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4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3篇

高考1977观后感3篇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
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
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
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ldqu;高考恢复&rdqu;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ldqu;陈琼&rdqu;。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高考1977》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1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
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
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
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
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
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
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
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
它们切肤地疼痛着。
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
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
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
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1当年的高考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知青,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是在将近结束的一场景——男女主人公带着伙伴一起追赶火车,奔跑在雪地树林之间,那是希望之路,通过高考改变未来之路的大道,阳光洒下,铺上一层神圣的光芒,而路上不断有人倒下,那突兀不平的坚硬的石头,厚厚的雪地阻碍了他们,火车毫不留情地离去,他们带着倒下的人的希望连带自己的梦想一道破灭,无奈,气馁,不甘,愤怒,绝望,迷茫,难过。
一群人在火车站旁,面对着升起的太阳却再也看不见光明,可这时那位本来不通情理,固执,只讲组织原则的老迟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子的人奔驰到了考场,未来就在眼前了。
无庸置理这一段是最煽情的,把满怀希望,希望破灭,重拾希望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对我们是极其有教育意义的,要为机子的理想奋斗,即使结局让你失望,至少过程不会让自己后悔。
这部电影虽然叫做《高考1977》,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角色却是老迟与陈琼的父亲,一个是把党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腰间总是挂着一枚红印章的农场革委会主任,一个是为了女儿不惜私刻公章违反法律的历史反革命知识分子。
这两个任务刻画的笔墨太深,而让参加高考的人显得不如他们记忆深刻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两个人物也成了最大的败笔,老迟的转变太快,显得稍有突兀,最后一段他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时。
”是矫情,完全没有他们追赶火车那场戏的感觉。
这是为了处理情节而在故事内容上没有详略得当。
陈琼的父亲看得出很爱自己的女儿,却胆大包天,妄想把自己身份“转”正来帮女儿,结果还是差点毁了女儿,这也太“爱”了,人物越丰满,要顾忌的就越多,虽然这更能体现她的伟大父爱,可想想也知,随随便便之人也能将假章刻得与真章相同,父亲不应该这样被体现。
不过他也坚信自己的清白,为人正直不屈却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这部电影里的那种牺牲、奉献、正直、执着追求是应让我们这一代反思的。
当今通过高考已然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抱着这种态度,没有应有的目标只会让前路茫茫,道德、体育、劳动、艺术上的缺失,只有“智”上的发展,最终是能通过高考,但过不了社会能力这一关。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感受挺深的。
它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会儿,一群年轻人为了能参加高考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电影里的场景特别真实,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看着那些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真的让人佩服。
他们为了能考上大学,每天起早贪黑地复习,有的甚至在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背书。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都让我深受感动。
其中有一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
一个年轻人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买复习资料,就到处去借,甚至在地上捡别人丢弃的纸片来学习。
他的毅力和决心,真的让我震撼到了。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热爱学习,真正的为了梦想而努力。
电影里的人物形象也很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还有对知识的追求,都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特别是那个女主角,她不仅学习好,而且特别坚强独立,真的是我学习的榜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现在真的是太幸福了。
有好的学习环境,有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还有老师的悉心指导。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而且,这部电影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那些年轻人为了高考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高考1977》这部电影真的很有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高考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奋斗的电影。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有决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1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
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
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 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
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
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
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
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
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
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
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
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
【篇一:高考1977观后感】
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
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
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高考1977观后感2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拥有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然而,看着这部影片也在回味,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上大学还是靠推荐,靠一个红印章,靠鲁莽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后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人们还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反复书写者“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后乃至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然持续,致使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限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影片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远的离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的民族之列……当影片播放起当时的情景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分厂,虽然只是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影片所展示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确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确实是令中国人毛骨悚然!还好,短暂的影片,就像流云,瞬间在我的眼前展示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烈火的情景。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二):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977观后感400字
“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高考1977观后感400字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
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
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400字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积极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可以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现在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
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爱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面对,他们面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爱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希望可以走的更远啊。
希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可以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可以丰富些,让我们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400字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
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咱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之后实在坚持黑白,是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倒影,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辉煌,同时黑白也拽出了高考学生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使咱们与现实相隔,然而,就在这只有黑白颜色的岁月里,却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迹。
感动之坚持(空间说说心情)
那是一群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社会青年,为了赶到高考的考场,他们拼尽全力,一路赶来,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机却半路出了故障,他们跑着冲向火车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次爬起……他们的坚持只为了能够争取回城的名额,还有,在一个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将小根宝回城的最后一点期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苦,他单薄的身躯,羸弱的肩膀,去争取那微不足道的命运,依靠自我来改写自我的命运,他全力以赴,虽败犹荣。
这一群气血方刚的青年,为了奔赴高考考场,为了追逐自我的理想而坚持着,在北方的冰天雪地种,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的爬起!从他们的那一双坚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性命中的确有意样东西,叫“坚持”!
感动之执着
那是一青年对知识的执着。
当听到又要回复高考的消息,大家的心都动了,为了寻找复习书,于是大家商量一齐去偷书。
虽然偷书失败了,但是好心的人们还给他们留下了一套资料。
当听到广播里面传来高考改革,自愿报考,择优录取的消息,这一群在北大荒呆了整整八年的亲年们,纷纷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曙光,他们想要参加高考,但是老迟却给了他们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他们以绝食的方式反抗老迟。
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新生活。
感动之亲情
人们都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在影片中那位慈祥的父亲,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地快要站不住的父亲,一个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为了让女儿拥有高考的权利,他不惜私刻公章伪造“出身证明”,这个行为在当时要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再大的罪他也无所畏惧,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儿,感动了老迟,感动了高招办的主人,同时,也深深地出动了咱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他有力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用恒不变的。
在剧中,青年们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感动,在那时,想要读书是那么的困难,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自我的命运,无法发挥自我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我的理想!因此咱们要把握住自我的命运,抓住一切领悟的机会,刻苦领悟,丰富自我的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