技术成熟度等,未来几年难以大发展;刹车片、热场材料技术相对成熟,前景看好,但目前碳纤维用量也只有100多t/a,大规模扩大生产亦非易事;航空航天、军事工业本来用量不大,在和平时期也难有高速增长的可能;在石油深井抽油杆、民用汽车部件、纺织机械、工程管道、工装设备、压力容器等领域,我国科技人员都做了多年研究,但发展及推广速度与预期相差甚远,高成本似乎是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数量,看不出有井喷式增长的迹象,不能盲目乐观,片面夸大。

笔者估计,至2012年中国市场的碳纤维需求大体为1万t左右,仍占世界总产量的1/5或略多,但国产碳纤维能占据多大份额,要看我们今后的工作情况。

三、碳纤维制造企业产能、产量、技术及运营状况研究
(一)中国石化吉林石化分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