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

合集下载

高考1977观后感3篇

高考1977观后感3篇

高考1977观后感3篇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

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

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

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ldqu;高考恢复&rdqu;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ldqu;陈琼&rdqu;。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高考1977》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而拍摄的。

你是否看过高考1977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1977电影的800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阅读。

高考1977电影的800字观后感范文篇1四年前的九月,我进入了这所学校,失落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不知道这就是梦想的大学,还是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刻苦读书,仿佛已经成为了高中时的记忆,大学四年里,我们扪心自问,挑灯夜读的有几个,自发早起早读而不是为了红卡加分的又有几个?现在,我已经进入了大四,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压的我喘不过气,为了找工作,许许多多的证等着我们去考,投简历、面试、笔试,考研、考公务员,放在我们面前的选择许许多多。

而正是这个时刻,需要用到我们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需要我们展示自己的实力。

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大学生涯的一次大阅兵,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后半生,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可能正如电影里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指明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前途。

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而是代表一个孩子能否“有出息”的衡量标准。

于是,这三十多年来,家家户户挤破脑袋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高中,参加各种补习班,考名牌大学,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而那些没考上的学生,便成了家长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记得高中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只知道顺着父母的意愿“考上大学”。

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大学浑浑噩噩的四年,也许会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高考1977》,让我看到那群失去回程希望的知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作出的一场斗争,他们只想用知识改变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每天在农场,而是回到户籍地,当城里人。

当他们为了赶上去高考的火车而一路狂奔时,他们奔向的是他们的理想,奔向的是他们新的人生的起点。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1当年的高考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知青,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是在将近结束的一场景——男女主人公带着伙伴一起追赶火车,奔跑在雪地树林之间,那是希望之路,通过高考改变未来之路的大道,阳光洒下,铺上一层神圣的光芒,而路上不断有人倒下,那突兀不平的坚硬的石头,厚厚的雪地阻碍了他们,火车毫不留情地离去,他们带着倒下的人的希望连带自己的梦想一道破灭,无奈,气馁,不甘,愤怒,绝望,迷茫,难过。

一群人在火车站旁,面对着升起的太阳却再也看不见光明,可这时那位本来不通情理,固执,只讲组织原则的老迟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子的人奔驰到了考场,未来就在眼前了。

无庸置理这一段是最煽情的,把满怀希望,希望破灭,重拾希望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对我们是极其有教育意义的,要为机子的理想奋斗,即使结局让你失望,至少过程不会让自己后悔。

这部电影虽然叫做《高考1977》,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角色却是老迟与陈琼的父亲,一个是把党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腰间总是挂着一枚红印章的农场革委会主任,一个是为了女儿不惜私刻公章违反法律的历史反革命知识分子。

这两个任务刻画的笔墨太深,而让参加高考的人显得不如他们记忆深刻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两个人物也成了最大的败笔,老迟的转变太快,显得稍有突兀,最后一段他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时。

”是矫情,完全没有他们追赶火车那场戏的感觉。

这是为了处理情节而在故事内容上没有详略得当。

陈琼的父亲看得出很爱自己的女儿,却胆大包天,妄想把自己身份“转”正来帮女儿,结果还是差点毁了女儿,这也太“爱”了,人物越丰满,要顾忌的就越多,虽然这更能体现她的伟大父爱,可想想也知,随随便便之人也能将假章刻得与真章相同,父亲不应该这样被体现。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高考1977》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1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

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

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

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

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

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

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

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

它们切肤地疼痛着。

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

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

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

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

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

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1977观后感(二)昨天晚上看了电影高考1977。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

高考1977观后感5篇6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5篇6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5篇600字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1977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高考1977观后感2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拥有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然而,看着这部影片也在回味,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上大学还是靠推荐,靠一个红印章,靠鲁莽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后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人们还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反复书写者“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后乃至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然持续,致使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限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影片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远的离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的民族之列……当影片播放起当时的情景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分厂,虽然只是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影片所展示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确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确实是令中国人毛骨悚然!还好,短暂的影片,就像流云,瞬间在我的眼前展示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烈火的情景。

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5篇《高考1977》这部纪录片使我学到了很多,程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一定睡得比我晚,也不一定起得比我早,况且你们只需辛苦这一年,而我却每年都是这种状态。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1977观后感,欢迎阅读。

高考1977观后感1作为一个90后的孩子,我从来也没有对父辈的过往有任何深究。

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明白有关1977的任何事情,直到这天我看了这部影片——《高考1977》。

本片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各地的知青。

在那个好处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期望……(文雅)但是,就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不一样的人,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

强子的绝食、小根宝的意外弃世、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风波……他们的身上凝缩着“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

最后,他们最后透过自身的发奋而跳出了那个他们一向想要离开的寒冷困苦的黑龙江。

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有关于亲情,感情,友情。

这部影片所给我的启示不仅仅仅仅是关于高考的深思。

或许还有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安逸,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咱们所面临的挫折,苦难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导致了咱们在应对一些小小的困难时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

究。

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明白有关。

《高考1977》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什么才叫做苦,这种心理与身理的痛苦是咱们这群90后的孩子所不能想象的。

正是这样,咱们才需要好好的来思考,想想咱们此刻的生活与咱们的父辈之间的生活有何不一样。

咱们是否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点什么,比如节俭,勤奋。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1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

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

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 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

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

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

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

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

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

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

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

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977观后感
引子
在看电影之前,整天粗枝大叶的我还误以为就是《高三》呢,心想就不用再复习一遍了,在网上百度一下,然后再随便改改,把自己的东西添加进去就万事大吉了。

可是事实上当我看到电影开头的画面是我就被吸引住了,我知道这部电影它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真切的见证,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当然也不可能经历,除非我会穿越……但是在电影里,我真切的融入到他们中去了,去感受他们的无奈,迷惘,去和他们一起体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

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

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影片通过几个典型人物分别代表了56万战斗在黑龙江农垦的知青。

那个时代,每个知青最初都相信在农村的广阔天里大有作为,然而当年的热情经过11年的贫苦环境中为了生存而挣扎最终演变成痛苦和绝望时,回城、考大学、病退成为每个知青最大的梦想。

1977年12月10日,是他们参加考试的日子,在全国有570万人
和他们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而他们为此已经足足等了11年……老迟说得好“地里的活一耽搁就是一年”“那么人呢,他们已经被耽搁了11年,你还想耽搁他们多久,他们还有多少个11年可以让你耽搁?你这样做还是个人吗?”这是陈甫德在冒充招生办刘副主任时对老迟说的话,我觉得他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更道出了当时年轻人心中那震耳欲聋的呐喊!
张国强和皮奉山,一个突击队,一个农机连,北大荒的狂野练就他们一副男人铮铮铁骨,他们打架、决斗,随时都可因冲突而宛如两头愤怒的雄狮,然而,他们的拳头最终在北大荒的冰天雪地里为了共同的命运而握在一起。

为了能取得报名资格,强子可以绝食示威,以此表现出自己对老迟的不满和自己对参加高考的渴望。

为了能离开农场,根宝,在北大荒已熬了整整5个年头,为了争取回城的名额,在这个风依旧刺骨的夜晚,被三百斤重的麻袋将他回城的最后一点希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哭,如穿透墙壁的寒风刺痛着每个同样绝望的心,北大荒,无头无尽的日子,使根宝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冰冷的宿舍里,他抬起头看着将送他离去的绳子,绝望地发出与世告别的哀伤:“那年是72年,后来是73年,再后来是74年,为什么日子这么快,而一天天有这么慢……”
根宝这一次没能走,他的室友张国强在最后一刻将他从死神那
里拉了回来,根宝活了,可他的心死了。

他代表了千百万知青中最虚弱那类人,虚弱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最终根宝永远地留在了北大荒,只有呼啸的寒风会记得那绝望的哭声。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根宝走之前,一定不知道有个叫北岛的用他的诗向死亡挑战。

潘志友,知青中意志最坚强的代表,影片赋予了他双重性格,坚定、勇敢,凭着实干成为三分场场长助理,同时,他与陈琼的爱情又显示出他执着、人性的一面,微风吹佛的滩,白雪皑皑的树林中、温暖的火炕都有着他们深情的凝视和爱的印迹,那个年代,爱情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却宛如松柏常青,身为反革命女儿陈琼,宁愿听天由命也要守在他的身边:
“远远地看着你,当你孤单的时候,我还在,还在这里陪着你……”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他们想离开农场,想进入大学,想获得知识……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他们既使获得的国家政策的认可,
可挡在他们面前的还有大雁洼工程,还有老迟这个一级政府,这个整日把大印别在腰里的组织……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老迟,电影中老迟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曾经是个军人,所以不可避免的在生活和工作上带有强硬的作风,他整日把组织挂在嘴边,爱开会,爱广播,虽然开会就像唠嗑,但是人家能唠的有中心有思想,虽然有时太过于顽固,但大体上还是事理分明的。

他和潘志刚两人一场一喝,一开始也把农场搞得像模像样的……
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是突出1977年的高考不仅仅只是一场简单的考试,就如潘志友所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的多。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沉睡了11年的民族,醒了。

人可以无力,但不可以无知识。

把知识还给年轻人,把祖国的未来交给年轻人。

着相对于自1966年以来开展的文化大革命,停止高考来言,是个历史的革命。

我还记得影片一开始时,电影画面中出现的标语,养儿防修,送子务农。

或许,这条标语在今天看来确实是奇怪,可就是这标语不知道当年号召了多少年轻人,离开学校,离开家乡,去为祖国开荒务农……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进考场,沉睡了11年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1966年6月中国终止了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
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
1977年全国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297万
1978年全国报考人数610万录取人数40.2万
1977年恢复的高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1977年恢复的高考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一大批优秀青年由此成为了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
2012年4月7日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